西西河

主题:中国的教育给了我什么---写在博士毕业之际 -- Ash

共:💬86 🌺360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国的教育给了我什么---写在博士毕业之际

马上就要博士毕业了。 论文已经答辩,正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学校。想想过去的六年,我首先要感谢家人的支持。夜深人静的守候,闭上眼睛,最重要的生活学习片段就象幻灯片一样在脑海里一幕幕闪现。 从博士的初试(prelim exam), 到开题口试(oral exam), 在杂志上发表论文, 这些博士道路上必过的项目对我来说都不简单, 也许是因为我的国内本科属于管理类专业, 在美国的博士是数学专业吧。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咱在这里也凑个热闹。要是我写这个作文,我要说中国教育给我插上了一双隐形的 翅膀---- 坚韧不拔的知识积累能力和坚实的数学逻辑基础。这个翅膀也是很多人在北美职场上安身立命的工具和养家糊口的法宝。有了这双翅膀,任何专业都不再神秘;知道了这双翅膀,您也就不再为一个学中文出身的高级计算机程学员而惊讶了; 知道了这双翅膀,您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能够游刃有余的适应需求,进行知识更新,甚至到了无师自通的境地。

盘点一下网上或者媒体关于中国的教育的讨论, 似乎有这么一种流行的说法,中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书呆子没有创造力。 对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事实,美国培养的博士生如果要看本科毕业学校的话,产生博士最多的不是那些被国人奉为神灵的“北美名校”, 而是清华大学, 而且前十名有多所国内高校。考虑到美国有4千多所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而且 博士生的工作就是 “创造”--- --(或多或少,或大或小) 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我们不能说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没有创造力。

现在来说说我的数学PhD。我的本科专业是管理类。到美国留学后第一个专业也是管理专业。 国内管理专业很多都是按文科来教的,而且在一般人的脑袋中也是把管理当写写背背的专业,但是这边的管理专业的划分要细的多,而且有很多以数学为基础。比如说运筹学就运用的十分广泛。我的美国同学有应用整数规划为航空公司搞航班优化的;也有同学进了美国海军的水面战争研究所作水雷布置研究的。 相比之下,国内的管理还是被大多数人当作文科专业。 所谓的科学管理还是停留在嘴皮子上。 学习运筹学的根本没有出路。没有哪个航空航空公司有专门的运筹部门。大型运营软件都是进口的。 在美国的最初的日子, 我对数量方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下决心就转到了数学系。 凭着初中和高中的数学基础,我补齐了所有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国内的初等教育给了我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 具备了数学逻辑的基础,去补齐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就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下功夫,我们怕下功夫吗?所以,整个过程还算顺利。我最终选择了应用概率作为研究方向, Ash其实就是一本我喜爱的概率书的作者。 此书国内有影印本。我觉得知识积累和知识创造是博士生学习的重要的两个环节, 而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基础。中国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能力上不输别人。能否在知识创造上有所作为,运气也占不小的成分。还好, 我的运气不错,研究方向有进展, 而且功夫不负有心人,文章被顶级学术杂志接收。

我觉得中国教育还是和国情基本适应的, 其对知识积累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的重视是其两大特色。 中国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还是在动手能力。注意,动手能力不应该等同于创造力。这个差距是经济水平造成的。讲个小故事。 我的室友是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就到这边读硕士的。 他们在国内的的理论基础很好。 这边研究生的课程,很多东西他们本科都已经讲过。 几回作业和考试下来,我室友就已经是班里的“学习委员” 了, 每次大作业或考试前, 一堆同学(老印加老美)专门要请他到图书馆答疑 。 可是有一回,一个问题把他也难住了。 这个问题要对一个方程求N次偏导。方程很复杂,包含多个变量 , 他算得两眼冒金星,也没有得到老师给的答案。当老中,老印都束手无策的时候, 一平时最“矬”的美国学生给了答案。 很简单, 用Maple不就行了。 这就是差距了, 教育资源的差距。 国内有几所高校买得起Maple, Matlab 这样的软件并在本科生中普及的?几个Maple命令算个偏导,小菜一碟,但对于没有见过的人来说,那真是难了。外事不明问google, 内事不明问baidu。 上网搜搜, 上机练练, 我的室友没几天就知道怎么用Maple了。我的室友还告诉我,他在国内做实验的时候,整个系里连一个通风橱都没有,更别说防护眼镜了,做实验的时候他都是冒着反应发生的气体,含着眼泪在搞。 我们的硬件真的还是不行。动手能力不足,不是改个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就能解决的。这要真金白银的砸出来。

