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125)再说“航空军”:强-6丙 -- 本嘉明

共:💬102 🌺361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茗谈(125)再说“航空军”:强-6丙

2年前,我们提到了“航空军”,这个设想要变成现实,需要一款具体的主力作战平台,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小强”。

“航空军”是“让一部分陆军先飞起来”,而不是“空军化”,因此“小强”相对于空军在役战斗机,性能指标低,使用维护难度低,皮实简单,数量大。

本嘉明:我再解释一下

(一)

中国的唯一对地攻击机,强-5,已经到了实在不能挑担子的地步了,能升级的潜力已经挖尽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军用航空器工业,近期虽然有歼-10,歼-20,歼-15,歼-16等“井喷”发展,但研发人员,研发实验器材,厂家生产能力,所有这些资源,都供不应求,所以才打算采购苏-35。如果要再开发新的强击机,从人力,物力,财力,需求紧迫性而言,都动力不足。

但以目前的世界热点来看,乌克兰攻击东部独立武装,以色列攻击加沙,巴基斯坦空军攻击椑路支分裂分子等等,实惠好用的强击机都是不可或缺的打击平台。中国适当地强化对地攻击力量,是刻不容缓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开发一款新的强击机,强-6。强-6甲,是空军型,用来替换强-5;强-6乙,是海军航空兵型,用来低空接地,突然攻击;强-6丙,就是“航空军型”。

这其中,强-6甲和强-6乙,中国自己总共装备200架左右;强-6丙,自用加外销,至少1500架。

(二)

中国其实早就有“强-6项目”。

1973年,萨达特领导埃及对以色列发动“十月战争”。凭借长期周密的准备,埃军取得战争初期的重大胜利,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苏联也大为高兴,1974年初,一下子就卖给埃及一大批新式玩具:8架米格-23MS截击机、8架米格-23BN对地攻击机以及4架米格-23U教练机。

随后埃及华丽转身,与以色列媾和,投入美国怀抱,苏联怒而与埃及决裂,米格飞机的零部件供应和技术维护支持当然就终止了。

米格-23同美国的F-14一样,是可变后掠翼高速战斗机,其技术复杂程度,比上一款米格-21跨出了好大的一步,买了米格-23的发展中国家,后来都吃了不少苦头,领先吃螃蟹的埃及凭自身薄弱的工业更无法应付,于是这批宝贝,不到一年就停飞了。1975年底的时候,埃及的米格-23飞机都退出了现役,转入库存,埃及空军正准备接收法国玩具------“幻影”战斗机。

1976年,埃及签约向中国提供10架米格-21MF战斗机、2架米格-23MS截击机、2架米格-23BN攻击机、2架米格-23U战斗教练机和10枚AS-5导弹,以换取中国为其庞大的苏制米格-17和米格-21机群提供零部件和技术支持。

得了龙王爷的宝贝,中国航空人欣喜若狂,随后根据米格-21MF仿制了歼7III全天候歼击机;而米格-23系列则被“技术上肢解”,“分块”支援了歼8II、歼9、歼13、强6等项目。

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现“洪都航空”),在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的坚持下,说服空军在米格-23的基础上,立项研发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并命名为强-6。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2图:Q-6的两个版本,进气道位置不同。

但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太薄弱了,在仿制过程中遇到了巨大技术问题。和米格-23相比,中国仿制的“变后掠翼机构”要超重12%(材料工艺问题),导致作战半径及载弹量的减小;发动机Ws-6的可靠性低,达不到装备要求;对可变后掠翼的控制系统的仿制失败。

80年代中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及后续的“中越边界弱战争”以及苏联入侵阿富汗,使中国与美国在军事合作上迅速升温,解放军一时倾向于从美欧获取更新的技术,造不如买;而空军认为“可变后掠翼布局”不再是将来战斗机的主流;可变后掠翼战斗机的后勤维护又过于复杂繁难,事实上苏联和美国的类似飞机的整备率一直低于其他的固定机翼战斗机(从这点上说,伊朗空军还是相当牛的),所以后来米格-23“死”了很久,更老式的米格-21还在穷国的空军里活蹦乱跳的;洪都的仿制过程不顺利;以及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立项;军费要压缩……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强-6和运-10一起下马。

