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郑和航海结束,明朝政治为什么也就陷入了极大危机呢? -- 林风清逸

共:💬48 🌺26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这个事没那么简单。

                您打这一系列比方里最根本的问题,是治国和治家是差距极大的两件事,没有多少可比较性。

                国家是皇帝的私产,只能保证皇帝主观意愿上必然不卖国。至于皇帝一定为国家好好干活,那就未必,您的比喻有个很明显的错误,败家子并不一定是傻子。而且就算皇帝不卖国,肯勤勉,客观上效果也未必好,好比现在街上抓一个普通人,任命为国家领导人,即刻上任,其结果多半是误国。当然皇帝即位之前会有帝王学教育,但其身份的特殊以及选拔范围的狭小决定了不一定能得到合格的治国人才。更何况还有朱祁镇这种不到十岁就即位的,朱祁钰这种并不是指定继承人的,朱厚熜这种连皇子都不是的皇帝。我说朱元璋,其实是想说他留下这个体制操盘难度在历代里特别高,自然对皇帝要求也特别高。明皇帝当然并不如史书描写那般或昏庸或暴虐,然而也不能说都胜任这个职位。

                太监的权力来自皇权,只能保证太监忠君,不能保证太监爱国,中国并不讲“朕即国家”那一套。有的太监目标在于伺候皇帝吃好玩好,有的太监目标就是皇帝的一条狗,让咬谁就咬谁,大事靠这种太监是不顶事的。宦官政治的恶名并不全是官僚的诋毁,看历史不难发现,出现宦官政治的时代,帝国都已经开始衰颓。实际任用宦官治国,就意味着皇权的控制力出现了问题,很明显,太监的整体水平是比较低的。我不是歧视他们的生理缺陷,想想看就知道,拥有较高才能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多大可能阉割自己去做太监呢?同样的,皇权当然不是傻子加疯子的组合,但他们斗不过王八蛋,只能说不合格。

                官僚里王八蛋居多,这个判断我并没有意见,但是实际治国也不能像我们网上交流这么下个结论就完。很明显的,哪怕到了现在,我们看王八蛋们不顺眼,但也不得不和王八蛋们一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当然骂一骂可以,但实际治理国家,必须要考虑如何限制和使用王八蛋。明在历史中居于前元后清两个异族政权中间,我当然理解后人眼里它的特殊地位,把罪名都往王八蛋们身上一推当然也是一种解释办法,但这种解释,我认为不具备太多参考意义。

                • 家园 这个理解很有问题

                  第一,明朝的太监不是要治国行政,而是监察。比如汪直作为西厂厂公,他干的是监察文官集团的活,西厂是没有审判权的,监察的结果必须提交。好比中纪委,并不是要搞建设,搞经济。中纪委管好党的纪律就行了。现在一些人把王岐山叫做“厂公”,从职责,权限来说,还真是很象的。

                  第二,这种监督权,烫手得很,干的都是得罪人的事,而且得罪的都是些有权有势的人,没权势的不用监督,没有最高领导的背书,绝对是干不下去的。太监被官僚贬成人渣,中纪委在官僚里面的评价,肯定不会太高。

                  第三,太监都是来自社会最底层,但凡有点办法,都不会去当太监。所以太监天然不会有“何不食肉糜”这种问题,对社会底层的状态了解,对社会底层的同情心远比腐败的官僚强。

                  开国皇帝通常英明神武,对付文官的贪腐,有历练,有决心,有能力,根本用不着太监。通常是帝国中期,官僚普遍腐化后,太监作为已有官僚集团的另外一套新生权力体系,维持帝国的继续生存。宋朝的文官集团非常强势,皇帝无法用太监形成另外体系,亡国也最快。

                  • 家园 明朝的太监不单单是监察

                    太监系统的一个职能是伺候皇族,主要是皇帝一家。做各种仆人的杂役。从这个职能引申开去,太监也为皇帝管理各种皇室产业。到最后各行各业都插手。例如后期的税监、矿监之类的。

