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 -- gobi

共:💬25 🌺21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

老婆带孩子回老家,忽然做了一周的单身汉。周末闲来无事,想起来京快20年,著名的卢沟桥还没去过,不如去瞧瞧。一直没去卢沟桥,一是觉得太远,二是觉得一座孤零零的桥没啥看头,不过是乏味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不想从京城西北僻壤开车只用了不过一小时便到了,更没想到这是一座有如此多故事的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卢沟桥和宛平城有的不仅仅是70多年前的枪声, 也承载了丰富厚重的历史,同时还拥有多姿的景观,令人回味不尽。卢沟桥下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她曾经清澈、但又以浑浊闻名,曾经不羁而被称为“无定”河,但最终干涸;卢沟桥可称之为中国最出名的桥,它有悠久的历史,是重大事件的见证者,有令人赞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是古今闻名的景观。

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山川变迁、王朝兴衰,那桥与那城如今仍然静静地耸立,令人感慨不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停车就在宛平城墙边。由于来的晚了些,城门附近的停车场已经满了。我停车的地方基本在长长的城墙的正中间,于是决定先逛城再游桥。

这里解释一下宛平城和卢沟桥的位置关系。宛平城是个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东西长640米,南北宽度只有东西长的一半。城只有东西各一个城门,东门叫顺治门,西门叫威严门,而卢沟桥在宛平城西门威严门外。卢沟桥全长260米,东西横跨永定河。这儿不得不对以前中学的历史课发个牢骚。讲到七七事变时一直不明白宛平守军干嘛跑到卢沟桥上?结果到这儿一看就明白了,宛平西门威严门离卢沟桥不过百米。回家一查,原来宛平城就是卢沟桥的桥头堡,修城的目的就是为了守桥。罗嗦半天,还是上图吧(蓝色虚线框就是宛平城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游览时从“卢沟桥文化旅游区”红字的“区”字附近开始,向东途径“七七事变弹坑遗址”到东门顺治门,穿城而过,途中游览抗战纪念馆,出西门威严门到卢沟桥再返回停车的地方。

1,北京城,卢沟桥和宛平城

先有北京城,再有卢沟桥,最后才有了宛平城。

北京城在燕山脚下的北京湾平原上,汉唐时期只是边疆小城。直到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弑君篡位登基后,于天德3年(1151年)宣布迁都燕京,花3年兴建中都,天德5年建成后改年号为贞元元年(1153年),北京(中都)才成为通都大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金中都位置在现在的北京城西南方,北面背山,南面则横亘着当时称为卢沟河的永定河,南北交通必须跨越永定河。修建卢沟桥之前,渡河主要靠船渡,在水小时有时会架临时的浮桥。中都上升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后,为了加强与南面的疆域的联络,修建桥梁成为必须之需。

卢沟桥于金大定19年(1189年)开工,金明昌3年(1192年)建成,历经八百余年。曾经繁华的都市今天已经找不到任何地上建筑,只有卢沟桥依然屹立。

宛平城建成要晚很多,明末(1638~1640年)为防李自成修建,初称拱北城,清改名为拱极城,1928年宛平县从京郊划到河北,所以宛平县衙署从地安门迁来,因此这个城也就改名宛平城。

2,永定河和卢沟桥

卢沟桥初名广利桥,由于建在卢沟河上,此后都习惯成自然的称作卢沟桥。

桥因河生,说起卢沟桥就不得不说说卢沟河。卢沟河,即永定河,北京地区最大河流,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上游源於山西省宁武县的桑乾河,在河北省怀来县纳源自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流至官厅始名永定河,全长740公里,流域面积5.08平方公里。流经山西、河北两省和北京、天津两市入海河,注渤海。

历史上永定河上游山高坡陡,水流湍急,而进入北京湾平原后地势平缓,水流缺少约束,支流众多且经常改道,看起来就像一把扫把。卢沟桥的位置就在扫把分叉前最宽的把上。卢沟桥修建之前,此处自古便是渡口。因为往上游水流过于湍急,不利于渡船,而向下游则水网密布,阻碍太多。当需要建桥时,这个古渡口自然是最佳位置。

