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东方新天地看李家的城(一) -- 过堂风

共:💬38 🌺11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土地流转本身就建立在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上的

离开这个前提条件,搞土地流转是不可能的。

家园 贬值“493%”是个什么玩意?

好好的文章,汇率这一段实在让人无语,一个“美元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应该是30.57”发天下人之未发,再来一个火星中文“贬值493%”(谁能看懂贬值超过100%是什么意思?变成负的了?),顿时把文章水准拉低三个档次

家园 多谢提醒,表述有误

已经更正了,人民币汇率较公允值贬值约79.73%。

家园 如果你用宋朝做正面例子,那为什么之后的朝代没有逃脱这个问

如果你用宋朝做正面例子,那为什么之后的朝代没有逃脱这个问题?

比如,即使宋朝依靠非农业税可以保障社会稳定,那么在明、清这种社会商业更加发达,而人均可耕种田地的比例不会有大幅度提高,这种情况下,明清没有理由农业税会占比更高。为什么明清反而出现大量的起义呢?

其次,宋朝没大规模起义是谁说的?随便扒拉扒拉就能找到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小点的就不列举了。宋朝只是没有全国范围的起义而已,一方面长期的对外战争转移了对内的矛盾,另一方面宋朝的版图也是唐宋元明清里最小的。

家园 为老兄治学严谨作风送花,为原回复语气冲动致歉
家园 把所有M2的来源都算在美元头上不妥。

M2的产生不光是美元等外汇资产,还有中国的实业资产,政府的土地抵押到银行也可以换出巨量的m2,还包括大量的企业股权,百姓的房地产。

家园 你是把货币信用和资产价值等同了。

在这里讨论的M2指流通中的信用货币存量,而不是用信用货币计价的各类资产总量。

现代货币发行体系已经完全脱离了金本位,是一种信用货币,人民币发行体系实际上从朱镕基时代、1990年代开始就是以外汇储备为锚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的外汇储备,大约折合3.4万亿美元,其中只有几百亿黄金储备。因为信用货币本质上对央行来说是一种负债,而外汇储备就是央行发行纸币的抵押,所以外汇储备有限,不能无限发行人民币,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总量太多,单位人民币的价值,反映为汇率,自然就低了。

至于抵押实物资产,从银行取得贷款,本身就是货币流通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因为央行并不直接和市场发生联系,发行的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央行发行央票的方式,贷款给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放款给企业和个人,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是这样来的。

二者的区别等于一个是人参果的功效问题,一个是猪八戒能吃几个人参果的问题

家园 首先,我的原话就是宋朝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

我没有说宋朝没有农民起义。所谓的大规模,指的就是黄巢、李自成、太平天国这种波及大半个国家的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根本算不上大规模农民起义,波及范围不过数个州县而已。如果宋江方腊这种起义算大规模农民起义,那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数不胜数了。当然,你非要认为这是大规模农民起义,我也不反对。

其次,宋朝并不是正面例子,我拿宋朝举例只是想说宋朝在两千年帝制社会里是个例外,我不反对你把宋朝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实际上只有TG才跳出了两千年朝代更迭的周期律,这是我前面就说过的。

第三,不是明清没理由农业税占比高,而是明清事实就是以农业税为主,工商税比例极低。明清,尤其是明朝,工商税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直到清末曾国藩练湘军,才开始收厘金。至于为什么会如此,那是因为朱元璋一手设计的制度就是如此,明清六百年,只是沿用朱元璋一手设计的制度而已。

家园 你的思维真混乱

现代货币发行体系已经完全脱离了金本位,是一种信用货币,人民币发行体系实际上从朱镕基时代、1990年代开始就是以外汇储备为锚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的外汇储备,大约折合3.4万亿美元,其中只有几百亿黄金储备。因为信用货币本质上对央行来说是一种负债,而外汇储备就是央行发行纸币的抵押,所以外汇储备有限,不能无限发行人民币,

既然是信用货币,那就是完全不需要抵押。你既谈信用,又谈抵押,可见根本就没有认识清楚。

你先解释一下,在我国没有外汇储备时,黄金也只有那么点,那时的货币是怎么样发行的。

家园 这是两个问题,我分别回答。

首先答复第一个问题,即计划经济下的人民币的发行,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的发行基础是物质本位,下面是别人写的建国以后人民币发行的历史,比我写的系统,就不再赘述了

中国的货币发行历史(2013-01-15 10:32:34)转载

▼标签: 财经 分类: 金融

一、革命战争时期及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币发行以物资本位为基础,没有与金银、外汇挂钩。

