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关中本位政策是否是否埋下了隋唐帝国过早衰亡的祸根? -- 思索

共:💬12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关中本位政策是否是否埋下了隋唐帝国过早衰亡的祸根?

这是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的关系》两篇后产生的一些想法.

“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强盛延及200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强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

“吐蕃虽与高丽不接土壤,而二者间之连环关系,实影响于中夏数百年国运之隆替。”......

武后则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重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材,遂破坏南北朝之贵族阶级,运输东南之财赋,以充实国防之力量诸端,皆吾国社会经济史上重大之措施,而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

“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自武曌主持中央政权之后,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统之野心。故‘关中本位政策’最主要之府兵制,即于此时开始崩溃,而社会阶级亦在此际起一升降之变动。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弃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

北魏分裂,天下三分,东魏北齐籍山东之强富和无敌于中原的六镇武装可谓得天时,而萧梁籍中华正朔所在和江淮之险可谓得地利.然而三方鼎峙的结果,却是既贫又弱的西魏北周系的隋唐一统天下.西魏北周一系以关中之贫弱能最终席卷天下,关中本位政策发挥了人和的作用是关键.但是也正因此,关陇集团成为新兴之大一统隋唐帝国的主导力量.新帝国不能不把首都立于关中之长安.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虽然百二之险依旧,但是关中再也不是秦西汉那个天府之国了.建都长安的结果就是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而东夏殷大,南服遐远.关中的政治军事中心和山东的经济中心分离,而山东这个经济中心不象后来的元明清的江南,是有足够的军事潜力和关中分庭抗礼甚至凌驾于其上的.从长远看这次关中的辉煌不过是关中的回光返照而已.中国历史的重心无可转移的向山东向江南移动.关中的人和只能奏效于一时,长远看大一统帝国的首都终归要适应这种态势.逐粮天子终归不好做啊.

也正因此,隋唐两朝开运河已沟通南北,经营东都洛阳,制度文化南朝化,大量吸收山东江南之人才进入统治集团.武则天的兴起可以说加速了这个过程结束了关陇集团的优势.但是拔苗助长,过急的过程往往遭到反弹.隋炀帝开运河临扬州身死国灭后有李渊的重新强化关中本位的反弹.而武则天死后李唐重新把政治重心迁回长安.而最关键的是由于关中为新帝国统治集团根本之地,其安全高于一切.哪怕在唐帝国强盛之时,哪怕帝国首都在山东洛阳之时,面对吐蕃之崛起,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

经营西域和吐蕃争夺亚洲内陆之霸权.使高丽得而复失,功亏一篑.三代帝王的辽东进取似乎只是为了造成权力真空给东北诸民族尤其是契丹之崛起做驱除.而为了对付契丹在幽州集中重兵,而幽州有河北这个财富之区作为后盾不象西北那样经济完全依赖受制于朝廷.这是否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呢?安史之乱后,唐朝以江南财富加西北兵马始终不能消灭新兴的河北藩镇军事集团.关中政治中心到此似乎已经穷途末路苟延残喘了.

回顾这段历史.政治中心放在西北是否埋下了新帝国过早衰亡的祸根呢?仔细想想南朝内部之矛盾无法解决,侯景之乱不过恰奉其会而已.这次内战没赶上,迟早有一次内战导致彻底崩溃.而东魏北齐继承北魏文化制度之正统,如果能够兼并关中统一北方,然后趁南朝之弊以进取未尝不能一统天下.一个以河北为政治中心的王朝全力经营东北,在西北采取防御保守之政策不花费那么大力气经营西域是否更有利呢?起码在王朝政治中心直接控制下,河北军队的叛乱和藩镇化都是很难想像的.那样新帝国的衰亡也许会更晚如两汉一样.吐蕃依然会崛起,但是在新帝国闭关保境严守河西陇右的情况下估计也难越雷池一步.这样形势很可能如清代之准葛尔一样.只要帝国自己不内乱,那灭亡是迟早的.如果那样契丹遭到帝国的大力扼杀下未必能够坐大到后来的地步.历史上羌氐,乌恒,柔然之结局可为借鉴.

当然历史是不能重新来过的,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另一种选择的结局.再此只是提出一种可能供大家探讨.

家园 思索跑这里来了
家园 呵呵,我在这里潜水好久了,想转正了
家园 个人意见

楼主前面的分析十分扎实到位。不过我个人感觉楼主最后的结论似乎是想让唐朝采取定都北京(或类似的河北城市)的策略。但这样一来,是否一定会出现楼主希望的结果还真的很难断定,因为定都北京的朝代即有清朝的强悍,也有明朝的内向,是否能够成功还要看整个王朝的气质。此外,关中地区的地形很适宜对中原进攻的防守,但对从西方而来的进攻似乎无险可守。所以,唐朝在面对吐蕃时,由于难于防守,而为了都城的安全很容易倾向于采取攻势策略,结果靠国力压制住了吐蕃的强势崛起(其实有点明朝定都北京天子守边的感觉,当然差距还是较大的)。反之,如果定都河北,而换一个节度使镇守关中的话,还能不能挡住强悍的吐蕃,真的就是未知数了。国都远离敌人,或者只面对次要敌人,而仅仅靠一员方面大将面对主要敌人,真的很容易形成偏安的形势(虽然这么说有点拿宋人的气质代替唐人的气质了)。契丹成气候,个人认为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大致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宋朝之所以长期被它压制,我各人觉得还是失掉了燕云十六州的缘故。一点个人意见,供楼主参考。

家园 不是北京,是邺城和太原

另外唐朝对吐蕃的问题恰恰是战线延伸过长了,进军西域对和吐蕃较量是非常不利的

家园 为什么呢?

