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依我看中医的前途有点渺茫,因为丢了整体观。 -- 老平

共:💬42 🌺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依我看中医的前途有点渺茫,因为丢了整体观。

看了几组帖子,有点手痒,我也说几句。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自《黄帝内经》后就没啥大突破呢?难道它真像佛经那样只能诠释不能发展?当代的中医界人士好像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中医经典的注解上,就是埋头于临床经验的积累,或者干脆援引西医理法,搞中西医结合。这样走下走,中医的前途就有点渺茫了。

教科书上说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辩症论治,依我看根本的东西就是整体观,辩症论治只是整体观在诊疗技术上的一种体现。整体观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古人认为一个人整体观的形成不能仅仅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通过内求修养才行,即通过“修此”以达“知彼”,从而形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整体观认知模式,这是一种主客统一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用在人体生命的研究,就形成了中医和气功(泛指修炼)两个领域,中医重治疗和养生,气功重挖潜和更新(治病只是它的预备阶段)。现在搞中医的有几个会注重内在的修养?都搞外求去了,而仅靠外求建立不了主客统一的整体观,因为外求强调客观性,是在主客对立的情况下来认知事物的。

主客对立与主客统一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前者是近代科学得以立足的根本,后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整体观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近代中医的衰落其重要原因是受到了西方科学的影响,把主客统一的整体观扔掉了。当然,这种衰落并不始于近代,自汉朝以降,中国古典整体观的内核就逐渐蒙上尘埃,儒教的独尊,佛教的东传以及道教的形成,使得内求修养从先秦时期作为修身治学、认知事物的根本方法,逐渐褪变成当官升迁之术或成佛成仙之道。这也是后人无法突破《黄帝内经》的原因所在,因为内求修养高的人大都进入到了宗教和仕官领域,中医重继承轻创新的局面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不是不想创新,而是能力不足。

从上述可见,中医的振兴是很难的,一方面它的自我创新能力从汉朝后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写在书本上的整体观是摆设的,连中医学院的教授对整体观都不甚了了,学生也就只能鹦鹉学舌了。另一方面这种整体观与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容易使人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伪科学,谁会有兴趣去为了钻研一门伪科学而自觉修养呢?再说古典整体观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正误参杂,这就增添了后人学习握掌整体观的难度。总之,中医的振兴是很难的,这跟复兴中华古典文化是一样的,因为根本点已经丢失,这不是背几本经典,演几出古装电视剧所能做到的。

关键词(Tags): #中国文化#中医
家园 写的好,献花一朵.
家园 与我心有戚戚焉

主客对立与主客统一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前者是近代科学得以立足的根本,后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整体观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真是精辟阿。忍不住补充几句。近代中医的衰落其重要原因是受到了西方科学的影响,把主客统一的整体观扔掉了。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是西方科学引入中国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到今天的这个局面,不能不说是共产党执政的一个直接后果。我并没有指责谁的意思,但是不可否认,49年建国这件事,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空前的。旧有的一切,都受到了空前的冲击。所以传统文化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你数一数解放后出现的国学大师,有几个?一个都没有!当那些老先生故去之后,我国的国学研究水平不客气地讲就是苟延残喘而已。我这里举国学为例,是因为国学的研究水平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延续的最高水平。

但是诚如老平所言,中医基础理论……自《黄帝内经》后就没啥大突破,从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看,中医在上个世纪早期已经完全没落了。中医的传统道路已经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当传统的力量非常强大的时候,变革是不大可能。而建国的这样一个冲击,会对中医带来很大的变化。目前还不知道,这种变化究竟是好的,(或者向更多的人认为的那样)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是,有变革总是好的。至少还有一线之机。

我对于中医还是乐观的,至少我们建了若干所中医大学,将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灌输到了许多人的脑子里,不管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知识传播的扩大化本身就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因为越多的人知道,就意味着有越多的可能性,会有杰出的人才从这里面脱颖而出。我们的乒乓球,羽毛球就是这样。

中医究竟走向何方,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家园 补充一下,我认为《黄帝内经》是古典整体观的代表作之一

《黄帝内经》不像是一个人写的,但作者肯定是内求水平很高的,看看书中所写的天人整体关系的论述,后人只能干瞪眼,连解释都感到困难,但不少东西用起来仍然有效。当然它也有局限性,如五行模型到了现代就有明显的局限性。

关键词(Tags): #内求#黄帝内经#中医
家园 我对中医不是太乐观

是因为现代中医已经成了无源之水,更要命的是搞中医的朋友似乎没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不知道自己不具备研究探讨中医奥秘的真正能力,比如他们并不能感知经络系统在自己身体内的确切位置以及盈衰变换,更不会知道某种草药进入体内后所引起的气机变化。

有一位朋友写硕士论文,其中引用了不少现代医学名词来说明问题。我看后问他:这叫中医论文吗?他说现在都这样,不然过不了关。我说你试过自己体会气机的升降开合没有?他说他老师没这么教。我问你们搞实验怎么搞阿?他说用仪器。我再问这样搞试验与学西医的有啥区别?他说没啥大区别,不过人家比我们更在行。我心想完了,中医想不让西医改造都难了。

关键词(Tags): #气化#经络#中医
家园 嘿,老平,应该是辩证论治,一字之差,千里之谬。

证:是证据。症:是症候。

后人连穷尽《内经》都做不到,谈何超越?

