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信 -- 明心灵竹

共:💬100 🌺19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是有

            可惜没有成体系,所以没法传承。

            • 是有
              家园 也不完全是

              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点是语言因素,我们用的是“字”,西方用的是“字母”,所以我们把未知数设为“天、地、人”,西方设成“x、y、z”。简单说,表音文字貌似找到了一条捷径,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创建出了人工语言。至于这条路能走多远,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第二点是历史进程,还得承认有偶然因素在里面的。中国的数学没有形成体系,我觉得这个话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没有有体系的数学理论的支撑,很难想象在欧洲还在漫长的黑夜中摸索时,中华文明凭什么就能发出万丈光芒。但是中国的数学体系构建处在质变的前夜时,就被偶然因素打断了。偶然因素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就众说纷纭了。有人认为跟清初的历法新旧之争有关,大家都知道,数学和天文的联系一向都很紧密;有人认为跟明朝贪腐横行有关;还有人认为这是因蒙古帝国的入侵,才打断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进程……这个说不清楚。

              • 家园 一句话说清楚,数学在中国没有需求,

                因为农业耕作不需要很精密的计算和科学,弄个大概齐就差不多能应付了。而欧洲通路和经济生活,主要与海洋有关,没有科学化的技术与精确性,是要出人命的。

                • 家园 这个真跟朝代有关

                  比如宋代对历法的追求是精益求精,换了十几个历法,当时比较迷信星象打仗还老输,所以就跟历法较上劲了,另外还有个想法是精确的历法可以证明辽金都是蛮夷。因为天体运行速度并不均匀,宋代发展了高阶插值算法,相当精密,领先欧洲几百年。

                  到了明代,历法不准无所谓,甚至有钦天监预测日食失败,皇帝大喜的事情,认为是老天开恩。

                  • 家园 是不是有些时间点弄错了?

                    在中国,早从东汉时期起,学者们就惯用插值法来推算日月五星的运动。起初是简单的一次内插法,隋唐时期出现二次插值法(如一行《大衍历》,727年)。由于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不均匀,二次插值仍不够精密。随着历法的进步,到了宋元时代,便产生了三次内插法(郭守敬《授时历》,1280年)。在此基础上,数学家朱世杰更创造出一般高次内插公式,即他所说的“招差术”。 朱世杰的公式相当于

                    f(n)=n△+ n(n?1)△2+ n(n?1)(n?2)△3 + n(n?1)(n?2)(n?3)△4+……

                    这是一项很突出的成就。

                    历法的例子不正好说明了需求决定供给吗?

                    当你研究的东西不能产生现实的回报和效益,还有谁会历经数代几百年地持续前赴后继,殚精竭虑?

                    历法这玩意儿,有,日子是一天天地过,没有,仍然是一天天地过。很急迫吗?而西方的主要人类活动,都与海洋有关,人命关天,这二者之间区别大了去了。

                    西方数学的大跃进就是两个:1,希腊时期的古典数学,贡献是体系性,逻辑性。这方便了普通人的学习,也方便了学术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2,近代数学,微积分的应用。现代数学早就不是中国古代算术的层次,已经进化到用数学语言描述社会现象,解释世界,认识世界的哲学层次。

              • 家园 说反了,中国数学这套体系太抽象

                说中国数学不够抽象那是误解,灰常灰常的抽象,比如x^2+y^2+3z^2+2xy这么简单的方程,在中国传统数学里要用一个矩阵来表示

                1 0 太 0 3

                0 2 0 0 0

                0 0 1 0 0

                第一行表示:x^0(1y^2+0y+0+0z+3z^2)

                第二行表示:x^1(0y^2+2y+0+0z+0z^2)

                第三行表示:x^2(0y^2+0y+1+0z+0z^2)

                咱们老祖宗的做法是直接略掉xyz,全部用矩阵表示,够抽象了吧

                另外中国古代不用阿拉伯数字,用的是算筹,大致的对应就是罗马数字,你可以想象一下上面那个矩阵如果用罗马数字表示又变成什么样的天书。

                至于传承的中断主要发生于明代,清代中晚期流行考据,又有人琢磨古书把这套东西给弄明白了。

                明代数学的中断是个很严峻的问题,有明一代历法一直是个问题,直到徐光启学了西法,不过这不能细说,明粉一般会说这是清政府编出来的谣言。。。

                • 家园 这个和北纬兄以前也讨论过

                  数学的发展是需要传承的,特别是高级数学,和实际的生活挺远,没有直接作用,文明又低级的话,是容易失传的。明朝数学是落后的,后期才有起色。但是根子在于元代,元代的统治者,文盲就很多。对蒙古族来说,这些数学的确是一点用都没有,根本就没有任何理解的可能,更不要说发展了。唐朝也是类似的,五胡乱华后,文明基础被摧毁,盛世下数学水平并不高。

                  《中国数学大系》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吧,其对元代数学的评价是:

                  “中国数学……从元朝末期开始,一直是沿着实用性、技巧性的方向发展。”.

                  反应出来的事实,就是中国的基础数学理论研究从元朝中后期开始就彻底荒废了。南宋以前的高级数学理论已经没人搞得懂了,数学家们只能搞点实用的算法口诀、技巧之类的东西来传播数学知识.

