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睡前消息457期:我来分析一下我为什么挨骂 -- 万年看客

共:💬65 🌺508 🌵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本帖(曾)被判违规,有 申诉/道歉帖,达标,正常显示,花囧自便。

家园 睡前消息457期:我来分析一下我为什么挨骂 -- 有补充

睡前消息457期文稿:三周年纪念,在骂声中成长

原创 马前卒 任冲昊 睡前消息编辑部 2022-07-12 23:47 发表于上海

大家好,2022年7月12日星期二,欢迎收看第457期睡前消息。三年前的今天,睡前消息第一期正式开播,感谢各个平台的观众对我们的持续支持。

一 序 纪念日

一周年和两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我们都走出了演播室,去中国知名的人文地理标志现场做节目。现在三周年了,我本来想继续发扬传统,回家乡承德市做一期节目,没想到最近各地管控政策再次加强,出了上海很可能被隔离在某个地方没法回来做节目,所以只能放弃外拍计划。我妈妈把家里自己种的杏都寄过来了,就当我回了一次家。

为了补偿忠实观众的期待,刚刚过去周日和周五的节目都明显加量,平时每期节目的长度是十几分钟,这两期都在半小时左右,而且绝不灌水。从投币数量看,我也知道观众对上两期节目的信息密度很满意。

其中周五的455期节目是魏峰创作的,从阆中市的案例开始,分析全国的财政危机。魏峰也是之前385期分析鹤岗财政危机的作者。另外,穆好古最近正好在四川家乡休假,中途被我拉出去,去阆中临时跑了一趟。

图片

周日的456期节目是周鑫钰创作的,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扩张说起,分析全国医疗系统的共同问题。周鑫钰也是大家的老朋友了,从417期节目开始,分析连花清瘟药效谣言,逐步展示以岭药业操纵股价过程的节目,都是他来写。

图片

这些让各位印象深刻的内容都是团队成员做的,我主要负责读稿子,似乎工作太轻松了一点。所以我还主动承担了一项重要的团队任务:“挨骂”。

这不是开玩笑或者自嘲,挨骂就是我们节目最大的特色。

睡前消息编辑部发视频的ID是“马督工”,打开搜索引擎,从关键字就能看到我挨骂的力度。

再往下看具体内容,批判立场显然是主流。

至于说其他的社交软件,媒体平台,搜索下来效果也差不多。我除了拿出自己的ID去挨骂之外,几乎每天都会给反对言论点赞,精彩的还要转发。不用静静提问,我自己提一个问题——为什么马督工会把挨骂当光荣,把推荐反对言论当乐趣。

这是因为我对过去20多年的媒体内容做了总结。在当今的中国,对于非娱乐媒体来说,挨骂也许不意味成功,但不被骂一定是走到了错误的方向乃至反动的方向。

二 为什么挨骂

1. 历史阶段

挨骂的原因,首先和中国当前的历史阶段有关系。

最近几年讨论社会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有人用新中国解放前后的几年当例子,赞美40年代到50年代的团结精神,怀念积极向上的社会气氛。这说明了一个历史规律,就是团结和积极情绪来自社会增量,同时还要除以要付出的代价。

刚解放的时候,说起中国现状,最常用的一个词是“百废待兴”,意思是中国农业社会处于战争废墟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可保护的利益。所以在任何领域兴办现代化事业,或者修复农业社会,普通人都会感觉:“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是整个世界”。

等到一部分中国人享受到了现代化的好处,和某些行业,某些身份出现了一定的绑定,社会内部就出现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既希望整个社会继续进步,又不愿意放弃当下的好处。国家推动城市知青下乡、三线建设,都会引发激烈的反对意见。只是一直到90年代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农民没有多少福利待遇,愿意支持改革,所以国家能不断借助农村劳动力发起改革,推动现代化发展。

21世纪前20年,中国社会主要的变革,就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这个成就满足了上一个时代中国人的基本梦想,让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了值得保护的现实利益,同时也让年轻人站在新的台阶上提出新的诉求。

现实利益相互之间有矛盾,新出现的诉求可能相互冲突,而新诉求和现实利益尤其要相互对抗,所以在当前的中国,任何变化,都必然导致一批人付出现实代价,同时影响另外一批人对未来的预期。所以,无论推出什么政策,包括什么都不做,都会激发大量的反对意见。媒体如果不想逃避社会现实,不想编造内容,就一定免不了挨骂。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媒体只描述某件事的好处,不说代价,那一定是在骗你。

当然,中国不是孤立地存在世界上,还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中国把好处留在国界之内,把代价转移到国界之外。理论上说,把国际局势这盘大棋下得足够好,能消除国内很多矛盾。很多媒体,不限于中国媒体,就喜欢用拿国际问题逻辑绕开国内问题,至少证明国内的问题不如国际上严重。

这种思考方式,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证明自己是下棋的人,而不是被抛弃在棋盘上的棋子。小国肯定是没资格去左右国际局势的,而大国只要能稳定国内局势,自然而然就有国际影响力。所以无论大国小国,作为普通公民,都应该优先关注国内问题。负责任的媒体应该首先视角对内,帮助公民看清各种社会事件的代价。

视角要对内,还要给社会事件算代价,这必然会得罪一部分人,必然会有人来骂。

更可怕的是,一般来说,大多数社会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是一个所有人不满意的方案。因为运行上阻力最小的最优方案,需要所有社会集团相互妥协,考虑对方的利益,付出一定的代价。税收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满意”的例子。

中国古代士大夫很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原因是文明社会有分工,有阶级,每个人换到了新的分工,新的阶级,也许满足了之前的愿望,但立刻就会因为新的身份产生新的需求,和其他人的现有利益产生冲突。只有极少数快速增长的部门或者社会集团才对现实基本满意,就是“十之八九”之外的“一二”。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通过各个部门交替占据“一二”的位置。

面对文明社会的普遍规律,媒体如果不想挨骂,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逃避一切社会现实,或者是禁止别人开口反对。

睡前消息团队不能禁止别人反对,也不愿意逃避社会现实——因为“什么都不做”,同样会导致中国社会跟着自己的惯性走向危机。2022年的今天,地方债和地方银行破产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而一旦地方财政不能正常运行,我这个路桥工程师就要担心交通设施维护不足制造事故了。至于说全国性的问题,生育率暴跌,人口不能正常更替,中国如果不做点什么,将来的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问题会比日本韩国更残酷。

所以睡前消息节目不仅要描述现实,更要不断提出各种社会改革方案。比如说全面的房产税,比如说社会化抚养。我不是上帝,拿不出大家都满意的改革方案,所以节目内容一定会被人反对,被人骂,我在3年前,在节目开播之前就想到这个结果了。

2. 逼你思考

我在视频节目提出社会方案,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在自媒体时代甚至可以算作我的私事,不同意的观众看了也就看了,不一定要来表达立场。但我们的节目还有个特色,就是反过来要观众考虑自己的社会改革方案。我动不动就拿社会危机吓唬观众,说如果你不考虑整个社会的问题,如果你永远只关心自己当下的生活,只关心眼前的短期利益,将来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这个态度给观众制造了压力,也是我经常挨骂的原因。

但我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个客观规律而已。就是当社会的主人,并不仅仅意味着权利,更意味着责任。要当家,要决定自己吃什么,就必须操心柴米油盐贵不贵,而且不能拒绝听坏话的。

当然家里也有名义上是主人,实际上不操心财务情况的角色,就是小孩子。小孩子有家长管着,也有家长负责解决财务问题,从孩子到成人,长大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观众的痛苦转移到我的节目上,就会导致我们挨骂。

但人总要长大的,因为小孩子的思考方式指导不了生活。小孩子思考问题,特点是只提出短期的诉求,避免为长期发展付出代价,这种思考方式对应到社会上,就是社会发展停滞。

2018年我有一个长演讲,《保卫我们的现代生活》,当时我用美国动画片《南方公园》做例子。说这个片子看似非常反传统,调侃社会上的一切。调侃言论自由,也反对言论控制;反对政治正确,也反对政治不正确;嘲笑别人的信仰,也嘲笑那些反对信仰自由的人;反对非法移民,也反对驱赶移民。

《南方公园》动画片受欢迎,反映了美国选举政治的低龄化趋势,每一派的人都只关心眼前的这点事,都不愿意妥协,结果美国选了意识形态上最保守的特朗普。而特朗普虽然下台,他塑造的保守化最高法院,这几天还刚刚撤回了联邦机构对堕胎权的支持。中国公民如果不希望社会进入停滞状态,就不能只嘲笑美国,自己还是拒绝考虑全面的社会方案。

睡前消息节目第一次“出圈”获得影响力,是从2019年第50期开始的,当时我分析了“华为251事件”,反对华为恶意利用嫌疑犯侦察羁押制度赚钱。

但我在批判华为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支持李洪元长期雇佣诉求,反而向观众提问,说有人觉得自己在一线城市干到中年,就应该长期占据这个岗位。不希望其他年轻人从小城市来竞争自己的岗位。但李洪元自己当初来华为,就是因为老家的工资是2000,华为能给9000。现在新一代的李洪元来了,你们是否支持上一代的李洪元占住位置不走呢?