自古渡口由于商旅交通,逐渐会形成大的聚落,最后常常逐渐形成城市。但北京城却在卢沟桥几十里之外。这是因为永定河夏季常常洪水泛滥,为躲避水患,古蓟城就选择在永定河扫把的扇形侧后位置营建。金中都在蓟城原址扩建,元明清都城位置则更靠北,更加远离永定河。

永定河历史上的名称很多,不同时期有不同名称,同一时期也有多个别称、俗称。更头疼的是同一个名称历史上走向也有不同,以至于曾经一度被称为无定河。据统计永定河先后共有13个名字:浴水、治水、台水、灅水、湿水、清泉河、桑亁河、卢沟河、浑河、小黄河、无定河、永定河。

按时期简略列表如下:

先秦《山海经》:浴水

西汉《汉书.地理志》:治水

西汉《汉书.燕刺传》:台(音怡)水

东汉《说文解字》: 灅水、治水

三国:高梁河

北魏《水经注》: 灅水、清泉河

《魏书》:湿水

南北朝:桑乾河

隋唐:桑乾河

宋辽金: 桑乾河、卢沟河

元明:卢沟河、浑河、小黄河

清:浑河、无定河、永定河

既然是卢沟桥,“卢沟”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抄一段《永定河与北京(一)——永定河的形成与名称演变》中袁树森的解释: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中说解释:“以其黑故曰卢沟。燕人谓黑为卢”。而《清史稿·河渠志》上则是另一种解释:桑亁河流“经卢师台下,始名卢沟河。”意思是说,卢沟河的得名与卢师台有关。

到底是哪个?都有道理,姑且都信了。

从永定河名称的演变也反映了这条河的变化和特点。

第一个变化是水质。北魏时永定河的下游还是“清泉”河,可到了辽金时就变成黑水了。而元朝开始,河水甚至已经浑浊如黄河。水质变化的原因应该与自辽以来永定河流域人类活动增加而导致水土流失有关。

第二个变化是河道。由于河水泥沙含量大,而下游又十分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在河床大量沉积,很多河段都形成了地上河。一旦洪水来袭,极易决口而出,另寻出路。因此历史上永定河有几十条故道。所以清朝永定河又被称为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进行自古以来最大规模的治理,“巡抚于成龙疏筑兼施,……筑南北堤百八十馀里,赐名永定。”

