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赵紫阳之死(续) -- 温相

共:💬60 🌺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能苟同

呵呵,求同存异吧。

再怎么着也不能机枪坦克解决赤手空拳的本国人民,

遑论学生了。

家园 历史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

但是,历史并不会重演。以邓小平五十年的政治军事经验,他甚至勇于否定他自己充当急先锋的反右、反教条这些运动,在这点上邓本人是有着很大的勇气的,这也是其他人比不了的,毛泽东不就公开说“我是不下罪己诏”的吗?以后,邓小平又第一次提出改革开放的设计,让中国人看到了蔚蓝色文明,从这个角度看,邓小平没有理由一定要开枪,但是,为什么最后走到了这一步呢?显然不是民运人士解释的那么简单。

当年八九事件一出,港人大哗,然而一九九七年邓小平逝世以后,消息传到香港,多少人痛哭失声,多少人相约自发的去悼念这位世纪伟人,所以说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自然是雪亮的。也所以赵紫阳这件事以后还要看,看历史和人民给予他的最后结论。

家园 当时的新闻联播已经播放了:

另外,记录片《飘扬,五星红旗》这部纪实影片中也有有关记录,陈希同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政府向全国人大做的报告中也提到了,全文登载《人民日报》上。

家园 陈希同的话能信?他对着全国老百姓说他一个月收入只有

300多元,很廉洁,现在地球人都知道陈希同是什么样的货色。

家园 陈希同当时不是个人发言,而是代表市委市政府做的报告:

这不是陈希同一个人说了算的,当然,陈希同、杨白冰绝对不是啥好东西,历史已经做了结论,但是,当时他做的东西是政府行为,不是个人行为。有必要和他后来的胡言乱语区分开来。

家园 到了后来不得不开枪,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并不能为开枪作充分的辩护.

到了后来不得不开枪,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并不能为开枪作充分的辩护.

实际上也很难说一定是只有"中国继续动乱下去,或者说政局进入混乱状态"和"一边是选择武力平息"两种选择,在之前后之后,政府应该是有更好的选择的.动乱中确实有不少势力在兴风作浪,但是这些人绝对不是参与动乱的人的主流.先不要说下面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所谓"学生领袖"能不能代表他们,即使是跳到台上的几个人,为未必都是个个居心叵测.

我总觉得假如毛主席和周总理在的时候,一定会用更加圆熟的手法处理问题,至少应该先争取团结大部分学生和市民,孤立少数人,再对少数人采取严厉措施.一味保持高压,实际上也很难得到长久的稳定.

依我本人的感觉,四二六的社会起了激化矛盾的作用,把所有人一棍子打死了,埋下了最后的祸根.或许这正是某些甚至多股完全不同的势力所共同期望的?

