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 女王登基六十年 -- 万年看客

共:💬38 🌺2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贤王乔治

除了她的丈夫以外,对于女王影响最大的人就是她的父亲乔治六世。如果你想了解乔治六世为英国做了多少贡献,先不用急着观看近几年出品的那部关于他如何战胜口吃的电影。尽管这部电影拍的不错,但是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还是柯林.菲尔斯咆哮脏字的表演。我们更应该看的是在他还是约克公爵的时候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所留下的图像,例如1931年菲利普.德拉斯洛(1)为他绘制的肖像,然后将其与战争结束后他的照片进行比较,例如二十年后他穿着皇家空军军服留下的官方肖像。人都会变老。乔治六世就像他的许多同代人一样烟瘾特别重。但是即便考虑到这个因素,两幅肖像之间的差别依然令人震惊。1931年的时候他看上去还像个大男孩,长着一张顺滑、敏感、无忧无虑的面庞——有着漆黑的大眼睛与丰满的嘴唇——二十年后他就换了一幅枯槁憔悴的尊容,线条生硬,干瘪消瘦。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头发看上去还像年轻人,可是他的面容却活像七十多岁的老者。担任战时领袖极大地摧残了他的健康。当时有一位哈罗德.尼克尔森(2),此人不仅是一般的政客,还是曾经负责记录老国王乔治五世官方活动的写手。他在日记里留下了直言不讳的记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乔治六世的转变。1929年,他觉得王子“不过是栖身于温莎沼泽里的一只鹬鸟”。但是到了1940年,他在面见国王之后写道,国王已经再也不是那个“粗野的傻小子”,而是成为了一个沉稳可靠的人。国王与王后“都坚毅而明理。我们一定能够胜利。我现在确信这一点。”

乔治六世很清楚成为国王会对他造成怎样的伤害。他总觉得自己的才能极度欠缺,不足以担任国王。“大卫”在拖延了好几天之后终于向自己的弟弟挑明自己打算逊位的那天晚上,未来的国王前去探望了自己的母亲玛丽王太后。“当我告诉她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我崩溃了,抽泣得像个孩子一样。”根据王太后的说法,他靠在自己的肩膀上哭了整整一个小时。第二天,眼看着自己的哥哥进行离开之前的最后准备,他万分沮丧地告诉爱德华的密友之一蒙巴顿,“迪基,这也太可怕了,我从来都不想看到这种事。我一丁点准备也没有。大卫已经训练了半辈子了。我从来没看过国家文件。我就只是个海军军官而已,除了海军的事情我什么都不懂。”蒙巴顿对于王室的各种轶闻一直有着百科全书一般的记忆力,这一回他的本事终于派上了用场。他恰好记得自己的父亲曾经告诉自己,乔治五世国王在他的长兄去世的时候说过非常相似的话。于是他把当年乔治五世听到的回答又转述给了乔治六世:“乔治,你错了。对于国王来说,再也没有比海军训练更合适的准备了。”

无论乔治五世当年是否真有人这么说过——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道理,因为海军一贯将王室学员与其他来自各个阶级的各种人物集中在同一个有限空间内接受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守时、实干与承受压力——这番话都只是答案的一部分。“伯蒂”一辈子都在与严重口吃作斗争,背后的心理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一直在光彩照人且果敢自信的哥哥面前感到自惭形秽,毕竟他曾经将自己的哥哥视为偶像。早年间他与自己的哥哥一起生活在约克别墅,后来又来到了位于桑德林汉姆——这里曾经是维多利亚女王最喜欢的南方度假地——的皇家海军学院,过上了更艰苦的集体寄宿生活。对于一个从未与其他孩子打过交道的羞涩少年来说,这段经历一定非常难熬。他不仅在生活方面受人欺负,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结业考试的时候在全班六十八名学生当中考到了第六十八名。不过他还是在达特茅斯接受了下一阶段的海军训练,在牛津呆了一年,并且在一战开始之前成为了海军军官候补生。他从小就有罗圈腿的毛病,所以小时候不得不佩戴令他剧痛钻心的矫正支架。此外他的消化系统也很差,这可能是因为婴幼儿时期某位保姆在喂食的时候疏忽大意所导致的。一战期间他经常不得不离开战舰前往医院就诊,但是在极端血腥——尽管算不上决定性战役——的日德兰海战爆发之前还是拖着病体返回了战场。他不能在公众面前侃侃而谈,没有接触过国家大事,体质也不算健壮,尽管骑术与网球球技还算不错。看上去再也没有比他更不适合成为大英帝国国王的人了。

