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乱弹北京交通拥堵(1)-行政手段和价格手段真能解决问题吗 -- 猫头胖鹰

共:💬39 🌺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乱弹北京交通拥堵(1)-行政手段和价格手段真能解决问题吗

    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就已经成为各种场合下严肃的或不严肃的、正经的或搞笑的、无奈的或调侃的话题,经久不衰。这么说不仅是说拥堵问题的确有够八卦,可供大家茶余饭后作为谈资,更重要的是拥堵有如你每日睡眠、一日三餐,每天每日、不管你乐意不乐意,都能默默的陪伴着你,甩都甩不脱。拥堵的重要性和娱乐性我想仅举两例来说明就应该足够了。其一:话说虽然迟到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尤其是出席正式场合迟到,很为人所不齿,但是有一个理由是例外,堵车!当你焦头烂额的从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停车场冲到会议室、饭桌上时,没人会和你计较迟到。其二:据说郑渊洁有个创意,针对北京交通拥堵开发成人用尿不湿,以解决堵在路上的内急问题。

    玩笑归玩笑,历经“砖家”论证外加征求民意,北京治堵方案终于出台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限车、涨停车费和择机征收拥堵费。限车据说一下硬性减少了近2/3的新车购置量,直接导致4S店处于崩溃状态、新车价格的坚挺和二手车价格的暴跌。而停车费更是随区域不同暴涨2倍至8倍不等。当然,还有高峰时段限制外地牌照进京。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治理拥堵,这些价格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出台合理与否,是不是真能达成预期效果呢?

    窃以为不。先不说这些手段的出台是不是经过了地方人大、是不是经过了听证,首先,政策的连续性就值得推敲。前两年闹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了拉动内需,国家出台了购置税优惠、小排量节能补贴、汽车下乡等鼓励政策,才仅仅两年,就出台了严厉的限制政策,不能不说风向变化之快。其次,这些措施能奏效吗?价格手段永远只能对私人消费起作用,公车消费恐怕不在乎停车费涨了多少。那么,第三个问题是,这些手段是不是有板子只打到私人汽车头上的嫌疑呢?况且随着社会进步,大家有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的权利,一纸限购令,无异于给这些美好愿望泼了点冷水。

    所以,窃以为这些手段其实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要解决问题,先要弄清楚问题是怎么发生的,然后再对症下药。若是一谈治理拥堵就是上涨停车费、征收拥堵费、限制买车,总会给人造成那么一点“管理就是收费、管理就是限制”的错觉。

    待续。。。

    • 家园 官吏的官理

      若是一谈治理拥堵就是上涨停车费、征收拥堵费、限制买车,总会给人造成那么一点“管理就是收费、管理就是限制”的错觉。

      管理?只有管,没有理。

      要理?只有官理,没有管理。

      现在的措施,就是限制需求、漠视需求,只管收钱--是只管收钱,不解决问题。

      最可笑的,就是看看上海地铁世纪大道站,M2、M4、M9三条线交会,其中M2-M4换乘通道有3段,平时都开着。到了高峰时间,会关闭2个,离自动扶梯最近的2个,只开放最远的1个,名曰:调整客流,避免客流对冲。

      我承认,我笨。我就没明白,你开2个通道,规定1个从M2->M4,1个M4->M2,可以避免客流对冲。难道开1个就能比开3个避免客流对冲了?

      北京那个西直门,咱也没明白,让右转改成左转-左转-左转-左转-左转再回到西直门,就能降低车流了?

      这大概就是官理吧,咱们平头百姓永远不明白。

      • 家园 咱不是免煮滴

        我们去国外学习时,老外给我们介绍他们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程序,其中重大项目必须经过向社会公示和议会审查两个阶段。他们曾在会议室里摆了一个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设计文件,就是预可、工可、初步设计等,我靠,摆了一屋子。这么多设计文件,都是要依照程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就是这个项目,前期工作前后做了10几年,主要原因是沿线居民认为破坏环境和占用私有土地,最后历经无数次修改后议会才批准实施。我们听了之后,个个无比的鄙夷万恶知本主义的办事效率,和我天朝一年前期+设计、两年建成通车比,他们算个毛啊

        • 家园 9494

          本郎看到小日本国家级窗口项目,成田机场,1975年代就开工了,2005年代才把第2条跑道建成,严重B4啊。堂堂交通大臣,去视察不肯搬家的刁民,竟然被B4,朝廷体面何在啊。