又比如说,我的节目一直反对教育歧视,要求各省市统一高考录取率。但我也同时对观众说,现有高考录取率不仅和历史上的歧视政策有关,还因为大学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经济。如果你希望高考统一录取,可能也要接受自己税负上升的事实。

这些问题把两面的逻辑都摆出来,实际上就是促使观众考虑应对方案。很多观众也的确在评论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然后观众就开始相互争论,相互攻击,证明了“提出方案要挨骂”的客观规律。

很多观众挨骂了,就会意识到,是马前卒推着自己去挨骂的,所以和别人争论之后,还要把睡前消息节目加上,一起批判。但睡前消息总是不放弃现有风格,一直鼓励观众当无产阶级接班人,提出自己的社会方案,所以睡前消息一直陪着各种立场挨骂。

3. 做媒体还是搞娱乐

我挨骂的第三个原因和媒体同行有关。古代传播行业就有一种常见的操作手法,就是把美好现实和具体事实混在一起,说我们一直赢,怎么都是赢,让观众听了开心。比如历史上明明是岳飞被宋朝政府当罪犯杀了,被金朝和蒙古人压着打,《说岳全传》的结尾反而是宋朝在岳飞后代的带领下北伐,干掉了金兀术,还一直打到东北松花江边的黄龙府,迫使金朝投降。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娱乐业有它自己的规律,没人非得到剧本里面找真相。但现在很多娱乐业团队以媒体的方式出道,扭曲了事实,剩下那些面对事实的媒体就变成了坏人。

但是,我们的团队还是希望尽量多说实话,无论是面对外部压力,还是内部危机,宁可料敌从宽,也避免助长社会的盲目乐观情绪。

还有一些媒体为了把“赢”生意做长久,不断放出所谓的“内幕消息”,遮遮掩掩暗示自己和上层、和大人物有联系,有特殊身份可以预测未来。这实际上也是在利用落后文化糟粕。

封建社会的潜规则是“宰相家奴七品官”,暗示自己是高级家奴就有一定的权威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渲染自己的上层关系,天天放出一大堆需要“解读”的内容,哄着观众玩,实际上助长了落后文化。而那些坚持明明白白说话的媒体就显得另类,会被人抱怨没有资格发言。

睡前消息团队是一个完全平民化的团队,和各位观众相比,我们没有任何内幕信息来源。我之前一直说,睡前消息团队处理信息,就像卖早饭的小店烙鸡蛋饼。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做鸡蛋饼,但考虑到节约时间,避免买太多的炊具,你可能还是选择让小店帮你更熟练地烙饼。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把媒体看成一个贵族行业,最起码也得贵族家奴来做,那我挨骂非常合理。但如果你承认每个普通职业都有存在价值,媒体和早餐店同样值得尊重,我们就会一直给各位提供服务。我相信大多数观众是普通人民,不会歧视平民化的服务业生意。

4. 批到自己头上

还有一些媒体同行,比前面说的“一直赢”要强一些,他们也承认社会有矛盾,甚至很乐意描述当前的社会危机。但追溯问题原因的时候,这些同行总是想把问题归结到某一条具体的政策,或者是放弃了某一条具体政策。比如说最近几年说期房价问题,总有人说,一切的原因都是某年推出的住房市场化政策,或者反过来是,是因为某年放弃了过去的分房政策,退回去就完事了。

至于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坏政策,原因就更简单了,肯定是坏人提出来的。

这个“坏人”可能可能很少,也可能很多。少的时候,“坏人”是某个资本家,某个被外国反动势力洗脑的教授,某个腐败公务员;多的时候,“坏人”可以是一代人,一个性别。最近几年相信大家都在网上听过“坏人变老了”的说法,也看到很多人把整个性别都贴上特定标签。

但无论“坏人”多还是少,媒体设定的这个“坏人”一定在预设的读者群体之外,这样观众就可以把社会的一切问题抛给坏人,自己安心批判。至于指出“坏人”的媒体,当然是值得信任的好人。

客观来说,这些被指责的群体未必没责任,而且很可能的确推动了具体政策的制订。但这些所谓的“坏人”能在社会一直存在,而且能影响政策,一般来说是因为他们还需要对付其他矛盾,甚至是因为大多数人需要他们来应付更严重的矛盾。历史上大多数制造问题的社会集团,都不仅仅代表自己,都必然和普通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否则不用别人推,他们自己就会倒掉。比如说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东欧的封建贵族阶层就经常动员农民来对付这些要民主、要共和的资产阶级和中产社会。

图片

中国也有类似现象。21世纪初的大下岗当然是全国普遍性的悲剧,但如果只是把责任丢给少数腐败的国企领导,不分析当时普通国企工人的生产率问题,大下岗未必不会再来一次。

面对复杂的世界,有些媒体哄着观众,说大家是“完美”的人民,做什么都是对的。只要一起大声骂那些不站到人民一面的少数坏人,天堂就会到来。而另外一些媒体对你说,骂少数人不解决问题,必须综合考虑怎样改造产业链,怎样重新设计经济循环,才能解决眼下的小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少数人要吐出不合理的利益,包括观众在内的普通人群体也要承担一些责任,付出一些代价。我猜,后一种媒体挨骂的概率比较大。

但是,挨骂的媒体,要求人民自我批判的媒体,才是把人民当国家主人的媒体。

相信大家都看过新项目的剪彩仪式,上台剪彩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劳动模范、基层代表,一种是能决定项目的领导。基层员工上台剪彩,或者按一下启动按钮,回去该干啥就干啥,项目本身的问题和你无关。而真正能决定项目的领导,剪彩前后还要开很多会,听很多汇报,要知道项目本身还有多少难处,付出多大代价,甚至要在最后一刻决定要不要推迟剪彩仪式。这才是真正的主人心态。

那些努力讨好观众的媒体,嘴上赞美人民,实际上把观众摆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说问题很简单,你只要拿起剪刀,把坏人剪掉,剪彩仪式就结束了,项目就成功了。有这样的同行在,我挨骂就是必然。

5. 合订本

睡前消息节目经常挨骂的最后一个原因,是我们热爱新闻合订本。微博前一阵子推出了“只看半年”的功能,而很多大V,就算没有这个功能,也会定期删自己的内容,就怕别人把自己的言论放到一起看。这中间的潜台词就是读者都是傻子,不配用逻辑来衡量一个媒体的前后发言。

我作为普通人,做媒体要敬畏观众的判断力,所以只要有可能,我就保存我已经发表过的一切内容,欢迎别人来看。不仅如此,我还喜欢收集其他媒体的内容,做成截图,存到硬盘里,必要的时候发表合订本。不用别人说,我自己做事的时候,就知道这是要挨骂的。

三 顶风作案

1. 抛砖引玉

但是,这些操作,本来是一个媒体的正常操作。如果媒体之间一团和气,媒体提供的内容肯定是扭曲的。大家可以不喜欢我的行为,但最好还是支持媒体之间相互批判。哪怕因此有更多的人骂我,也是好事。

可能很多观众发现了,如果同一种事有两种说法,马前卒总是会选择更赤裸裸的描述方式。比如说之前分析财政补贴鼓励生育政策,我们的节目就会指出,政府的税是从所有人身上收的,补贴结婚生子的家庭,就等于对不结婚、不生孩子的人收单身税。睡前消息节目看多了,肯定有观众要问,我是不是故意要激发更多的反对意见。

