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依我看中医的前途有点渺茫,因为丢了整体观。 -- 老平

共:💬42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依我看中医的前途有点渺茫,因为丢了整体观。

    看了几组帖子,有点手痒,我也说几句。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自《黄帝内经》后就没啥大突破呢?难道它真像佛经那样只能诠释不能发展?当代的中医界人士好像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中医经典的注解上,就是埋头于临床经验的积累,或者干脆援引西医理法,搞中西医结合。这样走下走,中医的前途就有点渺茫了。

    教科书上说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辩症论治,依我看根本的东西就是整体观,辩症论治只是整体观在诊疗技术上的一种体现。整体观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古人认为一个人整体观的形成不能仅仅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通过内求修养才行,即通过“修此”以达“知彼”,从而形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整体观认知模式,这是一种主客统一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用在人体生命的研究,就形成了中医和气功(泛指修炼)两个领域,中医重治疗和养生,气功重挖潜和更新(治病只是它的预备阶段)。现在搞中医的有几个会注重内在的修养?都搞外求去了,而仅靠外求建立不了主客统一的整体观,因为外求强调客观性,是在主客对立的情况下来认知事物的。

    主客对立与主客统一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前者是近代科学得以立足的根本,后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整体观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近代中医的衰落其重要原因是受到了西方科学的影响,把主客统一的整体观扔掉了。当然,这种衰落并不始于近代,自汉朝以降,中国古典整体观的内核就逐渐蒙上尘埃,儒教的独尊,佛教的东传以及道教的形成,使得内求修养从先秦时期作为修身治学、认知事物的根本方法,逐渐褪变成当官升迁之术或成佛成仙之道。这也是后人无法突破《黄帝内经》的原因所在,因为内求修养高的人大都进入到了宗教和仕官领域,中医重继承轻创新的局面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不是不想创新,而是能力不足。

    从上述可见,中医的振兴是很难的,一方面它的自我创新能力从汉朝后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写在书本上的整体观是摆设的,连中医学院的教授对整体观都不甚了了,学生也就只能鹦鹉学舌了。另一方面这种整体观与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容易使人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伪科学,谁会有兴趣去为了钻研一门伪科学而自觉修养呢?再说古典整体观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正误参杂,这就增添了后人学习握掌整体观的难度。总之,中医的振兴是很难的,这跟复兴中华古典文化是一样的,因为根本点已经丢失,这不是背几本经典,演几出古装电视剧所能做到的。

    关键词(Tags): #中国文化#中医
    • 家园 有道理
    • 家园 如果易经,起码是里面的基本原理进入教育系统,会不会好些?
    • 家园 【哈哈】没想到我的一块儿砖抛出去,引来如此美玉!
    • 家园 【哈哈】
    • 家园 【注意】平兄言之有理!

      这也正是本人深感苦恼的一个问题!

      好像老祖宗的聪明才智比我们要高了去了似的!继承都困难,还谈何发展呢!

      我们现在一边是不断的遗失自己原有的很多精粹,一边却是拼命的学习人家的新东西,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 家园 的确。其实现代科学,包括医学是逐步的注重整体观了。

      举个也许不够恰当的例子,比如伟哥,最早的时候,是想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但是后来发现的“副作用”反而造就了一代“伟药”。

      又比如四环素,能够杀菌但是也导致四环素牙。

      这么说,其实是想说明随着科技手段的越来越发达,原来的对症下药已经不够了。在以前,因为了解有限,只要治得一个就治疗一个,即使有副作用,也未必能够发现,所以整体观的重要性在那个时候并不重要。

      到了现在,因为技术手段的可能性,比如计算机模型的应用。医理方面也会越来越重视整体观。一个“简单”的细胞内部的功能就相当复杂。基因治疗,也不单单是找到某个基因然后插入就能够了事的。更何况,越来越多的发现是基因的作用,不单单是一个“基因”的事情了。

