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一:起源与方法 -- 懒厨

共:💬325 🌺1188 🌵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只是小白,不是君子。

懒厨兄也不欺我,我不跟他杠。

家园 没有数据,大家都不行

我说过好多次,拿改变前后一两年的数据对比,最容易确认,因为变量容易控制。

不用数据的话,用逻辑也行:如果一个制度不受农民欢迎,一定无法长时间实施,包产到户到现在已经40年了,农民有没有反对呢?

如果你接受这个逻辑,大家都认同,这个制度是被农民接受了的。

那么,你说,粮食不增产的制度,农民会不会接受呢?

家园 大寨也一样啊

另外,汕头是最早四特区之一,也是十五开放城市之一,相对于深圳,没发展起来,大概是交通条件不行吧,政策收紧,恐怕也和贩毒村之类有关,但根本还是位置也就是交通。

家园 你来搞数据呀

你一个挨踢的,怎么样都比我这个工人大老粗更擅于收集和分析数据吧。能者多劳,最多我跳给你看时卖力点。

另,前三十年粮食怎么会不增产?多了那么多人,人均粮食还多变多了。至于后三十年,九十年代就大面积弃种,你说农民有什么意见?

家园 好涵养。虽然做不到,但是敬佩。河里如审度河友,方平河友,老老

狐狸河友等,你们这样修养好的,不多了。还有很多都不露面了,连葡萄河友也很久没来了,有点儿唏嘘。

家园 哈哈,我说的是我自己的主观印象。参照标准呢,是我自己。并不

敢说去代表其他河友的看法。

在我印象里,以上几位河友,绝大多数时候,发言和回帖讨论都是非常平和的。

再看看我,到处怼人的时候,多过平和的时候。说我是刺儿头估计没几个河友不同意的。

比我的修养,那是高太多了。

其实也不止以上几位河友,还有好多位修养好风度佳的河友,都包含在那个“等”里了,恕我没有一一列举出来。

我这也是个见贤思齐的意思。

还请见谅,见谅。

家园 您是认为前三十年粮食没增产吗?

有统计,至少不比后三十年差,当然您不认可这统计,那就永远没有真相了,这统计可是后三十年也认可的。

家园 李振声的远缘杂交小麦?

杂交水稻是1977年左右开始推广,李振声的远缘杂交小麦的推广大约晚两年左右。这两项研究都是60年代中期开始,到文革结束时修成正果,算是前30年自己未及享用,馈赠给后人的遗产之一。

实际上,人们吃的改善,除了粮食总量,还有粮食的结构。

八十年代初的北京大学生,男生的定量是36斤,其中杂粮(主要是玉米)是7斤还是13斤,这个我记不清了,其它的是细粮——面粉和大米。所以食堂有三种饭票,不能串用。大约是85年前后,取消了粗粮和面、米的区别,一概改为细粮,当时我们都把这个算到了包产到户的德政了。现在看来,大量的小麦进口是重要的原因。而且到了80年代末至整个90年代,虽然中国的粮食净进口从数据看上去并不多,但实际上玉米的出口大幅增长,另一面则是仍然大量地进口小麦和大米,所以虽然粮食净进口数据看上去还行,但实际上已经做了结构上的优化,保证了人们吃更多细粮的需要。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阴霾信仰,愚弟,
家园 多多包涵,欢迎指导。
家园 比较亩产比比较总产更合理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网上看到的消息,同一类型的稻种(同是杂交稻或同是非杂交稻)晚稻的亩产比早稻高。我猜一大原因是早稻的生长周期比晚稻短,早稻成熟的季节在盛夏,从开花灌浆到收割的时间比晚稻短很多。所以看到你1976年的数据,"1976年,早稻总产595万吨,晚稻382万吨",我的第一反应是当时江西肯定把一部分地拿去种别的作物而不是晚稻。同样面积早稻比晚稻总产量高36%是不可能的。就是1985年的数字也显示早稻的种植面积比晚稻大。我经历的我老家80年代高产农田,早稻一般800斤,晚稻1000斤。江西85年是722/754万吨,如果是同样面积的话,亩产才相差4%。

其实如果一片农田纯粹种水稻的话,一般早稻的种植面积要比晚稻种植面积小一点,因为为了晚稻育秧要留出秧田抛荒,或者种成熟期特别早但是产量特别低的早稻品种。70,80年代的时候我们中晚稻还有移株这一工序,就是先非常密集地育秧,然后把养移种到稍微大一点的水田,最后才在早稻收割,大田灌溉翻耕好后才正式插秧。所以用于移株的田也占不少面积。还有我们那里的糯米也一般是早稻,糯米的产量也低很多。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可能各省的情况不大一样

因为讨论的是人民怎么吃饱的,当然看总产更合适,播种面积当然有波动,但多增加的粮食总产总还是杂交水稻带来的,产量高人们就愿意保证其播种面积。

而且江西省稻谷每年播种面积的波动并不大,所以看亩产情况和总产是类似的:

1976年,早稻亩产232公斤,晚稻亩产140公斤

1985年,早稻亩产306公斤,晚稻亩产294公斤

早稻增产74公斤,增长 32%;

晚稻增产154公斤,增长 110%。

晚稻亩产的增产比早稻多80公斤,多增长78%,

同样可以说明这个时间段杂交水稻带来的增长远高于其它所有因素带来的增长。

情况还不止这些,此后江西省早稻的杂交水稻一直未有大的突破,87年以后就在300-320公斤上下徘徊,而晚稻的亩产则继续增长至350公斤左右。

1992年,早稻亩产312公斤,晚稻亩产358公斤,

晚稻亩产反超了早稻约50公斤。

这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通宝推:愚弟,审度,
家园 江西省自己的记载是这样的

杂交晚稻:

1975年江西对杂交水稻进行优势鉴定和示范种植1179亩,获亩产450公斤,比常规品种增产20以上。此后种植面积年年扩大,1979--1981三年连续突破1000万亩大关,占全省水稻总播面20%以上。此时期,杂交水稻全属晚稻组合,除主要组合汕优2号外,江西还种植、推广过汕优4号、威优6号、汕优6185、汕优.3号等组合。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使江西晚稻单产和总产大幅度上升,改变以往晚稻低产的状况,使早、晚稻产量的比例由1976年的1.55:1提高到1984年的1.05 : 1.0。

杂交早稻:

杂交早稻的试验示范,江西在80年代初就已开始,由于组合优势不强,增产不显著,当时群众对杂交早稻有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的看法。

1987年以后,杂交早稻略有进步,但仍远不如杂交晚稻。

家园 还当众烧死了若干钦差
家园 汕头主要还是藐视中央,火烧钦差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