但客观说,可变后掠翼战斗机还是有独到的优势,就是一机多用(既可对空,也可对地):打开机翼(降低后掠角),具备很好的低空低速性能;收拢机翼,又能飞2马赫以上的高速。这使得可变后掠翼战斗机能在超低空以亚音速悄悄飞近目标,发射导弹攻击后迅速拉起,以高速脱离战场------这对于打击弱国的海面舰支尤其有用,因为不具备空中预警能力的小国舰队,受地球曲率限制,舰载(岛基)雷达无法远程监控大片洋面,如果日本海自脱离陆基预警机的保护范围的话,也一样会这么惨。而这种战法对于袭击敌预警机,也很有效果。

况且老实说,如果当年强-6研制成功的话,其技术水平优于歼轰-7,到今天还在海空军里牢牢占稳一席之地,是很可能的。

(二)

1969中苏边境发生了 “珍宝岛事件”,在 “准备打大仗”的背景下,林彪命令上马研制垂直起落战斗机,即“四号任务”。在极大的政治压力下,601所设计人员加上全国一盘棋的支援,全力以赴,仅用20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出了垂直起落飞机的总体方案。

这个设计,是以当时中国已经吃透技术,能够完全自产的歼-6为基础,加装4个涵道螺桨,飞机在起飞时用WP-6发动机带动螺桨,向地面吹冷风,像直升机一样起飞,然后把动力切换到正常的喷气推进,飞机平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设计,体现了中国航空人的聪明才智。在前线简陋的机场,像英国的海鹞那样以热流喷气垂直起降,是不现实的,何况中国根本没有矢量推力技术。但就是这样的设计,最后还是没能搞成。其实说起来,搞成了意义也不大,因为拖着这么4个大盘子,飞机的高速性能被破坏殆尽,对空作战根本就不可能。

但“四号方案”对于强-6丙,那是正好管用。

(三)

所以我的建议,是复活“强-6项目”,利用中国现有的航空工业,材料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实力,利用中俄的良好关系,仍以前苏联的米格-27(米格-23MS的后继型攻击机)为基础,同步开发强-6甲/乙/丙,摊薄研发和建立生产线的投资。

强-6甲/乙,仍然按旧“强-6项目”,各项要求指标加以修正后,写进研发标书。

强-6丙,则放弃可变后掠翼,机翼固定在最小后掠角状态(即接近于垂直机身),省下的“可变后掠翼伺服机构和飞控机构”重量,挪用给“四号方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米格-23的机腹,足够加装“四号方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于强-6丙只有低空低速,打击地面低速运动目标的任务,因此不必装备雷达,油箱也可以改小(航程可减少)。“四号方案”要在机腹加装长吊舱,原6管30MM加特林机炮只能装入荚舱,挪到长吊舱之前,前起落架之后的位置。

本嘉明:茗谈(70):航空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速度和起降操控等指标怎么解决?还有后掠翼强击机怎么用

“强-6丙,则[QUOTE]放弃可变后掠翼,机翼固定在最小后掠角状态(即接近于垂直机身),省下的“可变后掠翼伺服机构和飞控机构”重量,挪用给“四号方案”
。”[/QUOTE]

家园 二胖子沙发
家园 继续说“强-6丙”

强-6丙,我们也可以叫它“大盘儿机”(不是新疆名菜“大盘鸡”),它的机翼类似于美国的A-10,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10的机翼,几乎与机身垂直,特别适合于低空低速,用于打击地面移动目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复活“强-6项目”,而不附加“强-6丙”,那意义不大,甚至不划算。因为中国没有大量的Kb武装分子占山为王,暂时强-5能勉强凑数(但牺牲利益而换取屈辱的和平,是不明智的,中国只要亮明了态度,早晚会卷入政府对非政府Kb分子的武力冲突中,到那时候强-5是不堪用的);而且可变后掠翼飞机研制难度大,后勤维护要求高,首批造价高。所以单凭海空军的订单,无法达到很大的量产数量(因为歼轰-7已经先机抢占了座位,海空军再订购48架强-6甲/乙,算不错了)。