但是他的性格还有另外一面。他具有非凡的决心与毅力,这将会改变他的口碑。一战结束后,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苏格兰贵族姑娘。1920年的一次舞会上,他第一次见到了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当时她只有二十岁,身边包围着一大帮牛逼哄哄的仰慕者。伯蒂先是献了一番殷勤,然后又打发一名听差为自己进行了第一次求婚。这位信使遭到了回绝。然后他本人亲自出马,同样遭到了回绝。不死心的伯蒂继续死缠烂打,终于在1923年1月获得了女方的认可。伯蒂在这里展现了他的父母从没见过的一面,他们两个也都因此感到十分欣慰。伊丽莎白成为了1917年温莎革命以来第一位通过婚姻打入王室的平民(这里所谓的“平民”指的其实仅仅是“非王室”,因为她娘家在苏格兰也是广有地产的大户人家)。赢得这位娇妻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随着他的哥哥在歧途上越走越远,乔治五世对于二儿子的态度也越来越和善了。伯蒂成婚的时候,乔治五世去信写道:“你从来都是一个明事理好相处的人,而且你也一直很乐意听取我看人看事的意见,我觉得我们的关系一向不错(与亲爱的大卫非常不一样)”日后据说乔治五世还声称自己希望长子终生不娶,这样伯蒂与小伊丽莎白就能继承王位了。国王的评语听上去并不只是一边倒的恭维,而是暗示着伯蒂之所以表现不错仅仅是因为他谦恭顺从。这话说得其实也有些道理。

在两次大战间期,他过着平静且私密的士绅生活,同时也不会逃避父亲交给他的王室任务。他对于工业与公共事务兴趣十足,还开设了一座夏令营并且招来了一大帮家庭出身相差悬殊的男孩子。但是他的秉性十分内向保守,热爱温暖的家庭生活,整天腻在妻子身边。至于他的妻子——根据当时廷臣的说法——甚至比他还要生性保守。他对于社会主义者、自由党以及任何算不上“稳健”的老派托利党的政客全都戒心十足。他厌恶公共演讲,并且在1925年5月遭遇过极其尴尬的时刻。当时他在温布利球场举行的帝国展览会上挣扎着试图完成演讲,但终归还是失败了。有一位专门研究乔治六世的语言障碍的作家这样写道:“这次演讲对于伯蒂本人以及他的家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打击,他的糟糕表现也为君主制带来了棘手的难题,对于这一点怎样高估都不过分。此类演讲本应是公爵日常活动的一部分,而公爵又是王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但是他在这项挑战面前却一塌糊涂地失败了。”

尽管伯蒂尝试过了伦敦城里每一位挂得上号的口吃治疗师,但是真正起到作用的人还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莱纳尔.罗格。1926年10月,他的妻子向他介绍了这位治疗方法不循常规的医生,此人将会为他提供极大的帮助。口吃治疗当时尚在起步时期,有些大夫倾向于心理疗法,也有些大夫更关注横膈膜、肺部与舌头的运动机理,治疗过程基本就是撞大运。罗格并没有受过医学训练,但是他本人是一位自信的公共演说家,他的乐观与活力最终打动了他那位多疑且悲观的王室客户。治疗过程最惊人的特点,也是很难借助电影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疗程的力度与频率。到了1927年12月,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伯蒂与罗格在哈利街进行了总计八十二个疗程,回到家里也是日复一日地练习。他推掉了许多社交活动,还缩短了他最喜欢的打猎活动的时间,强迫自己说绕口令,做呼吸训练以及练习朗读。艰苦的努力终于一点一滴地取得了成效。那些原本以为公爵要一个字一个字磕磕巴巴往外崩的听众们发现他发表的王室致辞相对而言还算流畅。从始至终,他的妻子都在坐在他身边给他鼓劲,紧张得双手攥拳,指节发白。通过众多的海外出访、国内演讲甚至广播讲话,伯蒂的情况得到了稳步改善。