家园 【文摘】吴稼祥:六四――权力舞台的大玩家

  按:本文作者吴稼祥现在中国大陆,在八十年代后期曾任中共中央书

记处研究室秘书,参与中办许多内务工作,文章根据他二○○一年六月在

加州的两次演讲摘要而成,提供对中共高层关于“六四”镇压之权力斗争

的一位目击者的内幕分析。本文摘自世纪中国丛书《沉重的回首:一九八

九天安门运动十五周年纪念文集》,该书去年十二月下旬已在香港上市。

文集收集了二十四篇关于一九八九年北京民运的重要评论与研究文章,有

些是初次发表。

  一、六四的起源

  如果没有四月十五日胡耀邦的去世,会不会有六四天安门事件?一九

八七年初,胡被罢免以后,我亲眼目睹他的脸就像过冬的桃子一样一天一

天乾瘪下去――他内心的平衡失去了。如果没有胡耀邦的八七下台,他就

不会死,也不会有六四。因为如果没有一九八六年的学潮,他的反对者就

不可能在一九八七年初把他整下去,他就有可能坚持到「十三大」,担任

中央顾委主任,然后接过邓小平的职位――当军委主席。那样,事情就可

能是另外一种局面。再则,如果没有一九八五年邓小平在北戴河借祝寿之

际宣布退休,八六年学潮也不太可能导致胡下台。当时,杨尚昆非常着急

,他是军委副主席,而且是靠邓小平当上的军委副主席。如果邓小平一退

,胡耀邦一旦当上军委主席,首先免掉的就是他。所以他决不可能顺顺利

利让胡耀邦当上军委主席。

  从这一天起,中国政治舞台上就形成三大集团:改革派,保守派,阴

谋家派。阴谋家派就是以杨尚昆为首的一个帮派。在挽留邓小平(不要让

他退休)阻止胡耀邦接班的问题上,杨尚昆和保守派结成同盟。表面上他

不断和赵紫阳胡耀邦握手,给他们讲好话,实际上已经和李鹏进行了很多

阴谋交易。我记得在一九八六年十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李鹏刚从

门那里出去,杨尚昆就追了出去。他们在走廊里咬耳朵,窃窃私语,然后

拉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因为平常这些人很难见面,每个人的电话实际上

都不安全,在里面要跟人谈一点事情,通常会到中南海边去「散步」。我

们知道里面的窃听设备多么先进,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所以,他们联络

,只有通过这些会议。

  我认为,从邓小平宣布退休开始,六四事件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

  在十三大的时候,薄一波和杨尚昆在主席团会议上,我当时是主席团

会议秘书,工作是作记录。他们两个有一段对话,已经把他们的心理揭示

的非常清楚。在邓小平一九八五年宣布要退休以后,中共之间的改革与不

改革的事情已经退居其次,首要的问题成为谁能保住自己的权力。而且,

这个斗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因为一九八五年距离「十三大」召

开还有两年的时间,邓小平这个时候宣布,大家都知道不是最后的决定。

他是一个试探。如果是最后的决定,他就不会在一九八五宣布。他可能在

一九八六年,不给你任何时间。这个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解释空间:邓小

平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他不在决定好了之后宣布?他为什么要借寿辰

的机会进行试探?

  这是中国传统谋略一个经典案例。邓小平那个时候宣布他要退休,实

际上也是给大家一个相互商量的时间,实际是说你们考虑一下,我这样做

怎么样。从此以后,各个派别的活动极为频繁,斗争日趋激烈。

  第一个回合,作为六四起源,一个非常重大的权力斗争的回合是在胡

耀邦下台以前。这一次决战就是在前述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在这个会

议之前,围绕着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央已经分成了两派,并且开始了非常

明显的权力斗争。

  在什么问题上开始的争夺呢?主要是在六中全会的决定上要不要写上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不是要写继续「清除精神污染」这两个提法

。胡耀邦坚持认为这个文件不要用这两个提法。每次把这两个文件起草好

送上去,小平同志都批示:很好。邓力群一定要批两三页,要阐述一下,

强调党的文件要有连续性,一定要把两个提法写进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

化如何如何重要,给人家写两页以上的纸。陈云很暧昧,根本不批示。一

九八六年,围绕这件事情大概双方争夺了半年多时间。

  到开会之前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把邓力群修改稿的全部删掉以后

,胡耀邦又把决议送到小平同志那里去,说这一稿可能是最后一稿,这件

事情没有结束,可能在六中全会上要摊牌。邓小平批示说:摊牌就摊牌。

  在这次会议通过之前,在北戴河开会的时候,有人给薄一波做了工作

。这个工作,我现在怀疑,那就是让杨尚昆给他做的。薄一波说:没有必

要做这样一个决定。这是薄一波的说法。中央已经通知第二天上午要开中

央书记处会议,临到开会之前,胡乔木打来一个电话,也说这次中央书记

处会议没有必要开。结果他自己缺席了这次会议。这个过程就看出当时的

这种权力角逐的紧张和激烈。

  在六中全会最后一天开会的时候,这个决议经过各小组讨论――因为

邓力群当时几乎控制着整个意识形态,在邓力群帮派的坚决要求下――留

了一句话,大概就是要继续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当时有几个人知道耀邦

同志对此不满意,至少在会议上有两个人知道,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万

里。在会上,陆定一首先站起来发言......

