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安刘必勃”的谎言―――周勃“厚重”的真相 -- 姚磊

共:💬39 🌺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篇文章很多地方确实经不起推敲

有些逻辑上的错误在曹仲德的回帖中已经讲到了,另外再补充一些吧:

1\ 关于刘邦"安刘必勃"的遗言

其实刘邦这段话并非遗言,而是在东击英布的过程中被冷箭射伤,养病期间吕稚向刘邦询问对身后人事上的一些安排,此时汉初三杰中萧何垂垂老矣,韩信被吕后诛杀,张良处于半隐居状态,安心辟谷不插手政事,异姓诸侯王基本上被屠戮殆尽,刘氏藩王还未形成气候,而刘盈的太子地位随时可能被废,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因素,而宗亲外戚,诸功臣之间彼此名争暗斗,互相倾轧,既得利益者希望保持现状,对封赏不满者籍图重新洗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刘邦过世,如何保持政权的平稳过渡,就成了刘邦其他人共同关心的问题。吕后在这个特殊时期向刘邦询问身后的人事安排,我想主要还是基于稳定政局的考量,毕竟此时吕氏和刘氏是利益的共同体,而刘邦的人事安排,从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的先后排列来看,并不是一个相互继承的关系,而是一个并列选择的关系,也就是说,先后的排列并不是必然和铁定不变的,而是可选择的,当然,这种选择有倾向性,基本上是曹参最优,一旦曹参有了变故,那么王陵或者陈平+周勃,都是可选项,而无论是曹参或者王陵,其个人威望在遗留的功臣中都是前列的,应该可以服众,而陈平和周勃搭档,互相补充,也是不错的选择,更关键的是,此四人在刘邦心目中都是信得过的,都是忠于刘氏的,但要说这样的安排在当时已经成为朝野的公识,我认为也未必,因为当吕后继续发问的时候,刘邦以“非乃所知“搪塞,一方面证明这种安排只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刘邦此时还有异储的心思,果然在回去后刘邦旧事重提,希望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储君,而在张良的安排下,刘盈的太子之位才得到最终的确认。几个月后刘邦病死,吕后与审食其开始还打算秘不发丧,后来由于担心功臣的反对才作罢,正如郦商所说“陈平?p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p周勃将二十万定燕?p代”,吕后此时还没有实力控制政局,一切以稳定为先,刘邦的遗言究竟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但曹参代萧何为相,也是众望所归,吕后不好说什么,曹参上任后一切按旧制办,明哲保身,得以善终,王陵接任时吕后已经大权在握,希望平衡吕、刘的权力,遭到王陵的反对而罢黜王陵,转而任用陈平和周勃,这样的安排和刘邦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认为恰好说明刘邦政治视野的高明,吕后非不想任用亲信,而是不能也,吕氏一族无论从资历、能力还是威望来看,都不及上述几位,如果强行委以重任,势必遭到功臣们的强烈不满,而刘氏在法统上毕竟有优势地位,这是无法动摇和改变的,吕后直到生命的终结,所做的也只是压制刘氏扶植吕氏,平衡两股政治势力使之平起平做而已,甚至希望刘氏和吕氏互相融合,共享权力。吕后权衡再三,按照刘邦的想法安排人事,也是希望安抚功臣集团,不至于将功臣推向刘氏一族,使政治格局失衡。当然,吕后也不会完全按刘邦的意愿行事,在安排陈平和周勃的同时,还安插自己的亲信审食其为左丞相,“不治,常给事于中”,架空陈平和周勃,真正掌握权力的还是审食其背后的吕后。

按时间顺序将各独立的事件排列下来,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刘邦和吕后根据对时局的考量,为了平衡各政治集团的利益,不约而同的做出类似的人事安排。刘邦知道吕后代表的外戚集团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无法得以根除,所以在政治布局上已经做了一些手段,包括白马盟约,以及安排周昌为赵王相保护如意等等,这些手段都是为了限制吕后在自己死后肆意妄为,破坏政治平衡,但刘邦决不会料想到吕后在自己死后会大肆屠杀刘氏宗亲,直到临死之前,听到“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才了解吕氏的势力已经侵蚀和危及了刘氏利益,再想亡羊补牢已经晚矣。刘邦毕竟不是神,无法预知未来;吕后也是很有政治头脑的英雌,对于人事的安排也是综合考虑利弊的结果。刘邦说“安刘必勃”,应该联系整段话来分析,陈平、周勃各有长短,陈平的优点是“智有余”,缺点是“难以独任”,周勃的“重厚少文”既是缺点又是优点,刘邦的话只是对于几个人的个人评价,而决不是预言,如果单看结果,就认为这段话是伪造的,从逻辑上来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2、关于周勃的人品

