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信 -- 明心灵竹

共:💬100 🌺19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和北纬兄以前也讨论过

数学的发展是需要传承的,特别是高级数学,和实际的生活挺远,没有直接作用,文明又低级的话,是容易失传的。明朝数学是落后的,后期才有起色。但是根子在于元代,元代的统治者,文盲就很多。对蒙古族来说,这些数学的确是一点用都没有,根本就没有任何理解的可能,更不要说发展了。唐朝也是类似的,五胡乱华后,文明基础被摧毁,盛世下数学水平并不高。

《中国数学大系》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吧,其对元代数学的评价是:

“中国数学……从元朝末期开始,一直是沿着实用性、技巧性的方向发展。”.

反应出来的事实,就是中国的基础数学理论研究从元朝中后期开始就彻底荒废了。南宋以前的高级数学理论已经没人搞得懂了,数学家们只能搞点实用的算法口诀、技巧之类的东西来传播数学知识.

家园 是不是有些时间点弄错了?

在中国,早从东汉时期起,学者们就惯用插值法来推算日月五星的运动。起初是简单的一次内插法,隋唐时期出现二次插值法(如一行《大衍历》,727年)。由于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不均匀,二次插值仍不够精密。随着历法的进步,到了宋元时代,便产生了三次内插法(郭守敬《授时历》,1280年)。在此基础上,数学家朱世杰更创造出一般高次内插公式,即他所说的“招差术”。 朱世杰的公式相当于

f(n)=n△+ n(n?1)△2+ n(n?1)(n?2)△3 + n(n?1)(n?2)(n?3)△4+……

这是一项很突出的成就。

历法的例子不正好说明了需求决定供给吗?

当你研究的东西不能产生现实的回报和效益,还有谁会历经数代几百年地持续前赴后继,殚精竭虑?

历法这玩意儿,有,日子是一天天地过,没有,仍然是一天天地过。很急迫吗?而西方的主要人类活动,都与海洋有关,人命关天,这二者之间区别大了去了。

西方数学的大跃进就是两个:1,希腊时期的古典数学,贡献是体系性,逻辑性。这方便了普通人的学习,也方便了学术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2,近代数学,微积分的应用。现代数学早就不是中国古代算术的层次,已经进化到用数学语言描述社会现象,解释世界,认识世界的哲学层次。

家园 不管明代出了什么问题都不负责任

下怪清,上怪元,中间怪倭寇。。。

家园 对,有市场需求才有动力

中国人会加减乘除,能作平帐目,知道勾三股四弦五,能算出田地面积,记得一年24节气,把握下种的时机,基本就搞定了。

家园 拓展一下,就是

  新中国高级数学很落后,可以怪满清。

  明末中国的实用技术比西方厉害,科学落后西方。当时学习西方的热情很高,学术翻译很多,落后不多,也能学得来。《崇祯历书》的主编是徐光启,属于天才级人物,历书编写任用了大量的西方人。

  

《崇祯历书》包括46种,137卷,全书分节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关于历法的,后者是关于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的。书中大量引进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

  

在编纂过程中,历局聘请来华耶稣会的龙华民(意大利人,参与短期编制)、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参与短期编制)、汤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参与译书,编译或节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陆续编成书。

  明末还是有希望在高级数学方面追上西方的。这个过程有点象高铁,主动引进,消化吸收,然后再超越。满清入关后,这个过程就终止了,不再有主动学习。然后就是漫长的停滞和衰退过程。《天工开物》这样的科技巨作被认为有”反满思想“,被全面销毁,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由藏于日本的版本重印刊行的(日本人可是把他当珍宝的)。历史教科书说要到清末才“开眼看世界”,其实明朝早就开眼看世界了,主动接触西方世界了。西方也一样,罗马帝国被野蛮的日耳曼部落入侵,文明毁灭,欧洲进入漫长的黑暗中世纪。为什么辉煌的文明总是腐朽的,这真是一个问题。