语言障碍不会在一夜之间突然痊愈,根治病例更是极其罕见。伯蒂在成长时期遭受的心理压力并不会像变戏法那样凭空消失。就像许多人一样,未来的国王学会了带着困难时光留下的满身伤疤继续生活下去并且妥善处理相应的后果。成为国王之后,坊间出现了很多关于他的恶毒谣言,甚至早在他决定采用父亲的名讳之前(他原本可能成为阿尔伯特一世国王)。谣言声称他很容易紧张,而且头脑也不太灵光,承担不了国王的责任,甚至都无法顺利完成加冕仪式。一位得到授权的王室传记作家德莫特.莫拉曾经提出过一项理论,认为在1936年12月逊位危机期间,“国家里面的一些掌权者”曾经认真考虑过要跳过伯蒂,直接将王位传给他最小的弟弟,更加风度翩翩且更加外向的肯特公爵。与伯蒂不同的是,他有儿子。假如这套盘算当真成为现实,2012年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庆典根本就不会发生。如今的国王将会是女王的堂弟,也就是现在的肯特公爵。此人的继承顺序排名第二十四位,经历过漫长的军旅生涯,还是一名高阶共济会成员。历朝历代以来,王室人员的组成始终会因为机缘巧合与如今多半遭到遗忘的决策而无端变化。

因此在刚刚成为国王的那几年里,乔治六世不得不忍受俱乐部里的高谈阔论或者客厅里的窃窃私语。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如此甚嚣尘上的言论足以与今天的微博围攻相提并论。他并没有前往印度接受各土邦国王的正式觐见(实际上尽管身为大英帝国的最后一人皇帝,他却从来都没有去过印度)。多少有些迟钝的时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曾经公然谈论他的口吃问题。他的哥哥腆着脸从澳大利亚发送来了一大堆建议,把他轰炸得心烦意乱。乔治六世的第一任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在国王面前一直是慈祥长辈的做派,也是国王的主要支持者,但是他很快就辞职了,国王就此成了孤家寡人。但是国王曾经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娶到了老婆,降伏了口吃,这一回他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本色。爱德华八世根本无法像他那样坚毅有力地处理王室事务。爱德华八世曾经拒绝阅读政府文件,在送还的文件上留下威士忌酒杯杯底形状的酒渍,更糟糕的是他还将这些文件到处传阅,以至于白厅方面不得不针对呈交白金汉宫的文件进行预先审查。如此不负责任的行为吓坏了英国的上流政治阶层。

相比之下,乔治六世不仅仔细阅读文件,还积极听取顾问意见,从而逐渐克服了宪制教育匮乏的不足。上流政治阶层起初还抱有观望态度,后来就彻底放下心来了。英国报界当初对于爱德华与华里丝的恋爱一直集体保持缄默直到最后一刻,如今他们再次恢复了忠诚与谨慎的本能。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不算好事。尽管这一点有助于乔治六世尽快接受国王的角色,但同时也意味着王室家族恢复了以前的旧习惯,包括更倾向于“稳健派”贵族出身保守党政客的本能偏好,而这种人的数量正变得日渐稀少。宫廷尤其怀疑丘吉尔,因为他曾经大鸣大放地支持爱德华八世。在更宽泛的层面上,拉塞勒斯与他的同事们为环绕这个四口之家的王室传统与先例提供了一层保护性的硬壳。这层保护壳一直持续到了五十年代。