其实人品对于政治人物的评价来说只是可有可无的修饰,我们不能强求历史人物都是完美无缺的,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对于人品的评价也有不同的标准,比如陈平的“盗嫂受金”,在当时看来主要问题是围绕在受金一事上,否则刘邦也不会就此事仔细盘问了,而后世就围绕在”盗嫂”上做文章了,因为秦汉时期对于婚姻和男女关系还保留某些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风俗(有兴趣的可以找些相关的书籍,很有意思的),还没有后世的所谓“男女大防”的观念,如果我们以后世的观念要要求前人,则显得过于苛责了。说穿了陈平这点破事也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拿了点钱,周勃知道了,职责上当然要告诉刘邦一声,毕竟陈平刚刚投靠刘邦,还没赢得所有人的信任,如果把这个当成周勃人品不好的证据,还是太牵强了。

当然我也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陈平“盗嫂偷金”到底是谁传出去的?如果用逻辑推理,寻找谁能从这个事件中获利,就会惊奇的发现,这个传言很可能就是陈平自己传出去的。此时陈平刚刚投靠刘邦,虽然得到刘邦的信任,但还没有进入刘邦的高级幕僚的行列,在这个时候制造点个人的小污点,等刘邦盘问的时候再巧舌一番,完全打消了刘邦的疑虑,也从此断掉了其他人进谗的通道,自此刘邦对陈平信任有加,言听计从,可谓一举数得。陈平的智谋和张良是不分伯仲的,而张良为人更内敛低调一点。如果仔细读一读史记的“陈丞相世家”,就会发现陈平实在是汉初的心理学大师。当然我上面这个假设完全没有证据,只是一种推断而已,而如果将这个推论持续下去,那么陈平的人品又如何呢?周勃向刘邦告发陈平,因为陈平确实受收别人的金钱,那就是说周勃说的是事实,那又何来诬陷一辞呢?

韩信说“羞与绛、灌等列”,就更不能做为衡量周勃人品的标准。韩信是在什么时候说这话的呢?是被刘邦用计伪游云梦,绑架到长安软禁起来,并由楚王削为淮阴侯之后。“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韩信战功卓著,却由诸侯王贬为淮阴侯,于以前的部下平级,你说韩信会坦然么?这个作为说明周勃人品不好的证据,实在是过于主观了~

3、关于诸吕做乱

这个问题更复杂了,我前面说过,吕后在专权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刘、吕共存的目的,在汉初的政治格局中,异姓诸侯王、功臣和刘吕宗室共存,而异姓诸侯王能量太大,在功臣中也有不小的势力,已经危害到了刘吕两族的共同的安危,因此刘邦和吕稚联手铲除异姓诸侯王,扶植刘氏同姓诸侯王,同时提高吕氏一族的势力,形成新的政治平衡。刘邦死后,吕后破坏盟约,压制打击刘姓势力,扶植吕氏,造成了刘氏的不满和臣工的反对,由于刘氏占据了道统上的超然地位,吕后无法从根本上打倒刘氏,只能希望诸刘和诸吕能平起平坐,甚至相互扶持。为了这个目的,吕后安排刘姓诸王娶吕氏诸女,希望用姻亲关系来加强刘吕的和睦,但事与愿违,反而导致了对刘姓诸侯王的压迫。吕后一死,整个吕氏的政治势力完全处了下风,不说被压迫的刘氏,就连大臣和各地的诸侯都群起而攻之,不成器的吕氏自动放弃军权,等于束手就擒,吕后这个保护伞一倒,吕氏就完全覆灭了。

文中说诸吕在吕后死后把持宫廷,没有造反的迹象,不能做为做乱的证据。那么究竟要如何才能算得上做乱呢?是不是要诸吕起兵造反,经过血流成河才算呢?要如此说,四人帮倒台也算不上是动乱啊。其实,吕氏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众怒,完全靠吕后一人压制下来的,吕后是联系刘、吕两姓的纽带,她即是吕氏的保护人,也是刘邦的妻子,在刘氏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在情感上,她虽然偏向吕氏,但她也无法割舍与刘氏的联系,她既不愿意刘氏重掌大权,欺凌吕氏,也不愿意夺取丈夫和儿子的江山赠予诸吕,关键是诸吕中没有一个是她看的上的,这从刘章执令监酒那段可以看出,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吕后用个人的力量将双方的冲突压制了下来,等到她一死,本来就存在的矛盾必然得到释放,诸吕在群臣中没有培植自己的势力范围,又没有能力做到屠杀所有的反对势力,改朝换代,就只有自取灭亡了。文中说吕思勉先生认为“诸吕之败,正由其无翦灭宗室、功臣之计”,只能说明诸吕实在不堪,而不能作为诸吕没有这种心思,缺的只是手段和行动而已。