强-6甲/乙,是传统的空战类飞机,对于机翼转到大后掠角时,飞机的2倍音速飞行,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整机的各类零件设备,都是按超音速战斗机的豪华标准配置。而“强-6丙”仅仅是亚音速攻击机,对机体结构强度,设备性能等各项指标,可以全面放宽,从而大大简化结构,降低造价,皮实耐用易维护。

强-6甲/乙算一组,强-6丙算另一组的话,这二组飞机之间,外形相似,但其实是两款截然不同的飞机设计,类似于美国“大黄蜂战斗机”和“超级大黄蜂”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二组飞机之间,很多零件确实可以互换,但强-6丙的零件,接口与强-6甲/乙的同一零件虽然一致,性能指标和耐用性却不如强-6甲/乙的零件,虽然在战斗中,可以紧急互相拆换,但只能支撑若干飞行小时。等战事稍缓,就必须换回来。

强-6丙的造价,远远低于强-6甲/乙的,单机价是强-6甲的1/2,强-6乙的1/3。而强-6丙的大量订购,又反向摊薄了强-6甲/乙的造价。当然,以强-6丙的造价,仍然是“航空军”里的豪华王牌了,围绕这个核心平台,辅以大量的轻型螺旋桨飞机,无人机,才能组织起“航空军”的汪洋大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2图:米格-23机腹下有6管机炮,并可以挂一枚大弹。

“强-6甲/乙”可以在机腹下携带一枚3吨以上的大弹;强-6丙由于机腹下装了“四号装置”,发动机性能也弱于“强-6甲/乙”,因此无法带大弹,机翼吊架只能承载轻型弹,如反坦克导弹,反直升机导弹,或火箭巢/副油箱,因此其攻击武器主要是6管30毫米机炮,主要打击敌轻装甲目标,比如:地面上的软目标(装甲车,卡车,导弹阵地,指挥所),空中的敌直升机,敌无人机,敌对地攻击机/轻轰炸机(如美国A-10,俄式攻击机),巡航导弹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强-6丙并不配备高性能的机载火控雷达,但普通性能的旧款战斗机雷达,现在也不贵,用得起。因此强-6丙在几个主要指标上,要超过敌武装直升机:平飞时喷气推进,比阿帕奇跑得快;也可以树梢埋伏悬停;空对空火力比阿帕奇强;对空搜索雷达也比阿帕奇看得远。因此强-6丙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几架一起上,围歼一到二架阿帕奇。

“大盘儿机”在满载武备时,可以勉强垂直起飞,但此时需减装油料,因此作战半径仅100公里左右。如果把4个大盘儿倾转,短距滑跑起飞/降落,那么作战半径可以达到400公里。对于战斗机来说,这样的航程,只是“机场保卫者”(大家不要笑,鹞式的情况就是如此),但对于配合陆军的“航空军攻击机”而言,400公里打来回,那足够(地面战)战役级大纵深包抄的规模了。

“大盘儿机”的垂直/短距起飞方式,跟美国的X-22是一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以前介绍过X-22,当年它的起降操纵性就没有问题,今天就更好办了。

本嘉明:<李锅17>:小飞机 (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只是X-22个头小,商载太低,平飞速度又不快,因此军用价值不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盘儿机”用大盘起降,用喷气推进来平飞/格斗,尺寸又够大,解决了这些问题。“大盘儿机”的平飞速度虽然也不快(高亚音速),但只要最低速度能跟武直周旋,最高速度能快过A-10(打不过时逃得掉),就行了。

而且“大盘儿机”不是只有一个强-6丙。强-6丙A,是单座大盘机;强-6丙B,就没有大盘,纯是靠跑道起降的亚音速攻击机了;强-6丙C,是大盘双座型,后座飞行员遥控一架翼展8米的大型无人机,协同作战……这么子子孙孙地发展下去,“强-6丙家族”是木有穷尽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觉得中国没有使用强击机的地方

除非和毛子开战。

恐怖分子不够格。

越南,台湾可以用更高级的JH7。

你最后说到的大型无人机倒是个很好的选择。

家园 受不了了

就这么一个概念您念念不忘两年了?敢不敢上军事论坛上秀一秀啊?

