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禅应该区别中国的祖师禅和印度的如来禅 -- 万兹

共:💬101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谈禅应该区别中国的祖师禅和印度的如来禅

  谈禅应该区别中国的祖师禅和印度的如来禅。

  最近看到很多谈论禅的帖子,其中有些帖子是来自经验,有些帖子则希望了解机理,对我都很有启发。所以也想谈谈我的看法。

  关于禅,我和一个朋友经常讨论,我们观点很相似,他说我可以随便引用他的文字而不写出引文出处,呵呵,所以下面有些文字是直接摘录他的文章,在这里说明一下。

  说到禅,必须要谈到中华文明,要谈到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区别,才能对禅有一个轮廓上的大概了解。

  中华文明的和谐特质和融合能力,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个标志是中华文明之源的易经,另一个标志是中国独特的禅。这二者看似相差很大,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易经重在形式推演,中国禅重在内在体验。石头希迁禅师悟道后写的参同契,洞山禅师的重离六爻,都有明显的易经的影子。

  易经的推演,从无极到太极,从太极到两仪四象八卦。太极以下,是语言和思想可以描述的范畴。无极则只能给它一个名字,是语言和思想不能描述的。这个“不能描述”,不是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不能准确描述,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一般人还是可以给梨子的滋味一个定义然后达到共许的。对“无极”的不能描述,是说一旦给出一个描述,马上就会出现自相矛盾,逻辑上马上就不通了,所以没有办法,只好不描述。而对梨子的滋味进行一番描述是不会有什么自相矛盾的。

  中国禅的内在体验,就是对无极的体验。这里勉强用“体验”二字,只是方便表述,其实深究一下的话“体验”二字也会带来自相矛盾。矛盾在哪里分析起来太专业,这里就不细说了。

  中国禅就是祖师禅,和印度的如来禅是不同的。这不是说印度人就证悟不了中国禅,而是说整体文化气氛来讲,中土有大乘气象,祖师禅只有在中国才能生根发芽。

  那么中国禅和印度禅的区别是什么呢?胡适认为:印度禅重在 “定”;中国禅重在“慧”。这个只说到表象,分析不到位。用易经来说就比较明确:中国禅是证悟无极,印度禅是证悟太极。如来禅就好像在一个圆圈内部不断地逃跑,遇到问题解决办法是转换视角,或深入分析到空,或俯瞰超越二元相对达到不二,最后到达圆圈边缘,在那里休息下来,达到所谓的“清静”。救济众生也是蜻蜓点水,粘一下赶紧回到不二去休息,怕落入相对。逃跑过程有路径有目标有操作手段,坐脱立亡言之凿凿。而祖师禅则在圆圈里逮哪挺哪,无目标无路径无操作手段,和光同尘离言绝虑。祖师禅具有不相干性,即无可无不可,都没关系,对相对的概念持平等态度,禅定可以,散乱也可以,解脱可以,执着也可以,当科学家可以,当操作员也可以,兼容性很强,不象如来禅总是在逃跑,怕落入这怕落入那 ,以至于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常常没有落到实处。祖师禅的特点决定了,寺庙里的祖师禅必然越来越少,寺庙禅宗逐渐衰微有其必然性,而中国社会的祖师禅却延绵不绝。鲁迅评价中国人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维摩经,实际上是说中国人的精神实质就是祖师禅。

  简单说,转念、转换、转烦恼为菩提,就是如来禅;立处即真,烦恼即菩提就是祖师禅。如来禅可以言说,如果说不出来那只是水平不够,比如佛就可以在佛经里讲道理。祖师禅不能言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区分很重要,不可理解的而去理解,或者可理解的而不去理解,都是不恰当的。

  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区别,举例说明。

  秦桧派遣亲信何立带兵前往金山提拿道悦禅师。但在何立到达江天寺的前一日,道悦禅师聚众说法,最后说了四句偈语: “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 语毕,即时坐化。这次出走很成功,也很精彩。这就是如来禅的风格,当然也是值得我辈效法的。

  僧肇遇杀劫临死时,就不是这种走法,而是“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这样就靠近祖师禅了。

  子路和人鏖战尸横遍野,临死前,整理衣冠,端坐说:“儒者应该这样死去”。原来不要春风也可以这样死。

  “一刀下去,砍死我了,不许化风”,就这样。

  天王道悟禅师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麽地?”师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便入灭。到这里应该了解祖师禅的特点了吧。

