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龙胆泻肝丸和反应停 -- njyd

共:💬165 🌺23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说我是屁粉

所以我觉得啊,与其大家攻来攻去,不如搞清楚究竟是哪个成份对人体有害?是不是一定有害?为什么会有害?能不能调整一下化有害为无害

方舟子的文章,我是不喜欢的。看方舟子的文章,有三个地方让我很不舒服。

第一点,用FDA的数据。我不是反对用FDA的数据。为什么我看了不舒服?我们的专家这么多,为什么就不能搞出一个数据来,一定要用人家FDA

的数据呢?我们国家的西医,我们国家的中医,都没搞出来。就好像三鹿一样,没出事前,大家都知道,都没说什么,一出事,好像全天下就

那几个坏人了。早干嘛去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用FDA的数据呢?

第二点,前面也说了,主要是觉得方舟子写得不够严谨。草药和中成药这个区别,你完全可以写清楚一点的。这个不严谨,如果是放在一般老

百姓的文章里,不算什么。但是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写文章写得严谨清楚,这个要求,还是要严格做到的。

第三点,对中医,不能以点概面,俗称的一杆子打死人,这是不能要的。比如中医里有1000个东西,你就是能证明其中100个是假的,你也不能说中医就是假的。毕竟还有900个没证明嘛。科学的态度,就是要实事求是。比如你发现美国又检查出哪个中药有问题,你就清清白白地把这个报告翻译过来。不要夹太多的私货进去嘛。比如泽泻有肾毒性,所以影响到六味地黄丸之类的中成药,那就清清白白地列出来。什么条件下会有肾毒性?清清白白地告诉老百姓们,究竟能不能用?如果能用,要怎么用才对?如果不能用,为什么不能用?

当然,要每个人都带着完全公平公正的去写文章,也不现实。作为我们老百姓,多想想,多看看,不要轻信,不要迷信,才是最重要的。

方舟子的文章,虽然我看得不舒服,我觉得还是要多有一些这些文章的。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医被打压的不行了,恰恰相反,是中医被人太过迷信了。看看“张悟本”的事就知道。如果中医不能自己去反省一下自己,那就更需要方舟子这样的文章来让中医反省自己。

我不是中粉,我也不是西粉,要说我是什么粉,我说我是屁粉。无论中粉还是西粉,所想的其实还是一样,都想从我们屁粉这里捞钱。我们屁粉呢,就要多听听,多看看。中粉也要听,西粉也要听。这样,我们屁粉才能做一个明白粉。

家园 偏方一味,气死名医,这个事情干的最好的还是西医

他们也干简化再简化,提纯再提纯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单味药的运用嘛。

运用药物,可以从经验出发,也可以在运用中总结新的经验,但是中医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发展了药物的性味理论,有这个理论指导,就可以发现老药物的新用途。

但是我理解这个理论并非a平方加b平方等于c平方那样的理论,中医治疗总的来说还是一种探索性的治疗,好医生把握大一点,但是一般也不事先打保票的,就是经方,偶尔也会碰到不起效的时候。

个人理解,不代表中医发言。

同感
家园 你对上火的理解不错,但是只说了事情的一面

首先,上火也有多种情况的,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去火的,中医通常说“清火”,但凡需要清火的时候,中医理论是很明白的,只有实火才用清法,清法多数是用苦寒的药物。

还有一种虚火的情况,就不能单纯用清法了,否则就会出现吃药好一点,过后又反复发作的情况!广东地区有一种“清补凉”的食用配方,经常没病的人夏天也可以用的。

中医有很多问题,但是你还是可以看一点中医书再感慨。

家园 愿简单地与君讨论一下“五行学说”的理论。

依我愚见,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宇宙,自然,生命。。。这是人之天性。

就是不关乎生活与生存,人类也是要思索的。

因此,五行学说也是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观察所得,其思考的起源并不奇怪,也非火星人之思。

宇宙有日月星,还有地球,自然有山川河流海洋草木,有生物有岩石。。。人类有血肉——这些都具有物质属性,或可称之为物。

物,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术语。物——视之可见,听之可闻,搏之可得,就是所谓看的见,摸得着的,所谓物质,或物质属性。

因此,五行学说是为了解答宇宙的物质属性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或哲学思考。也是在理论上对物质的分类。

组成宇宙的物质极其繁杂多样,如何去加以把握,这是个问题。

五行学说将物,或物质作出分类,比较恰当地搞定了此一问题。

现代人类已知宇宙由百余种元素组成,地球有几十种元素很稳定,另外很多种元素不稳定。就是在分子层面,精确确定某物质的属性,有时并不容易。

人们也将组成物质的诸元素又分为金属非金属,气态固态液态。。。其实,也是将物分类,以便于指导研讨与把握应用。现代人的这些做法与当初的人们提出五行学说有些相类,当然这是现代科学的思考,不必等同。