至于功臣为什么要诛灭吕氏?很简单,功臣的命运是和刘氏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爵位、官职都是在建立刘姓汉室的过程中得到的,吕后专权,为了扶植吕氏,对于功臣常常是明升暗降,陈平为右丞相,权力却在审食其手中;周勃任太尉,手中却没有一兵一卒,吕后还派人监视陈平,陈平不得不表现出花天酒地,不问政事的姿态,才得以保全。试问这种情形,如何能称为吕后拉拢功臣?诸刘和功臣在这期间,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吕后一死,自然要群起而攻之了,又何来朝秦暮楚之说呢?

其他的小问题就不说了。我不是反对历史新论,但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点新颖,还是需要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之,而不是史料的割裂和附会。

得罪了~~

家园 与机会主义者兄商讨

感谢机会主义者兄给予这么长的回复,也感谢兄台对本文问题的指出,但是兄台的论点给在下很多不同之处,不得不反驳几句:

第一:看历史关键是看证据,而不是自己所想象的东西。比如对刘邦遗言的看法,其他很早就有人看出问题,但是都是用“补救”的方法来曲解遗言,有说是刘邦对手下特点的说明,有说是能力的排名(兄台本质就是这个论点)。

关于这个是不是遗言不重要,关键历来这都是周勃厚重的来源。所以他的真假就有待商量。首先,到底这个遗言是什么意思呢?虽然很多人进行曲解,但是意思清楚得很,是人事安排,至少是刘邦心中的人事安排。这里有一点要指出,这个时候外戚的势力并不强大,真正外戚强大的时候是在惠帝死后。请看,当时吕家势力基本就樊哙被重用(非外戚原因),而吕泽等吕家以及和吕家关系密切的丁复等战功赫赫却被闲置。可见当时外戚被刘邦有意压制,刘邦死后才少有改变,但是名义上的多于实际。所以不存在外戚当时可以和功臣集团对抗这个说法。

关于遗言性质,刘邦说的很清楚,谁可以接替谁的班说的很清楚。实际上也的确如他所言,恰恰是这样的。这不让人奇怪吗?如果兄台对汉初历史有研究,会发现,当时贤能的并非他们四人,真是刘邦点将或则是兄台说的仅仅是评价,不可能这么巧就是他们四个。最要命的是王陵是接曹的班,年龄根本就过不去。而王陵论能力没有什么体现,论忠心,请看司马迁的评价,刘邦与他因为雍齿有怨。所以刘邦点王陵是无法说通的破绽。

另外陈平当丞相也是巧合,跟本原因是陈平知道刘邦死亡立刻投靠了吕后,放樊哙,先去吕后那里表忠心,由此当上郎中令。由此丞相不过是吕后缓和功臣集团矛盾找的中立人物,按陈平在功臣表中的排名,陈平在功臣集团中地位并不高,根本没有资格当丞相。而王陵是还活着的功臣集团的代表,所以也当了丞相。周勃是活着武官的代表,当了太尉,偏偏这些巧合都被刘邦说中。不是后人伪造怎么可能?而兄台说吕家没有从资历、能力还是威望来超过这些人的,有根本性的错误,论资历、能力还是威望樊哙并不差于周勃。而吕泽从哪个方面都高于王,周,陈。其中陈平当时地位根本不足与他们相提并论。

兄台避开这些实质性的东西,把刘邦的话当成“平面选择”为伪造的遗言修补,岂不荒谬?

第二,关于政治人物的人品在争权夺利中并没有什么讨论必要。但是显然周勃在历史上的评价不是用“政治人物”评价的,而是被评价为一个不顾自己安危,忠心耿耿的忠臣。

所以不得不用事实揭其本质。

先说陈平的“盗嫂受金”,兄台这里有点不顾事实。陈平因为刚到刘邦阵营就被委以高位和信任,众将有疑惑,有怨言很正常。刘邦不以为然,继续任用信任。但是周勃的诬陷明显就性质不同,是职责吗?周勃是指挥的大将,却用受贿,私生活,以及推及到个人品质来诬陷,怎么看也不是职责吧?毕竟周勃不是搞特工的。

我们来看周勃的说辞,先是盗嫂,兄台说当时开放,不算什么事情。但是难道不知道乱伦在当时是什么概念?何况陈平又没有做,怎么不是诬陷?就算不算什么,周勃随意诬陷就是职责吗?