反过来说,《内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阐述清楚了人生理病理的基本原理,后人就没法在它的那个层次上超越它了。

就像唐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样,在诗这种文学形式上后人就很难说什么超越了。

家园 ,你说得对,是写错了。但不同意你的无法超越的观点

我不认同你以下这个观点:“《内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阐述清楚了人生理病理的基本原理,后人就没法在它的那个层次上超越它了。”

首先,中医是一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学问,这一点与现代医学并没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需要推陈出新的,否则中医就成了一种信仰了。其次,现代中医的落后不仅是因为西医传入后而引起的冲击,还在于

《内经》本身存在自身的不足,这一点在现代人看来尤为明显,因为现代人可以用现代医学提供的知识为参照。

关键词(Tags): #内求#黄帝内经#中医
家园 说的好!献花一朵。

整体观说的精辟啊,我昨天还和我母亲开玩笑说西医是头痛医头,中医是头痛医脚哪。

说一下自己的拙见吧,不对处别见怪。其实我认为中医的整体观用现代西方科学也好解释,就是大宇宙观。现代西方科学承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吧,无论是大的天体范围还是小的银河系,甚至更小的细胞,都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而银河系置身于大的天体范围之中又必然遵循大的天体范围的规律,人体置身地球之中,又必然遵循地球的规律。反之当人体自身规律受到破坏,或者与大环境地球的规律相违背时就会发病,而狭义上的中医(指不包括《黄帝内经》中的养生部分,只是治疗部分),其目地就是用外力(药物、针灸等手段)强行将紊乱的规律导回正常,而养生部分则是主动地调整自身的小规律并去适应地球的大规律,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为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无一不在破坏着自身的小规律和对地球大规律的适应力。因此我认为中医的治疗是被动的,而养生,更进一步就是修炼,是主动的。而西医哪,大家别砸我,是哪坏补哪,只看表面,不注重内在的规律,不讲调整内在的规律,因为西医根本就发现不了象中医那么深刻的内在的规律,象阴阳、五行、子午流注等存在于另外空间的人体规律,它只能着眼于这个空间、表面的血液循环等我们肉眼可见的规律,而不可见的,现代西方科学和西医就视为迷信、伪科学,因为它是用自己为尺来量它不知道的东西,就象西方神话中有一个魔鬼,他有一张床,凡是他抓来的人都要和床量一量,长于床的要被锯掉,短于床的要被抻长,好象在他心目中只有跟床一样长的才是合格品吧,不幸的是现代西方科学就得了和这个魔鬼一样的病:画地为牢、唯我独尊。所以在现代西方科学成为人们一切行为准则的今天,象平兄所言,别说超越《黄帝内经》就是继承都不可能,所以中医只有消亡一条路可走了。而我认为一个生命他能符合、遵循的规律有多大,他就能和那个规律的那一层物质生死与共、天长地久。

家园 哈哈,你把现代医学贬低了

中医与现代医学虽然方法论基础不一样,但我认为两者是对立而互补的,如果说中医重于整体调摄,那现代医学就是精于部分诊治,而且后者比前者更为直观,更便于验证。而前者的发展则容易流于大体而疏于精致,例如古代中医就没能搞清楚人体的骨骼数量。当然现代医学也有它明显的局限性,例如把精神与形体割裂开来,一化验是晚期癌症,就断言患者活不过来年了,可有的人精神状态与众不同,硬是活过来了,现代医学不知道人的形气神是一个整体,而且神为主宰,因此总认为该死而不死的人是一种例外。我认为中西医是两种不同认知模式的学问,可以互补而不应相互排斥或取代,尤其是中国人,可以中西医并用,犯不着自断肢臂。

关键词(Tags): #认知模式#西医#科学#中医
家园 是啊,西医在外科或急重症方面确有比中医强处

哼,其实中医也一样能治急重症,只是一定要碰到一个好大夫,要不就惨了,而中医的好大夫现在太难找了,凤毛麟角啊。但中医的骨科可比西医强多了。我所说的西医不如中医,是指在情志病、温病等方面。至于中西医结合嘛,我前几年就是这样做的,得了重感冒先吃西药控制病情,再吃中药治本,但后来一想还是不合算,为了早好一两天吃西药,结果还得吃更多的中药调节肝肾功能,消除西药的副作用,真是得不偿失啊。所以我进一步改进到治病之未病,注重平时养生保健和阴阳气血的平衡,从此就跟西药告别了。