这些观众说对了。在开睡前消息节目之前,我已经做了八年媒体编辑了,再往前是当设计员。这两个工作其实有相通之处,就是往往必须先有一个成型方案,然后才能进行高效讨论。

在没有方案之前,每个人都带着一堆想法来讨论,但七嘴八舌,开好几场会也很难形成有价值的会议记录。这时候就应该有人拿出一个完整的方案作为讨论基础,对项目的每个重点都有具体安排。然后大家的讨论就很实在了,某个地方需要怎么改,另外两个部分的顺序是不是可以换一下,还有一些地方是不是应该增加点东西。各种意见融合到方案里,最后形成的东西可能完全颠覆拿出来讨论的方案,连一个最初的细节都没留下,但如果没有最初的方案,就没有最后的成果。

睡前消息的内容也有类似的效果,针对大家都关心的的社会问题,我们尽量收集信息,做出比较全面的解释,拿出一个貌似可行的方案。这个方案最重要的特点不是拿出来就能用,而是把利益关系暴露出来,让所有人都看到自己要付出什么代价。让不满意的人都来反对。反对的意见越多、越尖锐,讨论的价值就越高。

媒体是一个平民化的信息中介行业,不是决策机构,也不是国家雇佣的智库。没有公布政策的资格,也没有政策细节负责的义务。我们只是解释事实,用基本逻辑去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抛砖引玉”。现在很多媒体同行扔出来的都是气球,看着好看,实际上根本没想砸到地方。所以睡前消息要出来扔几块“砖头”。

现在中学化学课最基础的理论是电子轨道理论,用来解释各种元素不同的化学性质,这方面的基础工作来自奥地利人泡利。泡利在物理学界以说话刻薄、尖锐而闻名。他评价同行那些低信息量的论文,会说“这甚至不算一个错误”。

类似的评价也可以用于媒体。如果一个媒体提供的东西有资格被称为“错误”,它就有一定价值。那些故弄玄虚渲染“一直赢”的媒体,想被挑错也很难,所以一文不值。我希望我主持的媒体节目一直有价值,所以愿意把最尖锐的矛盾暴露给观众看,吸引最多的指责和反对。

从效果来看,观众还是很认可睡前消息这一类媒体的的。毕竟遇到关乎切身利益的事件,遇到颠覆社会认识的问题,大多数观众都来@我们这一类媒体团队,希望我们替他们发声,至少能提供合理的逻辑解释。而平时那些搞玄学,讲“一定赢”的媒体,在这个时候就被忽视了。新社会虽然职业不分贵贱,但观众心里有杆秤,平时某些媒体扮丑角,说胡话,逗观众开心,真遇到事情的时候,观众的潜意识也认为他们还是“下九流”。

2. 职业中介

所谓“抛砖引玉”,砖头的价值虽然低,但连续造砖也是个挺不容易的事。80年代之前,我周围的农民经常要自己用木框做土砖,晒干了砌墙,能稍微用火烧一下都是高级货。再后来房屋开始普及烧不透的青砖,然后是标准化砖窑生产的红砖,最近十几年才变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加砌块空心砖。

睡前消息做到了第四年,出了457期节目,从产量来看,也算一个工业化生产的砖厂了,似乎有点超出了我们这个手工业小作坊的能力。但我还是在努力支撑,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的缺砖头,缺类似的小作坊。

30年前,我和中国大多数80后一样,对未来的现代城市充满期待,对工业化社会充满期待。觉得只要大多数人能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分工生产,一定能造出数不清的财富,社会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现在中国完成工业化了,我当年的期待都实现了,似乎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了,我经常会想这是为什么。

想来想去,又学了点马克思主义,我发现当年自己忽视了社会分工给人带来的影响。和几十年前比,中国人受的教育更多,工作选择也多,但是从小学到本科再到博士,名义上学的东西越来越“基本”,越来越“广博”,实际上是越来越细化,深入某一个很窄的学术范畴。而工作之后,普通人更是会被自己的职位限制时间,限制空间,以及限制了视野。

这种分化是现代社会大生产必不可少的前提,但也的确让人类失去了把握社会整体模型的能力。小学生还能凭借粗浅的通识知识对社会做大胆想象,成年人的思想被限制在世界的一个角落,反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敢去讨论社会的整体问题,实际上放弃了做社会主人的资格。

主人放弃了对社会的管理,在自己拥有的世界上像一个陌生人,社会问题当然会越来越多。所以就需要有一些特定的职业出来,打破行业和地域之间的思想界限,让普通人能结合时事了解社会的整体面貌。这个职业就是媒体。

我再举个例子,现代中国人到一个新的城市生活,主动加微信的第一个人,往往是房产中介。这个中介不是建筑师,不是交通专家,也不研究经济,但他能骑着电动车,带着客户走街串巷,介绍各个城区的特征,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和预算,推荐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客户也要为房产中介的信息提供一定的费用。

在大多数人对社会越来越陌生的时候,睡前消息编辑部的自我定位也是一个房产中介公司,不能替你下决定,不能送你免费的房子,甚至还要从你的消费中赚一点小钱,但只要你想了解这个陌生的社会,我们就有存在价值。

3. 三周年特别内容

睡前消息一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我在节目里提出了减肥40斤的目标。结果到今天三周年刚刚做到,可见我有点拖延症。另一件被拖延症的事情,是我一直说要组建的观众交流机制。

本周,睡前消息编辑部刚刚组建了观众反馈编辑小组,正在反复讨论工作流程细节。初步确定,我们会通过一些社交软件建群,由编辑部成员做管理员,通过控制流程的讨论,收集每个观众的反馈意见。一部分反馈意见会形成我们的节目内容,另一部分会形成几天一期的汇总文件,由管理员整理之后再发布给观众,方便观众相互参考。

各位观众如果有兴趣和我们进行深入互动,请关注明天,也就是7月13日周三晚七点的直播,我会在直播中公布观众参与睡前消息内容的方案,也回答观众对参与流程的疑问。

另外,作为三周年庆祝的一部分,明天直播的后半部,我会回答一些观众提出的问题,在可能的播放尺度内,不忌任何内容。大家可以在本期节目的评论区,以及我最近的几条动态下留下问题,我们整个团队尽量做回答。

督工,在直播之前我先替观众提一个问题。2022年,到现在为止,我们最有影响力的内容是针对以岭药业产品做的辟谣,包括连花清瘟胶囊,也包括莲花清菲饮料。

有很多观众都问,如果以岭药业请刘亦菲做代言人,你会不会继续批判他们的产品?

广告法第十六条第四款: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广告法第十八条第五款: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我相信刘亦菲有很好的律师,不会自己往枪口上撞的。

欢迎大家提出更多的有趣问题,我周三的直播一并回答。

457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观众的三年陪伴,我们距离做一万期的小目标又近了一步。文字内容随后会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欢迎转发,我们明天晚上直播间再见!

通宝推:东土如来,阴霾信仰,阴霾信仰,本嘉明,pyrefir,铁狮子,不远攸高,普鲁托,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申诉/道歉/自省)
家园 我希望监察员能够说明一下违规判罚的理由 -- 补充帖

另外我还想问一下将187-Jonathan Bate: 莎士比亚的名声由何而来?与191-Kevin Mitchell:能动性如何进化而来?两篇帖子移入八卦炉的理由。

我已申请新账户,用户名为万年看客001。如新账户得到通过且此账户不解封,则人文主义谈话录项目转移到新账户之下进行。

当然还是欢迎河友为本申诉贴送花,因为马丁路德金三部曲第三部尚未完成。如此账户不解封,我愿通过私信向热心河友提供底稿,希望有人能替我将该贴完成。

通宝推:pyrefir,不远攸高,放牛郎,阴霾信仰,本嘉明,布隆施泰因,甘丹,龙牡,普鲁托,南宫长万,学菩提,
家园 可惜你上一篇被和谐了

我不是注册用户,送花也没用,现在看不了了。

家园 如果指这个,我也没看完

就看了开头,很有意思。

🙂191-Kevin Mitchell:能动性如何进化而来?

@万年看客 麻烦您有底稿的话,是不是能在这个贴回复/补充重发一下?提前谢谢🙏

家园 我稍后给您发个知乎链接吧

我需要校对一下再发在那边

家园 谢谢!

西西河这个必须认证会员点赞的认证方式有局限性。

家园 还有谈莎士比亚那个能不能也发一个?

