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偶感 -- tom

共:💬49 🌺8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与其说是在研究离散与连续

不如说是在研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西方人不光是数学中创造性的发明了式子——即句子,并且在生产体系中创造性的发明了(广义)流水线——其实相较于古老的手工业这种“造字”阶段,近现代工业显然处于“造句”阶段。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价值感越来越低,如同有了句子之后,(除了一些基本词汇之外)大量的字词便要结合上下文放在句子当中来理解一样。

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在历史的某个阶段,西方人更为重视“形式”,譬如你所说的古希腊人对几何学的着迷。而新“形式”的出现,推动了“内容”的大发展;“内容”的发展又对“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如此才有了今天的网络世界。

家园 完全赞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先生摇头晃脑,自我陶醉于”一座皆惊呢~~“,画面跃然纸上。

儿子无意间背完《唐诗三百首》里的五言绝句,前段时间开始抑扬顿挫的说一些句子,我问是啥,他说自己编的。

我曾经说,如果投胎可以选,我毫不犹豫选中国人,这样汉语就是母语,贯穿人生。如果成了外语,可能永远都不会学。人生这一站就错过最有价值的风景了。

我前贴想说的是汉字虽然源于象形字,但后来的发展跟纯符号越来越不相容,绝无可能以现在的数学形式,即以符号语言为体系的独立学科,来反应对客观世界的,与西方体系等价认识。

家园 各领风骚数百年吧

其实西方的“形式”主义,走到今天越来越有“物极必反”的征兆了。

家园 我又想起来“语音输入”

我用了一段时间的“讯飞语音输入法”,我发现这个输入法最大的毛病是“听不懂人话”,简单说,每次我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改标点符号。这说明我们把文言文改成白话文的同时,从西方引入的标点符号是有很大的毛病的。

其实从音乐来看,更容易发现这一点。中国的民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2/4”、“3/4”这种所谓的节拍。跟文言文体系一样,民乐的乐谱如何“断”,一是靠自然行气(所以学习中国民乐的器乐一定要先唱后奏),二是靠类似于虚词的音符作为“断句符”;西乐恰好相反,各种符号的功能性被大肆强调,所以西乐并没有太多的个人发挥空间,并且有大量的乐曲并无美感,甚至可以说得上难听,似乎完全是为炫技而存在的,也可以说是极端“形式化”。

这个话题聊起来真有点停不下来之感,相当有趣。

家园 试过直接读标点符号吗?

我没用过讯飞,但我在语音输入时,偶然发现,直接说逗号,句号会转换成标点,而不是文字。

家园 问题是这么说话已然不是说话了,纯属“录音”
家园 西方音乐重节奏,东方重旋律

汉字的平仄上去,搞得西方人欲仙欲死。

这也可以作为西方思维重分离,拧得清,东方重和谐,水乳交融在这一领域的体现。

在其他领域比如中医对西医,一个要解剖,另一个要调理。

物理对风水,一个要分解向量,一个要风调雨顺。

西餐对中餐,一个要营养成分,一个要整体色香味。

社会组织,一个要集中家长制,一个要个性互制。很多年前《读书》(?)上一篇比较梁山好汉和罗宾汉的文章分析得很透。

家园 语言的问题其实还是很复杂的

我用一道数学题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已知xy-x-y=1,x,y>0,问:

x+y最小值是多少,x^2+y^2的最小值又是多少?

如果我们能将x看成x*1,y看成y*1,那么x就是一个边长分别为1、x的矩形面积,y也一样,xy还是矩形面积,故而原式就变成了:

面积1-面积2-面积3=面积4。

即,一个矩形剪掉两块之后面积恒等于2,问在这种情况下,该矩形何时半周最短、对角线最短,显然答案就是当它为正方形的时候。

家园 数学才是最纯粹的,也是最难的

我认为数学最初的来源是分与合、整体与局部产生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立。

所以数学最根本的几个分枝就是数论、拓扑、分析,在它们只上的恐怕是集合论。

现在觉得思考这些东西就好像吸毒一样,欲罢不能却没有什么意义,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基本已经到了缴枪的边缘了,是到了元帝戒酒之时了吧。

家园 大体上是这样

代数,几何和分析是数学的基本支柱。古典数学是常量数学,近代数学是变量数学,现代数学很大程度关于集合论。

现在一边带2.0,一边找工作,有点时间,本来是只想复习一下放了20年的概率统计和线性代数,了解一下数据科学,看能做点什么。 把书架上积累的数学书全部堆起来翻了一下,再跟大家聊聊,还蛮有收获。

家园 我也是最近赋闲,研究了一下微分几何

对场论的理解加深了不少,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困惑,这个世界最纯粹的是数学,但是靠数学是无法理解世界的。

家园 靠什么都理解不了世界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单调递增,不收敛的函数,还可能处处有值而不连续。