在二战即将到来之前的几年里,乔治六世还是一个很缺乏经验的君主,什么事都得摸索着来。他的第二任首相内维尔.张伯伦选择了绥靖主义政策,而国王对他的支持则未免有些热情过度,以至于有些议员觉得他触犯了宪制角色的规矩,表现得过于政治化了。乔治六世打算亲自向希特勒喊话,在国王与元首之间把事情说开。在如今已经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之行结束后,他还坚持让张伯伦与自己一起站到白金汉宫的阳台上向民众致意,借以体现自己对于绥靖政策的支持。今天的人们普遍认为绥靖主义是个坏主意,但是当时绝大多数英国民众对此都乐见其成。国王在帝国境内发布诏令,宣称“焦虑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并且感谢上帝与张伯伦先生一起带来了“友谊与繁荣的新时代”。此外王室家族内部也是同样的看法。玛丽王太后在写给国王的信件里表达了自己对于慕尼黑之行的批评意见的愤慨——张伯伦好不容易才带回了和平,怎么就有这么多人不知好歹呢?“不了解内情的人们尤其喜欢说三道四。”到了战争正式开始、英国在挪威初尝败绩之后,张伯伦不得不引咎辞职。针对首相的批评令国王感到既惊骇又愤怒。他希望哈利法克斯勋爵能够取代张伯伦,此人也是一名首要绥靖主义者,还是高层托利党贵族。国王最后很不情愿地接受了火爆脾气且很不靠谱的温斯顿.丘吉尔,承认他比哈利法克斯更强,并且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适应他。至于伊丽莎白公主,她在听到张伯伦辞职的消息时还伤心地哭了出来。

有一位显赫的王室传记作家这样总结道:“乔治六世并不是天生的领袖。他看上去总是羞涩而局促,甚而有些落落寡欢。”此外他还经常发无名火,家里人称之为“咬牙切齿”。但是战争不仅造就了丘吉尔与蒙巴顿的名望,也造就了国王。在羞涩的外表下其实潜藏着一个聪慧、敏锐并且具有钢铁一般责任感的人。他能成为一位好国王的第一个真正证据出现在开展前夕他访问美国期间。乔治六世原本打算去加拿大访问,事先已经筹划了很久,罗斯福总统趁机邀请他南下一叙。这是在位英国君主首次踏上美国国土。罗斯福精准地抓住了时机。根据第一夫人的说法,他相信“我们很快就要卷入一场生死大战,而大不列颠将会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他想要在两国之间“创建一条友谊的纽带”。

他的策略生效了。国王与王后平易近人的热情做派倾倒了美国的政客、报界与民众,他们受到了几乎狂热的欢迎。王后在写给女儿的信中描述了户外进餐的兴奋场面,各种美食交杂罗列,还有美国特产“热狗”。王室访问的重要性往往遭到拔高夸大或者脱离实际的宣传,但是这一次访问的确干系重大。罗斯福总统邀请国王来到了哈德逊河畔的私宅,两人彻夜长谈了许多琐碎而切实的问题,例如国债,钢铁出口,海军基地,苏联的立场,以及如何扭转当时美国的孤立主义主流民意。罗斯福的立场比当时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远远更加超前。根据国王的说法,他承诺“假如伦敦遭到轰炸,美国一定参战”。国王仔细地记录了谈话的全部内容,第二天就将谈话记录发给了英国政府。2011年春天奥巴马总统访问伦敦的时候特意为女王带了一件礼物:一本厚重的乔治六世访美纪行相册。这次访问对她的父亲意义重大,对她也是一样。

实际上,乔治六世在整个战争期间都一直随身携带着笔记本。这一点颇有些令人心酸,因为当战火四起之时,他最重大的职责就是支持自己的首相,一位远比他更加自大甚至更加敏感的人。他毫无怨言地生活在丘吉尔投下的硕大阴影当中。国王知晓埋藏最深的战时机密,例如ENIGMA密码机的破解。他还预先得知了原子弹的研发与投放。他与头号保皇派丘吉尔最终成为了密友,尽管两人常做口舌之争。他工作刻苦,下狠手削减了宫廷开支,尽一切可能支持自己的首相。伦敦空袭期间他拒绝撤离——尽管王室家庭晚上会去温莎过夜,如今的女王当年在这里基本上躲过了战时的物资贫瘠。白金汉宫一共遭到了九次轰炸。

