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青铜时代的蜗角战争 第七章 血染红桃A 1(修改后的) -- 潇水

共:💬34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家园 这点我同意潇水兄的看法

太傅并不是空的职务。太傅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是三公之一,担任辅佐王室的重要任务。在天子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行天子之事。按《礼记·文王世子》云:“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太傅是教养太子以明君臣父子之道的官职。直接影响接班人培养的质量,地位不低于主持日常工作的文官系的太保和武将系的太师。在诸侯国尽管地位不如周王室那么重,但责任还是差不多的,因之在春秋时期太傅就已经跟太子利益密切挂钩,太子的表现不好,责任就会被归罪于太傅。《史记.晋世家》中太子申生被献公疑心后外逃,献公就杀掉了他的太傅杜原款。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为楚平王对太子建的疑心而被杀。所以从春秋时期起太子太傅的担子和风险就很重。叔孙通的那番劝说兼有自保和为汉王朝的稳定性考虑的因素。刘邦死后的吕氏专权说明他的那个担心不是多余的。

家园 我改了一下原文

把评论性的指责减少了,又加了些别的东西。感想几位高友。

家园 例子举的好

这里的人都有学问啊:)

还有,商鞅割了太子驷的老师的鼻子。

荀息也是为了保护奚齐死了。

赵武灵王下面,太傅肥义为了保护王子何死了。

家园 这点我接受

我在改后的版本里,不再追究他 轻易去就的问题了。

家园 他的学说之所以改,正是为了与时俱进

法家在攻击儒家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靶子就是儒家的理论的僵化,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儒家要想在秦末汉初生存下来,就必需要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正。当时儒家还没有掌握政府的发言权,是需要根据皇帝的爱好进行某些权变。正如商鞅求见秦献公时是通过太监的门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叔孙通的求见存在面谀之嫌,却并没有改变儒家学说的最重要的核心,也就是对于“礼”的重视,叔孙通反而通过他的广告证明了“礼”对于封建王朝的重要性。刘邦用太牢祭祀孔庙肯定了这个传统。鉴于春秋时期出现的臣子夺取主君的权力,战国时期的各国君主都在加强中央集权,法家更多的是通过严刑峻法和权术使得臣子和平民不敢反抗君主,但是效果十分有限,秦始皇刚死他的臣子就开始合计继承人的问题,更不用说秦末农民战争了。这部分的空缺由儒家学说得以弥补,通过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论证,统治阶级的各阶层稳定守好自己的位置社会才是稳定的。孔子那个时代不幸的是臣子掌权,因此孔子的理论当然不受他们欢迎。而孟子在宣传自己的理论时又没有突出这一点,反而强调当时看来空洞无用的仁义,因此同样失败了。叔孙通意识到了这个缺陷后,通过他的那场广告宣传了儒家学说中“君君臣臣”的有用性。因此得以引起统治者的兴趣。他的后继者进一步把它推广到普通民众。无庸置疑,这对于大一统的国家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后世的儒家各派分支尽管在很多问题上有争议,但是对于这个方面始终是统一的。所以简单从叔孙通的言论的表面来看是容易苛责古人的。

家园 不少错误之处

“太子太傅这个虚职是刘邦搞出来的,目的是给皇族子弟普及一点基础教育,毕竟包括刘邦在内的丰沛集团出身大多贫贱,缺乏良好的教育”

张良也不是才混了个少傅?说刘邦缺乏良好的教育,这个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史记明确记刘邦和他的总角之友同学。刘邦的弟弟刘交也是一代大儒。怎么会缺乏良好的教育?

家园 简单讲一讲我对叔孙通这个人物的理解罢~

史迁将叔孙通和刘敬共同立传,是有其深意的。史迁立传的标准,不是完全按势利的原则以地位区分,而是根据一个人在历史的现实中所代表的意义,或者表现出某种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来甄选的。史迁所选出来的立传之人物,其代表的意义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绝不是平庸或碌碌无为的,这从其对汉初历任丞相的立传选择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太史公自序中,史迁名言为刘敬叔孙通立传的依据是“徙彊族,都关中,和约匈奴;明朝廷礼,次宗庙仪法。”,说明刘敬和叔孙通两人,尤其是后者,在汉初政策建立方面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叔孙通对上古礼制的改造和更新,这是汉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基本上确定了西汉立国的根本制度,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史迁对其的评价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他是“汉家儒宗”,鲁两生对叔孙通行看不惯,认为他“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後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汙我!”,而史迁对此的看法却是“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为何彼此的看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究竟那种看法更客观呢?