“小强”一定是一种作战样式类似于美国A-10和炮艇机,电子设备简化(大多是目视距离作战),皮实耐用,便于维护,量产低价的“土装备”,一架飞机都不一定比美国佬的一枚空空中距弹贵出多少,而且方便在前线扎堆。

还得加上垂直起降是吧?以前成龙做过一个空调广告,他严肃地说“我要省电30%”,呵呵那我还想做个永动机省电100%可不可以啊

贝尔公司的技术的结晶,就是已经列装的V-22鱼鹰,从本质上说这东西使用涡轴、旋翼、总距和周期距控制,它是一架直升机。中国连通用直升机的市场还刚起步,就能一步跳跃到倾转旋翼了么?况且V-22并不安全,原因就在于旋翼直径太小。所谓的J-6绑四个旋翼的方案,难道会更安全么?就算类似的东西能飞,仍然看不出任何廉价易用的可能性。这东西要是能廉价易用,那么普通直升机就更廉价易用

所谓的变后掠翼攻击机更是开历史倒车。现在连变后掠翼战斗机都没有了,原因之一就是成本的考虑。很难想象世界上能有比A-10更简化廉价的变后掠翼攻击机。再者,攻击机需要变后掠翼干啥?

家园 是我没有说清楚

可变后掠翼技术,现在不时新了,因为更好的技术出现了,比如采用几何可变机翼(翼面扰流板、前缘机动襟翼等)+边条等技术,部分解决了小型军用飞机兼顾高/低速飞行和控制的问题。

(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这样假设,米格-23的机翼,后掠角从25度到55度,在飞行手册里注明,可以调节4档,第一档是后掠角最小,适合低速飞行;第四档是后掠角最大,适合最高速度飞行。那么从25度到55度,算它每度为一格,也有30个选项,为什么飞行手册上只定了4档?

这是前苏联的科学家们用数学计算和风洞实验,一度甚至半度一测,穷尽人力物力,积累的科研成果。

换句话说,其实中国从埃及得到米格-23的样机和飞行手册时,就得到了4架不同飞行性能的,固定机翼喷气飞机的气动布局。当然,这4种不同角度的后掠翼,只适用于米格-23的机身,不能照搬到歼-7上面。

而其中的第一档,后掠角25度的,我们拿来做一个简化的“副产品”,就是强-6丙。

这种“把一个鸡蛋克隆成4个鸡蛋,放4个篮子”的特点,是1960年代以后兴起的几何可变机翼等技术所不具备的。

(二)

这样说,你还不明白的话,看这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国的F-111,同样是可变后掠翼。假如美国人按后掠角最小一档的气动布局,研发一架对地攻击机(机翼不再是可变后掠翼),来取代A-10,可以不可以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气动上讲,是可以的。F-111把风洞都吹完了,数据都齐了,按比例缩小一点机体,就可以取代A-10,省不少研发费用和研发时间。新飞机的电子化程度要高,内部你可以重新设计,顶层设计;外部就这样了,不用变了。

如果美国人真这样做了,你当然不会在这里笑话我了。他们没有做,不等于就不能做。

(三)

我们在这里,不过是摆龙门阵,能说动谁了?又碍着谁了?息怒息怒。

家园 外贸出口呢?

小国穷国可是很需要攻击机的。

家园 你这丙和甲、乙分得也太开了

甲、乙没有必要。空军都是多用途战斗机,没有必要再去炒一遍米格23。

海军短距起降很有必要,但是技术上有问题。个人感觉最成功的还是鹞,粗脖子的F35化那么多钱和时间,最后的性能未必能比鹞高多少。

那个大盘机嘛,就不要挂“强”字号了,WZ-100,如何?

