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老一辈的“节欲”情结说起 -- 八角酷鱼

共:💬115 🌺14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老一辈的“节欲”情结说起

  本人成长于80年代初期,自记事起,周遭事物便在一刻不停的飞速变化。现在很多人把“80后”做为一个整体加以评判,我却不以为然。本人自幼受到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教育,比我小的很多85后、90后待人接物的观点却跟我不一样。这个情况我疑惑了很多年,最近才总结出,一切都由我所受教育中的一个核心观点“节欲”而来。

  举一个例子,很小的时候,夏天天气很热,我躺在床上午睡。电风扇在另一边的家具上,只开着一档风,基本只能挠挠痒。我乞求妈妈把风开大一些,她却说为了保护电扇,只能开一档风。

  同样是夏天,家里买了西瓜,一定要留到晚饭后,睡前,最凉快舒适时吃。照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曾多次尝试过在正午顶热时吃瓜解暑,却总被父母劝止。

  那时候我就开始奇怪: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偏执。随后发现,很多事情都有相似的状况。比如中学时,我一度很喜欢躺在沙发上看小说。母亲见了后,坐在我身边谆谆教导:坐沙发会软化人的意志,让人贪图安逸,不知进取。我本想反驳,忽然灵机一动——他们似乎对于“舒爽”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在明了这一点后,我便对这种上纲上线不再意外。

  为什么长辈就是不让你“爽”,为什么他们对“节欲”有如此偏执的爱好?我思考许久,总结出了如下几个原因:

  1. 当然是传统的力量,中国人历来提倡勤俭,知足常乐,中庸之道。别的不说,西方的近现代史便是一部“纵欲”的血泪史。

  2.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物质决定意识。实际上很多时候,物质意识的相互作用很难分清谁先谁后。我们的父母辈都来自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奢侈浪费当然有天然的抵御和反感。放纵欲望,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万恶之源。

  3. 价值导向。很小父母就教导我:玩物丧志。他们的想法是自幼便要懂得节制,防止长大后面对花花世界和诸多诱惑,丧志意志和抵抗力。

但这种做法有没有用呢?我自身的经历证明,“节欲”起码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是一剂良药。

通宝推:公鲨,半夜落水,littles,
家园 沙发
家园 那也不能称之为“毒药”!

那也不能称之为“毒药”!

家园 然!
家园 自虐是前进的动力

爸爸妈妈的不足之处就在于,节欲没有到自虐的地步,而溺爱又没有到奢侈的地步,于是小孩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彻底做个花花公子。凡事不能极端,自然就没有成就了。

沙发
家园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市面上正在流行红白机(日本任天堂公司所出品的家用游戏机),我们那个年纪的小伙伴几乎都玩过那玩意儿。在那个电视都未家家普及的年代,隔段时间能看次电影就是享受了(奇怪,今天还依然是享受),网络还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小朋友们对它几乎毫无抵抗力。我们那一代几乎都因为贪玩游戏机掉过成绩,挨过老师家长的训斥,为了玩它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精神鸦片”这个名词也堂而皇之成为了电子游戏的代名词。

  时至今日,国家对游戏产业仍然抱着审慎的态度。但电脑游戏机已不是稀罕物。在小学中学时被三令五申不得沉迷游戏的我们这些八零后们,一进入大学就把长辈的告诫置之脑后。在高中成绩出类拔萃的天之骄子们,有相当一部分在大学里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荒废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成为游戏的俘虏。更不用提那些沉迷网络的90后小孩们。于是家长老师社会舆论乃至国家机器都再度发动起来,对青少年的网瘾问题进行关注和干涉。限制政策不断出台,连网瘾学校这种东西也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世人面前。似乎时至今日,“节欲”仍旧是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

  而实际上在我看来,它不仅治标不治本,还有诸多的副作用。

  有种说法,人童年缺什么长大后便会执着什么。似乎有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越禁止越节制,反而越增加需求。

家园 适度的节欲是正常健康且必须的,

适度的节欲是正常健康且必须的,偏执狂似的节欲便是毒药,我将在以下证明这一点

家园 您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了

  您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了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的,文革时候有人为了体验吃苦精神,故意去摘那种苦的不能吃、根本难以下咽的树叶去煮,结果所有的人吃完半夜去拉肚。自虐到极致,大约也是另一种境界吧