永定河自古就是一条季节性河流,一是不同季节水量变化极大,二是夏季洪水泛滥为害巨大。

以卢沟桥附近的河段为例。永定河彻底断流前,枯水季节不过3、4孔桥洞,而洪水来临11孔的卢沟桥连引桥都曾被冲毁。

洪水与永定河历史上也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词。

自金迁都燕京以来,官方正史中都有大量篇幅记录永定河的水灾和治理。据卢沟桥旅游文化区官网永定河展览的介绍,永定河在金以来到民国之间834年中平均5年一次决溢,发生频率逐渐加快,到了民国就达到了平均2年一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自金迁都以来,为保京畿,各个朝代对永定河防洪历来十分重视,但永定河堤岸不断修又不断决堤。除了永定河下游的扫把扇面河段泥沙容易淤塞形成地上河和夏季水量大这两个客观原因,屡修屡溃的一个人为原因是各朝往往只为防护京城,因此主要在京城以上河段加固河堤。京城以下河段修治客观上难度大主观上动力不足,因此也就难于根治了。但进入清朝,永定河愈加张狂,吴文涛 一文中引用史书,“康熙七年(1668)七月初十,浑河泛滥,‘冲决卢沟桥及狮岸’,‘直入正阳、崇文、宣武、齐化(朝阳)诸门。午门浸崩一角。五城以水灾压死人数上闻,北隅民亡一百四十余人。上登午门观水势,更遣章京察被灾者’。‘宣武门水深五尺,冒出桥上,雷鸣峡泻。有卖蔬人,乱流过门下,人担俱漂没。有乘驼行门下,驼足不胜湍急,随流入御河,人浮水抱树得免,驼死水中。宣武、齐化诸门,流尸往往入城’。”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里面就是太极殿,前面还有端门,天安门,再往南还有正阳门(前门)、崇文门才到城外。你想想,皇上家的大门(午门)都被水泡坏一角,皇上站在午门墙头就可以观察水势,这永定河可是大大地惊扰龙体触动龙颜。但15岁的小皇帝正琢磨怎么修理鳌拜,没空考虑修理永定河。鳌拜修理完了,咱们的康熙大帝忙着巩固皇权、平定三藩等军国大事儿,永定河也安份守己,一晃就过了30年。康熙三十七年,永定河又不老实,皇上亲临视察后龙颜大怒,打算驯服这条不羁的顽河。以往修筑永定河河堤都是论丈,最多不过十数里,这次康大帝是决心根治顽疾,疏通筑堤结合。疏通没有具体数字,但筑堤达到180里。修筑后康熙志得意满,将当时俗称无定河的浑河赐名“永定”,以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自是浑流改注东北,无迁徙者垂四十年”。其实就在两三年后,由于泥沙淤塞就决口开了新河道。其后河道也是不断修改,只是由于人为是改道,就不算做“迁徙”了。到了乾隆年间,河道修筑的力度很大,几乎相对于将河道全部“翻修”一遍,但洪水依然不绝。永定河最后一次洪水是1956年。由于上游大大小小80多水库,特别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库--官厅水库的修建,永定河再也没有出现过水灾。但战天斗地豪情万丈的新中国主人们还没骄傲几年便尴尬的发现,永定河的洪水治没了的同时,永定河下游的水也没了。70年代末起永定河北京段断流,现在的永定河北京段是一条耗资170亿打造的人工河。

关键词(Tags): #卢沟桥#永定河#宛平通宝推:霹雳焦蛙,方恨少,zen,潮起潮落,文化体制,dfindy,北纬42度,陈王奋起,桥上,嘉英,侧翼,
家园 好文,考据详实。是宛平西门离桥不过百米吧?

讲到七七事变时一直不明白宛平守军干嘛跑到卢沟桥上?结果到这儿一看就明白了,宛平东门威严门离卢沟桥不过百米。

关键词(Tags): #宛平城#卢沟桥
家园 感谢指正,是西门
家园 【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1)

3,八百年的卢沟桥(1)修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金之前永定河无固定桥梁,不便商旅交通。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刚计划修桥就仙驾。金章宗即位即下诏修桥,算是完成先皇遗愿了。修桥花了三年,于明昌三年三月(1192年)建成石桥一座,取名“广利”桥。修桥的过程没有留下记载,但从明朝一次翻修投入1万多劳役来看,应该也是耗资巨大。但与洪水决堤时动辄发300里、1000里以内民夫来比,还算不上劳民伤财。

金章宗原只打算修个浮桥,不知为何改了主意。这个决定是英明的。因为永定河洪水频发,浮桥恐怕很容易毁坏。卢沟桥三月建成,仅仅3个月后,六月就迎来大洪水的考验。卢沟桥经受住了考验。

卢沟桥最初的模样由于缺乏记载,已经很难了解。但从乾隆时的记载和解放后翻修时的探查,可以确定桥基是金初建时的原物。乾隆时由于洪水毁坏重修,当准备拆除桥身时,人们发现桥身极其坚固,完全不需要改造。乾隆还就此感叹古人修筑时用心。