二、1979至1994年,人民币发行央行再贷款为基础。

具体地以信贷额度形式体现,但由于操作过程中无硬性法律法规约束,信贷计划不断扩大,基础货币投放没有节制,不得不进行货币发行机制改革,将人民币与外汇挂钩,实行准联系汇率制。

央行再贷款本质上是国家负债,是国家信用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在一般情况下,国债发行代理人是财政部,而在我国是央行。仅代理人发生变化而已。

很遗憾,当时由于国家法制不完善原因,没有把央行信贷计划上升为类似国债法之类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法》及其配套的法律体系没有建立,压制了强大活跃的国债市场及国债交易体系。

三、1994年至1997年,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以央行再贷款为主转为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并重。

由于信贷计划无硬性约束,货币发行向美元背书发行转换,以取得刚性约束,以规避计划发行软肋。这再次让我国错过了向国债发行的好时机,迟迟不能建立以国债为本位,法治化硬性约束的货币发行模式。

四、1997年以后,人民币发行逐步演变为以外汇占款为主,主要是美元为基础的货币投放模式。

以外汇占款为主,虽然弥补了央行再贷款为基础的无约束状态,货币发行有了硬性约束,但却将人民币发行固化在美元信用上。货币发行权及定价权却受了美元制约,给我国宏观调控带来了困难。

五、今年前几个月,央行又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制。

可见,我国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目前,人民币发行大致经历了物资本位,国家信用计划,美元汇兑本位三个时期。应该说,三个时期,人民币的发行机制均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革命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然后是第二个问题,信用货币的发行需不需要抵押,首先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财务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负债=资产+权益 ,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储备是列在资产项下,人民币(基础货币)列在负债项下,资产对应负债,外汇储备对应人民币(基础货币),外汇储备就是人民币的名义抵押。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规定的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就是以美国当时拥有的占全世界75%的黄金储备为美元这个信用货币背书的,1973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无法维持黄金与美元的比率,导致主要经济强国纷纷兑换黄金,黄金储备的锐减直接导致美元汇率暴跌,信用货币的本质是官方债券,只不过是没有提供足额抵押物,完全没有抵押的信用货币就是废纸,虽然各国信用货币的发行准备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发行准备(抵押)的货币下场如何,看津巴布韦就可以了。

家园 一回复就陷字眼里了。

你的回复是

我没有说宋朝没有农民起义。

而其实我的问题是

其次,宋朝没大规模起义是谁说的?

这种小技巧很无聊。

对于农民起义,我的意见是:

宋朝只是没有全国范围的起义而已

你的回应是:

所谓的大规模,指的就是黄巢、李自成、太平天国这种波及大半个国家的农民起义。

双方指代的都是同样的事实,理解方式和定义不同而已。但这种定义不同,会带来对宋朝整体社会稳定的判断不同,那么宋朝跟其他朝代不同的比较就容易偏离。这个才是重要的。

黄巢、李自成、太平天国只能存在于巨大版图下的巨型帝国,对于宋朝这样一个长期偏安的国家,中华实际上是分隔成几个国家,宋朝仅仅是汉文化的传承,从规模上本身并不能与唐元明清相提并论。我们现在的首都在宋朝都不曾在汉人的手里。尤其是南宋,反而与南北朝这种形态更相近,而在小国家里怎么可能出现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因此,宋朝的农民起义规模相对较小,并不能有什么指导性作用。除非你能在南北朝时期找到你认为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所以,宋朝的农民起义特点不足以为土地流转提供依据。

再说土地流转。为什么一直都在说土地问题,而不提矿山问题、机械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因为土地具有其严肃双重性。

一是资源性,古代是土地衍生出的农业利益,近代在西方羊吃人出现的畜牧业利益,到全球大规模工业生产,到现代中国的土地财政及区域发展,土地是人类生活乃至经济发展的必需品。全世界的人类,都需要生活在土地上,依靠土地才能生存。这个不仅仅是吃穿的问题,而且也是整个社会财政的物质根源。

二是唯一性。土地不可再生,这是客观现状。不用跟我说神马填海造田之类的,因为所有跟土地相关的大学教科书上都列举了这一条,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在宏观上来说,土地不可再生的特点就注定了它必然称为稀缺资源。在社会上对于稀缺资源的处理手法无非两种,垄断还是分化。任何时期的土地流转都最终走向垄断,进而走向死亡。

所以,如果你能证明人类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等都能大规模大比例地脱离地球上的土地(我不跟你咬文嚼字神马叫大比例,在生产总量能达到十个百分点就行,一半都不用),或者能在外太空找到新的一个能低成本入住的星球,我再跟你谈土地流转的问题。

在中国谈土地流转,尤其是一个土地财政的中国,简直就是在要中国的命根。

家园 你原来看得懂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啊

那怎么会将M2与外汇占款相比得出通货膨胀的结论?这是三个事物好不好!