很多年前,大学刚毕业,我一做娱记的中学同学,你们理科生就是社会的工具耗材而已,我那时还能激动一下。现在就波澜不惊了,她有她的道理。

就是如果人生再来一次,上了一个不同的大学,也许世界观就不一样。

既然是这样了,就这样了。大脑的口味被调教成STEM风格,那就找STEM来吃。知道一点,是一点,打发这百年,看新闻头条是一天,看概率论也是一天。没什么高低贵贱,哪样让自己心境舒坦哪样来了。

以前学数学,线性代数是一科,复变函数是一科, 积分变换又是一科...,像盲人摸象的故事,虽然大腿耳朵肚子都摸过,其实心里总有还有地方没摸,不知道边界在哪不踏实感。这段时间总算有种各就各位的感觉。比如也理解罗素为什么也能顶一个数学家的头衔。也收获比如概率论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偶然性中的必然性这种言简意赅的辩证唯物主义论断。

通宝推:明心灵竹,川普,赵美成,
家园 您这个似乎应该是:

(x-1)(y-1)=2

一个矩形面积等于恒值,则两边相等时两边和最小。

家园 我觉得其实是一样的,不至于区分那么大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差别认识,应该是由于东西方音乐的发展阶段和积累聚集效应不同的缘故。

比如说由于西方长期存在一些小贵族国家,贵族阶层可以获得一些超出社会发展平均水平的剩余产品,并且稳定获得,这虽然遏制了社会发展,但是也使得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资源去保存传递发展一些艺术成果。小国林立的局面也使得这种保存可以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上。个别存在的大国又可以遴选这种存在里的佼佼者,从而推进其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个别行业可以适应贵族需要而发展。

中国的贵族圈子被干掉的比较早。至少在汉代就有很多人以不蓄养门客来表现自己的清正忠贞了。这就直接导致西方贵族式以个人享受为主要内容的仆从豢养体系在中国难以“健康”发展——这里用“健康”两个字真是好尴尬——在大部分家庭里都是以政治能力和围绕政治能力的家庭管理、教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特别是科举制时代以后,即便是权贵们也要围绕科举进行学习。他们虽然掌握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最终还是要去和大家所有人站在相近的起跑线上去较量,这样“业余爱好”就受到较大影响了。

这是在贵族化音乐传承上的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影响了积累传承的问题,也影响了发展阶段的问题。

近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近代社会革命,西方的绝对强势导致本土文化的衰落。大陆地区这一点还尤其明显一些。大陆地区对民族音乐的继承性其实有一些做得不好(我听说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音高和现在通行的国际标准不太一致,但是现在还是统一了),主要原因是前几十年处于一种近乎快速行军的状态,对旧文化进行清理时不可避免地清理了一些有益的东西(没法不清理,黄段子是相声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要清理,清理了很多段子都没了,甚至艺人都没了,或者不敢说了,从而导致一些技巧失传)。我们说港台文艺比较繁荣,说起来其实还是香港文艺比较繁荣一些。香港文艺继承了一些粤剧的内容,以及方言剧目和方言民谣的内容,而且是直接继承,并借助充当全中国进出口窗口的机会,利用大量涌入的经济资源进行了现代化转化,其成就在过去达到了一个很精彩的高峰。当然现在也不行了,因为风停了。

中国本土音乐不是不可以做得很好,而是旧的缺乏传承,传承了的像香港就做得很好,新的缺乏发展,像前三十年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半途而废了,只留下一些还很不成熟的样板戏,现在看来也很经典了,但是实际上考虑到样板戏本身就是在很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就可以知道他们也很稚嫩。这几十年的文艺,很多作品都有些愤世嫉俗自怨自艾,本来也是挑不起大梁。这样在音乐上就看起来很废。

其实我觉得,中国的音乐/诗歌要想搞得好,还是要三个方向下手,一个是好好琢磨琢磨平仄到底是怎么回事,别被一群活死人硬拉着去填平水韵,写点儿活人的嗓子;一个是注意学习西方音乐的本质优点,别一头扎到西方师徒垄断的封建的、商业垄断的美学体系中去而不自知;一个是要有生活和积累,港台有很多歌颂一夜情夜店野战的曲子,本身就是乌烟瘴气,再去学乌烟瘴气,那就真的是找死了。就算是混黑社会也不是这样混的。要注意抓共鸣。共鸣很简单,看读者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就可以抓共鸣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稍微有名一点的领域就一个校园民谣呢?因为创作者是那里面的,听众也是那里面的。所以问题就来了,社会上那最有号召力、评判力的一群人呢?特别是那些四五十岁有资格一锤定音说你代表了时代最强音的人,这些人不能就扔了。李宗盛那么有名,早就不写校园民谣了,写各种老男人,当然有些曲子还是有一些夜店风。他就很有共鸣,格调也被推上去了。混社会要知道谁是老大。光会欺骗无知少女有什么用啊,强奸犯在监狱里历来都是受歧视的。

我这里把音乐和诗歌放一起说了,因为我觉得二者有很多关联,算是同出而异流。

家园 嗯。我是借这个说语言问题。

回头单起一篇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