家园 高,应该献花阿

一个生命他能符合、遵循的规律有多大,他就能和那个规律的那一层物质生死与共、天长地久

所说中医带有哲学的意味,西医带有工程的意味,但如飞而复来兄最后一句的高度,就绝少有人能够想到了。

家园 您太过讲了,

可别这么说,这让我太惭愧了。谢谢您的鲜花!有点愧不敢收啊。

家园 中医只是一种前现代医学而已

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古老医学没太大区别,和现代医学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缺乏试验研究。连最基本的人体解剖研究都没有,还奢谈什么治疗。

另外老兄的专业不是中医吧。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进展?李时诊的本草纲目也应该算是药学方面的重大进展。

家园 再来掺合几句

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盖房子有异曲同工之处。必须先有基础,神农氏尝百草可以看作中医医药的发轫。古代原始社会的医生通常也是祭祀,这就给哲学思想的引入打通了道路。

当基础打好之后,是整体构架的设立,盖房子就是梁柱系统;在于中医,就是阴阳五行系统的出现。然后主要部件的安装,盖房子,就是墙壁,屋顶和地板楼梯;在于中医,就是医药理论和具体草药药性的结合。内经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于这一重要事件的总结。房屋的构架体系,千百年来,也不过是几种,翻来覆去的用。中医的构架体系,至此已经基本完善,在某种意义上说内经不可超越,是对的。这是单就理论而言,就像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确立对于现代物理学一样。

构架体系的建立是件大事。然而这并没有完,房子盖到这个地步,还是没法住人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中的细节部分。门窗,上下水,通风保暖,样样都要慢慢来。但是就是这些都弄好了,也只是个毛坯房。离着住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于中医,这个过程就是分科细化。虽说中医是整体观,但是经验的积累也有其方向性,要出个全能型的大夫,那恐怕要几百年的时间,我们常人做不到,就只好分科。(谁说中医不是科学,你看看哪个中医敢说自己包治百病的,那不是骗子就是江湖郎中。)

到目前为止,房子是盖完了,但是真正要住人,还要有装修,家具设置,各种家用器材的安装。现在有各式各样的专家,来教你处理各种方面的问题。然而中医呢?恐怕就没了这一层的处理过程。所以中医虽然也分科细化,但是到此为止,所以中医治病的感觉跟住毛坯房差不多,都是差强人意,比较的不爽。(当然这是个人的感觉,有些人就很喜欢中医,中药的味道,比如说我:)

一个理论的建立是一件大事,但如何与时俱进,不断的完善提高,是同样重要的。而且即使在大方向上已经确立了,具体操作的细节还是可以不断的完善加强的。就这一点来说,中医学做得非常不好。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也与我们的古老的传统密不可分。所以我认为,打破旧的传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引进吸收一些新的观点,做法,对于中医学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成猫成虎,还要看积极的引导,和能否把握得住这个机会。

老平看起来是个懂行的人,是个学中医的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您老与其在此感叹,自己好好钻研一下,提出革新的理论来指导中医的发展方向,岂不是更好。

也许这个要求太过分了,现在是人欲横流,偌大一个中国,已经容不下几张宁静的书桌了。要不然我等也没有机会在此聊天了。一叹。我还是专心做我的研究去吧。

家园 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医只是一种前现代医学而已”这种观点始自钱学森先生的有关“前科学”论述,他是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上来评价中医的,但中医界人士并不接受他这种观点,中医人士认为中医是自成体系的东西,跟现代科学没有什么“前”“后”关系,我倾向于中医自成体系的观点,因为钱先生的说法忽视了两者在方法论基础上的差异。

中医有没有自身的试验研究呢?我认为是有的,不过它的研究方式与现代科学有差异,中医不重视人体解剖研究,但照样取得了可靠的治疗效果,这不是黑箱和白箱的处理手段问题,而是中医的整体观决定了的:不存在独立于整体的局部,通过解剖获得的知识已经部分失真。我认同中医的这一观点,而且我认为现代科学不是人类已有知识的审判庭,不懂解剖的老中医一样可以“奢谈治疗”。

另外,我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没有突破《内经》的框架,,他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是把

《内经》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他的真正贡献在于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而李时诊的《本草纲目》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没有多大的关系,中医的基本理论一直没有跳出《内经》的框架。

关键词(Tags): #内求#黄帝内经#中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