人类的思想,所确立的理论本质上都是工具,或“器”。因为它由大脑产生,再拿来用于解答宇宙,以利自身,但是,理论所表达,并非宇宙的全部真相。

所有的理论也都如此。因此,只能“大道至简”。

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笑谈过他的相对论,他好像说过:当你与爱人在一起时,时间总是过得快,当你坐在火炉上时,时间总是过得慢——这就是相对论。我想以此表达一下我对“理论”的总体看法。

当然,任何理论也无法完美地解答宇宙。据说,相对论也遭遇挑战。

当中国人的脑产生了五行学说这种理论及哲学思考,就必然被引用到现实的医学领域,用于指导中国人对疾病,药物及生命现象的总体认知。

对药物而言,中医将所有的药物按五行分类,也有“五气五味”之说。就是药物可具有五种药性:寒热温凉平。具有五种药味:酸苦甘辛咸。还可将此药物的功能分属于五脏。如此,就将自然草药的药性功能,作用规律加以总结。

此种总结也几经反复,从临床到理论,再到临床验证,逐渐趋于理想。按此说,对“物”,还分五谷,五果,五蔬,五畜。。。还可以将此再按“五行”细分。

因此,五行学说,无非就是一种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分类,表述,解析物质与物质,或事物与事物间的一种对应,相关,制约。。。等关系。

如果按照现代科学,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理论,人类对物质世界当有更详之解,五行学说就忒过粗糙了。

但是,这学说或理论却与中国医学的实践是总体一块,密不可分的,自有其道理,也可验证于药物的具体使用。如果说这是一种古老的工具,还是可以用于度量专门之物的,主要是指导针灸术与自然草药的正确使用。中医理论对于中医实务,也是必用不可,如同是专用于特别之物的专门配套的工具。这种现象,也应令外界的“废医存药”人士多加思考之。

比如,中医对药物的确认先简后繁,至《本草纲目》,已载药1892种,分16部,首先就明列出水部。

当人们以水为药,用于配方或应对某种人类疾病时,水就不再是普通之物,而要追寻此物的药性,就要对水进行五行分类,至少要确知水的药性属于“寒热温凉平”五性那一种,又要确知水属“酸苦甘辛咸”五味哪一味。还要确知不同之水的性味,比如雨水,雪水,露水,河水,海水。。。

至于其它药物,如大黄,人参,白术,熟地,丹参们其药性更为复杂多变,人们如要加以把握,就更要遵循阴阳五行学说,对药物药性加以分类了。

广义而言,所有进入人体之物,皆具“药”性。用药,就要有所遵循。这与现代的医学理念也是大致相合的,比如,现代国家大都将药物与食物统归于一起,加以管制,药物与食物密切难分,同样难以定义,这也是自然之理。

其实,人类对生药,即自然草药等的应用,也只能大致分类。因为,自然生药忒过与复杂。这也是令外界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

但正因为自然生药药性极其复杂,才会有人类的另种医学药学思考,才正是自然生药的特殊价值所在。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务还有很多不为人之之处。对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宜先下功夫读懂,验证,再不断回顾,吸取其精髓,与现代医学互相对照补充,才是人间正道。

也许“天下事,殊途而同归”。

通宝推:大脚丫,
家园 这个问法不对

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所以只要记载,肯定会提到毒性。现在问题有两个,一是中医典籍是否有明确的提到木通和关木通的区别,据我所知这种类似的混淆在中医典籍里简直太多了;二是如果有记载那在关木通入药后有哪个“大师”站出来指出这个错误并准确的说明了会有什么危害,关木通是实实在在写在配方里的,所有人都能看到,如果看到这个错误还不指出,那就是水平或者rp的问题了。

家园 这就是问题

中医对上火的理解为阴阳失调,阳亢则为实火,阴虚则为虚火,总而言之就是个阳气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的问题,这是中医基于阴阳理论提出的解释。老百姓说的上火以实火为主,多采取去火的作法,这个没有疑问。但是既然虚火可以补阴,阳亢为什么不可以?有人说这是基于瓶颈理论,人体盛不下这么多阴气。这个也有问题,既然阳气过剩已经存在,为什么阴气的上限会低于阳气?另外中医讲究从根上下手解决问题,而正常的人体是阴阳平衡,阳亢或阴虚必然是因为外因的作用,那么中医为什么不讲去因而要去火?要知道大部分上火的症状都不是急症的。

我认为中医的问题是其理论基础需要调整完善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基于中医先行理论基础作出的任何结论都有漏洞。

家园 话说上亿是不多的

也就几千万美元,整个医疗市场开发费用是多少?

