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老一辈的“节欲”情结说起 -- 八角酷鱼

共:💬115 🌺14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分析得不错,花!

家园 越看越别扭

前面看着还是表扬

怎么后面全成了批评了

暂时节欲,表明有大欲哦

家园 写得好啊

其实我们这一代很多好学生都是这样的。我也常常为了类似的事情想不开郁闷。 楼主真是想得明白写得清楚,问题看清了到是可以着手解决了。

家园 节欲

很多时候是有它的道理的,只是很多人直接就采用结论了。自己不知道,也不明白这个认证过程。

中午不吃西瓜,是因为这个时候吃不冰的西瓜,效果不好,糖还会造成产热增加。冰的则容易引起腹泻。

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躺在床上的问题,等你到四十后就慢慢明白了。

确切的说老一辈不是节欲,而是反对纵欲。而反对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洪峰来临的时候挡一下。三峡也是这个道理

家园 呵呵,理性的狡计!

暂时节欲,表明有大欲哦

说白了,都是策略而已。不过很多人在用的时候,未必明白

家园 关于解决方案

我觉得需要这一代人去实践去总结。就目前来看,“节欲”所造成的社会整体效果还未完全显现,代际冲突还未凸显。未雨绸缪~~

节欲
家园 这个叫独断

祖辈的教育方式都是这样,只告诉你这么是对的,却不说为什么。老一辈这么懵懵懂懂过来了,再教给年轻人。却往往在这样的传承中,偏移了本来意义。

您说的有理,节欲或者说反对纵欲确实有促进身心健康的意义。这里举的几个例子都不大好,难怪有人反对。主要是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一下笔反而不知从何说起。

家园 理解就好

我也曾被独断过。当年刚刚近视,家里非要让配眼镜。度数还被无良商家配错了,本来有点不戴眼镜的希望彻底没有了。

家园 我生活中所见却在很多方面跟楼主相反

起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随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再后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与传统思想的内涵比起来,“节欲”概念过于单薄。中国人的道理是: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

我生活中所见却在很多方面跟楼主相反,至少我这里能提供反例。若样本数量不够,结论则有可能走样。

用过大的道理来论证过小的事件,往往有问题。

还有,逻辑是重要的。

楼主还是不妨多看,多听,多想,不忙下结论。

这些讨论的特征常见于高中生,而八十年代初生人,现在已经在中国各行各业发展事业,已经成为社会的栋梁。楼主还要加油。

最后归到一句话:楼主还是要淡定。

悟空,你尽管捅死我吧,生又何哀,死又何苦,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你自然会回来跟我唱这首歌的。

身为八五前的你,应该会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吧。

家园 我感觉他是高中生。跟我当年的思考方式很相似。
家园 【讨论】无论相似或相反,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

您所说的三个阶段,唯物辩证法叫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认识的道路是一个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即使到了第三个阶段,认识也未终结,还将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下一个肯定-否定之循环。

关于传统。

中国人好中庸之道,是为了跳过曲折的拐角,蜿蜒的道路,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达到终点。

肯定不是完全的肯定,否定也不是完全的否定。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说,这当然是捷径。

但从认知的角度,不走到极端,认识怎能通透,不跑到天涯海角,又怎么理清海底下的暗礁。

对于担心我过于停滞在第二阶段、陷入迷途的好心读者,我只说:这是有意为之。内容还未完全展开,敬请期待。

您说:八十年代初生人,……已经成为社会的栋梁。

我觉得还是加上“即将”二字为好。

最大的八零生人,如今也不到三十岁,在权力体系中进入高层的有多少,在利益分配上占据优势的更是微乎其微。

您说的,主要还是从承担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角度来的吧。

只不过我们这一代,还未被充分给予信任。

道路漫长得很,只总结,不结论,便是我的态度。

另外,再补充一句:无论一个人心智多么成熟,用多少知识和理性武装自己,在无意识层面,他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家园 算了。
家园 不妨提供您的反例一起讨论:)

本人并无建立宏大叙事的需要,更不想脚踏传统剑指西方,只是提供一种看问题的视角:)

家园 【讨论】回应acan兄的《从“认知”的角度谈欲望》

  1. 大人哲学与小人哲学孰优孰劣?

  这个问题,总使我想到《汉武大帝》中窦婴在回应藉福自己到底是儒家还是道家时说的话:

  “管他呢!什么有用就用什么。活人,活人还能让尿…尿…尿憋死吗?”

  实用主义是解决思想混乱的良药,但并非一劳永逸。大人哲学古往今来成就了多少人不在话下,但芸芸众生是否都适用这套哲学,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帐。

  我总觉得,古圣先贤真正提倡的,是借大人之壳行小人之实。虽然中国自古提倡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实际上,一个人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圣贤心里比谁都清楚。

  大人哲学者,对内在超越性的追求远大过对外在的占有。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良性竞争,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把“功名”放在“利禄”之前,稳定了社会的价值排序。

  而绝大多数人都摆脱不了的“中间人命运”,由于大人哲学的内在超越性,使得在时间坐标上的不断前进成为人生的主义,而功名利禄成为附属奖品。

  但如果两者我们都要怎么办?那就看谁更有效了。我们可以把大人哲学和小人哲学有机结合起来,至于怎么结合法,视具体情况而定,我米有标准答案:)

  2. 奖惩机制

  那如何解决两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内在冲突?您在第一篇帖子链接出处中提到“阶段性的休整或者物质奖励”,和第二篇链接出处“3。大人哲学的执行者如何保持原动力?”中,实际已经给出了答案。

  由于大人哲学者对内在超越的需求超过对外在的占有,而外在需求又是他不能忽视的,这种内外的不一致加深了他的痛苦。如果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度放低自己,放宽对物质享受的宽容程度和对周围人群的认同度,在面对自己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表现得像个小人,反而会减轻很多矛盾和痛苦。虽然这样会对精神气质和自我认同造成一定影响,但我们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占全。

  同时,对小人哲学者也要建立起一套奖惩机制。对他们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基础建立起的对大人哲学者的道德绑架,须像回复中有人说的:“以直心对之”。直面利益,直面自私,厘清道德和权利的边界;同时,也要给小人哲学者进入社会常规价值排序的机会,勿要人为制造“大”、“小”的对立和隔阂。一旦其成为共识,则人与人交往的边界和规则便趋于清晰,“老大哥”便可退出社会公共领域,专心在法律范围内发挥作用了。

  3.谁是主流

  如果一个社会全是“大人哲学”,那当然是可怕的。如果一个都没,那更可怕。问题是,这两种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同时存在,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只能趋向于一种。

  如果纵容小人哲学,必将走向丛林法则。大人哲学呢?那就是中国古典式的等级制。如果说“借大人之壳行小人之实”对个人来讲是合适的生存策略的话,那社会主流是难以容纳这样的矛盾和背离的。

  我的看法是,在“大”与“小”,精神与物质之外,我们需要确保自己的独立性。无论思想还是生活领域,自我的意识独立性不能为任何东西取代。

家园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