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浅谈王小波的精神世界 -- 达闻奇

共:💬94 🌺36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六、“沉默的大多数”与话语权革命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44岁。

王小波生前的最后一封邮件,号称自己要“从现在开始说话”。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些社会学研究,因此接触了一些“弱势群体”,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同性恋者。做过了这些研究之后,我忽然猛省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在中国,人们以为同性恋者不存在。在外国,人们知道同性恋者存在,但不知他们是谁。有两位人类学家给同性恋者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做《Word is out》。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

  对我来说,这是青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是一种难改的积习。小时候我贫嘴聊舌,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就开始沉默寡言。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不会说话──在私下里我说的话比任何人都不少──这只意味着我放弃了权力。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做不存在,因为人们不会知道你。

他去世后半年,一位名叫老榕的网友在四通利方体育沙龙上发表了一篇《10.31 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这是第一篇影响中国的网络文章。当时的《南方周末》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至此之后,网络文学渐渐崛起。

互联网的拓展带动了话语权的平权运动。网络时代之前,人们最大的障碍就是难以进入这个场地,而网络在机会上做到了人人均等。网络的发展还带动了知识的普及。而今几乎任何资料和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其开放性、时效性、包容性使得网络成了容纳各种声音的空间和传播信息建立沟通的最好渠道。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是一个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场所。网络资讯有零散化、快餐化、短平窄的缺点,缺乏整合,缺乏规范。网络时代的话语权是膨胀的,也是虚弱的。

王小波生活的年代,只看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专制主义,却没看到经济和资本的专制。相比过去政治意识形态至上,当今的话语圈要热闹的多。当然也很寂寞,缺乏他这样有力的战斗者。

网络在创造思想空间的时候,也在营造话语暴力。如今的互联网上,“砖家”、“叫兽”和“暴民”、“群氓”的相映成趣就是这种暴力的典型。从中透出知识分子和民众在话语权问题上的争锋。

网络时代的话语普及虽然在规模和热情上都空前高涨,但普罗大众并没有感觉个人的力量得到了多少张扬。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一方面是这种权力缺乏根基;另一方面是没有规范,无法形成现实的合力。

如果我们承认话语权力的不平等性,那不由得追问,这种不平等性的根源在哪里?如果我们不做形而上学的研究,就会发现它来源于两种东西,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财富。

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带来的不平等至少在明面上不会被人认可。于是知识成了话语权的最好后盾。知识分子的优势在知识,但在面对公共问题时,他们和民众在感性上的认知深度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理性的分析和定位。

虽然知识不是个容易得到的东西,但知识的形式——话语却极其廉价。话语的成本几乎为零,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时常发生。这种方式简单粗暴,于打击敌人有益,于解决问题却无助。现如今知识阶层和网络民众的PK,大致都属于这种范畴。

王小波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便用另一种方式示范了打败知识分子的可能。在他的文章背后,掩藏着一个对普通人智慧的自信:在我的问题范围内,用基本的常识+简单的逻辑便可对日常事务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实际上,这种方式跟王小波所说的文革军代表和中学生用马列主义原理驳斥爱因斯坦相对论是一致的。并且,知识分子离开了专业领域也跟普通人一样的无知,因而他的方法只适用于日常问题,而不适合于学术。但这背后又掩藏着新一轮的不平等,即各人的智慧有所差别。有鉴于此,下一个要做的就是不断拓展生活经验和经常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王小波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引入了话语争论的一个新方向:到底是以问题为中心,还是以个人为中心?

  如今我也挤进了话语圈子。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圈子已经分崩离析。基于这种不幸的现实,可以听到各种要求振奋的话语:让我们来重建中国的精神结构,等等。作为从另一个圈子里来的人,我对新圈子里的朋友有个建议:让我们来检查一下自己,看看傻不傻,疯不疯?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检查自己之用: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议论当然是有感而发的。几年前,我刚刚走出沉默,写了一本书,送给长者看。他不喜欢这本书,认为书不能这样来写。照他看来,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灵魂。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我们通常提倡就事论事,但实际上,事情归根到底都出在人身上。人们常觉得挤进圈子里说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实际上,一个人只要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定,思维方式确定,对问题的看法基本就确定了,下面的问题只是怎么表达和怎么让别人听到。从这点来说,人很像一台话语的机器,我们首先得确保机器运转正常,程序没有bug,才能往下面讲。王小波不愧是编程序的。

因此,话语圈的真正功能不是提供了对问题的看法进而解决问题,而是让一个个的“我”都摆出来,让我们了解别人是怎么看问题的,进而更深的了解自己。这样,话语场就成为一个提升自我的场所,而不是观点PK的拳击台。

而问题中心的缘由,归根到底还是对价值的渴求。知识、财富、权力,说到底都是价值的化身。而王小波的话语权力观则建筑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人们之所以经常犯傻,是因为太把话语当回事,换句话,太把别人的话当回事。因此首先要把话语和思想,人和问题隔离开来,打破那个话语=思维,话语=权力的公式,进而推出话语≠人。话语本身有力量,但话语背后的那个人不可随意替换,这样就让蠢人和居心叵测的人无所遁形,无法瞒天过海,暗度陈仓。从这个意义上,王小波消解了知识,消解了权力,也消解了话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