家园 花,关于阴阳五行理论

首先我认为如果要研究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要少提或者不提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在发生发展阶段的阶段,中医无疑从传统哲学中汲取了营养,但是当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成型之后,两者实际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能作为彼此正确性的依据。中医是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我们当然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但是土壤再深厚,不能成为大树一定枝繁叶茂的根据。所以要研究现存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就应该从中医的理论自身出发,避免研究偏离方向。

其次提到中医的药物性质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非常缺乏对药物性质的研究。药典上写某种药物是某个性质,因为气候、产地原因会有哪些变化,我们就沿用下来。这样定性的标准是什么?老祖宗的定性是否准确?产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现在其实有了很多比古人更加便捷的工具,但是对于中医研究还是不能超越古人,我觉得这是继中国足球队之后第二大悲哀的事情。

你提到了水的性味的问题,但是现代人对于水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医典籍的记载。死抱古籍不求进取,就一定要被淘汰。

最后,你大约也提到了中医还是一种实证主义的医学,理论还不完善。这个我非常赞同。中医在定性研究方面很是独树一帜,但是在定量研究方面则欠缺很多。药典上倒是记载了配方药物的几钱几两,但是要注意中医实际是以性定药,你弄清楚某种性质的——我们姑且称之为“气”吧——需要入药的量,以及这种气进入人体后需要调节的人体内的气的量,这种记载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我们总说要由有经验的老中医看人下药;所以骗子中医才会有巨大的操作空间。

以上一点粗浅的看法,乱糟糟想到哪写到哪,见谅。

家园 总结一下

中国人的脑产生了五行学说这种理论及哲学思考,就必然被引用到现实的医学领域,用于指导中国人对疾病,药物及生命现象的总体认知。

因此,五行学说,无非就是一种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分类,表述,解析物质与物质,或事物与事物间的一种对应,相关,制约。。。等关系。

如果按照现代科学,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理论,人类对物质世界当有更详之解,五行学说就忒过粗糙了。

但是,这学说或理论却与中国医学的实践是总体一块,密不可分的,自有其道理,也可验证于药物的具体使用。如果说这是一种古老的工具,还是可以用于度量专门之物的,主要是指导针灸术与自然草药的正确使用。中医理论对于中医实务,也是必用不可,如同是专用于特别之物的专门配套的工具。这种现象,也应令外界的 “废医存药”人士多加思考之。

头脑产生的东西,自有其道理是不行的。

家园 不要空谈理论,

你说的那一大段分析,就是你个人想象出来的中医理论运用!我不一一指出其中不正确的地方了。

临床医生不是只有一个阴阳原理在运用,我的简说开篇就说,阴阳五行更多是提供一个思考方向的指导,大部分看到这句话的人都没有明白,一直纠缠在自己想象的阴阳理论当中。

要谈中医,先要学点基本知识,不然难免空谈。

家园 关键问题是理论都不靠谱

阴阳五行理论只是提供一个思考方向?呵呵,凭你这句我敢说要谈基本知识你比我还欠补课,这个“思考方向”已经渗透到了中医从诊断到药物炮制/配比以及针灸经络等方方面面,你硬说这只是一个“思考方向”我没话讲。我说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如果你认为这点错误,那么我们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没有了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实际就剩下中药了,我不知道你还这么支持废医验药。

你说临床医生不是只有一个阴阳原理在运用,我表示赞同。但是除了阴阳原理外,他们凭借的实际只是自己的经验!!

最后,非常感谢你如果能一一指出我不正确的地方。

家园 建议你向秦三光老师请教这方面的问题,

除了阴阳就只有经验,你凭什么说的这句话,就因为你只知道个阴阳理论?

你会用搜索的话,可以查一下辩证方法,看看中医有多少理论可以用!

家园 他所说的倒是很像中医学院学生的心态么

他所说的倒是很像中医学院学生的心态么。。。

心里面也不信这套阴阳五行,信的还是医学影像;——所以这就是传说的只是个思考方向,我们常人连续碰到倒霉事,就算不信神的照样也没准烧烧香,但是不代表就从此以后都迷信了。

开药时候倒是可以开开已经被前辈证明是有效的处方,不管是不是中药还是西药或者所谓的中成药。

家园 不记载毒性的药物是非常多的

比如甘草。历代中医都把他夸为良药,甚至能解百毒,其实甘草里的甘草酸是类激素物质,长期和大剂量服用甘草是有害的。

家园 抱歉,据我所知中医的所有辩理论都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

如果有在阴阳五行范围之外的中医理论存在,欢迎指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