                    另一个职能则是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例如大名鼎鼎的司礼监。

                    再一个职能则是掌握一部分禁军作为皇帝的直属武力。同时在派出军队作战时作为军队的领导之一防止军队或其他将官出现问题。

                    当然,平时监察文武也是太监系统的职能之一。

                    太监系统到最后基本成为另一套政府组织。这套组织在中央层面表现得非常明显,基本与文武系统一一对应。而在地方层面则弱得多,除了各类给皇帝办差的派出太监,也就各个要地有“镇守太监”一职。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明朝的皇帝自宣宗以降都是圈养出来的。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即位之前没有自己的班底,即位后自然而然会倾向依靠自己最亲近的身边人,也就是伺候自己的太监。

                    • 家园 任兄写得很全面

                      东厂西厂开始是监察,后来就逐步演化了,但是监察始终是核心职能。

                      太监对皇帝来说,一个优势是可以比较随意处罚,比处罚文官要自由得多。因此太监可以比文官更忠实地执行皇帝的旨意。

                      但是太监通常来自最底层,受的教育少或者根本没有,也没有经过科举的严格选拔,虽然不乏很多象郑和一样的杰出人物,但作为一个整体,确实平均能力是低的,因此依靠太监体系治国也是不可能长久的,是政令不出皇宫的一个无奈选择。

                  • 家园 脱离史实的地方太多了。

                    把太监定义为监督官僚系统的组织,这就是最明显的影射之一,实际明朝内监系统非常庞杂,比如林兄这个主题谈的郑和,他的事迹和监察哪有关系呢?我前面说朱元璋,是想说明,明朝从一开始的政权架构,皇权和官僚系统就是对抗性的,比如说东厂,是朱棣时代就建立了的,并不是帝国中期才出现。

                    而有些话呢,我再讨厌地多说一点,您这说太监对社会底层的同情心比官僚强,在我看来,和用官僚中多数投降了异族给皇帝和太监增加正当性是一个调调,说教的味道太重了。我还真不觉得太监对社会底层的了解和同情心能强到哪去,比如郑和这种自幼生长宫廷的太监,又比如魏忠贤这种出身混混,被社会底层排挤的太监,您总不会说,他们是太监里的异类吧?

                    再说一点关于史观的问题,如果您赞同李晓鹏博士那种先判断明朝史料是投降了异族和没有投降的王八蛋写的,又经过了异族的篡改所以皆不可信,然后开始自由心证的读史方法,我看有些问题,我们也不必谈了。

                    • 家园 上次的回复,主要是谈

                      汪直作为西厂太监的职能权限,并不是指所有太监。任兄说的太监职能,比较全面。另外,我说的是,“通常是帝国中期”,朱棣时期设立东厂,的确应该说是中期偏早一点,但是不影响要表达的意思吧。太监作为社会最底层,整体上了解,同情同一个阶层,个别人物的表现不会影响整个结论。

                      现实影响历史,这个是很明显的事。历史上有意无意的编造,隐瞒,篡改,增加,或者由于当时的认知限制,或者出于意思形态的原因,呈现给我们的历史通常并不是全部真实的历史。甚至时间还不久的近代回忆录,个人口述史,这些记录里很多的事都被证明是假的,河里我记得很早以前就有过讨论。

                      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很广,很多人都认为是真的。实际上呢,汉武帝根本没有罢黜百家,更没有独尊儒术,董仲舒连中央政府的职位都没有,只是到地方政府任职。这是不是宋朝的现实影响了汉代的历史?