家园 其实不用到极致

扔到农村待两年就够了,我们这个岁数的+城市出来的,大多数都没吃过那种苦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唉,就连青铜圣斗士也要在生死之交才能打出近似光速的拳。大多数人平平庸庸,无非是缺乏压力罢了,压力真是比金子还珍贵啊。

家园 您说的有道理

您说的有道理,本人成长于城乡结合部,没怎么吃过苦,但见过“苦”是怎么回事。我的目的在于从“节欲”这个观点引发出一些对社会思维-行为模式的思考。以个人的经历,我觉得有我这样的成长轨迹的不在少数

家园 我和你一样

先去吃东西,吃饭回来之后继续讨论。

家园 从老一辈的“节欲”情结说起(三)

回忆我的成长经历,几乎就是一部贯穿“压抑”与“反抗”的辛酸史。自幼起,我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只要是学习之类“正事”之外的几乎无一不禁,看电视,看小说,玩游戏,打扑克,以及一些兴趣爱好,只要她觉得有“沉溺”和“过度舒适”嫌疑的,便全面禁绝,围追堵截。在她们的字典里,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是不可能优秀的,甚至是潜在的罪人。

后来,上了大学,离远了她管不了我。但在假期回家上网过久时,她仍在一旁盘桓许久,然后郑重其事的把一本六级词典拍在我面前——意思是该“适可而止”了。

长此以往,一种观念便渐渐渗入了潜意识:人要控制自己,不能过度追求舒适。继而,欲望需要控制,那么关于欲望的念头自然也是要加以监督的了,没有欲念最好。我的思维-行为方式渐渐成了一个统一体:自我的、当下的感觉变得次要,对舒适感的需求渐渐让位于节欲所带来的自我控制感和效忠长远利益的理念。压抑已习惯成自然,舒适已不知为何物了。

然而,欲望是禁绝不了的,巨大的压制必然带来巨大的反弹。从小学到大学,我也一次次酝酿着自己的“离经叛道”,这到底是出于潜意识的作用还是本能使然,说不清楚。但我却从没有真正成功过。

  

——这里要提供一点说明:我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偏执而让自己成为一个苦行僧。相反,我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事实上,所谓“节欲”情结对我们思维的钳制远远大于对生活和行为的干扰。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平常到大家认为不会对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深远的影响。然而事实未必如此。

家园 从老一辈的“节欲”情结说起(四)

  行文到此,先总结一下“节欲”的几个负面作用:

  1.当然是不爽情绪的长期累积。形而下一点讲,人生不就求个“爽”字么,如果说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适度的节欲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那么到了物质和精神产品较为丰富的今天,一味的堵截欲望有何现实意义呢?另一方面,长期节欲对身心的压抑必然带来不良的反应,其副作用不仅对自己有害,很多时候也会影响到别人。

  比如说,一群朋友晚上出去happy,在KTV唱了几小时歌,出来时有人提议去酒吧坐坐,或者去吃小吃。有节欲情结的人就会想:玩了这么许久,够了,该收了。于是无论是劝阻大家还是独自脱离团队,无疑会扫大家的兴。

  而倡导节欲的人,自然也不会在玩乐上投入过多,长此以往,便会给人拮据小气的印象。这对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不利。

  2.抵抗力薄弱。老一辈倡导节欲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不懂得节制的人必然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成不了大器。可是现实生活往往与之相反。节制的人一旦放开,往往比其他人更为投入和沉溺,更没有抵抗力,更加难以自拔。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抱歉,缺少实证,但大家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远的不说,还拿网络和电子游戏举例子,那些家里没有电脑或者初等教育阶段没怎么接触这些的人,进了大学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了“瘾君子”。而那些城市里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在这方面要好得多。本人成长于城乡结合部,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而一个不知放纵为何物的人,必然也不会洒脱大气,行事束手束脚,缺少豪爽的气质。很难成为社会性动物。

  3.对观念的掣肘。节欲对人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影响上面已有提及。问题在于,一旦节欲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的影响就是全方位难以尽数的。如果说欲望的满足是人生存和前进的动力之一,那么节欲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各人可以找到各自的解释,但到哪儿是一站呢?

  上面说过,欲望既然是需要压制的怪兽,那么欲念也就跟邪念划等号了。久而久之,一切追求舒适、便利、快捷的想法都成为非分之想。由这个观念生发开去,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下面,我将从人际关系和思维方式两个层面进行展开。

家园 送花送通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难道是我家情况特殊

能睡着决不站着,能让别人帮忙的绝对不让自己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