乔治六世设想了乔治十字与乔治勋章这两项荣誉来表彰平民的英勇行为(多少借鉴了他父亲创造的OBE)。他前往北非、意大利以及遭受了密集轰炸的马耳他——最后这个地点最具有戏剧性——慰问当地英军。D日登陆之后丘吉尔特别想去法国看看,他则坚决反对。他指出,自己身为国王此时不能去法国,如果首相一个人去了的话对于国王来说太不公平。于是丘吉尔闷闷不乐地在国内又多呆了几天。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国王已经成为了坚韧不拔的英国国民性的象征。在如此之多的国家领袖都是些非人怪物的时代,他的羞涩、虔诚甚至局促气质都使得他成为了“我们当中的一员”。战争结束后,国王支持过印度独立,还在访问南非期间表现出了针对当地种族主义的敌意。美国黑奴制度曾经使得维多利亚女王大惊失色,此外她也很满意印度裔仆人的精心照顾。同样,从他的各种事迹看来,乔治六世也是一个不看肤色的人——尽管他的帝国肯定不是这样。

但是国王并不是一个激进派,很难接受1945年丘吉尔的败选。私下里他很不信任艾德礼的社会主义政府。就像他的父亲不得不在1924年应付英国历史上第一届工党政府一样,他也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本能,与一帮观点吓人的陌生人打交道。他的确对付了下来,但是很不舒服。从很多方面来说,乔治六世都是一位高度保守的战前传统主义者,对于着装规范、荣誉头衔以及宫廷内部的高低等级都有着一丝不苟的要求(甚至有些吹毛求疵),而且极其酷爱射击——基本上就和他父亲一样,只是更苗条,下巴剃得更干净。日后的工党党首休.盖斯克认为他是个“很反动的人”。由于腿部动脉硬化阻碍了血液供应,致使他痛苦不堪。但是他拒绝前往医院动手术,至于理由则是一条古怪的宫廷规矩:“我从没听说过住院的国王。”他咬紧牙关继续努力工作,维持了君主立宪制的良好状态。他的长女目睹了这一切。他知道这个心思严肃的小丫头将会成为女王,因此很早就开始让她接触与这一职责相关的工作与规程。甚至直到今天她依然会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1955年,女王在林荫路为一座乔治六世的纪念碑揭幕。在揭幕仪式上,她赞扬了国王在战争期间的坚定不屈,他的“友善与单纯”,他的“温暖与同情心”,他的“谦逊人性”,并且指出国王历经了好几轮重病依旧坚持工作,最终牺牲了自己。“他克服病痛的勇气为他赢得了所有人的爱戴”。这一切正是经历了一战蹂躏之后乔治五世希望英国君主能够具有的品质。

因此自从1917年创始以来,温莎家族的理念与行为十分难得地直接传承了下来,从祖父传给了父亲,又从父亲传给了女儿。简而言之,温莎王朝就是由一群责任感与使命感都非常强烈的保守派发动的现代化运动。伊丽莎白二世跟随者祖父与父亲的脚步成为了英国的新一任模范君主。他们被人称作福利君主,或者民主君主,甚至土气君主。

不过女王可不土气。她的早餐麦片或许的确是用保鲜盒盛着的,但是她的宫廷依旧保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柔顺光泽与宏大气派。当她成为女王以后,英国人相当自负地谈论着“第二个伊丽莎白时代”,并且问道二十世纪中期的英国能否像德雷克、莎士比亚与培根时代的英国一样再次令世界惊讶。女王很快就给他们浇了一瓢凉水。在1953年的圣诞演讲当中,她表示自己“丝毫不觉得与都铎王朝的同名伟大先祖有任何相似之处:她终其一生既无丈夫也无子嗣,她施行的是专制统治,而且她从未离开过英国的海岸。”不过接下来她又将富于勇气与开创精神的当代英国与贫弱但“具有伟大精神”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早期的英格兰进行了对比。当然,都铎王朝也是自我再造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女王与温莎家族可谓是货真价实的都铎后人,而不是前辈的模仿者。

(1)http://en.wikipedia.org/wiki/Philip_de_L%C3%A1szl%C3%B3

(2)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old_Nicolso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