                  • 家园 不管明代出了什么问题都不负责任

                    下怪清,上怪元,中间怪倭寇。。。

                    • 家园 这是不负责任的历史观点,责任全推到异族身上

                      其实真正原因还是中国从北宋开始就走错了路,其实唐末五代天下大乱,门阀贵族基本上在战乱中被消灭殆尽,中国开始进入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统治模式和唐以及唐之前的贵族社会的模式肯定是不同的,贵族社会中间层是贵族,而市民社会统治中间层是官僚,所以说从宋开始,中国就应该进入官僚治国的时代了。但是这个时候,历史出了一个大偏差,因为赵氏得国不正,所以大搞文人治国(写文章的治理国家,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宋以前,能当到宰相的都是最老道的政客,而有些人文章写得好,也只能算副业,而到了宋朝之后,情况反过来了,要当大官,首要任务是文章要写得好,治国理政倒成了副业了。

                      官僚治国与文人治国有一个区别:官僚治国,维护的是官僚集团的利益,而官僚集团是依附于国家权力的,所于官僚集团必须服从于国家权力,其效忠的对像是国家或者国家的最高代表(皇帝),而文人治国,维护的是文人或知识分子利益集团的权力,而文人和知识分子是有一定思想独立性的,他们效忠的对像不是国家或者皇帝,而是他们自己认为的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文化”“知识”或其它什么,国家权力是硬的,但文化是软的。某些文人在改朝换代的时候说自己效忠新朝的目的是“保留文脉”,就说得很清楚明白了。

                      另外,文人治国,就自然会去贬低甚至打压农工商军或者其它社会部门以及这些社会部门中的精英人物。同时因为文人集团掌握了舆论权,在皇帝比较弱势的时候,还会去主动打压皇权。而皇权在封建时代是社会的总稳定器,一旦皇权被削弱甚至被压制,固然经济思想文化会得到一定发展,但是与之伴生的将是整个国家社会动荡甚至天下大乱。

                      • 家园 文人集团也是皇帝自己培养出来的

                        大面积的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导致宋太宗后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官位僧多粥少的现象。

                      • 家园 说得真好

                        正好上面俺不是说过宋代频繁改动历法嘛,就拿这个给您的观点当个例子:改动历法对数学的水平要求极高,所以朝廷聘用了一帮专业数学家,为了拟合天体的不均匀运动想尽办法做高阶插值,结果文人们不乐意了,说这帮人只会算数,不明白儒家的天道,不懂天道怎么能悟出日月星辰运动的原理呢?这帮文人说的倒是不错,如果真能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确就知道了日月星辰运动的原理,只不过儒家的天道和万有引力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而且不光普通文人这么想,连大科学家沈括都有这样的想法,当然,也许沈括这种世外高人真的深入一步想到了是不是有什么普适的物理定律在里面。。。

                    • 家园 拓展一下,就是

                        新中国高级数学很落后,可以怪满清。

                        明末中国的实用技术比西方厉害,科学落后西方。当时学习西方的热情很高,学术翻译很多,落后不多,也能学得来。《崇祯历书》的主编是徐光启,属于天才级人物,历书编写任用了大量的西方人。

                        

                      《崇祯历书》包括46种,137卷,全书分节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关于历法的,后者是关于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的。书中大量引进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

                        

                      在编纂过程中,历局聘请来华耶稣会的龙华民(意大利人,参与短期编制)、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参与短期编制)、汤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参与译书,编译或节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陆续编成书。

                        明末还是有希望在高级数学方面追上西方的。这个过程有点象高铁,主动引进,消化吸收,然后再超越。满清入关后,这个过程就终止了,不再有主动学习。然后就是漫长的停滞和衰退过程。《天工开物》这样的科技巨作被认为有”反满思想“,被全面销毁,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由藏于日本的版本重印刊行的(日本人可是把他当珍宝的)。历史教科书说要到清末才“开眼看世界”,其实明朝早就开眼看世界了,主动接触西方世界了。西方也一样,罗马帝国被野蛮的日耳曼部落入侵,文明毁灭,欧洲进入漫长的黑暗中世纪。为什么辉煌的文明总是腐朽的,这真是一个问题。

                      点看全图

                      天工开物里的水车,中间那个我小时候踩过

                        高级数学要有很高的文明基础和长期的和平,数学家不能被生计所困,“无用之学“得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这个判断的话,10后的很多家庭已经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让孩子追寻自己的兴趣,2030年以后这些人开始出成果,乐观估计,中国2040年前后开始追上或超越世界水平。

                       

                      通宝推:金口玉言,ton,
                      • 家园 古中国没有高级数学发展的社会条件:需求和政权力的限制

                        你举的那些例子,说难听点,不过故纸堆里找自信。说好听点,那只是个别人物的玩票,或者零星的个别事例,无法形成一种潮流和趋势,不用太长的时间,这些人很快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无人问津。

                        考察一下希腊古典数学向近代数学突变的具体原因,你会很清楚。阻碍中国向现代发展跟朝代、文化都没关系。即使没有清,明继续存在300年,这个结论也不会变。

                        更进一步思考一下,牛顿和莱布尼茨是因为什么而发明并应用微积分的,而在古中国,有没有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的客观需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