卢沟桥虽说是石桥,十分坚固。但作为京城南方的必经之路,成年累月的商旅交通,汹涌的洪水侵蚀,每隔几十年桥板就需要更换,桥栏的修、换就更为频繁了。按《卢沟桥和宛平城》一书的统计,明清之间进行过13次修葺。其中有2次现在桥头有碑文说明,一次是康熙七年,一次是乾隆五十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康熙时的重修我没有查到详细说明。从碑文看,卢沟桥东北被冲坏了12丈。他孙子乾隆后来分析认为毁坏的只是桥面的石板、栏杆,桥身没有受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乾隆时桥头的碑文说明更详细一些。乾隆辨析了一下“修”、“葺”的区别。说修是毁坏后重建,而葺则只是对于年久损坏的地方进行修补。这次本来打算拆了重修,结果桥面拆了以后发现桥身依然十分坚固,便只是更换了桥面的石板、延长了东西端桥面(桥面延长是为了减小坡度,便于重车通过)。由此认为前人包括爷爷康熙在内都只是“葺”而不是“修”。乾隆大发感慨,赞叹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细”。虽然一直不屑乾隆四处“到此一游”显摆的行径,但这的确客观上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卢沟桥建于金,但由于明清时多次修补,现在桥除了桥身和部分望柱上的狮子,已经很少是金、元时期的原物了。所以梁思成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华北大地寻找、发掘古建筑时,对这个家门口号称北京最古建筑完全无视。

通宝推:胡一刀,
家园 宛平县原来相当于西城区

明清,北京城和市郊的西边一半都是宛平县管理,东边一半由大兴县管理,大兴县衙现在是东城区公安分局。两县以中轴线为界,皇帝左脚踩大兴,右脚踩宛平。后来1928年北京城区设市,这两个县只管远郊区,所以两个县衙就被赶出城去,宛平去了卢沟桥的拱极城,大兴挪到黄村(现大兴区政府驻地)。

家园 是的,是的

明万历年间宛平县知县沈榜所撰《宛署杂记》中说:

卷二

○县始

天文:宛平分野尾箕,属《禹贡》冀州之域。相传秦郡县天下,始有蓟县,属渔阳郡,即宛平地也。前此无可考。然大略高阳氏有幽陵,唐有幽都,殷复为蓟州。周复设幽州,则蓟县地,即当属之。而武王封尧后于蓟,是周初已有蓟名,特未以名县耳。楚汉之际,项羽封臧荼为燕王,都蓟。汉初,蓟县属涿郡。本始中,涿改广阳国,蓟县属广阳。光武罢郡,立幽州,治蓟。永康后,后赵石勒国于蓟,蓟县俱为首邑。后魏于蓟立燕郡,又于郡置幽州,蓟县属幽。隋开皇初,郡废州存,后省州入涿郡,蓟县属涿。唐武德初,析西界为幽郡,蓟县半属幽。晋天福元年,割幽蓟等十六州赂辽,以报援立之功,蓟县随之。然自秦至是,县名皆以蓟也。辽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后改幽都为析津府,又号燕京。分蓟县地为二:东为析津县,即今大兴地;西始有今名,为宛平县。盖取《释名》云:燕,宛也,宛然以平之义。

家园 可怜永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不知道是不是指的就是这条河。

家园 无定吧?
家园 我分析应该不是

这个诗是唐诗,而北京的卢沟河改名永定河、无定河是清朝的事情。另外,陇西行中第三句常常写作“可怜无定河边骨”,这个无定河应该是在今天的陕西

无定河,古称生水、朔水、奢延水。唐五代以来,因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故有恍惚(忽)都河、黄糊涂河和无定河之名。是陕西榆林地区最大的河流

家园 谁能教一下,图片怎么旋转啊

电脑上看的没问题啊

家园 【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2)

4,八百年的卢沟桥(2)中国古代桥梁

卢沟桥是厚墩圆券连拱石桥。厚墩很简单,就是两个相邻桥洞的圆弧之间距离较大;连拱也容易理解,就是一个个连接在一起的单拱桥;圆券则是指拱是圆弧形的。

中国古代桥梁主要有这么几种:梁桥,栈道,圬工拱桥,竹木拱桥,索桥,浮桥。

梁桥最简单也最古老,两个柱子上搭一块板(梁),就是桥了。甚至不搭板,也光是石墩也能渡河,俗称踏步、跳墩子,甲骨文中便有 “△▽”或 “▽” ,后称为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浙江泰顺仕水矴埠

