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碘缺乏病与碘盐 - 序章 -- 荷兰北极熊

共:💬128 🌺1127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 病因学

导读:我删去了动物实验,发病机理,病理学等非常专业的部分。仅保留了我认为大家都易于理解的部分。但相关常用的基础数据都包含在本节中。

图表没有粘贴成功,抱歉!本人尽快更新!

碘缺乏病的主要病因是环境缺碘,人体摄取碘不足造成机体缺碘所致。另外还有些其他原因可以加重。现分别叙述如下。

一、 碘的生态学

碘的生态学是研究碘在环境中的分布状况,碘在环境与生物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碘和生物(包括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它和蛋白质是人体制造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原料。碘的原子序数53,原子量126.9,化学符号I。它是活泼元素,属强氧化剂,常温下以晶体形式存在,呈兰色或兰黑色,高温下升华。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自然界碘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一) 碘在自然界的分布

碘广泛分布于岩石、土壤、水及空气中,在地壳中含有量居第47位。火成岩含量最高为9 000μg/kg,其次为变质岩、沉积岩及一般泥土。海水碘含量大于河水。河水碘主要来自土壤,因而河上游碘含量低,下游较高。丰水期河水碘高于枯水期。从流行病学看,水碘低于5μg/L,有可能发生碘缺乏病。空气以海洋上空的空气碘含量最高,越近内陆越低。无机界中碘含量见表3-17-2。

表3-18-2. 无机界中碘含量

无机物 碘含量

火成岩土壤 9 000μg/kg

变质岩土壤 5 000μg/kg

沉积岩土壤 4 000μg/kg

一般泥土 300μg/kg

海水 20μg/L

河水 5μg/L

海洋空气 100μg/L

陆地空气 0.7~1μg/L

有机物的碘含量见3-18-3。植物从土壤和水中吸收碘、因此碘被浓集,故植物的碘含量高于外环境,被称为碘的一级浓集。动物吃了植物,使动物体内碘高于植物,称二级浓集。人类进食植物与动物,使碘再次浓集称为碘的三级浓集。海水含碘量高,故海产品碘含量高于陆地动、植物。动物奶、蛋、肉碘含量高于植物,故在同样缺碘病区,牧民吃动物性食物多,故碘缺乏病轻于农民。在山区,交通不便、生活贫困、通常以植物性缺碘食物为主,碘缺乏病常比较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碘缺乏病是一种“穷病”。我国碘缺乏病先驱工作者朱宪彝教授曾预言,如果将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发达,食品来源多样化(外地食品包括海产品和营养食品进入病区)、逐步以动物食品为主,大多数轻、中缺碘病区的碘缺乏将会自然消失。

表3-18-3常见食物碘含量

食物 碘含量及其范围μg/kg

海带 2 000

海鱼 832(163~3 180)

贝类 798(308~1 300)

淡水鱼 30(17~40)

鸡蛋 93

牛奶 47(35~56)

肉类 50(29~97)

水果 18(10~29)

蔬菜 29(12~201)

豆类 30(23~36)

谷物类 47(22~72)

(二)碘在自然界和生物界的循环

海洋是大自然碘库。陆地土壤和岩石溶解的碘经河流入海。海水蒸发使碘进入大气,每年达40万吨碘,然后以雨水形式(含碘1~8μg/L)降到陆地来补充因河水冲刷丢失的碘,使得陆地土壤中的碘得到补充,但补充的碘量并不多。

人体碘的来源主要来自食物碘包括陆产品和海产品,约占碘每日摄取量的80%~90%;其次是水碘,占10%~20%;空气碘经呼吸道吸入或皮肤进入者甚少仅占5%左右,且与住地有关,沿海居民或海上作业者多一些,内陆居民甚少。见图3-18-3所示。

图3-18-3碘在自然界和生物界循环示意图

(三)人体对碘的需要量

人体内含碘总量为30mg(20~50mg),甲状腺浓集碘的能力最强,含碘最多为8mg~15mg。消化道为摄碘主要途径,呼吸道、皮肤、粘膜也能吸收碘。进入碘大多数被甲状腺浓集,其他如唾液腺、乳腺、胃粘膜及生殖腺亦可浓集,量很少。排出碘中粪便占10%~15%,多为有机碘,尿中占85%~90%,多为无机碘,哺乳期妇女,乳腺浓集碘及排碘甚多每日达25μg碘,能满足婴幼儿的需要。人体每日碘的需要量为60~100μg。由于食物中碘在储存或烹调有所损失,同时人体摄碘时还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故碘的供给量要大于需要量,一般为需要量的两倍。美国国家科学院粮食营养局建议碘的每日供给量为:婴儿0~0.5岁40μg /d、0.5~1岁50μg /d;儿童1~3岁70μg /d、4~6岁90μg /d、7~10岁120μg /d;男及女11岁以上及成年人150μg /d;孕妇175μg /d;乳母200μg /d。

