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禅应该区别中国的祖师禅和印度的如来禅 -- 万兹

共:💬101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谈禅应该区别中国的祖师禅和印度的如来禅

      谈禅应该区别中国的祖师禅和印度的如来禅。

      最近看到很多谈论禅的帖子,其中有些帖子是来自经验,有些帖子则希望了解机理,对我都很有启发。所以也想谈谈我的看法。

      关于禅,我和一个朋友经常讨论,我们观点很相似,他说我可以随便引用他的文字而不写出引文出处,呵呵,所以下面有些文字是直接摘录他的文章,在这里说明一下。

      说到禅,必须要谈到中华文明,要谈到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区别,才能对禅有一个轮廓上的大概了解。

      中华文明的和谐特质和融合能力,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个标志是中华文明之源的易经,另一个标志是中国独特的禅。这二者看似相差很大,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易经重在形式推演,中国禅重在内在体验。石头希迁禅师悟道后写的参同契,洞山禅师的重离六爻,都有明显的易经的影子。

      易经的推演,从无极到太极,从太极到两仪四象八卦。太极以下,是语言和思想可以描述的范畴。无极则只能给它一个名字,是语言和思想不能描述的。这个“不能描述”,不是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不能准确描述,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一般人还是可以给梨子的滋味一个定义然后达到共许的。对“无极”的不能描述,是说一旦给出一个描述,马上就会出现自相矛盾,逻辑上马上就不通了,所以没有办法,只好不描述。而对梨子的滋味进行一番描述是不会有什么自相矛盾的。

      中国禅的内在体验,就是对无极的体验。这里勉强用“体验”二字,只是方便表述,其实深究一下的话“体验”二字也会带来自相矛盾。矛盾在哪里分析起来太专业,这里就不细说了。

      中国禅就是祖师禅,和印度的如来禅是不同的。这不是说印度人就证悟不了中国禅,而是说整体文化气氛来讲,中土有大乘气象,祖师禅只有在中国才能生根发芽。

      那么中国禅和印度禅的区别是什么呢?胡适认为:印度禅重在 “定”;中国禅重在“慧”。这个只说到表象,分析不到位。用易经来说就比较明确:中国禅是证悟无极,印度禅是证悟太极。如来禅就好像在一个圆圈内部不断地逃跑,遇到问题解决办法是转换视角,或深入分析到空,或俯瞰超越二元相对达到不二,最后到达圆圈边缘,在那里休息下来,达到所谓的“清静”。救济众生也是蜻蜓点水,粘一下赶紧回到不二去休息,怕落入相对。逃跑过程有路径有目标有操作手段,坐脱立亡言之凿凿。而祖师禅则在圆圈里逮哪挺哪,无目标无路径无操作手段,和光同尘离言绝虑。祖师禅具有不相干性,即无可无不可,都没关系,对相对的概念持平等态度,禅定可以,散乱也可以,解脱可以,执着也可以,当科学家可以,当操作员也可以,兼容性很强,不象如来禅总是在逃跑,怕落入这怕落入那 ,以至于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常常没有落到实处。祖师禅的特点决定了,寺庙里的祖师禅必然越来越少,寺庙禅宗逐渐衰微有其必然性,而中国社会的祖师禅却延绵不绝。鲁迅评价中国人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维摩经,实际上是说中国人的精神实质就是祖师禅。

      简单说,转念、转换、转烦恼为菩提,就是如来禅;立处即真,烦恼即菩提就是祖师禅。如来禅可以言说,如果说不出来那只是水平不够,比如佛就可以在佛经里讲道理。祖师禅不能言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区分很重要,不可理解的而去理解,或者可理解的而不去理解,都是不恰当的。

      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区别,举例说明。

      秦桧派遣亲信何立带兵前往金山提拿道悦禅师。但在何立到达江天寺的前一日,道悦禅师聚众说法,最后说了四句偈语: “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 语毕,即时坐化。这次出走很成功,也很精彩。这就是如来禅的风格,当然也是值得我辈效法的。

      僧肇遇杀劫临死时,就不是这种走法,而是“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这样就靠近祖师禅了。

      子路和人鏖战尸横遍野,临死前,整理衣冠,端坐说:“儒者应该这样死去”。原来不要春风也可以这样死。

      “一刀下去,砍死我了,不许化风”,就这样。

      天王道悟禅师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麽地?”师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便入灭。到这里应该了解祖师禅的特点了吧。