受金陈平的确有之,关于这个陈平也表白过,不再多说。

下面就是周勃的主要意思,说陈平又投靠魏,又投靠楚,不可靠。这算什么?这可是当时用诛心之论,在当时危机关头,最危险的就是朝秦暮楚者。当时连善于用人的刘邦都动摇了,最后还是魏无知的说辞,和陈平的辩解才过关。

如果是兄台猜想的如此,陈平也太“毒”了吧?

家园 与机会主义者兄商讨 续

接着:

陈平的人品好不好,跟周勃是否诬陷没有关系。另外要说的是要不是刘邦容量大,铁定因为周勃上言而不用陈平(已经动摇了,还是有人会说才使刘邦明白过来)。

至于韩信的事例的确主观,不过也是联系上文的猜测。

第三:

关于诸吕做乱,在下想问,到底是诸吕把持宫廷是作乱,还是周勃主动杀诸吕,废皇帝,灭惠帝一系是作乱?

当时皇帝小不能亲政,诸吕不把持宫廷,难道把权利交给功臣集团?何况诸吕也是因为怕功臣集团作乱做防备工作,防备工作也是作乱?那只能束手就擒才不是作乱?

另外功臣集团和刘氏联系在一起,更是笑话。刘邦杀功臣杀得少吗?刘邦给的,吕后就不能给?看看吕后搞功臣表,补封功臣的行为。吕后用吕氏压迫功臣集团的空间,刘邦用刘氏压迫的空间更多,为何不反?

关键不在刘氏吕氏,而在与机会。吕后时期功臣还不是老实,刘邦时期,韩信等人不一样造反,难道造反的就不是功臣集团了?就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而已。

周勃和刘氏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还灭了刘邦的主子孙,就算他们和吕家有关系,但是刘肥一系呢?

汉文帝的手下早就说出了本质,实力和利益问题。只要实力够,周勃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自己当皇帝。

最后,我以为自己的论点还是材料很充分,足以受得起考验,当然可能有些枝节的不慎。但就整体而言,当得起证据确凿。欢迎各位兄台的质疑和反驳。

家园 战绩的确不足

说周勃是小人,因为他有两次馋的记录,却没有干过任何厚重的事情。就算是他的馋情有可原吧。但是却没有干过好事,小人之说还是有道理的,至少滑头是肯定的。

另外周勃的战绩的确不怎么样,不说和韩信比,就是和他同档次和比他低一个档次的都不如。一个主要战争中一直后方防守,到了取胜利果实才进攻的,战绩可想而知!

家园 机会兄这个回复理直气壮啊,写的好:

能不能让我转贴一下,另外,建议能否单独开列一个,这样我们一起聊聊这段周勃的历史和为人。谢谢。

家园 看来我表达得还不是很清楚

汉初刘邦封侯者不过二十余人,而吕氏独占其三,长兄泽为周吕侯,次兄释之为建成侯,吕公为临泗侯,如果算上樊郐已经达到约五分之一,难道还不算重用?你说吕泽等人被长期闲置,很不公平,那以曹参为例好了,论功劳曹参应该是萧何以降的第二人了吧,但还是被排斥在中央政权之外,外放到齐国任国相,难道这也是重用?

回到刘邦的人事安排上,刘邦说的确实很清楚。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吕后首先问的是萧何之后谁可继任,刘邦对曰是曹参,然而曹参也已经老了,接下来是谁呢,王陵可以,但王陵有不足之处,需要陈平帮忙,然而陈平也不能独当一面,最好还是加上周勃。OK,王陵+陈平+周勃,三个人应该可以担当大任了。吕后不死心继续发问,希望听到自己家族的名字,刘邦也不耐烦了:老太婆你自己年纪也不小了,说不定过两年也要死了,接下来谁当丞相谁当太尉就让子孙们决定吧,你就不用操这个心了。

这个人事安排其实很模糊,曹参接替萧何,如果曹参死的早呢?OK,王陵,陈平、周勃,三个人总不会都是短命鬼吧,撑个十年应该问题不大哦,十年之后继任皇帝如果都不能自己任命丞相,那也说不过去了吧。至于你说继任的名单恰恰就是他们四人,也未必啊,还有审食其呢,他可是和陈平同时为相的啊?如果刘邦的人事安排是编造的,那么是不是要加上审食其才算天衣无缝呢?

