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从Memex到万维网1

互联网故事的开端是一位美国历史上的常见形象: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发明家。范内瓦.布什(与同姓政治家族并没有亲缘关系)于1890年3月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切尔西市的一户中产阶级家庭。他天生擅长数字运算,并且对各种机械情有独钟。他在塔夫茨大学研读工程学专业,1913年他发明了一台测量不平整地面距离的仪器。这台仪器的零件包括一个自行车轮子,一台转鼓,几个齿轮和一支笔。这个名为轮廓仪的设备为布什赢得了硕士学位和他的第一项专利。两年后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为他颁发了博士学位,因为他研究了输电线当中电流的表现。接下来布什在私营领域打拼了一番,并在1919年回归了学术生活。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并在那里一直工作到二战爆发为止。

在两次大战间期,一系列革命性的新发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史以来第一次,普通美国人接触到了电力、汽车、冰箱与无线电。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一个基于科技繁荣的“新时代”。1929年10月的股票市场崩盘与随后的大萧条的确令此类说法饱受质疑,但是科学进步的势头并未低落下去,尤其是在布什专长的电子工程学领域,有用的新发明似乎每周都会从实验室里涌现出来。麻省理工与业界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布什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予了许多制造业公司的创建,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德州仪器与雷神公司一部分的若干家公司。

1931年,布什和他的学生们发明了一台非常笨重的装置,由杠杆、齿轮、操纵杆、轮子与碟片组成,全都装在一个硕大的金属框架上。他们将这台装置称作差分分析仪。全世界第一台数字计算机ENIAC还要再过15年才能发明出来。布什的发明是一台机械计算机,旨在用机械方法运算差分公式。差分问题几十年来一直在折磨理工科的学生们,因此这一发明彻底巩固了布什身为工程学天才的声誉。在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采用了升级版本的差分分析仪来计算炮弹轨迹,每一台仪器都重达100吨。

1938年,布什被委任成为卡内基学会主席。这是一个总部位于华盛顿的研究机构,在业内声望甚高。搬到首都之后,他结交了一位亨利.霍普金斯,此人是罗斯福总统的高级助理。霍普金斯与罗斯福非常热衷于动员全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参与备战努力,他们选择布什担任这项工作。1941年,罗斯福委任布什担任了新近成立的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主任,这个机构独立于五角大楼与其他民事机构。布什很快就做出了一番业绩。他手腕强硬地克服了军事与民政两层体系的官僚主义障碍,向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以及其他业内领先大学提供了大笔军事研究工合同。在战争高峰时期,全美国足有6000多名科学家为他工作。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加速了近炸引信、雷达以及原子弹的研发。

1944年,罗斯福要求布什研究科学家与政府怎样在战后继续合作的问题。转过年来,布什发表了《科学,无尽的边疆》一文,其中主张联邦政府出资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健康与国家安全领域。这份报告最终促成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建立。该基金会成为了美国最主要的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政府机构。此外布什还找出了一份自己在战前撰写的预测未来的论文。当时他正在研究信息检索系统。他将这篇论文改动了一下,在1945年的大西洋月刊上发表,题目是《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

布什在文中提出,战后科学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过载。“研究人员在成千上万名其他从业者的研究成果面前望而却步——他根本没时间去领会如此之多的结论,更不用说全部记住了。专业化对于进步来说越发重要,弥合学科之间隔阂的努力也越来越肤浅了。”幸运的是,布什继续写道,导致这一现象的问题——即科学研究的大爆炸——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两种潜在的可能:微缩摄影与阴极射线管。前一项技术能将整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内容浓缩在一个火柴盒内。后一项技术能够在玻璃屏幕上显示文本与图像。将两项技术合并在一起,人们就能够制造一台装置,“个人用户能够利用这台装置存储所有的书籍、录音、录像以及交流记录。这台装置的机械原理能使得人们极快且极其灵活地对其进行咨询。”

布什将这台设想中的机器称作Memex,也就是“记忆延展”的意思。他认为这台机器应当具有半透明的屏幕,各种资料可以投射在屏幕上,方便人们阅读。屏幕应当配备一块键盘以及一系列按钮与操纵杆。除此之外,仪器的外观就像普通的书桌一样。一切输入Memex的词条都会按照标题与主题进行索引分类,就像图书馆一样。但是用户可以通过布什所谓的“轨迹”(trail)在感兴趣的题目之间更为直接地来回跳转。每当研究者创建新文件的时候,都可以通过输入代码将这份文件与另一份文件链接起来。而第二份文件也可以如法炮制,与第三份文件相链接,如此直至无穷。就这样,任何一位查询第一份文件的人只需要按动几个按钮就能看到所有其他文件了。布什认为这套文件分类体系的最大好处在于模仿了人类心智的工作方式,通过“联系”(association)发生作用。大量的相关信息被分类整理在一起,组成了容易获取的版式。“一位律师轻而易举地就能将自己整个从业生涯的观点与决定,以及其他朋友与当局的经验联系起来,”布什进一步解释道。“专利律师可以轻松查询上百万份已发行专利,找出所有与客户的专利相类似的先例。因为病人的反应而大惑不解医生们可以通过轨迹查询之前的类似病例,并且更加快速地浏览诊断相关病史,同时还能查询经典作品,寻找相关的解剖学与组织学信息。”