  因为耀邦同志记住了邓小平的一句话,摊牌就摊牌。他认为这次会议

是摊牌的时机。我认为,作为政治家,他这个判断是完全错误的。摊牌,

是你去摊牌,不能当着老同志的面摊牌。你当着这么多老人的面摊牌,就

等于把邓小平逼上梁山了。他当时还要问大家: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尽管提

呀。那时还能有什么意见?都已经改好了。这时候陆定一首先发言:说我

还有点意见。他建议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从文件中删去,为什么要

留这一句话呢?他讲完之后全场楞住了,没有任何人吭声,大家面面相觑

。大概静止了足有几十秒钟,突然有一个非常洪亮的声音从前排响起来了

,这个人是万里。他说:我赞成陆定一同志的意见。应当把这句话从这个

决定里删去。为什么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呢?难道有无产阶级的自由化

吗?话音未落,全场掌声雷动。哪儿呢?中央委员席位上掌声雷动。中共

党内的斗争已经表面到会场上了。停顿了一会,首先发言的是彭真,接着

是杨尚昆。彭真说,我不同意删去这句话,这句话要保留。后来,邓小平

就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我提出来的。这时,已经注定了胡耀邦的败

局。

  在我的印象中,除了一九八二年胡耀邦过多干预了赵紫阳主管的经济

工作以外,赵紫阳对胡耀邦的支持是一贯的。在处理八六年学潮的书记处

会议上耀邦提出,现在学生在闹事,这也并不可怕,进行现代化建设怎么

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呢?怎么可能没有一点事件呢?怎么可能没有动乱?有

点动乱不要紧,这完全是要考我们的、锻炼我们的领导才能的时候。然后

,赵紫阳接着讲。他说,我完全同意耀邦同志的意见。我们要学会在中小

动乱中管理国家。这是我听到的中央领导讲得最明确的一次!就是说:不

要怕动乱;我们要学会在中小动乱中管理国家。当时我看到这个会议记录

,我感到中国有望,应该说为中国庆幸。但是第三天,风云突变。我事后

才知道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听说当时(告诉我这个情节的人不是一般

人,至少是出席会议的人)杨尚昆跑去对某人耳语了几句。这个会临到结

束时,耀邦同志说:散会。这个人突然站起来说:等一等,我有几句话要

说。他说,到目前为止,我认为书记处对学潮这个事情还没有深刻反省。

我认为这一次学潮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中央长期以来不抓政治思想

工作,放松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导致的结果。

  大家原来以为这些话是不是邓力群说的?或者是薄一波说的?都不是

。是胡启立!这就是为什么胡启立后来在耀邦去世以后感到那么愧疚,跪

在他的灵前;最后在戒严问题上弃权,投反对票。这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事情。

  过了几天就在小平家里开生活会,要免去胡耀邦的总书记职务。但是

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捏估的?仍然是个谜。将来只有中共文件完全解密,

我们才可能知道这背后的秘密。但是有一条,旨意是杨尚昆转达的。杨尚

昆在邓小平面前说了什么?怎么去运作的,我们现在根本不清楚。

  当时事情事实上已经过去,学潮已经平息,而且中央书记处已经有这

样一个共识:要在中小动乱下管理国家。事情都过去了,为什么还一定要

免去总书记职务呢?就是不要让他平安地兼任中央军委主席,这一定是杨

尚昆最需要看到的事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在两年内再发生一次这

样大的事情,可能很难。这个事情如果平安过去,胡耀邦还可能兼中央军

委主席和中顾委主任。这件事情,我估计可能陈云也不愿意看到。

  在胡启立发言之后,邓力群乘胜追击,说不仅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

件事情,耀邦同志不坚持,紫阳同志也是不坚持的。紫阳同志保护了很多

资产阶级自由化份子,比如像严家其这样的人,居然在他的政治改革办公

室里还当了一个小组的副组长。小平同志就问紫阳:紫阳同志有这件事情

吗?紫阳同志说:我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非常努力的,我坚持改革开放

,也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至于严家其同志,他是个非常好的同志,

他绝对不是什么资产阶级自由化份子,他对党忠心耿耿,在政治改革方面

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坚持改革开放的,他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说这是