为什么会有这个巧合呢?其实比造曹参、王陵、周勃三人,共同的特点是宽厚少文,没文化,大老粗,但胜在为人厚道,各方面关系摆的平,这点在官场上可是尤其重要的,陈平的计谋天下无双,你也别说陈平“太毒”,他向刘邦献的哪一计不毒辣?这个人绝不简单,试想刘邦一辈子真正信任过谁?自从被雍齿摆了一道,刘邦对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子女都可以毫不犹豫的抛弃,萧何一家几十口跟着刘邦造反,到晚年还受到刘邦不公正的待遇;张良隐居也是保护自己的不得已手段,而陈平却可以游任有余的历经刘邦、吕后、文帝三朝却始终得到信任,这还不能说明些什么吗?再联系陈平谈笑间一招欲擒故纵,排挤周勃独占丞相之位,我对陈平除了叹服,没有其他的话可说了。王陵+周勃+陈平,这个组合不好,难道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你说吕泽,樊哙的功劳大,封候可以按功劳大小授爵,但别忘记吕泽当时年事已高,况且就算论功劳也比不上曹参吧,曹参死了他也差不多了,至于樊哙这个人,拜托,我是看不出他的能力能胜任太尉一职。

曹参死后,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太尉,王陵反对吕后封吕氏为王的计划后被罢黜,陈平迁为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周勃依然为太尉。至于吕后为什么遵照刘邦的安排,我在前面的帖子中已经详细说明了,何况吕后的人事安排实质上已经变味了,陈平、周勃先后被架空,有名无权,吕后即使信任陈平和周勃,也没有委以重任啊,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投靠吕氏集团的报酬?对于汉初各种政治势力的互动,必须仔细比照本纪和各列传,才能得到相对正确的理解,如果单纯以资历和功绩来考量汉初的人事安排,那也太简单了。大家按功劳排好队,一个个轮流当丞相吧,如何?呵呵,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简单的说,吕后没有遵从刘邦的指示,但最终的人事安排似乎却印证了刘邦的“预言”,听起来似乎很蹊跷,但如果没有证据,来妄猜司马迁的记载是歪曲的编造的,那也太武断了。如果要把这一切自圆其说,至少要先把审食其的档案先销毁吧?

至于你说的乱伦,呵呵,在当时确实算不上什么,当时乱伦的概念仅限于直系亲属,而且还未成为普遍的共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找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这个研究也是挺有意思的。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家园 OK,没问题,请随便转载

好久没见,一向可好!

明天我把这帖子重新开贴,不过恐怕无法做到实时回复您的帖子,最近得准备集团半年度的工作总结,手头的工作一大堆,只能抽空上来,见谅了!

前段时间一直想好好分析一下韩信的心理历程,但发现手上的资料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和分析,恐怕还得往后再推一段时间了,我每次重读淮阴侯列传,对韩信都有新的认识,到时候希望跟老兄好好探讨一番。

家园 一言为定、不见不散了:

你忙你的,等你闲了就把淮阴侯的那篇贴上来,还有周勃这篇,我已经给你转贴了一把,我认为你这篇文章写的真是不错,不解前汉史前期不足以道此。一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是要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比如武侯,一两篇文章就能颠覆他在人们心目中形象了?呵呵。

现在历史新论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那就是喜欢标新立异。倒不是标新立异不行,而是这种标新立异仅仅从新和异出发,什么怪说什么,什么和以往的结论反着就谈什么。比如说诸葛亮,那就给说成一个野心家或者虚伪的人,呵呵。好像不这么说就对不起历史似的。

家园 呵呵,你说的这点恰恰说明了他的厚重。

在当时那么乱的情况下,为什么派他在后方防守?

厚重啊,刘邦对他放心啊。

家园 周勃在战争中是防守敖仓,恐怕不能算是后方

敖仓在刘项对峙中的作用可是举足轻重的。

家园 好一个假设!

