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北京暴雨成灾的根源 -- hwd99

共:💬228 🌺1058 🌵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本帖充分暴露了你对工程行业的无知

你那点小道消息就不要拿出来现眼了。

cctv大裤衩的主要设计方,或者说设计总包并不是什么法国公司。

该建筑的设计总包是荷兰大都会事务所,英文名称叫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s, 简称OMA,业内也戏称老奶奶事务所,因为荷兰语oma就是奶奶的意思。其老板叫Rem Koolhaas(雷姆·库哈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当时也是中国办公室的总经理,叫Ole,大家在网上可以搜搜张曼玉童鞋的德国劈腿男朋友,就是他。

所谓设计总包,就是说所有建筑设计乃至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相关阶段的问题,都由OMA负责。这个是OMA与华东院在做联合投标时确定的原则。事实上该设计总包在建筑设计方面一直负责到施工图。而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我不是很清楚,前者至少到扩初阶段,后者可能仅仅包含概念方案,因为我知道至少景观深化方案是有国内设计公司竞标的。

ARUP作为结构和机电顾问,负责该项目结构与机电的概念设计及主要计算。华东院在这里其实仅仅起到校核作用。事实上国有大院都具有通病,就是在民用建筑的钢结构甚至复杂钢结构方面具有明显弱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CCTV大楼是经过国际方案招标的,在第一次投标中,OMA就请ARUP公司进行了结构概念设计。可以说当时的结构设计已经把评委震了。看看外幕墙上不规则的斜向支撑吧,这就是最早的结构设计模型的痕迹。我依稀记得当初OMA中标时,有些无知的人把渲染图贴到北大未名joke版上,还以为这个东西仅仅是设计师的空中楼阁。

同时要说明的是,当初方案招标时的建设总成本为80亿,考虑到55万平米的建筑面积,每平米一万五千的土建成本,而各位常见的百米住宅楼工程成本不过2000元。所以OMA本方案中标并未超出CCTV要求。如果要责备本项目花钱太多,请找CCTV领导。

对于老库的那些言论,由于大众语言与设计语言确实存在差距,不评论。只提醒几点:1.OMA是来自性解放的荷兰;2.老库自己在设计cctv之前出的杂志AMO就赤裸裸地带有很多国内不接受的观点,这与中标与否没关系。顺便说一句,那个所谓贬低cctv大裤衩的图片也是这上的,大家不必反应过激;3.老库也是记者,说些哗众取宠的话很正常;再说报道这事的也是记者,同行是冤家;4.老库的设计方案对cctv新台址大楼的功能做了详细的考虑,这一点有当时的诸多评委把关,不用我多说。我也是看了后来他们的竞标文件才佩服有加。

公司、行业、分工都错了。无知者无畏,公知们自认为无知就脱离了精英的帽子,把无知当招牌晃来晃去。河里还是少些这种气氛为妙。

再多说一句:国内当初为了某种地方保护主义,或者建筑负责制度,在施工图方面要求必须由国内有资质的设计院进行设计。这一条虽然出发点没什么错误,但其实颇为业内诟病:国内在技术上是落后的,而概念其实是可以复制和由国人创新的。这一条虽然保护了国内设计企业的饭碗,减少了建设市场的风险,但也大大阻碍了国内设计企业学习国外先进设计技术的热情。国外在建筑设计行业,从总体结构、细部节点、机电系统、弱电控制、设备制造等方面都领先于国内。

家园 大牛啊,实现效果才是最难的

要说美学效果,国内颇有一些破艺术家什么的,弄出来的东西说不上多好看,但是还算唬人。

但是做工程最难的就是实现。举个最伤心的例子,中国几千年的木结构建筑,但现在盖木头房子还是老一套和泥贴瓦,木结构、排水、机电等等现代系统性工程根本没跟上,至于榫卯节点什么的,被国外甩了几条街。你说这个东西技术含量很高么?其实真的很高哦~~~

下水道也是一样。开那么宽的下水道,土壤荷载怎么计算?地面车辆与施工扰动怎么计算?泵站怎么处理?这种自流管道,遇到大的高差变化怎么处理?这么大功率的特种设备怎么做?超大尺度的蓄洪池怎么挖?挖好了安全怎么保障?国内这方面完全是空白哦,要重新做一个城市的管网设计,不找国外是很难短期实现的---实现了也是骂娘的。放个度娘,你看南京老城区仅仅做个雨污分流,网上就骂声不断。如果一个大城市进行下水管道重新换系统,你觉得靠国内这些摸石头过河的,需要多少年时间?