我认为两种看法都没有错,只是因为评价的标准和出发点不同。史迁的评价是站在一个史学家的角度去阐发的,他的着眼点是叔孙通的个人行为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其个人的人生价值在历史中的展现与延续,因此他的态度是积极的肯定的;而鲁生乃至后来的汉儒如扬雄等人,对叔孙通的为人都不甚感冒,盖因他们是以道德和人生态度作为评价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看,叔孙通的个性确实有圆滑的一面,对刘邦投其所好也是事实,但当叔孙通在鲁生批评他的时候,其大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不经意间反映出的真性情为史迁敏感的把握住并载入列传中。叔孙通为诸郎求官,并将所获赏赐五百金系数散发给众人,宽财疏义的态度也是其他儒生不曾表现过的。一个人思维的复杂性是很难为外人完全把握的,仅仅抓住其投机的一面加以指责,而对其其他表现不加思索,那么必然会有所偏颇。

再者,叔孙通的投机,其动机即有牟取个人利益的成分,也有为实现人生价值而权衡作出的取舍。这是每个人面对此类事件必然要做的选择,要么为了理想而自我放逐,要么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委屈求全,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是高尚的死去,还是卑微的活着,个人的选择必然影响到后人的评价和褒贬,完美如周公者,在其还政于成王之前,同样背负着世人的怀疑和揣测。叔孙通在历史机遇面前做了自己的选择,虽然与私德有亏,但鉴于其历史意义,还是不要对其本人太过苛求为好。

当然,太傅和太子的依存关系我在前面也讲了,不过可能讲的比较含糊,我的看法跟你一样,我说的为斩草除根以防后患,也是这方面的考虑。

元宝推荐:任爱杰,
家园 自己没搞清楚的问题,不要轻言别人是错误的~

你去对照史记儒林列传,楚元王世家和汉书楚元王传之间的区别,就应该知道你错在什么地方了。

我上班很忙,没时间回答这些明明白白记载的事情。我欢迎理性的实在的探讨,而不是这样一连串的普及性的问题。

见谅~~自己玩好!

家园 差不多

我不否定他的功绩。但也要说说他的不足。所以我觉得是白璧有瑕。

家园 这是当时的一种观念,并不是政治斗争的附加产品

连长沙王骑马摔死了,作为太傅的贾谊都不能不感到辅导无方的失职,终于伤心而死。(以小人的心态推测一下,这里的“伤心”,恐怕也不无对于这次失职造成的将来政治生命将一片灰暗的不良预期在内。)

家园 老机说的透彻,加精
家园 静待续集中

这红桃 A 肯定不是叔孙通吧?

至于他老兄为什么得了秦二世的赏赐之后拔腿就逃,不如狂想一下:

1。叔孙通老兄是东方反叛势力的间谍。在朝堂上说那番话是为了支持东方的革命事业。秦二世这个人并不笨,结果退朝之后回过味来派人来抓他了。

2。叔孙通老兄马屁拍得好。可是赵高吃醋了。盖指鹿为马是他赵高的专利,叔孙通岂能夺他的宠。于是赵高派出刺客追杀。

呵呵,玩笑而已,不用当真。

家园 阁下避重就轻

看来某些人就是嘴硬。

先给别人定义非理性探讨,又说什么普及性问题。却连别人的意思都没有看不明白。

如果忙可以不回复。不管是否是常识性问题还是学术问题,都在给你说一便。

我针对你的刘邦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史记明明记载刘邦上过学,全汉文上记载刘邦给儿子的遗言,说秦禁学,自己曾暗喜。可以侧面证明刘邦不是不学无术之人。他的弟弟刘交不管大儒的身份是不是班固往他身上贴金,但受儒家熏陶是事实。

有力反驳你说刘邦缺乏良好的教育。

阁下避重就轻,却拿刘交说事,呵呵!

家园 呵呵,原话返还~~

你怎么看是你的事,不过我是觉得你没有读懂史记,而是以自己的看法去解释一切。史迁写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微言大意,二是正言若反。这两点没有好好把握,得到的结论就不会有说服力。

我是没精力给你一一指正,你去找有精力的跟你辩论去吧~

祝 好运~~~

家园 贾谊是个奇人啊~~~

我最喜欢读贾谊的〈过秦论〉和〈治安策〉,实在是博大精深啊!在汉儒普遍反秦反法的观念下,他能有这般见识实在是了不起。可惜英年早逝,看来古人总结的是有一定道理的,过于完美的人或者物一定不会长久~~

不过你说的有个小小错误,坠马而死的不是长沙王,而是梁王,贾谊前后辅佐过两个诸侯王,第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被贬,文帝让他去辅佐长沙王,这让他很郁闷,过了一段时间文帝又召见他,跟他谈了好久,感慨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于是让他去辅佐梁王,梁王是文帝亲子,梁国也是当时诸侯大国,而长沙王是异性诸侯王,两厢比较,虽同为诸侯王傅,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梁王死了贾谊自然很难过,其中有没有感怀境遇和命运多嗟,那就很难说了。

啊啊啊~~~扯远了,打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