点看全图

天工开物里的水车,中间那个我小时候踩过

  高级数学要有很高的文明基础和长期的和平,数学家不能被生计所困,“无用之学“得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这个判断的话,10后的很多家庭已经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让孩子追寻自己的兴趣,2030年以后这些人开始出成果,乐观估计,中国2040年前后开始追上或超越世界水平。

 

通宝推:金口玉言,ton,
家园 这是不负责任的历史观点,责任全推到异族身上

其实真正原因还是中国从北宋开始就走错了路,其实唐末五代天下大乱,门阀贵族基本上在战乱中被消灭殆尽,中国开始进入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统治模式和唐以及唐之前的贵族社会的模式肯定是不同的,贵族社会中间层是贵族,而市民社会统治中间层是官僚,所以说从宋开始,中国就应该进入官僚治国的时代了。但是这个时候,历史出了一个大偏差,因为赵氏得国不正,所以大搞文人治国(写文章的治理国家,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宋以前,能当到宰相的都是最老道的政客,而有些人文章写得好,也只能算副业,而到了宋朝之后,情况反过来了,要当大官,首要任务是文章要写得好,治国理政倒成了副业了。

官僚治国与文人治国有一个区别:官僚治国,维护的是官僚集团的利益,而官僚集团是依附于国家权力的,所于官僚集团必须服从于国家权力,其效忠的对像是国家或者国家的最高代表(皇帝),而文人治国,维护的是文人或知识分子利益集团的权力,而文人和知识分子是有一定思想独立性的,他们效忠的对像不是国家或者皇帝,而是他们自己认为的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文化”“知识”或其它什么,国家权力是硬的,但文化是软的。某些文人在改朝换代的时候说自己效忠新朝的目的是“保留文脉”,就说得很清楚明白了。

另外,文人治国,就自然会去贬低甚至打压农工商军或者其它社会部门以及这些社会部门中的精英人物。同时因为文人集团掌握了舆论权,在皇帝比较弱势的时候,还会去主动打压皇权。而皇权在封建时代是社会的总稳定器,一旦皇权被削弱甚至被压制,固然经济思想文化会得到一定发展,但是与之伴生的将是整个国家社会动荡甚至天下大乱。

家园 古中国没有高级数学发展的社会条件:需求和政权力的限制

你举的那些例子,说难听点,不过故纸堆里找自信。说好听点,那只是个别人物的玩票,或者零星的个别事例,无法形成一种潮流和趋势,不用太长的时间,这些人很快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无人问津。

考察一下希腊古典数学向近代数学突变的具体原因,你会很清楚。阻碍中国向现代发展跟朝代、文化都没关系。即使没有清,明继续存在300年,这个结论也不会变。

更进一步思考一下,牛顿和莱布尼茨是因为什么而发明并应用微积分的,而在古中国,有没有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的客观需求。

家园 西方数学与更宏观的空间、更复杂的变量,更精密的结构关系大

而古中国,主要的经济活动不超过一县之地,主要的活动范围不超过一省一州,主要交通工具是极低速运动的牛马舟。

而西方数学的突变就在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而此二人的研究却是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现实生活。

家园 不能用市场的观点去衡量高级数学

高级数学有为社会服务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满足人类好奇心,探索未知的一面。它通常是远远走在社会需求前头的,是一种”无用之学“。从短期的经济角度来看,他就是一种完全没有收益的活动。就比如现代数学,陈景润去研究数论,对人民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

科研离普通人的日常很远,高等数学是科研的科研,离日常生活更远。它需要经济基础,但并不是一种完全的经济活动,不能用经济规律来衡量。现在的高等数学,也基本上以探索未知为主,不能用能否创造经济效益来衡量。