家园 这么大的盘子,一下子贴4个太危险了

哪个出问题都是大麻烦。还要对地低空,不用太先进,RPG都能揍下来吧。

家园 醉翁之意,不止在酒

每个航空综合体,都有自己的“镇山之宝”,就是“当季新款”气动布局,别人根本抄不了。成飞有“鸭式布局”,沈飞斯基有基于苏-27的“机身升力体”,那么洪都呢?

对“可变后掠翼技术”的否定,集中在两个方面:

1)昂贵复杂,与新技术相比,性价比不高。但美苏真正下力气研发第一代可变后掠翼,是30多年前了,以今天的航空工业和电子工业水准,有些技术难题可能已经不那么麻烦了。技术就跟时装一样,会换季,但不等于过季的就是死的。办公室小姐都换裤装了,不等于将来不会再流行职业裙装。

2)这么复杂难弄的技术,就算继续用,用于小型战斗机,不划算。但这个技术用于大型飞机,比如战略轰炸机,大型跨洲客/货运喷气飞机,还是很有效益的。

所以我的建议,假如洪都有这个心气,敢组织敢死队,立军令状,那就让他们搞搞看。搞成了,这个份量也不轻,毕竟全世界第四家。没搞成,也出一批技术成果。如果不想被人说是我国擅自山寨,那就向俄国买米格-27的“技术转让”再改良,反正是淘汰品,反季打折价。

对地攻击机不需要花哨的新技术,朴素的老经典,够用了。从米格-27可以变出的各个翼型角度里,选取一个,固化使用,就能快速开发一款新强击机来替换强-5,并利用这个订单的利润反哺对“可变后掠翼技术”的攻关。这样,中国会催生出第三个“战斗机设计制造综合体”。你爱梅西,可以只爱他的双脚,为什么一定要被迫也爱他的头发和指甲?米格-27就可以这样分身克隆,截取其中一个基因片段来使用。

我相信“可变后掠翼技术”是个富矿,美苏欧洲只是浅尝辄止,还是有尾矿可挖的。

至于强-6丙,起飞经常靠大盘子,但平飞作战时靠喷气推进,所以即便某些大盘子受损,仍可以滑跑降落,放出阻力伞,只不过迫降跑道要找长一些的公路罢了,至少还有救。

家园 老本最近总是写这种技术科幻帖子

是兴趣焦点转移了吗?

老实说,我个人还是喜欢看你八卦北美豪门巨富恩怨情仇,那个更能予人启迪。

家园 只谈科幻,不谈风云

在大数据面前,每个人都是赤果果的。

何苦惹祸?

家园 寡人有疾

看到民科我就要喷,此乃强迫症。难道能指望说服民科么?不,以我的经验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可以说服围观群众,免得他们被民科误导

(一)前缘机动襟翼和边条不叫变后掠翼,玩什么文字游戏呢。MiG-23的变后掠翼也不是什么苏联科学家呕心沥血的杰作。F-14的变后掠翼是无级自动调节的,又是谁的杰作

(二)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飞机能随便放大缩小的。所谓空气动力学,就是对一物体已知马赫数、雷诺数,求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尺寸放大以后,雷诺数就变了,原有气动研究就不再适用。当年大跃进的时候,有些人就提出在J-5的基础上放大,做一款赶英超美的先进战斗机,结果当然是失败了。知道因为啥失败吗,就是因为某些人想问题不是从科学规律出发,而是从“毛主席说...”出发。

家园 放大版

超级大黄蜂(单座的F/A-18E和双座的F/A-18F)是原“大黄蜂F/A-18C/D”的外形放大版,成功了。

日本F-2战斗机,是美国F-16的放大版,成功了。

法国战略轰炸机,幻影4,是幻影系列战斗机的放大版,成功了。

歼轰-7(飞豹)是歼-7的放大版,听了毛主席的话,也成功了。

你想说什么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