                      李晓鹏的史观,我大部分赞同,因为框架比较简洁,解释中国历史比较顺畅。克服了马克思主义史观中解释中国历史的哪种很涩很滞,带点扭曲的感觉。很多人反对其实都是可以预见的,我的那个帖子里,赞成的就不多,所以你的反对我也并不吃惊。任何新的东西,必须经过反复质疑,所以至少我是欢迎解甲兄不断质疑,狠狠批判的。

                • 家园 能力方面我同意你

                  有意愿不表示有能力,这是对的。我只在说意愿,谢谢补充

                  谈历史先别着急参考意义。罪名推给王八蛋们也不冤枉,因为只有他们是故意的

    • 家园 这个政治危机叫“幼主当国”,与郑和下西洋无关。

      历史上幼主当国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出问题。总结起来不外乎:

      一、女主+外戚;

      二、宦官;

      三、权臣。

      而朱祁镇掌权后发生的就是宦官问题。

    • 家园 【原创】明朝前期卫所制度还没有崩坏

      明朝前期的卫所制度还没有崩坏,所以养兵的成本比后期低很多。朱元璋自豪得说这个制度可以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文钱。而明朝前期和后期的税收劳役制度也不一样,前期主要是实物税和直接劳役,后期则改为货币税和部分雇佣劳役。所以明朝前期的财政收入在货币上表现得不如后期明显。而明朝前期的税收基础比后期大得多,主要是自耕农比例高,而且没搞到像后期那样大地主大官僚不交税。所以明朝前期的实际财政收入远超后期,而支出成本则小很多。这样支持成祖的东征西讨也勉强可以。

      郑和下西洋是否对财政收入有补贴姑且不论。但下西洋肯定对成祖的东征西讨,大肆建设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帮助。这不是财政收入的问题,而是生产力的问题。要东征西讨,大肆建设光有钱不行。下西洋来的金银珠宝,特产香料并不能转化为百万大军和百万民工的衣食。古代的生产力就这么点。实际上在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并获得改良前,中国能生产的粮食有个上限。在这个上限之下才能考虑东征西讨,大肆建设。明朝前期的体制保证了政府能比后期在这个上限下获得更多的实物收入以支持扩张。

      不过成祖的扩张也已经是这个体系能支持的极限了,如果不能获得相应的补偿就会转入衰退。历史上其他几个朝代如汉朝、唐朝的早期都有类似的经历。只不过明成祖志大才疏,耗费贺汉唐一样的钱粮却不能取得和汉唐一样的扩张成果。所以到宣宗不得不转入全面收缩。到土木堡之后就变为全面防御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不是成祖志大才疏,而是北戎进步了

        科技代差没有了,冷兵器时代就靠人力堆,而人力受限于后勤, 所以成祖所得甚少。

        我认为唐朝的崩溃, 辽国兴起,获得了大量中原的冶炼技术, 辽国腐败被金推翻,金不思进取又被蒙古推翻。蒙古获得了辽的冶炼技术,如虎添翼,金属冶炼技术外加骑兵射击,终于横扫天下如卷席。

        明朝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但是游牧民族的金属冶炼技术多少会保留, 中原的科技加成没有多少, 这是他雄才大略却战果寥寥的根本原因。只有进入火器时代,中原才能再次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 家园 如果朱棣不搞亲征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纵观中国历史,皇帝搞亲征而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是凤毛麟角。即使没当皇帝前是名将如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也突然就没战斗力了。李世民没当皇帝前,其赫赫武功是其篡位的基础。但当了皇帝去亲征高丽照样和杨广一样闹得灰头土脸得回来。从结果看,甚至还不如杨广。

          而中国历史上扩张版图的雄主如秦皇、汉武都没搞过亲征。而李世民当上天可汗也不是靠自己亲征。康熙倒是亲征,但他的亲征不是拓展版图而是自卫。征台湾他也是派别人去的。而真正扩展版图两倍的乾隆一次都没自己出去打过。

          朱棣的老子没做皇帝前自己倒是打仗,做了皇帝后也不打了,前头靠徐达、常遇春,后头靠蓝玉,照样把北元打败了。到了朱棣反而五次亲征出塞基本无功而返。

          为何如此?投入和产出比不同。皇帝亲征,天下骚动。基本就是赌国运的一战了。但杀鸡焉用牛刀,过犹不及。朱棣每次出征都是动勿五十万人。这五十万人不可能都是骑兵。而北元不过三四万人马却全是骑兵。机动能力就不一样。于是变成五十万人武装大游行被北元牵着鼻子走。除了第二次也就歼敌数千,其他四次也就是出去逛了一圈。