我记得当时我还宝推了,帖居然不见了

家园 应该在这里?

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759742

家园 链接打开显示在八卦炉里了,帖看不成
家园 Jonathan Bate: 莎士比亚名声何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zRSL9400M&t=2408s

此人出名靠的是一首颇有造诣的情色叙事诗歌,取材于奥维德的《变形记》。这部作品扭曲了常规,颠倒了角色的性别,让一名女性去主动追求男性。他的朋友与酒友当中有很多诗人与剧作家,包括本.琼森与约翰.德莱顿。他的早期剧院作品成败不一,其中一部作品是对传统剧作的戏仿。由于他写的如此巧妙,很多最早的观众都没有体会到其中的笑话。另一部作品是对厌女症的有力研究,背景设定在意大利。他的晚期作品探索了悲喜浪漫剧这一新类型,情节当中充满了出海航行、失而复得的亲人、错乱的身份以及田园牧歌风格的间奏。这些作品在他手下剧团的室内剧场里表现得尤其成功。他的剧场位于黑衣修士剧院区。这些作品的目标观众都是品味精细且手头宽裕的律师与市民。在他的职业生涯晚期,他与高产的约翰.弗莱彻密切合作。如果他能再多活一段时间,谁知道他会将戏剧艺术引向何方?但是自从1613年以来他就再也没有创作过新的剧作,或许是因为健康不佳。他于1616年春天去世,死后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与他为邻的是最伟大的英语诗人杰弗里.乔叟与埃德蒙.斯宾赛。英国诗坛领袖的笔下源源流出了众多悼词,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曾与他在戏剧创作领域密切合作。他的身后名声看似不可动摇,因为在他死后很快就有人收集了他的生前作品并且出版了合集。

我这里讨论的当然是弗朗西斯.博蒙特(Francis Beaumont)的生平、著作与死亡。此人的著作包括奥维德风格的《萨耳玛西斯与赫玛佛洛狄忒斯》(Salmacis and Hermaphroditus),戏仿风格的《燃杵骑士》(The Knight of the Burning Pestle),喜剧作品《恨女者》(The Woman Hater),还有悲喜浪漫剧《菲拉斯特;或者爱、谎言与流血》(Philaster; or, Love Lies A-Bleeding)。在十七世纪的复辟时代,博蒙特与弗莱彻的作品的上演频率是莎士比亚的一倍。但是自从十八世纪以来英国文坛风气为之一变,博蒙特的名声日薄西山。那个来自斯特拉德福、去世时间比他晚了七周的人取代了他的文坛地位。

莎士比亚的纪念碑并没有竖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而是树立在他的家乡斯特拉特福的教区教堂。碑文上称赞他具有苏格拉底的天才,涅斯托尔的判断力以及维吉尔的诗才。很快就有一位名叫约翰.韦福(John Weaver)的作家拜访了教堂,并且在笔记本上抄写纪念碑上的铭文以及莎士比亚坟墓上的墓志铭。他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题头下方的空白处写道:“威廉.莎士比亚,著名诗人。”到了1619年,一位地位稍低的诗人威廉.贝茨(William Basse)颂扬了碑文以及躺在坟墓里的人:“在这方属于你的大理石雕刻之下/长眠着独一无二的悲剧作家莎士比亚。”当地诗人莱昂纳德.迪格斯(Leonard Diggs)也加入进来,认为威廉.莎士比亚的的真正不朽名声“将要来自你的作品,它们的名字必将比你的坟茔留存更久。”在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一名藏书家在他收藏的莎士比亚剧作的空白处抄写下了纪念碑上的诗歌,还附和了一首他自己的拙劣诗歌:“我们的莎士比亚长眠在此,能撼动他的只有死亡/直到最终审判降临,所有死者全体还阳/待到审判号角张开他的双目/全世界最机智的诗人将要走出坟墓。”三十年代一位不知名的宣传册作者这样写道,“途经埃文河上的斯特拉德福,此地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此诞生了威廉.莎士比亚。”四年之后的另一位旅行者也提到了“那名出生在此地的著名英格兰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的纪念碑。”这些提及莎士比亚的早期言论表明莎士比亚很快就成为了埃文河畔斯特拉德福最喜爱的子弟。但是他在英国国内以及国际上的身后名声得到彰显,还要等到他的演员同行收集了他毕生的三十六部剧作,并且于1623年出版了《莎士比亚的喜剧、历史剧与悲剧》。根据类型安排剧作是因为编撰者们存心想要将莎士比亚打造成经典作家,将他的悲剧与塞内卡相提并论,让他的历史剧与李维与普鲁塔克并驾齐驱,拿着他的喜剧与普鲁图斯和泰伦斯相媲美。

出于各种原因,作家的身后名声很难板上钉钉。在古希腊有过很多成功且饱受倾慕的剧作家,但是完整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悲剧就只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的共计三十三部作品。根据本.琼森在一首诗歌当中的说法,莎士比亚是罗马悲剧作家的继承人,例如“巴库维乌斯,阿克齐乌斯与科尔多瓦的死者”。但是这三名作家当中唯一有作品传世的就只有未被提及姓名的第三位,也就是塞内卡。本.琼森之所以钦佩巴库维乌斯的作品,仅仅因为贺拉斯与西塞罗曾经引用过他的剧作片段。阿克齐乌斯的五十多部剧作都已经失传了。玫瑰剧场的制片人菲利普.亨斯洛(Philip Henslow)的剧作也大多失传,他还曾经是莎士比亚的竞争对手。就连莎士比亚自己的剧团也有好几部作品未能流传,例如《爱的功绩》(Love’s Labour’s Won)以及莎士比亚与弗莱彻合著的《卡登尼奥》(Cardenio)。

就算剧作家的作品得到了收集整理与流传,也依然不能保证他的名声得以传扬。1642年清教徒关闭了伦敦城里所有的剧院,假如历史走向另一个方向,剧院或许永远都不会再度开门。但是1660年君主复辟,剧院也再次开张。正如刚才所说,当英国戏剧业在复辟时代再度兴旺的时候,博蒙特与弗莱彻的剧作——已经结集出版——的上演次数是莎士比亚作品的两倍。因为前者的浪漫主义风格与同情君主的态度更符合时代潮流。但是到了十八世纪,贝蒙德与弗莱彻的作品的人气确有一落千丈,而莎士比亚却急速飙升。在伊丽莎白时代,非莎士比亚剧作当中的热门剧目之一是菲利浦.麦新哲(Philip Massinger)的《旧债新偿》(New Ways to Pay Old Debts),剧中主角是一位可怖的反英雄吉尔斯.奥维里奇,这也是当年伦敦一线男星必须出演的角色。这一点着实十分讽刺,因为博蒙特与弗莱彻剧作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麦新哲创作的,但是却没有给他署名。文坛的名声就是这样变幻不定。

在本次讲座当中我想提三个问题:莎士比亚本人的名声观念如何养成?他是否主动寻求过身后名声?以及他何时以及如何成为了名人?——这第三个问题实在一言难尽,我本人写了好几本书来阐述这一点,包括最近的《莎士比亚的天才》。所以在这里我只能长话短说,着重描写一个意义特别重大的时刻。

首先,莎士比亚的名声观念从何而来?正如我展示的那样,对于莎士比亚这一代人来说,就像他所处时代的文化的众多方面一样,这一观念源自经典作品。莎士比亚的世代继承了异教价值观,也继承了圣经,而经典作品就是这份双重遗产的结合点。在基督教的价值观当中,死后唯一重要的问题在于灵魂究竟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生前的名声只是虚幻,死后的名誉无足轻重。这一态度与古希腊古罗马可谓天差地别。在荷马史诗的时代,诗歌的主要用途就是让神灵、半神与凡人英雄的事迹得到永世传唱。荷马使用Kleos一词来形容超越死亡的名声。但是这个理念的历史十分复杂。在荷马之后又有一位赫西奥德,他在作品与论述当中对比了名声的正反两面。正面是积极不朽的名声,或者说荣誉与声望;相比之下反面的名声则是负面词汇fama,也就是谣言与绯闻。名声的身后永远跟随着黑暗的阴影,也就是熏黑而非擦亮名声的非议。公共人物,尤其是军事英雄,对于这一点都有着非常敏锐的意识。奥赛罗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而伊阿古则通过恶意的谣言中伤有条不紊地败坏了他的名声——因为他的名声是在身经百战历尽艰辛之后才赢来的。