通宝推:东海后学,桃子甜,隔路山贼,代码ABC,厚积薄发,
家园 沙发

关于中国人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觉得中国人这两方面不仅不差,而且相当好。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因素,整个社会形成了崇尚动脑,轻视动手的风气,使得很多原本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因为把精力全放在动脑上而浪费了其动手的能力。

至于创造力,我觉得中国还处在一种“追赶先进科技”的巨大惯性中,好钢还要用在“快出成果”的“刀刃”上,因此对真正创造性的工作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耐心。国内从事创造性研究的人太少,软硬研究环境也都不够好。这不是中国人缺乏创造能力,而是缺乏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条件。

家园 送花谢宝:这要真金白银的砸出来

的确如此

很多时候,很多问题,大家都看到拉

到啦总结的时候

呵呵

错拉

家园 说的有道理。我个人的看法,是觉得扩散性思维不够

大部分情况下,比较容易墨守成规。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过于看重失败,而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

老美里面神经兮兮的人不在少数,而且大家也都见怪不怪,觉得很正常。老中里面这样的人就很难立足。而往往很多时候,就是这些神经兮兮的人会搞出一些石破天惊的东西。

想不好这个帖转哪里,是科技还是龙门还是社会?

家园 送花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

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初中那段时间,对于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步一步的,老师们要求的非常严密,我思维比较跳跃,经常一下子几步当作一步了,然后就不行,不算对的.

这样很委屈,但是也养成了细分的习惯;而这个习惯的后果就是,相当于将一个进程变成慢动作了,之后看很多东西,不论心理还是情感,或者是推理论证,都变成了一环套一环才可以

任何事情都要一二三四的

中国的教育,大家诟病最多的,其实是高中阶段的那种压榨式的模拟训练,可是现在想起来,那时年轻的自己,竟然有能力承受那样强悍的学习时间和课程安排,抗压能力大增啊

家园 就做实验来说,国内本科基本着眼于重现、验证

老实说,和高中没多少差别

感觉国外更强调自己做自己想了,这对创造力的培养还是很有价值的

家园 你弄错了巴?

国内有几所高校买得起Maple, Matlab 这样的软件并在本科生中普及的?

本科我就用Maple 作数学建模

研究生是天天和Matlab 打交道。

当然用盗版是不对的,用盗版是不好的,

我的室友还告诉我,他在国内做实验的时候,整个系里连一个通风橱都没有,更别说防护眼镜了,

你室友的大学扣了点。通风橱并不贵。

家园 至少放社会里去,老铁你的总结还可以更好
家园 说道国内教育的动手能力问题

我觉得一方面是国内学生的意识不强:在美国这儿,初中毕业的中学生就知道利用暑假到大学的实验室做volunter.我当年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不到报道日期都不愿意去。不过现在好起来了,不少优秀的本科生从大三开始就各处联系实验室实习了,不光是本校的,还会跑到外地城市,自己联系实验室,自己找人合租房子,真是不容易。这估计多半是竞争的结果。先到实验室混个脸熟,长了见识,资历,能力,还有人脉。以后考研什么的受益颇多。美国这些学生也是存的这个心思。

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过剩,有的研究生都没有项目作,别说本科生了。而美国人力很贵,相对还是缺人的,尤其本科生去做volunter,老板都很喜欢要,每周利用课余就能做起独立的课题来。

家园 说的有道理,咱的基础教育还是很扎实的。
家园 放亲亲宝贝吧
家园 谢宝
家园 确实是竞争的结果

年轻人一面喊累骂压力大,一面科研能力水平成果数量就上来了。现在国内不少地方、很多领域年轻人都是日夜加班干。竞争起来于是竞争力就有了。

要是不竞争,舒坦倒舒坦,就会像以前一样,很少有人跑出去寻求各种机会的。

家园 其实高中那样还是小意思

大学时感觉高中时候其实是小意思(可能是因为大学班上没女生食堂菜不好吃所以感觉痛苦吧),等到真正干活,又觉得大学用功不够了。不知以后是不是会比现在还累(估计悬)。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