  一般的顿悟,指的是如来禅的顿悟。如果根性强,可以从圆觉经中于言下顿悟。如果圆觉经配合楞严经,效果会更好。我这话本身就表明,如来禅是可以用语言挂边的,可以通过领悟语言来顿悟。“用语言挂边”的意思是,如来禅是领悟太极,领悟圆圈的边缘,它在语言范围的边缘上,说“可以语言描述”也不太好,但可以语言挂边是肯定的。言下顿悟道理的关键在哪里,比较专业,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以后再谈。根性差一点的,言下顿悟不了,就起疑情,起疑情就是一种思想上入定,就是入无色界定,然后遇到某种机缘自然由定起观的时候,转换过程中会见空性,若抓得住就入道,见空性就见到圆圈的边缘,就顿悟了。香严听瓦片声入道就是这个机理。根性再差一些的,疑情也起不起来,一般人嘻嘻哈哈不求甚解哪里那么容易起疑情,那么就从练习观想佛像,数息,或观音耳根圆通,先入色界定,定能生慧后,再观察圆觉经楞严经的道理,定慧交叉修习,慢慢也能入道。根性再差一些的,根本就定不下来,没有福报的确就是不容易定下来,那就先积累福德资粮,向雷锋同志学习,多做好人好事,先学习做一个好人。如果好人也作不了,那就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了,按佛教的说法,就只好等待地藏菩萨的救援了。

  如来禅虽然到了圆圈边缘,但还是可能回到中间去,所以就时时勤拂拭,保持警觉,其效用显著,身心气质变化比较大。神秀比惠能外貌上要气派多了,这也可能是惠能不想到首都去的原因。

  祖师禅如何悟呢?顿还是渐?按禅宗说法,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又说死猫儿头最贵,最贵的东西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效用,外表变化可大可不大。立处即真,那些想转大地为黄金的一定会失望。不过,他不管在哪里,都是无漏。

  觉悟次序上,不一定如来禅在前祖师禅在后,有可能颠倒。先悟祖师禅的,但得本,不愁末,所以禅宗贵汝眼正,不贵汝行履。

  如何验证?如来禅可以自己对照经典,也可以由已悟的人考查。不过,由过来人考查,不是靠他心通,他心通的探索范围达不到圆圈的边缘。他心通可以考查别人禅定的位次,不能考查别人是否觉悟。考查方法是论说见地,或设一些圈套看看学徒是否从圆圈边缘跑过来,如果多次勘验都没有跑过来,就推理说学徒已经到了圆圈边缘了,已经悟了。其中一个勘验方法是互相对骂,对骂要骂出水平,骂中对方的要害,看对方是否恼羞成怒,他一怒就说明他不在圆圈边缘。呵佛骂祖有时的作用就是如此,看看学徒的反应。

  不过这个方法不能用来考查祖师禅。祖师禅无漏,滴水不漏,用此法可能误判。长期接触,耳濡目染,看他如何,只有这个办法了。

  最后,谈谈如来禅和祖师禅的思想根源。如来禅和祖师禅之因不太一样。有什么因才有什么果。如来禅的思想根源在于:日常生活中觉得不顺,想要转变,想要避免一些东西,于是想方设法逃跑,或者道貌岸然来行逃跑之实。祖师禅的思想根源在于:就算遇到不顺,有没有可能硬接住,不是把它变成好东西再接,也不是大义凛然地承受,而是直接承受,也许就是叫苦叫累地承受。

  欧美人评论中国人时,常赞赏中国农民的忍耐力,其实,这就是中华文明本具的易经和中国禅的力量。中国人吃苦耐劳的忍耐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么,在任何竞争中,就算暂时水平不济,也是处于不败之地。就象练武先学挨打,打不死我,那个打人的就要倒霉了。

家园 鲜花。虽然文中有很多地方没看懂,自己也看得津津有味。但盼新文。
家园 这段话说得挺好

如来禅的思想根源在于:日常生活中觉得不顺,想要转变,想要避免一些东西,于是想方设法逃跑,或者道貌岸然来行逃跑之实。祖师禅的思想根源在于:就算遇到不顺,有没有可能硬接住,不是把它变成好东西再接,也不是大义凛然地承受,而是直接承受,也许就是叫苦叫累地承受。