工程接的下来就是接的下来。如果说用工程就能刺激个行业,请看看中国众多行业,比如飞机发动机。

家园 我在化工厂管过设备,设备定期保养是基本常识

水泵几个月开动一次,查查润滑,联轴器,电气安全等等。

没水的问题就更简单了。装条自来水管,检修的时候往池子里放他几百升甚至一两吨水,那才值几个钱?

家园 装个自来水管,没水就往池子里放几百升水,那值几个钱?

这点小事都解决不了的。设计人员的脑子里是豆腐?

家园 不是几百升的问题吧

这种规模的水泵,热热身恐怕就是几百方的水。北京本来就缺水,没事隔两个月每个立交桥下都放上几百方水让水泵热身?信不信会被人往死里骂?

很多时候一个东西为什么设计成这个样子都有它的理由。没事还是别总以为别人脑子里是豆花,自己脑子里就不是卤煮。

家园 要给外行解释清楚,还真浪费时间

要给外行解释清楚,还真浪费时间

一再怀疑草民的专业水平,只好详细说说了。说到设计,草民曾与国内顶级设计院有过长期合作,曾与一位刚退下来的顶级设计院总工坐一个办公室几年(有人可能会怀疑,大院的总工地位高,不可能这样。实际原因是通过这样的安排,方便我学习的),在这方面,算是有点了解。至于草民专业水平,这么给您说吧,草民曾经推翻过大院的施工图设计,将干了一半的工程停下来,然后大院的现任负责此项目的从副总工到总设计师到具体设计人员,一队人马听我解释,为什么设计不对,然后听从我的意见,重新设计,将干了一半的设施拆了重建。

在这个领域,要说草民比较得意的事情,还是设备开发。在草民开发的一整套十几种污水处理工艺设备中,有一种做得比美国usfilter,也是世界最大的水处理公司的产品还好,而且在国内市场打败了它,国内恐怕也是难以找到第二例的,在这个领域,草民也算是国内专家了。

先说说草民比较清楚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也参与过十几个。通常一个污水厂要采用外国公司的方案,国内通常都会要求外方与国内设计院合作,一者是让设计院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国外有些公司也根本没有懂结构设计的设计人员。外国公司拿出的是污水厂的方案设计,这个设计的详细程度是介于我国设计院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之间,离施工图设计就差得更远了。施工图设计全部是国内设计院完成的,外国公司主要保证工艺设计指标达标,从来不管整个系统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都是中方在处理。名义上说,外方是有责任的,因为有时是外方总包的,总包方当然有责任,但也只负领导责任,出事肯定是中方某个环节出问题了。

再说建筑设计,污水厂一样有厂房,一样有建筑设计。我参与的几个项目,建筑设计人员都是给出外观设计,请结构设计人员判断可行性,可是从来不会参与建筑内部的结构设计,他们根本就不懂结构计算。这两个行当差得很远,建筑师专长在艺术,在如何让建筑外表美观,而结构工程师负责结构设计,进行严密的科学的工程计算。

投标阶段拿出来的方案设计,主要拿出外观方案,连我国的初步设计要求都达不到,更不用说结构设计了。拿这个来说参与结构设计,比较好笑了。当然,在评估阶段,专家们会根据经验估算结构实现的可行性,而方案方也会请结构专家参与把关,不会让不可实现的方案拿出来。但这些与最终结构设计不是一码事。结构设计计算量很大,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的计算。没有人会在方案阶段搞结构设计,否则等于没有中标,就搞完了设计工作。你根据央视大楼投标方案,说佩服对方的结构设计,不客气地说,是对设计一窍不通。对方展示的建筑外观,看起来有一定结构,实际上一些结构不载荷,他们不是为结构设计服务的,仅仅是为表现建筑外观服务的。