在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当中,希腊语的Pheme被转化成了拉丁语的fama,这个词具有名声与谣言两重意思。埃涅阿斯在诗中自称“虔诚尽责的埃涅阿斯”(pius Aeneas),天国的众神都注意到了他的名声与荣光(fama super aethera notus)。但是在第二卷,埃涅阿斯向迦太基女王狄多讲述攻陷特洛伊城的经过时——这段诗文显著影响了莎士比亚的叙事长诗《柳克丽丝强暴记》——fama又变成了诡计多端的西农的惯用词汇。这位假装逃兵的希腊间谍用花言巧语让特洛伊人将木马拖进城里,又悄悄打开了木马,由此毁灭了城市。西农的谎言正是fama作为虚假谣言的典型范例,他可谓是《埃涅阿斯纪》当中的伊阿古。维吉尔与莎士比亚这一层次的作家都痴迷于模棱两可的复杂叙事,因此fama一词的双重含义尤其吸引他们。一方面他们全力施放缪斯之火,不遗余力地塑造埃涅阿斯、奥赛罗与科里奥兰纳斯这样的英勇战士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同时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虚构作品,他们自己从事的撰写故事的艺术,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谣言,致使他们与西农和伊阿古处于同一阵营。

在《埃涅阿斯纪》的第四卷,维吉尔将视角暂时偏离了狄多与埃尼阿斯,当时他们正在暴风雨当中的一个山洞里做爱。他将视角转向了哪里?拟人化的Fama以及它那充满恶意的伪装。诗中写道:“谣言,最为迅捷的邪恶。”(Fama, malum qua non alius velocius ullum)小道消息飞快地传遍了利比亚的大小城市,说是狄多女王有了一个秘密的恋人。朱庇特之子、曾经被狄多拒绝的伊阿耳巴斯也听闻了此事,他将此事告诉了朱庇特,朱庇特又告诉了墨丘利,墨丘利告诉埃涅阿斯,他的使命是在意大利建设一座城市,不是在迦太基谈情说爱。谣言掀起了一连串的反应,最终迫使狄多躺在自己的焚尸柴堆上,用埃涅阿斯赠送的宝剑自裁而死。此时诗人的语言转了一圈又回到起点,再次启用了Fama的意象:“it clamor ad alta / atria; concussam bacchatur Fama per urbem”,一声尖叫直冲高耸的屋顶,谣言好似狂乱的酒神祭祀横扫了目瞪口呆的城市。

那么谣言究竟长什么样?在伊丽莎白时代的维吉尔英语译文当中,它是“一个可怕的怪物,身形极其巨大,在她的每一股肢体上/都藏匿着无数警惕的眼睛——简直令人震惊无言!/无数口舌喋喋不休,无数耳朵聆听不止。”这段描写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造像题材。画面上是沃尔特.雷利爵士的《世界历史》标题页的上半部分,于1614年出版。画面左侧的形象是Fama bona,即美名,右侧是Fama mala,即恶名。美名的翅膀上长满了舌头,恶名的全身都长满了舌头。后一个形象难免让我们想起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下篇一开场对于念诵序言的解说人的扮相描述。莎士比亚的舞台指示写道:“谣言上,脸绘多舌。”

张开你们的耳朵;当谣言大人发言之时,

你们有谁竟敢堵塞自己的听觉通道?

我!从东方到昏昏欲睡的西方,

我驾驭天风做我的驿马,

到处展开这一颗泥丸之上的种种事端,

源源不绝的诽谤中伤骑乘在我的舌尖。

我能使用人间的一切语言

在凡人的耳中塞满各种虚假消息。

……谣言是一支凭着

揣测、猜疑与臆度吹响的笛子。

它是那样容易上口

即使那长着无数头颅的粗鲁怪物

永不一致的动摇群氓,

也可以把它信口吹奏。

通过散布关于谣言的谣言,莎士比亚将谣言原本的威力又翻了一番。

奥维德在《变形记》当中为维吉尔的Fama找了一个家。在第十三卷当中,他描写了名声的住宅。这栋房屋悬浮在天地之间,通体用黄铜打造,从而能够更充分地——按照约翰.德莱顿的译文——“传播声音,让消息倍增/让回声与回声的回声相互重复。”名声插着从胜利与荣誉借来的翅膀御风而行。乔叟在《名声之家》(House of Fame)一诗当中重构了这座建筑。彼特拉克在《名声的凯旋》(Triumph of Fame)当中赠予了名声一柄号角,就好像它是宣判最后审判日即将到来的天使。本.琼森也构建了维吉尔-乔叟式的名声之家。在他的作品《女王的面具》(The Masque of Queens)当中——这是一部宫廷假面剧,于1609年在白厅上演,詹姆斯国王的王后还亲自登台献艺——还有一群戴着面具的女巫表演舞蹈:

“突然我们听到一阵极大的音乐,女巫悄然消失……整个场景为之一变,人们几乎记不得刚才那番景象的一星半点。眼前出现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也就是名声之家。”

我们很有理由认为,一栋房屋消失与另一栋房屋出现的戏剧转折为莎士比亚提供了创意,促使他在《暴风雨》当中也描写了一幕假面剧陡然散场消失的场景,又让普洛斯彼罗发表了一篇关于人生只是缥缈幻境的演说。

接下来我举几个例子,体现一下莎士比亚本人在作品当中对于名声的处理。《亨利四世》下篇的楔子极其精巧地描写了谣言的腐蚀威力,但是并非唯一的此类描写。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当中,我们听说“皇帝的宫廷就好像名声的住宅,宫殿里布满了舌头、眼睛以及耳朵。”在《哈姆雷特》的艾尔西诺王宫当中,我们也能见识到到无处不在的偷窥与偷听藏匿在帷幕之后。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当中,俄底修斯指责阿喀琉斯“听惯了人家的空泛赞誉,养成了骄矜自负的心理”。在这部莎士比亚改编版的荷马史诗当中,名声的崩溃正是迫使英雄走上末路的关键因素。对于帕特洛克罗斯的欲求渴望,对于波吕克塞娜的忠贞责任,以及身为军人的职责撕扯着阿喀琉斯,迫使他最终承认无论他怎么做都会“辜负名声”。

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句著名的格言:spes altera vitae,生命的第二次希望。格言出现在各种地方作为铭文,画面上这处铭文雕刻于莎士比亚生前的1590年,地点是爱丁堡的倡导者小巷(Advocate’s Close)入口。基督教的意识关注我们的灵魂在天堂展开的第二段人生,而古典文化对于未来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认为希望是名声的女儿。一座纪念碑,一段铭文,一名子嗣以及一部著作全都是为了对抗固有一死的结局而创作出来的,全都展现了在未来获得第二段生命的希望。莎士比亚在圣三一教堂里的纪念碑不仅在石头上留下了他手中握笔的形象,而且还主张莎士比亚是古代文坛先辈的继承者。莎士比亚本人的第二首十四行诗也认为,留下子嗣“将使你在衰老的暮年更生/并使你垂冷的血液感到重温”。随着他的十四行诗创作逐渐展开,诗人本人也变成了对抗那可怖的时间暴君的武器。“只要人类尚存,或者人还长着眼睛/此诗即会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但是任你猖狂凶残,古老的光阴/我的爱在我诗里将会永葆青春。”“只有我的诗篇颂你百世流传/任凭时光之手如何狠毒凶残。”“让我的情人誉满天下,让时光赶不上虚耗华芳/好让你避开时光的长镰与弯刀的害伤。”莎士比亚开始创作十四行诗的时间大约与他创作《爱的徒劳》是同一时期。在全剧开场那瓦国王渴求名声的台词采用了许多十四行诗的套路:

让众人毕生追求的名誉

永远记录在我们的墓碑上,

使我们在死亡的耻辱当中获得不朽的光荣;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宛如鸬鹚吞噬一切,

我们总要在这一息尚存之际

努力博取我们的声名,磨钝时间镰刀的锋刃;