通宝推:给我打钱87405,
家园 《天工开物》可不是故纸堆

它是17世纪的工艺学集成,各方面都是领先世界的。

如果今天你能写一本领先实用的《半导体工艺学》,一年收入一千万,是个不大的事情。

家园 中国和波兰的衰落很相似

波兰鼎盛时占据了东欧最大最肥沃的平原,波兰大地主只要有源源不断地从东方抓来的廉价农奴,轻轻松松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粮食,卖粮食的钱就花不完,谁也不肯放弃波兰松散低效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就此原地踏步。

波兰身边的勃兰登堡和俄罗斯都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只好励精图治,发展科技军事和商业,强军强国。。。。。。。等到三家分波,波兰人发觉大事不好,已经无力回天了。

至于李约瑟之问,其实历史本身已经给出答案了:如果来自美洲的白银还不足以刺激中国发生质变(因为中国太大,实际上人口和财力等于半个文明世界),那么大殖民时代席卷世界的帝国主义列强终究会打醒中国,主要是文明的外部刺激力度有多大的问题。太小了打不醒,比如伊斯兰世界至今还在沉睡,太大了把文明毁灭,比如美洲原住民。

家园 哪个文明傲视全球,哪个文明就会涌出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文明,13世纪的中华文明……还有更早的,都是如此。

数学的有用和无用,是很难用成功来评价的(我把你的话转译了一下),希腊之后的马其顿,宋之后的蒙古,是不是都在用事实证明数学是无用的呢?各领风骚数百年吧。

但不管怎么说,数学家基本就是这样一种超越自己,超越时代的人。

家园 用寻常人的眼光来看数学家,当然是看不懂的

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数学是不成体系的,最多也就是一些日常 经验的总结。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理由是中国是农业大国,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差不多就行了。

我暂且不说这种“跌了看跌,涨了看涨”的论调,光是后面那个“因为需求不旺盛所以供给不足”的论点,就足以说明这些人压根就没有摸到数学的门。

如果要说起领先程度,可能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数学那样领先平均水平,这种领先程度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以百年为单元。曾经领先上千年也不稀奇。

为什么小学生一学完四则运算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呢?因为小学生的目光不够长远。

中国数学在13世纪达到顶峰,以至于一些数学著作到今天都看不懂。

因为看不懂,同时又因为现在的中国是落后的,所以这些著作被人称为垃圾、狗屁。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公元前6世纪,强悍的马其顿王国横扫三大洲,希腊文明随之衰落。

可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会如此称颂《几何原本》呢?成王败寇而已。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

一个有潜质的学生,并非是有什么数学天赋,而是有着甘愿过苦行僧般的生活的志愿(不论他生活的时代是否富足)。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万里挑一的。

那么 数学老师算什么呢?也是苦行僧,守候一生,就是为了遇到一名有潜质的学生。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需要做到“会考”就行。

我并不是瞧不起人,是为了指出,数学研究不是一般人既愿意且能够去做的。同时,我也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学家也离不开“目光不够长远”的普通人,几万、几十万名普通人“供养”一名数学家,这是一个常态。

家园 那你查查它之后还有人前赴后继的继承并发展吗?

任何一种技术的传承中断,基本都是因为社会不需要他,或者无法产生足够吸引人的效益,而被集体所抛弃。无论思想禁锢有多么严密,只要利润足够大,是没有任何思想可以禁锢人(作为灵性动物)追求利润的冲动的。

马克思貌似有过类似阐述。

打个政治不正确的比方。世界无论哪个国家,民族主义和爱国都是一条深入人心的价值取向,或者叫意识形态。可是,稍微看看历史就知道,这种价值观在利益面前有多么 不堪一击。

再比如,历代王朝都把谋反作为首恶,制定极为残酷的律法,完备的洗脑理论,可是,野心家和造反者却前赴后继,不绝于缕。为什么?利益回报实在太丰厚,成功了基本可以保三五代子孙挥霍不完的财富和特权。

家园 中国古代数学的实际水平,算得上定论,你要挑战,且费功夫了

至于大段的抒情文字,免了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