          首都高速道路圈,好多年了,才修了1半,入口在一个弄堂般的小路上,找个好半天才找到。

          如果小日本2年才能修1条路的话,我们1年能修1条路。

          10年后,小日本顶多5条,我们呢,能有..........1条,其它的都在修。

          扒路军,厉害啊

    • 家园 北京这样的亚洲大城市,交通问题惟靠地铁

      公私机构都要往少数一两个大城市的市区扎堆,惟有地铁勉强能解决通勤的交通问题,看看东京就知道了。只有极少数人才有财力坐轿车上班。一般的中层也只有挤地铁的份,但前提是能挤得进去——北京的地铁建设还得加速啊

      • 家园 是哎,想想人家伦敦的地铁都修了一百多年了

        正是因为伦敦、香港有了高密度的轨道网络,才有限制小汽车交通需求(包括采用拥堵收费等手段)的底气

      • 家园 言之有理

        我也觉得轨道交通是条出路。但是,看看现在轨道间的中转换乘,我就觉得路漫漫兮。

        • 家园 我也奇怪

          要说东京也是号称3670万人口(2010年)的大城市,而且基本住在郊区在市内上班,人家的地铁换乘怎么就能很便捷,不似北京为避免拥挤人为地拉长换乘距离。看来北京西站也不是个例啊

          • 家园 当然正确啦

            拉长、拉长、再拉长

            拉长10km,就能避免2个上下班高峰碰到一起了

            • 家园 你知道的太多了!!
              • 家园 不可避免

                大的换乘中心,不可避免要多走路,没办法的

                但2条线换乘,尤其是垂直路线,换乘太长,开始还可以说没经验,后面就只能算NC了

                比如上海的人民广场,1、2号线,当时人民广场地下建筑太多了,换乘长,情有可原。

                可后来的新客站1号线和3、4号线换乘,中山公园2号线和3、4号线换乘,以及后来的3、4号线与7、11号线换乘,弄成那样,只能用NC来解释了。

                东京新宿的换乘就是平铺--我从来没一次走对过,涩谷就是大立体。

    • 家园 有环就有靶心,靶心问题解决不了,神也没办法
    • 家园 乱弹北京交通拥堵(2)-怎么就堵了?

      开篇之前,先就猫元帅的回复说两句吧。猫元帅说的对,政策既要有延续性,又要有及时性。但是,二者之间应该是协调的,也就是说一项政策的出台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只是顾眼前,三番五次的变化。拿汽车消费来说,促进汽车工业发展必然会带来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城市交通的负荷加大。那么,一项好的汽车消费政策,应该兼顾到产业发展、合理使用、环境保护、低碳节能等几方面。我个人认为,汽车产业及消费政策应该是鼓励生产和拥有小排量、小型、清洁能源及新能源的汽车,同时真正构建便捷、舒适的公交系统,以鼓励拥有、合理使用为原则,让个性化出行与使用公共交通系统合理的结合起来。不然,刚刚才说要拉动内需,鼓励大家买车,转脸又说太堵了,得限制购车,那这个政策水平就太值得商榷了。好了,正题开始。

      城市交通拥堵是现象,是问题,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说车太多了或路太少了的事。就北京而言,造成拥堵的原因我想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城市功能定位及城市规划的合理性问题。大家知道,交通需求是一种本源性需求,有生产或生活需求才有交通需求。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最近还提出要建设世界城市。这么多功能集于一身,可想而知在北京集聚了多少的资源和人口。据说2009年北京市就有户籍人口1200多万,流动人口760多万,加上统计不到的流动人口,保守估计2009年北京有人口2000万。对照2005年1月国务院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当时确定的2020年北京市人口总量控制目标为1800万人左右,相当于提前10年完成任务。那么,北京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北京市政府曾进行过估算,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内,北京人口的最大承载量为1750万。显然,按照这一估算,北京现在即便是瞬间“挤”出去200多万人,也只是恢复到人口承载极限的红线。2010年,北京市政协组成人口专题调研组,深入北京多个区县进行考察。据调研组测算,北京市每增加1人每日交通出行量就增加2.64次,可想而知超负荷的人口带来了多么大的交通压力。与此相对应,北京的城市发展一直在以摊大饼的模式演进着,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规划有五六年了,规划一直引导着,但是到现在还是一个大中心,所谓“卫星城”从来就没有“卫星”过。目前,北京7%的中心区土地面积上集中了约1600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6%,每平方公里人数达到13300人,是全世界城市摊大饼的第二名。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太强,吸引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另一方面是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高,造成人口密度过大,交通不出问题才真有鬼了。像北京的东西二环、东西三环、亚运村、中关村、CBD等等区域常年拥堵,拥堵已经不分早晚高峰,就是沿线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的十分典型的例子。此外,新城区开发时规模失控、产业及服务业没有跟上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一个失败的例子。像回龙观、天通苑、通州等新区,动辄几十万人口的规模,但居住于此的人几乎都是在中心城区工作,加上学校、商业、医院等配套服务业跟不上,新区成了睡城,除了增加交通压力外,没有为中心城区卸载压力做出任何贡献。而配套的公交、轨道运能严重不足,道路能力不够,换句话说是新区人口规模太大,导致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根本不匹配,不是堵人就是堵车。我有个同事住天通苑,每天挤城铁痛苦不堪,光手机就挤丢了3个,不挤城铁开车更痛苦,堵在路上20几30分钟动不了是常事。