交锋,这就是第一次的交锋。小平同志说:那好,就这么办吧。

  在一个不民主的社会,躁动性的学潮不可能导致中央政权有多大的变

动。如果要变动的话,他就要利用学生。毛泽东利用红卫兵就是这个意思

。他早就想干掉刘少奇,只是找不到一个藉口。六四事件的起源,其中是

两个问题,一个必然中的偶然;第二个问题就是三个集团之间的互动和对

抗。

家园 没有人为开枪这一行为本身辩护:

而是探讨是否在当时十分险要的背景下是否有另外一种快速平息动乱的办法。当时的选择我当时已经说了两种,我那时候在北京上中学时感受最深的乱了一个多月,大家无所适从。

家园 89年只能有一句话好形容,那档子屁事儿

要我我就组织一帮人和学生一块儿静坐。他要绝食,我也绝食。劝阿劝,看谁耗得过谁。打进组织内部,混成一片再颠覆。不然怎么弄。想来还是老毛高,一句上山下乡去吧!千斤担子烟消云散。群众路线是传家宝。这事儿只能群众路线解决。团结大多数孤立一小撮。

无论如何,这个枪响起来。等于让人将军抽车了!在丢车保帅!这是棋势的原因。前盘走错了。记得有一阵子事儿都过去了。谁又给点火点起来了!这是关键。这一步没走好。愈演愈烈。有位总理起的作用不好。很快把矛盾尖锐化。看似凶狠实则是一个傻实在。反腐败还是要党领导的吗!根本实际不矛盾。青年人都逆反!站住理了更不好弄。还训人家这不摆明了不把民意当盘菜。那自然进一步被动。当时如何转移矛盾是关键。小小事后诸葛亮一把。

家园 盲从的当然是大多数:

但是,当时的学生已经被有组织的操纵,封从德一个口令,本来准备撤离的学生立刻戛然而止。直到平息动乱之后,中央也没有说学生是蓄意闹事的,一直都是肯定学生的爱国热情的。所以,中国的司法条语中就有主犯必究协从不问的惯例。

家园 89年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事

派军队镇压换个角度来说就是给以后的当权派立个榜样,以后有这种事情该下重手下重手

说白了就是杀鸡用牛刀

一来是镇压这些激动的学生,二来是威慑潜在的逆反人群,让他们不敢犯上作乱。

家园 改革派和保守派:

在坚持中共执政这点上没有分歧。

家园 学生当年的血没有白流:

动乱平息之后,中国迎来了十年的稳定和高速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很多人和小康开始有了缘分,更多的人进入了百万富翁的行列,2002年统计中国普通居民中拥有一百万资产以上的已经达到了150万人之多,这是一个喜人的成就。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和血肉换来了中国不能乱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行为应该得到后代人的足够的尊敬和理解。

家园 那个事件 等于是打了一次预防针

从中政府与人民都受到了教育

都成熟了许多

从此以后 再想着煽动人们就困难多了

家园 我想邓应该是最不希望动武的吧

我想邓应该是最不希望动武的吧,但是没有办法,他只能以他的一世英明为前面的粗糙处理买单.

后来若干年的发展只能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但是无法否认动武是个不幸.毕竟这种做得那么绝的事情,对国家和党的整体形象来说觉得是个负担,也为后来的发展造成了不少的破坏.人心的涣散,党纪国法的松弛,政府人民的对立等,风调雨顺的时候矛盾可以掩盖一时,但是万一的万一遇到什么麻烦的时候,后果可能就会显现出来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