有了墩子,往上搭梁也就是很自然的想法了。自然界其实就有梁桥启发人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比如浙江天台石梁瀑布,就是天然形成的一个梁,不过现在石梁上不走人了。梁桥在春秋战国便有记载,但现在已经没有确证梁桥的实物存在。

栈道是中国一个特色,在山崖壁上修建,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梁桥。栈道多在西南西北地区,以秦蜀栈道最著名。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栈道的历史也十分久远,可追溯到战国。三国时魏蜀相争,许多故事都是围绕这些栈道展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圬工拱桥,圬工就是瓦工,简单说就是砖石砌成的拱桥。其历史可达西汉中期,地上实物已无存,但出土的墓葬中可以见到许多圆拱墓室。现今可确认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桥--赵州桥便是代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拱桥和梁桥的主要区别是承重的方式不同。梁桥主要受到弯拉力,而拱桥主要受压力。什么,太专业?没听明白?其实我不是专家,也是抄的。那我就试着按我的理解乱解释一下:梁承重时梁会被压弯,梁越长越容易弯(断),越薄(细)也越容易弯(断),因此梁一般都是完整的一根(不考虑并联和多孔桥),尽可能粗一些,但又粗又长的石头即难找也难运;拱桥会沿着拱券一块块石头向下传递受力,每个石头主要承受挤压,因此拱承重的能力是看石头有多耐挤压。石头抗压的能力比抗拉伸的能力强,因此石拱桥比石梁桥跨度更大更耐久。也因此,留存下来的古桥多为拱桥。

竹木拱桥与圬工拱桥相似,但材料不同,所以结构也略为不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浙江泰顺北涧桥,中国独有的贯木拱桥典型代表,可以看到桥底独特的交错的木拱柱。桥上造亭,这也是中国木拱桥常见的形式。

索桥是用绳索牵拉,其上搭板。最出名的索桥莫过于泸定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浮桥,即舟桥,是船上搭板的桥。古时很多大江大河上无法修建其它种类的桥,往往采用易于搭建的浮桥来解决跨越江河的交通问题。很多名桥的前身都是浮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比较著名的浮桥有蒲津桥。蒲津自古便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左传即有建浮桥记载,之后汉高祖、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都曾建桥,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桥索为铁索,并铸铁牛、铁人等固定铁索。后来蒲津桥居然消失了。1989年山西永济出土了桥东岸的铁牛、铁人。据说开元年间一年铁产量不过60万斤,而仅仅东岸的铁牛、铁人便达20万斤,可以说修这座桥是举国之力了。为了不歪楼,蒲津桥的故事大家可以看《世界桥梁史上的瑰宝——蒲津桥》和河友大西洋14的游记《黄河大铁牛》

通宝推:zen,陈王奋起,潮起潮落,桥上,北纬42度,
家园 从诗的内容上看,应该是描写李陵的5000精锐步兵大战匈奴
家园 考证的真专业,赞!
家园 【原创】一座有故事的桥--卢沟桥的前世今生(3)

一直潜水,头一次发帖就收到这么多鼓励的花,十分感动和惶恐。以前老嫌大牛更新太慢,自己动手才体会不易。这两天关注天津爆炸,又分散了精力,写得更慢了。借这个机会也向罹难者致哀,向幸存者祈福。

本来写了古代桥梁分类,接下来还要着重写卢沟桥的构造。但是怕写得太枯燥,就先插一段人文的内容。

八百年的卢沟桥(4)卢沟晓月

如果说卢沟桥的建筑技术是理工的一面,卢沟桥还有很文艺的一面。卢沟桥作为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的核心景观,历来就被文人垂青。

燕京八景最早来源于金朝的《明昌遗事》中,所记名目叫"燕山八景" ,称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历代八景的名称不尽相同,元代有二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明代的《宛署杂记》中叫"燕台八景",其中有三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明代李东阳又加了两景,又有“燕京十景”之说。康熙年间《宛平县志》中出现了“燕京八景”的称谓。是不是很乱?所以文艺青年乾隆(乾隆十六年)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并且在每一景点所在地树御碑一通,正面是钦定的八景名称,背面是七律诗一首。