      第二方面,是北京的城市路网密度严重不足,并且规划不合理。目前,北京城市路网密度为4.5公里/平方公里,而纽约、东京、伦敦分别为16、19和25公里/平方公里,相差4-6倍。以北京和纽约做对比,北京市区内平均每辆汽车拥有城市道路1.2米,而纽约是2.5米,相差两倍。密度上差了这么多,没法不堵。再从布局上看,北京城市路网放射线尤其是快速化的放射线太少,起到微循环作用的支线非常不畅,由此造成环路和主干道压力过大。同时,新区配套道路严重不足,像天通苑几十万人的超大社区,只有立汤路一条通道进城,双向6车道里还划出了2个车道作为BRT专用,堵车还奇怪么?另外,道路收费也是一个制造拥堵的因素。像通州仅有京通快速和朝阳路两条通道进城,朝阳路等级太低,京通快速十余公里收费10块,考虑到成本因素,大量的交通出行选择京通快速辅路或朝阳路进城,人为制造了拥堵,同样的例子还有八达岭高速沿线的西三旗社区和回龙观社区。

      第三方面是公交系统太不便捷太不舒适。北京市的路面公交线路不可谓不多,但是线路和站点设置不合理、重叠严重,运行时间不统一,干线和支线功能不分,准点率几乎谈不上。高峰时热线拥挤不堪几乎毫无舒适度可言,冷线上座率不足而白白浪费资源。轨道交通这几年是修了不少,也分担了许多客流量,但是同样是人多车少,并且轨道间换乘、轨道与地面公交间换乘极不方便,轨道间换乘走上一公里并不稀奇。公交系统没有做好,自然很难吸引拥有私车的人士改乘公交出行,而先前没有私车的人士在具备条件之后也在千方百计的想买辆小车逃离公交,至少自己身上的汗是自己的,乘公交就难说了。

      第四是停车设施太少。《2010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共有收费停车场5247个,共有停车位127.8万个。与此同时,北京市73.08%的公车拥有停车位,52.43%的私人机动车车拥有停车位。而前几天北京市交通委运管局网站首次公布了全市备案停车位情况,包括北京十六区县以及亦庄、北京西站地区的临时占道停车场、路外公共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共计车位741090个。不管是127万个也好还是74万个也好,停车设施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研究,停车位数量应该是汽车保有量的1.3倍较为合理。照此推算,北京市至少缺少400万个停车位。停车设施不足,公交做不到有效分流,大量的机关、单位、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场都分布在中心城区,占道停车成为无奈的选择,于是又为交通拥堵贡献了一份力量。

      第五是体制机制的束缚。北京市规划建设13号地铁线时,曾考虑与铁路部门合作,利用已有的铁路线,并共同建设交通枢纽。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协调上存在难度,这项工作最终没能进行下去。地铁13号线和北京北站后来分别建设了交通枢纽,结果导致地铁13号线与2号线换乘距离较远,这就不符合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此外,目前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养护、交通秩序与安全管理、城市客运管理分属规划、城建、公安、交通等不同的部门,一个完整的、应该闭合的交通链条,被分割成几个部分,难免导致低效率和不合理现象的产生。

      第六是交通控制管理的水平太低。现在,发达国家城市交通管理已经普遍实现了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交通(ITS)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而我们呢,北京街头交警手工控制信号灯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两年在环路和一些主干道上建了一些可变情报板显示实时路况信息,但是密度、信息丰富程度及诱导效果十分有限。至于基于GPS和GPRS技术的动态出行信息服务,基本没有。

      第七是交通参与者的素质。这个不用多说了吧,我想但凡是国人,应该都体会颇深。诸如慢速占用路面,变换车道不开转向灯,错过出口倒车,闯红灯,发生刮蹭不及时挪车,货车占用客车车道,行人和非机动车不按标志标线和信号灯走,比比皆是,每一项都是制造拥堵乃至事故的直接原因。

      作为特大城市的北京,在规划、交通上存在这么多问题,自然交通拥堵就不可避免。所以,每每我们诧异于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还不及国外大城市,为什么北京会如此之堵时,想想上面的问题,也就不应该奇怪了。那么,能不堵么?咱们下回再说吧。

      特此说明,以上皆为个人不成熟观点,欢迎指正。数据引用未必严谨,欢迎拍砖。观点不成熟,谢绝转载。

      待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