      一般的顿悟,指的是如来禅的顿悟。如果根性强,可以从圆觉经中于言下顿悟。如果圆觉经配合楞严经,效果会更好。我这话本身就表明,如来禅是可以用语言挂边的,可以通过领悟语言来顿悟。“用语言挂边”的意思是,如来禅是领悟太极,领悟圆圈的边缘,它在语言范围的边缘上,说“可以语言描述”也不太好,但可以语言挂边是肯定的。言下顿悟道理的关键在哪里,比较专业,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以后再谈。根性差一点的,言下顿悟不了,就起疑情,起疑情就是一种思想上入定,就是入无色界定,然后遇到某种机缘自然由定起观的时候,转换过程中会见空性,若抓得住就入道,见空性就见到圆圈的边缘,就顿悟了。香严听瓦片声入道就是这个机理。根性再差一些的,疑情也起不起来,一般人嘻嘻哈哈不求甚解哪里那么容易起疑情,那么就从练习观想佛像,数息,或观音耳根圆通,先入色界定,定能生慧后,再观察圆觉经楞严经的道理,定慧交叉修习,慢慢也能入道。根性再差一些的,根本就定不下来,没有福报的确就是不容易定下来,那就先积累福德资粮,向雷锋同志学习,多做好人好事,先学习做一个好人。如果好人也作不了,那就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了,按佛教的说法,就只好等待地藏菩萨的救援了。

      如来禅虽然到了圆圈边缘,但还是可能回到中间去,所以就时时勤拂拭,保持警觉,其效用显著,身心气质变化比较大。神秀比惠能外貌上要气派多了,这也可能是惠能不想到首都去的原因。

      祖师禅如何悟呢?顿还是渐?按禅宗说法,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又说死猫儿头最贵,最贵的东西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效用,外表变化可大可不大。立处即真,那些想转大地为黄金的一定会失望。不过,他不管在哪里,都是无漏。

      觉悟次序上,不一定如来禅在前祖师禅在后,有可能颠倒。先悟祖师禅的,但得本,不愁末,所以禅宗贵汝眼正,不贵汝行履。

      如何验证?如来禅可以自己对照经典,也可以由已悟的人考查。不过,由过来人考查,不是靠他心通,他心通的探索范围达不到圆圈的边缘。他心通可以考查别人禅定的位次,不能考查别人是否觉悟。考查方法是论说见地,或设一些圈套看看学徒是否从圆圈边缘跑过来,如果多次勘验都没有跑过来,就推理说学徒已经到了圆圈边缘了,已经悟了。其中一个勘验方法是互相对骂,对骂要骂出水平,骂中对方的要害,看对方是否恼羞成怒,他一怒就说明他不在圆圈边缘。呵佛骂祖有时的作用就是如此,看看学徒的反应。

      不过这个方法不能用来考查祖师禅。祖师禅无漏,滴水不漏,用此法可能误判。长期接触,耳濡目染,看他如何,只有这个办法了。

      最后,谈谈如来禅和祖师禅的思想根源。如来禅和祖师禅之因不太一样。有什么因才有什么果。如来禅的思想根源在于:日常生活中觉得不顺,想要转变,想要避免一些东西,于是想方设法逃跑,或者道貌岸然来行逃跑之实。祖师禅的思想根源在于:就算遇到不顺,有没有可能硬接住,不是把它变成好东西再接,也不是大义凛然地承受,而是直接承受,也许就是叫苦叫累地承受。

      欧美人评论中国人时,常赞赏中国农民的忍耐力,其实,这就是中华文明本具的易经和中国禅的力量。中国人吃苦耐劳的忍耐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么,在任何竞争中,就算暂时水平不济,也是处于不败之地。就象练武先学挨打,打不死我,那个打人的就要倒霉了。

    • 家园 小乘禅、大乘如来禅、密乘祖师禅的水桶喻

        小乘禅、大乘如来禅、密乘祖师禅的水桶喻

        网友讨论中,相互间用词习惯不同,是正常的。比如无极太极,古人既然起这样一个名字,肯定有他的道理,我就尽量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无极就是没有极,太极就是到极点,所谓极就是决定因素,太极就是一元,两仪就是对立的二元。这样即使配合佛教的概念,整体上也颇能自洽,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名相上指的就是无极。这是介绍我的解读,其他人有其他解读,当然也是可以的。

        言归正传。

        按藏传佛教的说法,佛法分为小乘、大乘和金刚乘。金刚乘就是密乘。禅宗讲的如来禅应该对应于大乘禅、祖师禅对应于密乘禅,而且祖师禅就是最高级的那种。

        我们普通人,就想一桶水,桶上有六个洞,所以经常渗漏,烦恼缠绕。

        怎么解决呢?

        小乘的办法就是冷冻,冻住以后,当然就不渗漏了。“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不过有点战战兢兢,慎守戒律。其核心是两个字:寂灭。其修行是按照苦空无我的道理,如理观察。道理在这里很重要。

        如来禅的办法就是蒸发成水蒸气,证得本来,视诸法如梦如幻,好像就没有东西渗漏了。“静听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其应世的兼容性比小乘要强很多。其核心是两个字:自然。其修行是于言下顿悟,“即心即佛、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这里的言只是一个指示作用,不能按如理观察的路数去思维,但也还是能挂上一点边。临济有一偈描述这种境界: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这明镜台还是要磨,要不磨的话水蒸气还是可能凝结成水,还有可能漏。

        祖师禅的办法就是把桶上的洞用金刚玻璃补上,至于里面装的是水、冰、水蒸气那就不管了,都可以,这就是无漏,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里跟语言连边也挂不上了,还有点反语言反逻辑。