说实话,虽然燕京八景名声很响,但除了金台夕照作为地铁站名为北京人所知,其它6景估计没几个人说得出,只有卢沟晓月是真正的古今中外闻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卢沟晓月的美有自然景致的美丽:远山环抱,长河荡漾,清晨雾气中,一轮圆月与拱桥倒映在宽阔的水面。但卢沟晓月更重要的是意境与心境。离京南下,故人送到卢沟桥边返回,旅人夜宿桥东。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晓月依然当空,路上行人寥落,赶路的人已经出发启程,山水月色中走过长长的石桥。陪伴旅人的,也许是离别的思绪,也许是回乡的期盼。

卢沟桥相关的诗句很多,我只记得一句“卢沟桥上月色霜”,将清冷的月色描写的很传神。

除了诗句,卢沟桥作为北京南大门,京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还在多幅名画中留下身影。其中最重要的是被称为元代“清明上河图”的“卢沟运筏图”。

卢沟运筏图以卢沟桥为中心,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卢沟桥畔商旅、酒肆、船运的繁华景象,是研究元代历史风貌的珍贵史料。

前面的帖子提到卢沟桥几经翻修,现在看到的已经不是金代原貌。那金代时桥是什么样呢?

据考证卢沟运筏图是元代所绘,图中的卢沟桥基本为元代写实图。石桥坚固,元代与金代相差不过百年,卢沟桥很可能尚无大修,所以图中卢沟桥也很可能是金代的原貌。

我找到的网图只是局部,而且清晰度不佳,只能领略大意。原图藏于故宫,不知是否有公开展出,能一览风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中上部(北面)是层峦叠嶂的西山,由于艺术处理,距离比图中实际要远。图左右是酒肆、旅店。

《金史.河渠志》有记载:

有司谓车驾之所经行,使客商旅之要路,请官建东西廊,令人居之。上曰:“何必然,民间自应为耳。”左丞守贞言:“但恐为豪右所占,况罔利之人多止东岸,若官筑则东西两岸俱称,亦便于观望也。”遂从之。

卢沟桥初建时在桥两侧修建了长廊,以便供商旅之人休息。因此画面中酒楼旅店很可能有金代的遗风。桥东(右侧)在明代修筑了拱北城。明时城中只驻兵,清时军事作用渐渐削弱,慢慢也成了商旅驻足的繁华之地。

图中正中是流淌的永定河,即当时称为浑河的卢沟河。永定河在元代还通航,马可波罗曾提到其商旅往来直通大海。图中也可以看到木筏顺利飘下在卢沟桥下聚拢。北京的西山在古时是盛产木材的。金时曾有过40多万人进山伐木,可见当时树木繁茂的程度。元大都和明北京城的兴建大量的采伐西山的木材。明代西山还能出“巨木”。卢沟运筏图就真实的描绘了元代从西山采伐木材的场景。但经过金元明的大规模采伐,永定河上游植被受到大规模破坏,永定河便变成浑河、小黄河、无定河了。

卢沟运筏图画面中最核心的自然是卢沟桥。图中除了桥的拱度以及与人的比例做了艺术处理,桥的外观基本是写实的。比如11个桥拱,望柱和石狮,桥头的华表,分水的桥墩。特别是桥两端的抱兽一头是狮一头是象,这是卢沟桥最独特的特征,在国内古桥中尚未发现除卢沟桥之外第二例。这也说明现在的卢沟桥基本保持了金元的原貌。

卢沟桥的美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歌咏描绘。《卢沟运筏图》是元代景物的写照,明代有《皇城积胜图》,清代有《乾隆南巡图》。遗憾的是后两幅图都没有找到卢沟桥部分的网图。

卢沟桥已经辟为收费景点,桥下曾经流淌的河水40年前彻底干涸,变成杂草丛生的荒地,5年前再又灌水成为人工湖,运筏的场景不再,永远凝固在图画之中。但晓月依旧,桥依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卢沟晓月#卢沟运筏图#卢沟桥通宝推:北纬42度,关中农民,桥上,
家园 感谢鼓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