说到国内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可以从难度最大的桥梁结构设计来看,我国自行设计了大量跨度很大,难度也很大的桥梁。建筑的结构设计难度就不能与之相比了。和我一起做一间办公室的退休总工也设计过一些桥梁,从来都是比较自信的。你从那道听途说,竟然传播我国大设计院结构设计水平不高的谣言?华东院是我国顶级设计院之一。

前面讨论下水道问题,你连降雨强度都不会算,这样的专业人员还真是很少的。告诉你,搞下水道设计,基本上是套规范。连套规范都不会做的专业人员,还真是罕见。要我说,好一点大学给排水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都应该会套规范,算降雨强度。

在央视大楼这个设计中,如果要说央视精英们看中的是外方的建筑设计方案,也就是外表美观,要给对方付十位数费用,那还是说得过去的。你却说成是付给对方什么技术的费用,那纯粹是忽悠。你那个帖子就是这样忽悠大家,我对此做出批评。你在这个回复,又在歪曲我的批评对象,说什么对方没有超预算,不该批评工程花钱太多,意思我不该反驳你。顺便说一句,我看到的业内杂志报道,当初设计的工程总费用是50亿,不是你说的80亿。你这样歪曲我的批评对象,本身就是你对前面说了一通外方在搞结构设计这个观点的不自信。你如果认为你的观点是对的,就应该继续坚持你的观点,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再次强调,是付给外方高额费用,用于买技术。这些都说明你不懂行,就是忽悠水平高,洋洋洒洒那么多,让人辨别你的忽悠都花了很多时间。

精英们将外方看成拥有高技术,心甘情愿掏钱。草民参与的很多污水处理项目也是这样,污水处理毕竟还有设备,外方常常包装工艺技术和设备来忽悠中方。即使国内技术人员很清楚,往往也无奈。因为精英们就是要定外方方案,主要理由就是西方发达,技术高,请他们做,即使出点问题,自己责任也小,因为这是世界上水平最好的公司干的。如果请国内设计院和公司做,出了事,谁也承担不了责任(这里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就不多说了),其结果就是外国人在中国赚取高额利润。

这里举个例子说说,污水厂曝气池内水力停留时间是工艺技术关键指标,同样工艺,停留时间短,系统造价和运行成本就低,同时带来水质就会变差。外国公司总是选择较长时间,这一方面是外方在自己国家做的时候,因为水质要求比中国高,形成的经验,另一方面,外方对中国出水水质要求并没有自己的实践,为了保险,总是选择更长的停留时间,从而导致较高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而中方对这些有很多经验,往往会选择较短的停留时间。

这里得说说如何评判技术水平。对一个问题,技术上常常有多种实现方案,那种方案技术更好?最好的评判标准就是平均到单位服务时间内的总成本,包括投资,维修和运行费用。总成本低的就是好技术。外方工艺的水力停留时间长,成本高,本身就说明不是一个好技术。 具体到央视大楼这个方案,在结构上不合理,带来结构成本高,一样不是好方案。好的设计方案,应该是外表美观,结构合理。

从宏观来看,在建筑设计这个领域,以及草民从事的污水处理领域,西方国家都早已建好了,新上项目很少了,一般设计人员很多年才干一个项目,并无多少经验。工程师设计水平是干出来的,没有干的机会,就象高校刚毕业的学生,水平是不可能高的。

这主要是精英们放弃独立自主原则,搞对外依赖的结果。也是精英们自身素质问题。以前以独立自主为原则的时候,领导一样要高度关注技术问题,为很多技术方案做出抉择。现在的领导,有几个关注技术,不懂装懂,错误选择技术方案也就难以避免了。所以,网友讽刺精英们”人傻钱多“。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反驳了你的一个错误观点,在央视大楼设计上,外方结构设计技术高。至于你后面的错误观点比比皆是,实在没有时间了。