让我们成为永恒的子嗣。

这段台词表达了对于古典文化而非基督教传统的忠诚。在基督教看来,要想成为永恒的子嗣,只能通过来自天国的救赎而不是人间的名声。生前取得的名声丝毫不足以保证死后获得恩典。多亏了耶稣复活之后留下的空坟,人间的坟冢不过是暂且栖身之地。国王接下来主张他的三位学侣将会通过充实头脑打开心窍来获取名声。他将自己的小团体标榜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部作品很不客气地嘲讽了他们的抱负。四位女士的来访戛然打断了充实头脑的进程。到了全剧结束的时候,四位先生们希望实现第二段人生的方式变成了生孩子,尽管女士们将这份快乐剥夺了整整一年。另一方面,古典文化与犹太教-基督教文化当中的英雄人物同样未能免于莎士比亚的打趣,在九大伟人滑稽剧那一幕被他化作了一帮乡野村夫。

不过尽管莎士比亚在后续剧情当中狠狠卸掉了主人公的气势,我们依然不能否认这段开场白的雄辩。这段语言是充满典故的结缔组织,涉及的典故包括关于Fama的古典理念,墓志铭这一古代世界最常见的铭文形式,拉丁语格言Vivit post funera virtus (美德超越死亡),奥维德笔下化身老饕的拟人化时间(Tempus edax rerum,吞噬万物的时间),罗马人的荣誉准则,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希腊神话的时间之神柯罗诺斯与罗马神话的丰收之神克洛诺斯——对应希腊神话的丰饶之神萨图恩——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来的手拿镰刀的时间老人形象,尤其还包括希腊诗人贺拉斯的大胆主张。在《颂歌集》第三卷的的高潮部分,贺拉斯如此写道:“Exegi monumentum aere perennius”——我创造了一座比黄铜更持久的纪念碑。贺瑞斯的诗歌主旨在于“我将通过我的文学创作来实现不朽”。奥维德在《变形记》的结尾也做出了同样大胆的主张。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的结尾向奥古斯都皇帝许诺永生,奥维德则将永生赋予了自己。他的长诗的最后一个词是“vivam”,我将长存。而莎士比亚采用的这首诗的英语译文的结尾词语则是“名声”。

Iamque opus exegi, quod nec Iovis ira nec ignis

nec poterit ferrum nec edax abolere vetustas …

ore legar populi, perque omnia saecula fama,

siquid habent veri vatum praesagia, vivam.

以下是莎士比亚最喜欢的《变形记》英语译本,由阿瑟.戈尔丁翻译。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是莎士比亚最喜欢的一本书。

Now have I brought a woork to end which neither Joves feerce wrath,

Nor swoord, nor fyre, nor freating age with all the force it hath

Are able too abolish quyght …

… And tyme without all end

(If Poets as by prophesie about the truth may ame)

My lyfe shall everlastingly been lengthened still by fame.

我的作品完成了。任凭朱庇特之怒,

任凭刀、火,时光的蚕食都不必在乎,

休想磨灭我的著作……

……它将永存直到终末时刻;

如果诗人的预言并非信口开腔,

我的名声必将千载流传永世昭彰。

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也采用了同样的语言风格,但是难免让人觉得他更关心让自己的爱人而不是他本人实现不朽。“无论战神的剑或战争的烈焰/都毁不掉你的遗芳的活历史”——这里没他本人什么事。1609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结集出版,出版商托马斯.索普将诗集的扉页设计成了罗马碑文铭刻的格式:“我们永生的诗人。”以此暗示可以通过出版著作来实现永生。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莎士比亚是否授权了这本书的出版。

这就有了另一个问题。1814年伟大的浪漫主义散文家威廉.哈兹里特问道,对于身后名声以及对其的热爱是否影响了莎士比亚?哈兹里特主张对于名声的热爱取决于文化。我们之所以渴望名声,仅仅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文化看重名声。“当遥远世代之后的后来者们满怀惊喜地阅读古代诗人与圣哲们留存给他们的文章,当他们想到不可抹杀的智识之力甚至能挺过死亡的打击以及帝国的兴亡更替,对于名声的追求自然会成为他们脑海当中的习惯性感受,让他们想到要在其他人的心中掀起自己曾经感受过的倾慕之情,让他们自己的名字伴随着同样的荣耀流传后世。”按照哈兹里特的说法,自觉仰慕经典文化的人们遗留下来的作品——包括但丁、乔叟、斯宾塞与弥尔顿——全都充溢着对于身后名声的渴望。但是他认为莎士比亚却并非如此,因为热爱名声是自我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莎士比亚却“似乎根本没有属于他个人的存在。相反,他能够随心所欲地借用其他人的存在,并且接连尝试各种各样未曾尝试过的存在方式。他时而是哈姆雷特,时而是奥赛罗,时而是李尔王,时而是福斯塔夫,时而又成为了爱丽儿。”这是哈兹里特第一次论述莎士比亚缺乏积极的身份,完全融入了他的全部角色当中。约翰.济慈则将真正的诗人描述称为变色龙,并且对比了他所谓的华兹华斯式的“自我为中心的崇高风格”与莎士比亚式的“负面能力”。

哈兹里特认为莎士比亚笔下并不存在奥维德那种“我将永存”的气概,这话说的没错。长久以来学术界的共识都认为莎士比亚并不特别在意自己的身后名声,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生前懒得出版自己的作品合集。经常被人拿来与莎士比亚做对比的是本.琼森,他在1616年仔细监督了自己作品合辑的编纂,包括剧作、诗歌与宫廷假面剧。合集的标题是《本杰明.琼森作品集》,有意识地效仿了古典作家常用的合集作品格式。合集采用豪华对开版式,扉页上印有凯旋门与雕塑人像,还有拉丁铭文。这一切都在暗示这是一套经典作品,会为作者带来持久的声誉。莎士比亚并没有这方面的抱负,他的作品都是为了舞台而创作的,全部剧本当中有一半在他生前未曾出版,至于另一半之所以得到出版也是为了顶替市场上泛滥的低质量盗版作品。近几年的学术研究开始挑战这种叙事。学者们认为莎士比亚可能是一个更偏向文学的剧作家。他的长篇悲剧——例如《哈姆雷特》,《科里奥兰纳斯》与《理查三世》——在他生前出版的时候都刻意设计成了“易读文本”的格式,其篇幅之长根本不可能在剧院里全本上演。因为当时公共剧院的演出时长很受限制。

就像莎士比亚人生当中的很多其他方面一样,在这里我们也无法确定他原本的意图究竟是什么。话又说回来,结集出版作品的欲望并不等同于对于身后名声的追求,他很可能是在追求版权与稿费。但我们可以肯定莎士比亚有很多朋友都曾经有意识地将他包装成为经典作家。这一过程开始的很早,莎士比亚有一位同学名叫理查德.菲尔德(Richard Field),这两人在斯特拉德福上的是同一所语法学校。后来此人到伦敦成为了一名出版商,并且印刷了莎士比亚的第一部作品集《维纳斯和阿多尼斯》。扉页上的形象很像是古典神话当中的女神——大概是朱诺,因为女神头像的两翼簇拥着孔雀——周围还有较小的人像吹着象征名声的号角。菲尔德还在扉页上印制了他本人的纹章与格言“anchora spei”,希望之锚,再一次涉及了未来的希望这一理念。要么是他、要么是莎士比亚本人在扉页上添加了一段奥维德《恋情集》当中的引文:“Vilia miretur vulgus; nihi flavus Apollo / Pocula Castalia plena minister aqua”, “姑且让庸众仰慕一文不值的卑贱之物/愿金色的阿波罗为我斟满一杯卡斯蒂利亚的清泉。”出版作品呈现的莎士比亚并不是迎合公共剧院庸众的写手,而是饱受尊重的古典文学典范的继承人,举手向诗歌之神阿波罗致敬,低头畅饮缪斯女神栖身的帕纳索斯圣山上的泉水。

刚才我向大家展示了莎士比亚第一版作品合集的扉页——监督入选文本的是他的两位演员同事约翰.赫明斯(John Hemmings)与亨利.康戴尔(Henry Condell)——并不像琼森的合集扉页那样大摆架势,只有一行简单的铭文标明了作者,而没有繁复的古典建筑。但是这部合集的序言却非常重要,琼森本人正是这篇序言的主笔。序言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身后名的概念。琼森为序言提供了一首诗歌,标题是“献给我亲爱的挚友,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以及他遗赠给我们的遗产”,“作家”一词用大写字母拼写。换句话说莎士比亚不仅是一位为剧院服务的剧作家,而是一位真正的作家。琼森还反复渲染了青出于蓝的主题,认为当代剧作家不仅可以超越古代先辈,不仅可以登上帕纳索斯圣山与前辈们平等相待,甚至还可能取代前辈们在万神殿里的地位:

那就做个比较,这边只有一个你

那边则是孤高的希腊墨客与傲慢的罗马文豪荟萃

还有从他们的骨灰当中生长起来的后辈……

欢快而又尖酸的阿里斯托芬,

干脆利落的泰伦斯,机智的普劳图斯,全都很不开心。

过时且落伍,当他们在你面前,

就好像根本够不上自然大家庭的一员。

琼森甚至将莎士比亚与诗歌与沟通之神阿波罗相提并论。在序言的另一首诗歌当中,莱昂纳德.迪格斯——此人从小成长起来的村镇就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旁边——为莎士比亚奉上了一段奥维德(纳梭)在《变形记》的结尾用来自我描述的诗句:

正如纳梭所说,无论是烈火还是侵蚀成性的光阴

都休想将他那充满智慧的杰作损毁半分……

请放心,我们的莎士比亚永远不会死亡

只会头戴桂冠,存续到地久天长。

琼森的著作合集在他死后仅仅重印了一次,莎士比亚合集在十七世纪结束之前则重印了三次。在十八、十九以及二十世纪,基本上每过二十年莎士比亚合集就会重印一次。这就是莎士比亚身后名声的最好表现。本.琼森在诗文当中将莎士比亚比作星辰,他的星运将会左右英国戏剧的未来走向。第一对开本问世之后不仅影响了戏剧界,而且还影响了更广泛的诗歌界。弥尔顿的诗歌——尤其是《酒神之假面舞会》——浸透了莎士比亚的行文风格。弥尔顿年轻时出版的第一首诗歌就是第二版莎士比亚合集的序言当中的一首十四行诗,宣称莎士比亚用剧作为自己建造了“永生的丰碑”。

1660年之后君主复辟,剧院再次开门,英国文坛对于莎士比亚的态度也变得矛盾了起来。莎士比亚的天才依然极大地激励着此时的作家们,他们利用莎士比亚来代表天然的英语风格,与矫揉造作的法语风格针锋相对;还用他来代表现代英语,与古代英语形成反差。在《论戏剧诗》这篇雄文当中,桂冠诗人约翰.德莱顿这样评价莎士比亚:“在古往今来的所有诗人当中,或许就属他的灵魂最为宽大广博。”纽卡斯尔的女公爵玛格丽特.卡文迪许盛赞莎士比亚描写人物入骨三分的非凡能力,“他尽情描写了千差万别的人类情绪、秉性与激情。”

但是这一时期的英国宫廷精英此前在克伦威尔执政时期流亡法国,并且受到了高度精细化的新古典主义端庄艺术理论的影响。根据这套理论,悲剧与喜剧不能混淆,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不能合流,戏剧必须追求“一致性”,创作必须遵循严格定律。出于这一原因,德莱顿和他的同辈们不惜大力自行发挥,对莎士比亚的剧作进行打磨改进,使其得以登台演出。比方说根据报应定律,完全无辜的角色不应该去死。因此纳姆.泰特(Nahum Tate)在1681年将《李尔王》改成了大团圆结局,让考狄利娅与艾德加终成眷属。此外他还删除了弄臣这一角色,因为这个小丑配不上高雅悲剧的体面风格。本.琼森更加正式的古典主义以及博蒙特与弗莱彻的宫廷浪漫风格更能迎合复辟时期的法国化戏剧创作标准。但是演员们却证明最能赚钱的角色依然是莎士比亚的角色。当时最伟大的演员托马斯.贝特顿(Thomas Betterton)极其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托比.贝尔奇爵士、亨利八世、麦克白、李尔王、福斯塔夫、奥赛罗等等角色。剧院售卖的单一剧目脚本发行数量广泛,而莎士比亚全集则重印了第三第四次。到了十八世纪末期,莎士比亚已经深深扎根在了英国的文化生活当中。

但是此时他还没有像日后那样成为独一无二的天才。贝特顿非常敬仰莎士比亚,以至于在后半生专门来到华威郡,尽可能地想要寻访这位剧作家的生平起源。他收集了大量关于莎士比亚的轶事,并将其整理交付给了诗人、剧作家以及日后的桂冠诗人尼古拉斯.罗尔(Nicholas Rowe)。罗尔根据这些素材创作了《威廉.莎士比亚的生平》并且于1709年出版,添加在六卷本莎士比亚合集的第一卷。这套作品一般被公认为第一部现代化的莎士比亚作品集,因为在编辑的干预下,其中单词的拼写都改用了现代拼法。与扉页相对的插图页上有莎士比亚的胸像,在其上方是吹响号角的名声女神。另外还有一只号角摆放在莎士比亚胸像的下方。罗尔的传记混合了事实与传说,用意在于将莎士比亚塑造成一个来自人民的作家。正是这部传记告诉我们威尔小时候不得不辍学,因为父亲交友不慎家道中落。威尔小时候在托马斯露西爵士家的森林里偷鹿,因此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了一名剧作家与演员。每一个时代都会重新发明莎士比亚的形象,罗的传记最早彰显了这一点。从乡间通向伦敦的道路是十八世纪英国的常见文学主题。塞缪尔.约翰逊与大卫.加里克亲身走过这条路,亨利.菲尔丁让笔下的汤姆.琼斯在小说中走过这条路。莎士比亚成为了仅凭一支笔就赢得成功与世俗回报的作家典范。塞缪尔.约翰逊与亚历山大.蒲柏都在资助人体系向职业主义转型的时代苦苦挣扎寻求生计,对于他们来说,莎士比亚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诗歌创新与一整套活灵活现的角色,还为他们指明了一条振奋人心的职业道路。

通宝推:阴霾信仰,大爆炸,铁狮子,普鲁托,
家园

如果我们要挑出莎士比亚崇拜正式成型的十年,要挑出莎士比亚的名望与影响一劳永逸地超越了所有同代剧作家的十年,那恐怕要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因为当时廉价的大众市场版莎士比亚剧作大行其道,莎士比亚作品开始占据各个剧团的剧目库。而且此时女演员开始穿着男式马裤登台表演,秀出一双美腿,致使外地观众也纷纷涌向伦敦。在接下来又出现了大卫.加里克,史上最伟大的莎剧演员。此人堪称是所谓“诗翁崇拜”的始作俑者。加里克一开始是《理查三世》的B角演员。后来扮演了一系列莎士比亚角色,还管理剧团,监督剧本,指导演出。此人为演员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基本上独立发明了现代剧院。由他开创的演员经理二元一体体制一直延续到了日后的劳伦斯.奥利弗与肯尼斯.布拉纳身上。加里克的最为独到之处在为自我宣传的手段。威廉.霍加斯为他绘制的扮演理查三世的定妆像巩固了他的公共形象,画面情节的是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战役的前夜做噩梦惊醒时的场景。这是十八世纪最常以版画形式面世并且广泛流传的戏剧题材绘画作品。这些画作是得莎士比亚题材的作品,足以与历史绘画相提并论。

加里克的诗翁崇拜生涯的最高峰是他为莎士比亚诞辰二百周年组织安排的庆祝活动。不过这场庆祝活动其实比实际的二百周年晚了五年,在1769年举行,为的是顺便庆祝斯特拉德福的一座新市政厅的建成。打扮时髦的伦敦市民成群结队来到斯特拉德福。这次活动也开创了英国的文学旅游行业。当地店主们通过销售莎士比亚相关遗物很是发了一笔财。所谓的遗物包括从伟大诗人家中的桑树上切削下来的木片——这一定是一棵相当高产的树,因为由这棵树的木材制作成的遗物数量极其惊人。自从中世纪的真十字架残片营销风靡欧洲以来,还没有哪一棵树能够提供这么多的木材。庆祝活动包括莎士比亚角色盛装游行、假面舞会、赛马以及焰火表演。本着英格兰一贯的风格,大多数户外活动都因为瓢泼大雨而遭到了取消。在庆祝活动的最高潮,加里克朗诵了自己的诗歌,《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向莎士比亚敬献某建筑并树立雕像之颂歌》,朗诵时搭配了作曲家托马斯.奥恩创作的伴奏音乐。本着一贯的戏剧效果作风,加里克还安排一位同行坐在台下,就好像过去几代法国文艺鉴赏家一贯抱怨的那样,声称莎士比亚用语粗俗,格局狭隘,遭到了高估。加里克则趁此机会宣读了自己为莎士比亚撰写的恢宏辩护词。这次活动遭到了报界的嘲讽,带来了许多讽刺漫画与舞台讽刺剧,但是依然为加里克本人以及莎士比亚在英国国内以及欧洲大陆聚拢了极高的人气。这次庆祝活动不仅将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变成了旅游景点。还开创了夏季艺术节的概念。