我直观上觉得从河北发兵显然要比从关中发兵远的多啊。呵呵。具体出处我就记得不太清楚了,似乎天宝年间安西都护府的主战兵力似乎也才两万多啊,西域似乎还是个贸易通道和迂回的方向而已,在下窃以为。和吐蕃的战线是个半圆,西域、甘肃、青海包括剑南那里都有啊,长安似乎正好处于调度的中心。

家园 战线延伸过长,由于首都在关中

关中安全地位绝对重要,因此为了确保关中安全过分延伸,如果首都不在关中,新帝国没必要在西域过分深入,西域对当时的帝国是重大负担,人不多,但是要保障这支军队,代价极大,而且战线从西域延伸到云南.如果不去西域战线缩短集中扼守河西走廊和陇右会好的多.

历史恰恰是因此导致河北始终有强大离心力存在.帝国首都在河北则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结合有足够力量宰制天下,帝国首都在关中东北又不能不设防则河北经济中心和军队结合可以挑战关中.

家园 我的想法比较简单。

我很理解楼主定都河北的意思,这样确实可以压制住河北藩镇的独立之心。但是在唐初到开元年间,主要的敌人还是在西方的突厥和随后崛起的吐蕃。此外,拥兵西域主要还是因为驱逐了突厥所带来的红利而并非是完全针对吐蕃。我的疑问就是派一个节度使镇守关中的话,面对无险可守的西面,怎样才能遏制住崛起的吐蕃呢。而且,从秦开始大多数的正统王朝都是定都长安,或者创业于关中平原。派节度使镇守关中的话,可能对唐王朝来说更是一场恶梦。试想,一旦朝廷有变,关中的节度使勾结吐蕃,陈兵潼关以自守或者发兵直攻洛阳,河南,那东西魏的形势不是又出现了么。我个人认为,唐朝的失败还是节度使制度本身的失败,而且唐明皇在平叛时的一连串战术错误也是致命的。此外,如果像楼主所说的定都河北,那么面对吐蕃的战争应该怎么打?关中、甘肃、剑南分别设立节度使各自为战?还是皇帝亲征?第一种情况下,以吐蕃的实力,不说全部被击破吧,起码长安还是不是唐朝的就难说了,丝绸之路也落入吐蕃之手。面对游牧民族,单纯防御是很难的,以明朝之强加上那么完善的工事体系都连连被已经分裂的蒙古打到北京城下,更何况没有西向长城的关中?第二种情况就更容易判断了,吐蕃不是高勾丽,它是纯粹的游牧民族,靠一次,两次亲征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后方倒反而极有可能出现权力真空后的政变。所以,我觉得定都河北,或许河北不会反叛,但难保关中不会反叛,也难保能够压制住吐蕃。如果出现一个占有西域、青藏、四川西部(这应该是最保守的估计了)和关中精华之地的吐蕃的话,那真的是唐朝最大的恶梦了。

家园 河北才是中国当时重心所在,只要控制河东则可以压制关中

好久没来了.简单说一下,吐蕃和关中之间隔着河西和陇右,而历史上从河西陇右打进关中成功的势力还没有一个.即使布置节度使,河西陇右的形势也不可能尽统一人(历史唐实际也是分两个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控制河北河东河南就是控制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强干弱枝,唐代的关中本位强干弱枝实行不下去一个重要原因是关中已经不是中国经济重心所在.

家园 当然,我说的还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担忧而已啦。

我一开始的回复也说了,定都河北既有可能像清朝那样有扩张性也有可能像明朝那样内向。一切都是一个可能性罢了。^_^。我最中心的意思就是面对吐蕃这样一个居高临下的外敌,定都河北的情况下丢掉陇西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已啦。当然,定都河北导致经济政治中心合一,在始终有外敌骚扰的情况下,唐朝可能坚持的时间会比历史上长很多,就象宋朝那样。

家园 您的这种说法其实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河北一带至少在当时不具备中央集权的环境,审视一下之前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在此之前定都北方的王朝几乎没有,基本上都是在中原的洛阳和陇西的长安,咸阳之间来回跳。因此就必然导出一个重要的现实,那就是河北一带当时并不具备建立统一王朝的基础设施和人心取向以及文化因素,反而有分裂叛乱的动向,后来安禄山的叛乱以及河北三镇的半独立不是没有原由的。一直要到金的完颜亮定都燕京后才开始形成以燕京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模式(看看密码兄的那个系列就可以知道为了建造燕京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在隋末大乱初定的时期要建造这样的新都合适么),在没有管理先例的模式下隋唐自然会采用已有的范例,打破传统还是要有足够勇气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隋唐两代的建立者都是属于陇西集团,他们的根基在关中,在选择王朝建立的位置时不可能不考虑这点而去选择原北齐或者窦夏起事的地点作为自己的中心。

家园 这跟国力决定

初唐至盛唐的国力也仅仅可以支持帝国同一时间在一个方向上作战,以安史之乱以后的国力不论在哪儿定都至少有一个方向会出问题。关陇集团对唐贡献太大了。武朝之后唐的经济继续发展,但是军事能力却急剧下滑很大程度上就是武则天清洗的结果。

经营西域和跟吐蕃争夺是一码事,重点都在从河西走廊到葱岭一带的控制上。西北一带因为一个是贸易通道,一个是历史上中国最大的威胁基本都来自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隋唐时代,所以唐需要确保西北方向的安全。比较吐蕃和当时的契丹,吐蕃实力明显强多了,而且是占了地形优势从上往下打,除了高宗一朝的前期,唐军只有防守没有反击的机会。哥叔翰血战石堡也是给战略上防守起作用更多。而且吐蕃后来还曾经攻入长安,已经是中国腹地,如果首都东移,军事重点不放在西边,恐怕现在陕西都要拜喇嘛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