家园 别信口开河,检修时把水泵吸入口的储液池灌满就可以了

水泵吸入口都有一个储液池。把它和水泵泵体,吸入管灌满就行。

储液池的体积,小的几百升,大的恐怕也就几十个立方,

检修抽水的时候可以打开泵出口的防水阀,把抽出来的水放回储液池,让水不断循环就行。这样开个几分钟是没问题的,起码可以确保水泵能顺利启动。

还有:水泵的吸入口肯定是设置在最低位,是个集水的地方,平常下雨雨量不大都有可能把储液池灌满。这种时候就连灌水都省了。

离心水泵启动,都是要把泵和泵的吸入管灌满水,排干净气体才能启动,没有例外,水泵房肯定是有用于灌水的自来水管的。

离心泵的应用恐怕上百年了,象这种长期停用的水泵如何检修,肯定早就有成熟的方案了。

自己脑子是豆花,还以为别人脑子就是卤煮。

家园 我觉得连青藏高原上面的铁路设计中国人都可以搞定

三峡工程的设计中国人也可以搞定。

在木结构方面中国设计得可能差些,但是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恰好是需求不足,即中国不像日本昧国那样的有那么多的木头,因此没有那么多的木头房子,如果中国人像昧国人日本人那样喜欢住木头房子的话,那么市场竞争自然会导致这个领域中的中国人的实力的提升。

很简单,有那么多人要住木头房子,那么这个行业赚钱啊,外国人开始赚一些钱,但是能够让他们一直赚钱吗?各种手段都拿出来,最后就学到了,最后中国人就都学会了。

你贴出这个在外行人看起来当然好像很难

开那么宽的下水道,土壤荷载怎么计算?地面车辆与施工扰动怎么计算?泵站怎么处理?这种自流管道,遇到大的高差变化怎么处理?这么大功率的特种设备怎么做?超大尺度的蓄洪池怎么挖?挖好了安全怎么保障?国内这方面完全是空白哦,要重新做一个城市的管网设计,不找国外是很难短期实现的---实现了也是骂娘的。放个度娘,你看南京老城区仅仅做个雨污分流,网上就骂声不断。如果一个大城市进行下水管道重新换系统,你觉得靠国内这些摸石头过河的,需要多少年时间?

但是你真以为这是比两弹一星还难的高科技。

很难,好啊,国家的五年科技发展规划确定大力发展项目,这样相关的机构就有钱了,一方面生活有所改善,一方面事业也可以开展起来不是很好吗?

当然你要悲观主义的话,那么当然你什么也别想,因为你老想着自己不行不行啊。

对于飞机发动机,我认为中国的飞机发动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而这样大的进步恰好是在中国的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的需求刺激下产生的

家园 一直不赞同所谓改造管道啥的

难道改造了管道就一定可以保证北京市不淹吗?这次北京死的人大部分在房山,房山被淹的原因是因为管道没改造吗?如果连问题的主要原因都没分析清楚,就开始大谈如何改造,是不是属于闭门造车呢?

硬件再好如果没有相应的软件配套,基本上发挥不出作用,再如何改造管道啥的也同样架不住混乱的管理,你能说明年北京就没可能下500毫米的雨吗?那个时候怎么办?继续改造?我觉得应该改造的是北京的城市管理:

一是重新修改预案。对于超过了北京的排水能力以外,启动北京市紧急应对响应,出动警力封锁交通,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有线电视、手机、电台、广播、网络向公众发出淹没警告,动员社区工作人员对低洼地区进行巡查,指挥抢险救灾专业人员紧急待命等等各种措施;

二是以这次水灾为教训,对全市防汛工作做一次彻底排查,重点对郊区、山区等危险地带,作为每年汛期的重点排查点,根据每次天气预报的降雨启动相应关注等级;

三是建立相关救灾物资储备,包括防汛储备、食品、饮水和运输储备;

四是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对自救措施进行宣传等等。

其实以上措施都是一些南方城市的正常防汛措施,可惜北京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我天朝只有等到出了问题才认为这是问题,至于防灾投入,往往被草民骂为贪污、腐败、浪费等等。

家园 唉,中国真是悲摧

不能下大雨,不能干旱,不能沙尘暴,不能地震,不能有任何自然灾害,有灾就是中国人的错,要被教训向某某学习。

怎么福岛核泄漏是,报道的是日本怎么怎么厉害,这么大灾害都不侧漏呢?怎么都说日本的核设施都出问题了,中国的核设施怎么就能安全呢?怎么没人说,日本该看看中国的核设施没泄露呢?