      中医的前途,就看怎么样来结合整体观和具体机理了。

      注:请记得修改一下标题,加上原创分类词。

    • 家园 中医只是一种前现代医学而已

      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古老医学没太大区别,和现代医学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缺乏试验研究。连最基本的人体解剖研究都没有,还奢谈什么治疗。

      另外老兄的专业不是中医吧。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进展?李时诊的本草纲目也应该算是药学方面的重大进展。

      • 家园 我有不同的看法

        “中医只是一种前现代医学而已”这种观点始自钱学森先生的有关“前科学”论述,他是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上来评价中医的,但中医界人士并不接受他这种观点,中医人士认为中医是自成体系的东西,跟现代科学没有什么“前”“后”关系,我倾向于中医自成体系的观点,因为钱先生的说法忽视了两者在方法论基础上的差异。

        中医有没有自身的试验研究呢?我认为是有的,不过它的研究方式与现代科学有差异,中医不重视人体解剖研究,但照样取得了可靠的治疗效果,这不是黑箱和白箱的处理手段问题,而是中医的整体观决定了的:不存在独立于整体的局部,通过解剖获得的知识已经部分失真。我认同中医的这一观点,而且我认为现代科学不是人类已有知识的审判庭,不懂解剖的老中医一样可以“奢谈治疗”。

        另外,我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没有突破《内经》的框架,,他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是把

        《内经》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他的真正贡献在于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而李时诊的《本草纲目》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没有多大的关系,中医的基本理论一直没有跳出《内经》的框架。

        关键词(Tags): #内求#黄帝内经#中医
        • 家园 补充一点

          医学里面除了临床、卫生以外的各学科都是基础学科,药学是归于基础学科的。中医因为基础理论薄弱,所以只开了一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外加几本古籍。西医的基础学科多得多,生物、解剖、组织胚胎、生理、病理、生化、药理、微生物等等。

        • 家园 谢谢老平兄回复

          我没有看过钱学森的任何东西。我的观点来自以前学医史课程时和古代印度希腊等比较得出的结论,这些古老文明都有类似阴阳五行的东西,他们不过是古人对自然的一种朴素幼稚的解释。

          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的自然科学,缺乏解剖的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要说整体观,西医的循环、神经等研究的都是整体联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一数中国中医院和西医院的巨大数目差距,结果已经不言自明了。中医对人类的重大疾病的克服作出的贡献可以说为零,天花、结核、外科手术。人痘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天才发现,但它只是经验总结,和中医基础理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在缺乏现代试验研究的情况下,它不可能像牛痘一样成为现代免疫学的先驱。

          • 家园 缺乏解剖的基础并非不可想象

            解剖学上不存在,并不代表客观上就不存在。我在我的第一篇文章里面详细说过。简单的说,客观存在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我们平常所见的可以精确测量的存在只是存在的一种形式,甚至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存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或者说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任何存在都只是在概率意义上存在。比如说我现在坐在电脑前面,其实只是现在我有相当大的几率坐在电脑前面,我同时也有,比如说万亿分之一的概率在别处。因为我的质量相当大,所以我坐在电脑前面的概率也相当大。如果我的质量小到一个电子一般,那么我可以同时处于两处地方,在这两处地方出现的概率是一半对一半。那你说我到底存在在什么地方?回到医学,微观的现象,西方医学也并没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当测量进入到分子,原子水平,一切的测量都变得只是在概率意义上的准确与否,更惶论那么多受限于测量手段而观测不到的现象。所以存在不存在,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尊重实践事实才是最重要的科学。

          • 家园 实践是有不同类型的

            中医是自成体系的学问,它的基本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不是一回事,中医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理论、精气神理论、藏象学说、气化论以及经络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语说得不错,但引用者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实践是有不同类型的,从人类已有的活动来看,实践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内求实践和外求实践,科学理论是人类外求实践的杰作,中医基本理论则是中国古人内求实践的代表作。用科学已有的理论来否定中医理论,其实质是把人类实践的形式单一化或绝对化,这种做法无异于抹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关键词(Tags): #阴阳五行#内求#中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