        所谓区别,到了祖师禅那里,就没多大区别了。

      • 家园 我的理解,祖师禅根本不在乎漏不漏

        漏不漏,漏到哪里反正都是水,变来变去也都是水。所以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家园 所以说,祖师禅一出口就有矛盾

            所以说,祖师禅一出口就有矛盾

            “根本就不在乎”是有道理的,但那不是在平静时的不在乎,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以后的不在乎,是在渗漏当时就可以不在乎,而且不一定表现出不在乎。

            “不在乎”本身其实就是用金刚玻璃补好了桶。重要的是,怎么才能“根本不在乎”?“难难难,十石麻油树上摊”。

            上面的说法可能又会有新的自相矛盾,祖师禅就是这样,没办法。我只是不希望把祖师禅搞成狂禅。有矛盾也没关系,也可能从矛盾中得意忘言。

            来个公案,再体会一下祖师禅的自相矛盾。

            夹山善会禅师参船子禅师

            船子便问:"大德住某寺 ?"会云:"寺则不住,住则不似。"师云:"不似又不似个什么?"会云:"不是目前法 ,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什么处学得来?"会云:"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师曰:" 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会 拟对,师以桡劈口打,会落水。才出水,师又曰:"道!道!"又打。会豁然大悟,乃点头 三下。师云:"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会又问:"抛轮掷钓,师意如何?" 师曰:"丝悬渌水之中,浮定有无之意。"会云:"语带玄而无路,舌欲谈而不谈。"师曰 :"钓尽江湖,锦鳞始遇。"会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 处没踪迹,没踪迹处没藏身。吾二十年在药山只明此事。汝今既得,他后不得住城隍聚落, 但向深山里镢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无令断绝。"会乃辞行,频频回顾。师遂唤会:"阇梨 。"会回首。师竖起桡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舟入水而逝。

            船子禅师最后入水而逝,表面上看起来是说我前面教你的都教完了,你别以为还有没教的。但入水行动实际上就是给夹山善会上了新的最后一课,那是末后句,给这次授课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以程序语言来说,有一点递归层级的混乱。祖师禅的特点如此。

        • 家园 这么理解是错的,一般人如果这么想就堕落了。

          到了那个境界可以这么讲,没到的话这么做就堕落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后世谬传,走唯心了。应该是“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

    • 家园 俺抄一个物理学的解释

      光速是因果律的分界线。光速运动时因果同时发生,太极就是光速运动的状态。超越光速的物质的质量是虚数,虚数没有大小,不可测量,没有实数的特点。无极就是超越光速的境界。

      低于光速的世界是可理解的。比如油老板是一个人,存在于19XX-20XX年,会说XX语,从事XX工作等等。这样的描述可以不断进行下去。结果油老板无法被完整描述,只能画个圈--油老板就是有那些特点的一个实体。

      真的境界就是虚数的世界。虚数是有值的,就是说俺就是油老板,你就是大和尚。油老板是啥?就是一个虚数值。

    • 家园 如来禅和祖师禅

      佛教通常所说的“禅”略分为四种:声闻禅、大乘禅、祖师禅、如来禅。

      声闻人的禅叫声闻禅,也就是声闻人的开悟。声闻禅是以四念处观为入手法门而断三缚结,称为见道。

      大乘禅的修学,先要学习基本的佛法,再修学禅定和五神通。到达第四禅后,观禅、练禅、修学完成,然后再寻找大善知识,明第一义。

      而在中国地区大乘佛法的入道初门最直接的就是祖师禅(禅宗)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再去补修禅定观行的功夫,更主要的是去进修唯识的增上慧学。

      如来禅不是禅宗祖师们所讲的如来禅,佛在《金刚三昧经》说如来禅“存三守一”——存三解脱,守心一如。三解脱谓:金刚解脱、般若解脱、虚空解脱;守心一如谓:安住于真如真心的境界,发起真心的各种功能。修如来禅可以很快进入等觉地,乃至妙觉地,当然这不是一般的人能修的

      • 家园 想了解一下,你觉得有什么区别。

        你如何看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区别

        祖师禅(禅宗)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再去补修禅定观行的功夫,更主要的是去进修唯识的增上慧学。

        如来禅不是禅宗祖师们所讲的如来禅,佛在《金刚三昧经》说如来禅“存三守一”——存三解脱,守心一如。三解脱谓:金刚解脱、般若解脱、虚空解脱;守心一如谓:安住于真如真心的境界,发起真心的各种功能。修如来禅可以很快进入等觉地,乃至妙觉地,当然这不是一般的人能修的。

        “明心见性”和“进入等觉地”有什么区别?想了解一下你的看法。

        每个人修学的偏向可能不同,用词习惯可能不同,所以交流一下可能会有启发。

        • 家园 等觉是大乘五十二阶位的第五十一位,是将证佛果的菩萨

          而祖师禅的明心见性 大约是在五十二阶位的十住位。(当然,各家判教可能有出入。)

          成佛的五十二阶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佛)。

          ---------------

          《楞伽》云:“禅有四种: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禅。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辨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仰山慧寂所云如来禅未及祖师禅者,吾不肯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