只能说精英们怎么都要让中国变得悲摧。

家园 一样的问题

北京一直就是个缺水的城市,隔三差五的弄一池子水来给水泵热身,这不是花得起钱花不起钱的问题。要是储液池的水不放掉,那夏天臭了怎么办?冬天结冰怎么办?池子渗水泡了地基腐蚀钢筋怎么办?立交桥本身就处在寸土寸金的位置。前面还说有泵房已经压了城市规划的红线不得不特批。这么大的水池子建在这种需要见缝插针的地方,插下插不下还得另说。

不是说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只是成本恐怕要大大超出养几辆应急车的程度。

卤煮的话也许过了点。但是我个人的观点还是那句老话——站着说话不腰疼。即使是自己的专业里,看别人做事也常常会觉得别人的智商和自己不在一个量级上,怎么会犯那么多愚蠢的错误。但真深究下去,只有极少的情况是别人确实犯了错误。大多数情况其实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这还是在自己比较熟悉的专业里。隔个专业,哪怕和自己的本行相距不远,有疑问可以提,但是最好别轻易下结论说别人脑子里全是豆花卤煮之类。

家园 几个误区

北京暴雨成灾中的损失绝大部分是西部山区的村庄和道路被洪水冲毁,这和市区的排水无关。

市政排水设计是1到3年一遇是非常荒唐的说法。每年的降雨强度都有很大的变化。一年等于没有。总不能说那年设计就用过去一年或是三年的降雨强度作标准。按照我国现行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在应用暴雨强度公式时,要有10年以上的自计量雨量计的记录,按降雨历时5,10,15,20,30,45,60,90,120分钟,每个历时选取6-8场最大的暴雨记录,计算最大暴雨强度。然后用资料中的最大暴雨强度的3-4倍做为设计依据。如果你引用的那个专家连国家设计规范都不懂的话,不知道有什么资格可以说三道四。

北京市区的积水问题集中在立交桥下63个积水点全部出现在桥下。如果山某没有猜错的话,这些点应该都低于周围的雨水排水管道。在城市建设中这并不是非常罕见的现象,特别是在相对干旱地区的城市。以山某所知,美国的达福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从工程的角度这不过是一个价格收益(Cost/Benifit)分析的结果。一年堵一两次和几十万建立一个一年只用一两次的大流量泵站加日常维修的价格是不是相当。在多数情况下都会认为这种泵站是得不偿失。相比于每天的拥堵,花大钱在这种一年一两次的堵塞上,还不如用这钱来打通一两个每天拥堵瓶颈。

用法国巴黎,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的排水来和北京的排水比是没有工程常识的比法。一个最关键的不同是北京周围没有一个相当的自然水体可以承载大流量排水。巴黎有塞纳河,纽约有哈德森河加上靠海,东京有海,都可以承载极大的流量。而北京周围没有相应的水体。如果用上大口径的排水管道,汇集几十平方公里暴雨的水量相当于在出水口处制造了场人工洪峰。抗洪和防涝相比,防涝相对来说要容易的多。一年有一两次整个城市积上一二十厘米的水总比一年要抗人工洪峰一两次要容易的多。打湿几万双鞋总比洪水冲掉什么人的生命财产危害要小的多。

问题当然有,比如说京港高速被水封就是一个。干旱了几十年,一下子水 又太多在山区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很多人在车中被水淹死也说明很多人对于水对车的危害不了解。等等。把这些和北京整体暴雨排水连在一起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说法,特别是对具体情况不了解,一揽子把问题归到莫须有的原因上可以说是妖言或众了。

通宝推:baresi,
家园 公知们是故意妖言惑众的

一次暴雨事故,公知们跳得那个欢啊,纷纷大肆批评北京市政建设不合格,可我没见一个公知承认自己懂市政建设。对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就敢于肆意批评,还不算是妖言惑众吗?他们的用意也不是关心市政,只不过是想搞臭TG而已。

家园 虽然你说的很对,但是你没有话语权。

你说的很对,但是你没有话语权。没地方说理去啊。

家园 暴雨成灾是重视不够

从29号开始北京就一直在下雨,市区再没出现任何大的积水地段,每个桥下现在都有人值守,积水刚有就开始调抽水机抽水。莲花池和广渠门上周把排水管全换成粗的了,也就不积水了。说白了,不是天灾绝对是人祸。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