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反歧视者的逻辑无法自洽 -- 波素扬舟轻

共:💬16 🌺6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解决方案

如楼上三力思河 友所言,这不是逻辑问题,是社会分群问题。如果按逻辑问题看,那就是罗素悖论的变体,集合论要绕开罗素悖论就只能将所有的集合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其实这就又回到了三力思河友的社会分群问题。例如,杀人偿命,你反杀回去就是同样的“恶”,但如果是法官判杀人者死刑就不在杀人之恶的范围内,也就回避了逻辑无法自洽的问题。但我要说的两种解决方案不是指这个方法。

1、基督教方案。改变称谓以改变人看待事物的视角,具体就是将善恶对立的价值维度中的“恶”改称为“善的缺乏”,而就你的问题中的表述,“歧视”不能称为“歧视”,而要称为不歧视的缺乏。称谓一改,隐含的铺陈之意就从以恶制恶转换到了扬善补缺。扬善补缺到不缺乏善的善被称为“至善”,“至善”只存在于全知全能至善的上帝,则所有人都是有原罪的善的缺乏者。虽然上帝于所有人之间的分层,仍可看到集合论划分不同层次的影子,但基督教选择了上帝这个超越性的存在初始目的是为了弥合社会群体的分化,而这正是罗马帝国盛极转衰时刻最需要的,却是帝国历史中所没有的一项技能。

2、儒家方案:明明德,止于至善。这个解释起来要费点儿口舌,先说明两点,一,这里的至善与基督教的至善有很大的不同,不要先入为主地将其等同起来;二,明明德 和 止于至善 是有着严格的逻辑关联的,区分了德,明德,明明德的层级递进关系,才有之后的止于至善。

勇敢、声音、形象,这是几个常用的双字词,那么前后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又有何关联?为什么是这两个字组合为一个词?母语是中文的人凭感觉就能大致区分出前后两个字的区别,例如:锣鼓听声,说话听音,不会把声音两个字的位置用颠倒了,否则自己就会觉得别扭。原因在于形式与内容的分异和统一。勇敢的敢,声音的声,形象的形,表示的是双字词的形式部分,另一个字则代表着内容部分。形式部分是可感知,可测度的,例如声音的声更多指音量大小,乐曲旋律、节奏等可以客观描述的层面,如:“声乐”多指发声技巧的训练;而声音的音则更多指向声音所传达的含义上,属于双字词的内容部分,如:“音乐”多指向情感传递的效果。如果不习惯形式-内容的划分概念,手段-目的;结构-意义;能指-意指;本质-现象,都可以用。

区分了双字词的形式和内容,我们把形式与内容的分异称为异化,就是黑格尔所言的异化。勇敢,勇于敢则杀,事物发展走向自身的对立面,完成一级否定;勇于不敢则活,否定之否定,实现扬弃与超越。虽然在此我将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勇敢的一句话套入了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体系中,但是这不表明中国古代传统理论的走向就与黑格尔相同,而只是想表明,在中国古代的理论体系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分异与统一的成分。

德,明德,明明德。以勇敢概念为例。德,指勇敢概念初生,天地未分,有物混成,勇敢概念的内容与形式还没有明显分离的阶段;明德,勇敢概念的形式化获得发展,勇敢-懦弱(善-恶)的价值维度可操作性地得以建立;明明德,警惕并防止勇敢之敢的形式化部分独立无序的发展,明明德经过否定之否定回归到勇敢概念初生之德,不忘初心,用以校准“明德”相对“德”的分异。德,明德,明明德这三个层次中,可操作,可度量的价值维度在明德层面,那么,为了方便表述,从不敢到敢设置一个从零到一百的计量刻度,明德(形式)层面的至善在计量刻度一百的位置,也就是可计量范围向善一端的终极之处。明德层面的百分至善也就是基督教里所有人缺失而又应该无限向往的完满至善, 但儒家的方案没有停留在明德层面,而是建立在对形式化(形而上学)的反思与批判基础上,也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只有明德层面是可操作,可度量的,但是明德层面的操作在儒家方案中需要受到初生之德或反思后的明明德的校准与调整。调整之后明明德层面的至善,表现在明德层面的刻度上就不再位于一百刻度的终极之处了,相反一百刻度的终极之处恰恰是勇于敢则杀的取死之地,所以才有了止于至善避免走向取死之地的警告。

通宝推:moletronic,普鲁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