布什的Memex从来没有真正问世。但是他关于信息轨迹体系的设想却是万维网的智识先驱,尽管通向后者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纽约有一位喜好破旧立新的年轻人名叫泰德.尼尔森。他早在学校里就认定“世人多是白痴,当权者大都心怀恶意,上帝并不存在,一切都是错的。”他意识到具有庞大数据存储能力的数字电脑为实现纳尔逊的理想提供了技术手段。纳尔逊设想全世界所有的知识都被收容进一个硕大的数据库里,任何能够使用电脑的人都能获取这些信息。纳尔逊认为这些信息将会以“超文本”——这是这个词第一次出现——的形式呈现。计算机用户可以从一份超文本文件跳转到另一份,就像布什的Memex一样。纳尔逊将自己这个野心勃勃的项目称作Xanadu。这个项目同样没有投入建设,但是关于超文本的理念却流传了下来。1968年,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当年他在菲律宾工作的时候看到了《诚如所思》——打造了第一套可行的超文本项目,他称之为oNLine系统。恩格尔巴特终其一生都在创造旨在加强人类智识能力的软件。他是一个远远领先时代的人。他的oNLine软件允许用户同时浏览多个文本窗口,使用的工具则是一个装着小球的木块,通过移动木块来控制屏幕上的光标——也就是鼠标的原型。

早期的超文本体系激励了一群有志革新的热情人士。但是这一天距离万维网的问世还有25年。之所以拖延了这么久,既有技术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的计算机庞大昂贵,编程困难,而且机器之间往往不兼容。不仅计算机之间的沟通非常困难,而且用户之间的沟通也并不容易。当时的计算机用户往往是留着油腻长头发的年轻人,戴着厚厚的眼镜,痴迷于科幻小说。这些电脑“科技宅男”往往聚集在大学的理工院系。出于经济考虑与同事情谊,他们往往会熬夜工作。很多人都非常蔑视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对他们也并无好感。

直到个人电脑出现,电脑用户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樊篱才得到破除。1971年,位于加州北部的科技公司英特尔的工程师特德.霍夫发明了微处理器。这是一台以硅芯片为载体的计算机,硅芯片的尺寸只有大拇指指甲那么大。按照今天的标准,霍夫的微处理器非常原始——其中包含2300个晶体管,内存1024比特,主频0.5兆赫;相比之下,英特尔日后推出的第四代奔腾处理器包含着5500万个晶体管,内存512兆,主频3.06千兆赫——但这的确是一项历史性的发明。霍夫向人们证明了计算机没有必要非得像房间一样大不可,接下来的事情就由盈利的动机接管了。1975年,位于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开克的计算器公司MITS的创始人艾德.罗伯茨将微芯片装在了配备屏幕的盒子里。他将自己的发明称为Altair,这是一颗在《星际迷航》当中出现过的恒星。第二年,加州门洛帕克的一对高中辍学生史蒂夫.乔布斯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将Altair当成了苹果I电脑的原型,这是第一台取得商业成功的小型电脑。1977年,哈佛大学辍学生比尔.盖茨与他的高中伙伴保罗.艾伦为Altair编写了一批软件,然后又成立了一家公司来售卖软件。他们将公司命名为微软。4年后盖茨与艾伦将软件的一个版本卖给了主机电脑界的巨人IBM。IBM利用这套软件推出了一套新产品:IBM个人计算机。

尽管盖茨与乔布斯日后收获了如山如海的财富与赞誉,但是他们的技术成就并不算特别突出。更重要的成果来自于施乐公司帕罗奥多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他们研发了由苹果公司向公众推广的人性化计算机屏幕,还对恩格尔巴特的鼠标进行了商业化改造。这两项发明用点击机制取代了闪烁的光标。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另一项基本组成因素是摩尔定律,以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戈登.摩尔命名。该定律认为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每过18个月左右就会翻一番。并没有什么铁打的物理学定律能够保证摩尔定律必须成为现实,但是在过去差不多40年里该定律一直有效,因此计算越来越便宜了。1960年,在一台计算机上进行100万次运算的价格是75美元。到了1990年,成本已经降到了不足1/1000分。但是尽管七八十年代经历了科技跃进。个人电脑依然是一项很受限的工具——主要功能是文字处理与计算数字,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其他本事了。说一千道一万,当时的电脑依然是死气沉沉且隔离封闭的盒子。

通宝推:普鲁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