(四)碘的生物效应特征

于志恒等根据河北、贵州、山东三个省的缺碘、适碘和高碘区的17个居民点49 130人的甲状腺肿检查和相应的水碘、尿碘调查结果,提出了水碘、尿碘和甲状腺肿流行率的相应关系,反映了碘的生物学剂量的效应特征。调查情况见表3-18-4、图3-18-4及图3-18-5

表3-18-4 水碘、尿碘水平和甲状腺肿流行率

[IMGA][/IMGA]

图3-18-4 水碘含量和甲状腺肿患病率的关系

注1. 相关方程:Y=78.6053 - 27.6159X+2.3294X2

2. 相关系数:r2=0.7936

3. 以患病率5%为标准水碘,最适浓度为:

Ln10X=4~8即5.0~300g/L

图3-18-5 尿碘含量和甲状腺肿患病率的关系(引自文献9)

注1. 相关方程:Y=214.2645– 62.8409X+4.5346X2

2. 相关系数:r2 =0.7099

3. 以患病率5%为标准水碘,最适浓度为

Ln5X=5.52~8.29,即50~800g/gcr(微克/克.肌酐)

从表3-18-4及图3-18-4、图3-18-5,可见水碘、尿碘与甲状腺肿患病率呈“U”形曲线关系,有双相性。其结论为:①水碘在5μg/L以下碘越少,甲状腺患病率越高;而在200μg/L以上时,碘越多,甲状腺肿患病率越高;故呈双相性。水碘安全范围为5.0~300μg/L,这时甲状腺肿患病率小于5%,我国定为非缺碘区。②尿碘在50μg/g,cr.以下时,碘越少,甲状腺肿患病率越高;而在800μg/g,cr.以上时,碘越多,甲状腺肿患病率也越高;亦呈双相性。尿碘安全范围为50~800μg/g,cr,这时甲状腺肿患病率亦小于5%,属非缺碘区。在稳定条件下,人体碘排出量与摄入量基本平衡,因碘排出主要从尿排出,故尿碘基本上反映了碘的摄入量。人群尿碘低于100μg/g,cr.(现改用100μg/L表示),即提示人体碘摄入不足;尿碘低于50μg/L,提示会出现甲肿;若低于25μg/L,则提示会出现地克病患者。

二、造成自然环境缺碘的原因

1.自然环境缺碘是历史形成的大约在100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期,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洪水泛滥冲刷地壳表面含碘丰富的土壤最后流入海洋。地理学家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研究证实,冰川期被冲走的岩石和土壤与岩石新形成的土壤比较,后者土壤内含碘量仅为旧岩石和土壤的1/4。地球上现存的碘缺乏病区,与第四世纪冰川覆盖的地区大致是相同的。

2.经常受洪水泛滥和冲刷的地区

不论是山区、半山区或是平原地区,只要反复被冲刷也会造成地壳表面土壤含碘量的下降,故某些洪泛区或冲积平原也是缺碘病区。

3.生态环境被破坏

尤其是植被的破坏,土壤表面被风、沙、雨淋、河水带走,使碘大量丢失。如有的山区原来森林茂盛,经乱砍乱伐,生态环境破坏、绿山成了秃山,随之而来的成为严重的碘缺乏病区,这是人为造成的。

三、碘缺乏病的主要病因是缺碘

这一事实已被大家确认,理由如下。

(一)病区的外环境缺碘

世界上任何碘缺乏病流行区外环境都是缺碘的。列表如3-18-5中所示,病区承德市近郊与非病区石家庄市比较,前者为重病区其水、土壤、粮、菜内的碘含量远远低于非病区石家庄,而甲状腺肿患病率则明显增高。

表3-18-5.病区与非病区外环境碘含量与甲状腺肿患病率

项目 病区(承德近郊) 非病区(石家庄市)

水碘μg/L 0.86 4.35

土壤碘mg/kg 0.62 7.57

粮菜碘含量μg/100g

小米 3.34 12.89

高粱 3.87 5.56

玉米 7.99 26.76

西葫 7.10 15.65

大葱 9.85 15.22

甲肿患病率% 25.20 2.20

(二)碘对病区的防治效果

采用补碘的干预措施(如碘盐或碘油)后,甲状腺肿大情况很快得到控制,肿大率或患病率均明显下降,尿碘上升、甲减状态得到纠正,病区的流产、死产先天畸形胎儿、围产期死亡率及婴幼儿死亡率均降至非病区的水平,而且不再有新的克汀病人发生。此外,补碘后病区儿童的轻度低智检出率呈现大幅度下降。例如我国山西病区碘盐防治前和防治后出生儿童的轻度低智检出率由52%降至12%;广东病区由32.9%降至4.9%;贵州病区由25.7%降至4.6%。国内外数十年的防治经验证实,几乎所有用碘防治碘缺乏病的病区,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通宝推:金陵明安,星海潮生,刹那芳华,苏迅,铁手,楚庄王,苏仙岭,xtqntd,北纬42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