          农耕民族出击游牧民族本来后勤成本就高,皇帝亲征的成本更高。拉了五十万人出去,结果是大炮打蚊子,即没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也没占到地盘,最后只弄了几个小部落来投降,敌人名义上臣服。

          而朱棣如果学习秦汉唐的前辈或者他老子,遣一上将去征讨北元,效果应当会好得多。但为啥朱棣不这么干?

          第一次亲征是因为他派遣的“上将”丘福全军覆没。这还情有可原。但后来的四次恐怕是他不放心自己的将领了。看成祖手下的人,将才不少,帅才一个都没有。他自己的儿子朱高煦有军事才能,但他却不放权给他。无他,朱棣自己篡位上台,把兵权交给谁都不如自己拿在手里放心。而亲征还可以帮他建立威望,自然是亲征得好。

    • 家园 许多人都怀疑,土木堡是文官出卖的结果

      文官里应外合,利用蒙古人铲除了皇帝和军人的集团,将明朝积累的军事力量以及依仗军事力量的皇帝和军事贵族一扫而空,从此彻底占据了对武人的政治优势,也为后来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如果这是真的,明英宗复辟后杀死于谦就符合逻辑了,恐怕最后明英宗已经明白土木堡的真相了。

      • 家园 谁都知道朱祁镇为什么杀于少保

        朱祁镇兵败被俘,于少保另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大臣废立皇帝,又不能篡位,不死才怪。

        蒙古人曾挟持明英宗朱祁镇到城下,威胁于少保投降,不果。这个朱祁镇不恨才怪。

        最后,朱祁镇复辟后,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很明明白白的事情,你要翻案不是靠所谓的“许多人都怀疑”就可以的。

        • 家园 于谦被杀只是明朝君臣大战的开场锣

          因为于谦是文官集团推出的形象代表,象征着武人集团及其总头目皇帝的愚蠢无能:北京保卫战是在土木堡之后,皇帝御驾亲征全军覆没,朱祁镇的继任者惊慌失措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打赢的。文官集团用于谦来证明,文官比武人和皇帝更加强大和智慧,皇帝和他的军人党羽们是多余的废物。明英宗最后必然要杀他,因为他的存在就是对皇帝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否定。当然另一个原因是明英宗不敢清洗所有的文官,只好杀掉其带头者,他没有朱元璋的能耐。

          从此以后,明朝皇帝和他的文官大臣们就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夺权大战,围绕着朝廷的实权,一代又一代皇帝和大臣用千奇百怪的方法互相争夺话语权和控制权,皇帝意识到文官们敢于毁灭国家和皇帝的野心和能量,文官也知道皇帝看穿了自己的把戏且不甘心失去权力,彼此视为不共戴天的死敌,皇帝对大臣毫不留情,大臣对皇帝毫无忠诚,直到崇祯皇帝死于煤山,明朝的文官被李自成和满清收降,清洗,摧毁,压制。双方同归于尽。

          但中国皇帝对文官士大夫彻底失去信任而浴血斗争,在于谦死后才刚刚开始,直到清朝用文字狱毁灭江南士绅,文官彻底成为奴才也没有结束。中国的文官士大夫,其丑陋和邪恶,牺牲国家和民族来谋取私利的传统,仍然代代相传,哪怕经过毛润之的殊死斗争,互联网的批判揭露,也永不悔改,直到今天。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典型的地图炮,不写正文直接写结论

            估计是因为你挑不出于少保的刺,就只能如此了。

            而且是直接对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地图炮,这让我想起了那句’欲亡其国,先亡其史‘。

            不过,如果你行,那你就找出一个替代文官制的制度吧。别忘了,现在世界各国的行政体制都是来源于三省六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