所谓祖师禅(中国的禅)就是印度的禅糅合了中国的儒学吧。

至于无极/太极的区别,也许是我没有看懂,也许是你讲得太简略,总之我觉得见地不高。尽管这是客观唯心主义,但是我觉得还是有意思的。所以我讲下我的感觉。

我觉得所谓无极,乃是“无”的本根;所谓太极,乃是“有”的本根;无极/太极的关系是无极生太极,即“无”生“有”。这个观念是中国古人的“世界观”,这个无极和太极都是客观的唯心观念。

中国禅是证悟无极,印度禅是证悟太极。

我觉得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禅是证悟无,印度禅是证悟有。”,但是你后面的论证在我看来比较模糊杂乱。相反,你后面的论述反而让我觉得中国禅证的是有(带有入世性),而印度禅证的才是无(绝对的出世)。

家园 花,有新义,是否正见还待善知识勘正,不过这句讲得实在

就算遇到不顺,有没有可能硬接住,不是把它变成好东西再接,也不是大义凛然地承受,而是直接承受,也许就是叫苦叫累地承受。

目前只到领悟到这一层

善哉善哉

家园 理解的时候可能要想深一层,多拐一个弯

  无极和太极,可能中国人听得惯了,都以为理解了,其实内中真义还是比较深的,特别经过现代化以后,这些传统的东西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

  太极就是世界的边缘,由太极演化出整个世界。

  无极,既然没有极,就不能说是有还是无(有无是两极),也不能说它就是超越。说它是返璞归真倒更合适一些。对它的理解不能咬得太死。是入世还是出世呢?入世出世都可以,它即使出世也是那种比较悠闲地出,不是三界如火宅地急吼吼地出。

  返璞归真,炉火纯青是什么感觉,就是无极的感觉,也是无漏的感觉。不用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一会儿又急急忙忙地逃出三界,一会儿又急急忙忙地回来救度众生,又怕落入相对,又往回跑,跑来跑去累不累呀。

  那种跑来跑去的心态,其实并没有出世,只是到了世界的边缘,躲在那里静观红尘,其实是暗藏世俗心的。而立处即真的心态,可以待在世界中,也可以处于世界边缘,其心态是真正的出世,所以称为无漏。

家园 晕倒,这祖师禅是哪里传来的呢?莫不是自己在中国长出来的?
家园 你对无极/太极的理解不靠谱, 不上路子。

太极就是世界的边缘,由太极演化出整个世界。

家园 吃饭睡觉有何不同?

  南宋黄龙派禅僧青原惟信有一段叙述他禅悟体会的话,是很值得回味的。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指他的老师黄龙祖心禅师),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他这里显然是先如来禅后祖师禅,那么开始的山水和最后的山水,有什么不同呢?

  大珠慧海禅师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有人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思虑);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家园 呵呵,只怕你我还未到那境地
家园 有何不同,你倒是道一个看看~
家园 你说对了,托古维新。

中华本土佛教宗派,以禅宗的经典最多。里面什么文殊菩萨出佛身血之类,拈花微笑教外别传之类。

按照小乘的观点,大乘非佛说。大乘则说,那是佛在色究竟天等等地方演讲的记录,后来由龙树从龙宫里面取出。

祖师禅,在印度确实没有,甚至短期兴起都没有。六祖以后的禅和达摩的禅法其实也有不同。达摩强调籍教悟宗,后来的祖师禅对教的作用看得更轻,可有可无。

借用一下外来的名义,实质是自己的精神。这在文化上是很正常的事。

对于虔诚认死理的教徒,这些观点恐不易接受。脱出宗教的框架,甚至呵佛骂祖,这是禅宗才有的特点。呵呵。

家园 其实到没到关系不大。

有那样一个因,然后踏实走去,就可以了。

家园 不管无极太极。

我们对无极太极的理解不同。那么最好不用这个概念。

不看这两个概念的话,也许就不影响对首帖的理解了。

家园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不知道你那个祖师禅是哪里长出来的,禅宗就这一脉。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家园 经典上祖师禅是从这里来的。

邓州香严智闲禅师,青州人也。厌俗辞亲,观方慕道。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洎丈迁化,遂参沩山。

  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师被一问,直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

  屡乞沩山说破,山曰:“我若说似汝,汝已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

  师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

  乃泣辞沩山,直过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

  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

  乃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

  仰曰:“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待某甲亲自勘过。”

  仰后见师,曰:“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

  师举前颂,仰曰:“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说看。”

  师又成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

  师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乃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