陈平有意为之的想法很有意思,不过说“盗嫂受金”是陈平传出去的太过份了点。

首先,应该肯定陈平很狡诈、很懂得处事的技巧(这从他后来能屹立不倒可知),可为何刚刚投奔汉军就有受金之举呢,假设“受金”是有意的炒作这很有道理。其次,一个亡虏初来乍到就居高位,当然会有很多双眼睛盯着,陈平根本就不需要再有派人宣传的画蛇之举,要宣传一个“受金”就够了,难道当时也有时下明星搞花边新闻制造轰动的习惯不成。第三、陈平也算是个赫赫人物,他的身家履历被原敌对方摸清是很正常的,周勃、灌婴等人所说的“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等三事再加“受金”的贪,都是要从品德上说明其反复不忠。

家园 再答机会主义者兄

第一,刘邦封侯一共140多位,封侯算什么重用吗?请问吕泽他们担任什么职务了吗?吕后在刘邦死后,补封不少功臣其中不少就是很吕家走的近的,这些功臣在刘邦时代为何没有封?另外和吕家关系近的如丁复,虫达等人为何这么高的功劳,只有功臣表有记录,建国后没有任何事迹,难道不是因为刘邦有意闲置?另外曹参担任关东最重要的相国,虽然不在中央,但是位置何等重要?几乎参与建国后历次平乱,不在中央就是闲置?那么现在的边疆军区司令和省长是不是闲置?

第二,兄台太多自己的东西做崇,“吕后不死心继续发问,希望听到自己家族的名字,刘邦也不耐烦了:老太婆你自己年纪也不小了,说不定过两年也要死了,接下来谁当丞相谁当太尉就让子孙们决定吧,你就不用操这个心了”请问哪里可以证明是这个意思呢?

另外你说曹参老了,我已经分析了,王陵的年纪最大,凭什么知道王陵后死?

“王陵+陈平+周勃,三个人应该可以担当大任了。”那请问王陵有何才能,如果仅仅是厚重,那么你看看刘邦功臣中有多少比王陵厚重忠心者?至少也可找出3个。何况王陵还和刘邦不和。王陵除了是因为丰县功臣集团的代表,还有哪里有可以当丞相的可能?

陈平当丞相的原因已经说了,不重复。不是因为吕后,无论如何,他当不了。另外曹参一点都不厚重少文,无论政治,军事,治国样样精通,天才!

兄台说樊哙看不出有什么能力可以当太尉,请问周勃有什么能力?在史记中表现比樊哙差远了。

何况刘邦遗言清楚的说了顺序与官职:萧何,曹参,王陵。最让人惊奇的是,曹一个是丞相,所以安排就他一个。王陵,陈平都是丞相,所以两人都不足,互补。另外又莫名其妙的加上太尉周勃(按遗言吕后只问丞相)。结果完全一致,这模糊的人事安排(按兄台说法)竟然完全吻合(时间长达6,7年),刘邦真乃神仙!

第三,关于汉初官职的人事安排,的确是按资力,按功劳排的。当然君主在里面的平衡考虑也很重要,但是功劳资历是基础。就好比现在考大学,分数是基础,但不完全按分数,你有钱有权有其他门路一样可以,有些人分数再高也不行(比如军校要政审) 。

另外陈平,周勃的安排一点没有变味。首先审食其管的是宫廷,一点也没有架空陈平。至于信任审食其一点都不奇怪。刘邦也是信任他的弟弟刘交和总角之友,很多密谈连萧何都不能听,能说架空萧何吗?陈平为自保自己不管事而已,就好比张良一样。

周勃军权被架空也是吕后遗言,跟吕后当政可没有关系。

可以说吕后并没有亏待陈平,周勃。只是他们进不了吕后的核心而已。在刘邦时代也一样,有些人再重用也进不了核心,你能说用他变味?

最后说下,刘邦遗言的真假,难道我的三条还不够,请问史书记载要怎么样才能证明是假,请教兄台了!

第三,乱伦不算什么,后世都把这个当陈平污点,而不是受贿和不忠心,请问怎么会事?另外就算不算什么?周勃就可以诬陷?比如现在私生活不检点不算什么,一个人向你上司诬陷你,你对他是否还是厚重?

家园 请问转在哪里,给个地址看看如何?

请问转在哪里,给个地址看看如何?

家园 不能说明厚重

守后方不一定是厚重,政治不是建立在良心上,是一个综合考虑,其中利益占主要因素。

另外刘邦放心还是不能说明周勃厚重,我看主要是周勃没有人格魅力,成不了事,又和刘邦利益息息相关,故而放心。

家园 关键是一个还字

关键是一个还字,很可能已经是后期了。很可能是汉三年底,刘邦听郦生夺取敖仓后。

另外不是后方其功能也是防守,未见其攻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