我国的货币发行,明明白白告诉你了,就是5-6万亿左右,这就是市面上流通的实实在在的货币.按照有些人想的,如果买进外汇就要发行人民币的话,外储增加到4亿美元,货币发行就增加6亿人民币?用脚趾头想想都是不可能的。

货币发行从来都是不需要抵押物的,货币只不过是个符号,对应的是整个国民经济,发行多少货币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意愿。

家园 是你首先跟我抠字眼的

我前面的原帖说的很清楚了,宋朝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按我的上下文意思就是没有全国性起义。而你那什么方腊宋江的例子来反驳我的说法,你自己本身就在抠字眼。你拿什么方腊宋江做例子反驳我,本身就是试图用你的定义来推翻我的定义。就算按宋朝的国土面积论,什么方腊宋江也不是什么大规模起义。既然你先开始抠字眼,那我不得不跟你抠字眼,要不然这个问题没法讨论。你不能一边自己抠字眼,然后指责别人跟你抠字眼。玩这种无聊的把戏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我也说的很清楚了,宋朝不是正面例子,宋朝只是个例外。真正跳开封建社会周期律的是TG。

第三,土地流转并不改变土地的国有的性质。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一样。TG之所以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历史周期律,最重要的一环就是TG把两千年来土地私有的性质改变了。土地,自从TG建国后,就是一直是高度国有垄断的,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其实也是垄断。土地流转,无非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流转使用权而已。

我前面也说的很清楚了,土地问题当然是根本问题。但不能机械的教条的理解土地问题,工业化以后的土地问题和工业化以前的土地问题,根本是就两个问题。

家园 还是用数字说话吧。

主帖中这一块说的比较含糊,在这里详细说说。目前能查询到的最新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是2013年6月份的,就拿2013年6月与2010年6月的官方同期数据做一下比较和分析。

首先看外汇占款,2010年6月为154234.48亿元,2013年6月为257776.47亿元,同比增加67.13%,然后看外汇储备,以人民币计价计算,2010年6月为188703.99亿元,2013年6月为249868.78亿元,同比增加32.41%,以美元计价计算,2010年6月为24542.75亿美元,2013年6月为3466.86亿美元,最后看M2,2010年6月为673921.72亿元,2013年6月为1054403.69亿元,同比增加56.46%。

额外要说明的是,其中以人民币计价32.41%(人民币)和美元计价42.47%(美元)

的外汇储备增速出现差别,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引起的,2010年6月28日汇率6.7890,2013年6月28日汇率6.1787,人民币同比升值约9.84%,这与人民币/美元统计口径的差额是基本一致的。

与2010年同期数据相比,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即外汇占款增速为67.13%,而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储备增速仅为32.41%,也就是说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发行速度等于外汇储备增加速度的两倍,也就是说从2010年到2013年之间的3年里,新增基础货币约103541.99亿元的价值较2010年6月贬值约50%,换一个说法就是51770.99亿元新增超额货币完全脱离了货币发行准备,等同零抵押债券。而M2的增速为56.46%,同样远远超过外汇储备增速(32.41%)约2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从2010年到2013年的3年间,新增超额货币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方式放大了货币存量,超过外汇储备增速部分的新增流通货币进一步脱离货币发行准备继续贬值,负债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资产增加的速度,超额部分的负债必然带来资产的升值,超发货币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最后看M2与基础货币的差额,2010到2013,M2的增速为56.46%,基础货币增速为67.13%,M2增速小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持续降低,说明人民币的货币供应扩张能力减小,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能力和效果已经减弱了。

基础货币和M2不是5、6万亿的规模,而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央行2013年6月份资产负债表显示,截止到6月末,央行基础货币为257776.47亿元,6月份货币供应量表显示M2为1054403.69亿元,基础货币、M2的概念,货币的发行过程和货币乘数,这个不解释了,不知道的朋友自行百度。

央行目前发行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是外汇占款,发行的基础货币不一定全部通过商业银行放贷,央行调节货币存量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作为货币蓄水池的是发行央票(正回购、逆回购)。

最后说一句,没有脱离发行准备、无限发行的信用货币,以美元为例,为了防止美国政府滥发货币,法律明确规定了美元的发行准备是美国国债,而且美元发行量不得超过美国国债的70%。无限制发行货币的下场就是政府信用破产,被全世界孤立,比如津巴布韦。

家园 简单地说,你认为如果外汇不再增加

那么中国的M2每年增加就都是贬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