加里克早就将自己的名声与莎士比亚绑定在了一起。1741年,有人向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进献了一尊莎士比亚雕塑,1616年被安排在威斯敏斯特的博蒙特的雕塑被请了出去,安葬在斯特拉福的莎士比亚就此在威斯敏斯特获得了不朽的一席之地。这座著名的雕像今天依然安置在那里。莎士比亚终于顶替了博蒙特在国家圣堂里的地位。不甘落后的贝蒙德也为自己打造了一座私人的莎士比亚圣祠。1756年他的莎士比亚圣殿正式竣工,位于他在泰晤士河畔里士满附近的乡间庄园。这座建筑最近刚刚修缮完毕,大家可以去参观一下。房间呈八角形布局,上部穹顶仿照了罗马万神殿的制式,下方是帕拉迪奥式柱厅,其中的核心展品是莎士比亚的大理石雕像——加里克本人亲自担当了这尊雕像的模特。此外圣堂里还收藏了其他几件遗物,例如用莎翁家的桑树打造的椅子。这是个人兴建的莎士比亚名誉殿堂。

在一个宗教正统遭到严重挑战的时代,莎士比亚崇拜正在成为世俗社会的信仰。多亏了诗人、批评家与翻译们的热情——这其中包括威廉.泰勒、科勒律治、威廉.哈兹里特与约翰.济慈,德国的歌德与施莱格尔兄弟,法国的雨果与大仲马——在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时代,来自阿登森林边缘的语法学校的男孩不仅成为了戏剧与诗歌的至高神明,也成为了高雅艺术领域的至高神明。莎士比亚的独有名声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但是在所有时代发展当中,最能让莎士比亚获得高雅文化地位的一项,不仅让他广受欢迎、而且还奠定了他的经典地位的一项,就是将莎士比亚正式引入教育体系。毕竟课堂才是经典作品得以存续的保障,维吉尔、赫拉斯、西赛罗、赛内卡等人无不如此。这样一来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回到了这次总共六期的“莎士比亚与经典作品系列讲座”的一开始。几个月前就开始听讲的听众们可能还记得我谈到过格瑞萨姆学院修辞学教授体系的建立,地点就在伦敦主教门的拐角处,那里是当年莎士比亚的故居。在系列演讲当中我展现了修辞学的经典表达手段,也就是引经据典,指代伟大的作家与神话,这或许是解读莎士比亚作品的最重要钥匙。他的作品都源自他在埃文河畔斯特拉德福接受过的拉丁语教育。但是直到十八世纪下半期,英语文学才成为英国学术界的认真研究对象。长期以来,只有认同英格兰国教信仰原则的男性才能参加牛津与剑桥这样的古老大学,学校里的教学用语是拉丁语,课程的人文主义方面则局限于古代文学。换句话说,古典文学属于上层阶级。相对的,宗教异见人士也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学术机构,并且在课堂上用英语教授他们所谓的“礼貌文学”(belles lettres)。今天我们所谓的英语文学课程最早由约翰.阿金斯(John Aikns)创始1758年,他在惠灵顿学院教授礼貌文学课程。这里可以出一道很不错的知识测试题:英语文学何时何地正式成为了一门学术学科?是在1758年的惠灵顿。

阿金斯的教职后来由激进神学家兼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接手,此人的事迹包括欢迎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因此从体制根源来说,英语文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关注异见,关注教育民主化,侧重于抵制牛剑大学的精英主义,而且这一新兴学科还为女性也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当普里斯特利也离开惠灵顿之后,礼貌文学的教职又传承给了合一教会的教师威廉.恩菲尔德(William Enfield)。他创建了一套教学大纲,名为《演讲人》,副标题是“最佳英文作家作品选集,根据恰当题材分门别类,旨在促进青年人的阅读与演讲能力”。这套教材成为了教授演讲术的标准教科书,不仅面向男校,而且也面向女校。1811年,阿金斯的女儿安娜.巴伯德(Anna Barbauld)也出版了专门面向女性学生的《女演讲人》。

恩菲尔德将文学作品区分成不同种类,包括叙事作品,演讲作品,对话作品,描写作品以及抒情作品。他认为只要熟读这份四百页的教材就能显著增进学生的词汇量与口才,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与道德发展。莎士比亚是这套教材当中存在感最强的作家,横跨了各种文学门类,尤其是在侧重抒情文章的高潮章节。演讲术这门学科研究经典英语文本,从而提升异见者们对语言和演讲的掌控力,这是伊丽莎白时代修辞学教育的传承。恩菲尔德为日后另一套类似的课程大纲的编作打下了基础。这套《美文摘抄》(Elegant Extracts)出自威斯诺斯.诺克斯(Vicesimus Knox)之手,旨在进行所谓“博雅教育”。这套教育的受益者并不是上层阶级的子弟——因为直到二十世纪他们依然在接受希腊与罗马文学的经典教育——而是中产阶级异见人士,女性以及工人阶级。激进派慈善教育学院以及较为保守的工人学校也遵循着同样的路径,将莎士比亚安置在课程的正中心。接下来莎士比亚又走向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印度教育体系遭到改革,莎士比亚也成为了印度教育的核心。

从某个角度来看,演讲术教学以及英语文学学科的兴起原本是为了灌输语言规范以及道德价值,但是对于异见学术机构的叛逆学生们,对于维多利亚时代自学成才的工人阶级子弟来说,对于第一批接受大学教育的女性来说,对于甘地与尼赫鲁这样的殖民地臣民来说,对于二十世纪英格兰北部工人阶级语法学校的男女小学生们来说,英语文学学习往往是一座锤炼自由派思想的熔炉,也是增进社会流动性的引擎。自从恩菲尔德的《演讲人》以来,位于这一学科核心的作家、历久弥新的正典作家始终都是威廉.莎士比亚,这是他的名声的终极标志。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就相当于古罗马作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他是博雅教育的基础,他是人文主义研究的核心,他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经典。

通宝推:阴霾信仰,
家园 谢谢🙏
见前补充 4765076
家园 你没违规,这是常规操作

我从注册账号入河开始就这样,早先可能不是,那会我只看不写也不知道。

就是你发一个主题贴,必须有认证会员送够四朵花才能正常显示,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没有四个认证会员送花,或者一个认证会员送通宝(一个通宝顶四个花?),就自动转移到八卦炉。这个和被举报后惩罚性封贴不是一回事。那种显示不是八卦炉,而是违规不予显示。但是后者其实花铢钱还可以看,但是八卦炉反而永远看不了。

我不是认证会员,所以即使很喜欢,也没办法认证你的贴。否则哪怕宝推顶一个认证会员的花也会推的。很想申请认证会员,但是注册时间太短资历不够或者和广大群众意见不一致的话很难申请下来(需要认证会员投票,支持-反对>15?)。你的资历深,其实可以申请一下。不知道认证会员发主题贴是不是不需要认证放行。

@桥上 老师是我最常见到的网站负责人,如果我说的不对,可以请您更正我。

补充:从信箱提示看到的就直接回了,没想到回到主贴一看,真的被违规封了。好奇怪。可惜我不是认证会员,没法帮你解封。

通宝推:铁狮子,
家园 能把191那个也发一遍就好了

提前感谢

家园 可惜啊,送花了(可能也没用)但是送宝失败。

乐善(2112)低于 2800,不能操作

本帖为“违规”帖的【申诉、道歉、自省】补充帖,净得花达标作者才能解禁

发帖(主题或回复)后,别人送花或宝推,可获得【声望】,并可能获得【通宝】。越是好帖,得花机会越大,所得声望也越多。

对别人的帖送花、宝推则获得【乐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