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情天喇嘛:生与死的仓央嘉措(完) -- 京华烟云AMIP

共:💬119 🌺6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情天喇嘛:生与死的仓央嘉措(完)

    前言 在那东山顶上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皎洁的月亮

    玛吉阿米的面容

    渐渐浮现心中......

    这是一首有名的诗,它产生于三百多年前,后来甚至还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但是,诗中那位面容如月亮般皎洁的“玛吉阿米”却并非具体的人名——藏语中,“玛吉阿米”的意思是“未嫁的姑娘”,至于她究竟姓甚名谁,早已无法考证明白,也许永远成谜。

    诗的作者也是个谜一般的人物。公元1682年,西藏历史上的一代英杰——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圆寂,他生前苦心培养的继承人、精明强干又雄心勃勃的西藏摄政桑结嘉措继续假借五世达赖之名统治西藏,秘不发丧达十五年之久,直到公元1696年,天下共主康熙才终于得知。皇帝雷霆震怒,威胁说要“檄云南、四川、陕西之师,见汝城下”,桑结嘉措惶恐之余不得不向朝廷认错,同时将一个早已选出但被他秘密隐藏在民间的少年宣布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他便是这首诗的作者,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其实,仓央嘉措并非他的本名,而是其上师五世班禅为他授戒后起的法名。这个后来被称为仓央嘉措的孩子,据考证于公元1683年生在西藏南部的门隅地方,如同历史上许多具有神奇故事的人物一样,传说他诞生时出现了许多祥瑞的征兆,小时候也异常聪明,从三岁起就能写字诵读,并自制献给神佛的供品,给派人寻找五世达赖灵童的桑结嘉措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据说,当时围绕这个被认为是转世灵童的孩子的归属问题,西藏和不丹方面的争夺曾十分激烈。

    被桑结嘉措迎入拉萨后,在家乡自由自在惯了的仓央嘉措,很快便难以忍受木偶般的傀儡生活和无休止的清规戒律,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社会游历以及诗歌创作中。做为一名宗教领袖,其作品竟然以情诗为主,自然在西藏僧俗社会引起了巨大争议。

    传说,这位年青的神王兼诗人秉性多情,常常偷偷溜出布达拉宫,跑到民间与情人幽会,而民间对他也颇为欢迎,那里不仅有他仰慕的姑娘,而且还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因此佳作频出。但后世许多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而是认为仓央嘉措并非如凡夫俗子般沉浸情欲,更不会破戒,他不过是在花丛中体验“色即是空”的境界而已,那些貌似情诗的作品其实都饱含着佛理。

    根据一些民俗学者的研究,在传统上,旧时的西藏世俗家庭对女儿与大活佛发生亲密关系其实并不排斥,反而颇为自豪,也许认为这样就可以沾染上活佛的一些神性吧,他们甚至会把自家房子的外墙整个刷成黄颜色以示炫耀——在繁华热闹的拉萨八廓街上,至今还保留着这么一座黄房子,里面是一家藏式餐馆,而其店名不出我们所料,就叫做“玛吉阿米”。

    公元1705年,拥立仓央嘉措的西藏摄政桑结嘉措被其政敌杀死,失去依靠不久,作为上层斗争的牺牲品,我们的年青诗人终于被康熙皇帝废除达赖封号,随后在“执献京师”途中于青海湖畔离世,享年仅二十三岁(一说二十五岁)。

    孤独的青年、叛逆的上师、卓越的诗人、风流的情种,悲剧的一生......随着时间的流逝,笼罩在仓央嘉措身上的迷雾不仅没有散去,反而越聚越多。

    政敌当年早已将他存在的痕迹彻底抹去,身为藏传佛教的领袖,他竟然连自己的灵塔都没有留下;而生他养他的家乡,现在已位于被印度控制的藏南,一个普通中国人根本无法到达更不用说去祭拜的地方;并且,他去世后还顶着“假达赖”的贬称长达七十余年,直到乾隆时期由六世班禅说情,朝廷才默认了他曾经的地位。

    但仓央嘉措却又并没有被历史之沙湮没,拉萨民间仍和几百年前一样传诵着他的故事,他出生的地方仍被藏族人民顶礼膜拜,内蒙阿拉善保留着据说是他的留下来的遗物——当地传说他并没有死在青海湖,而是逃了出来四方游历,最后终老于此。而在拉萨遥远的东方,在那真正的东山顶上,巍峨险峻的横断山脉之间,则是仓央嘉措灵魂的归宿,他的转世灵童正是降生在那里——川藏线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有着“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

    近年来,随着传播手段的发达,对仓央嘉措的崇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也由一位悲情神王变身为情天大圣,他的诗歌以及号称是他的诗歌被人们广为流传,比如下面这首: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意境很美,而且据说作者就是那位情圣诗人,只是,笔者查阅了手头所有正规出版的仓央嘉措诗集,也没有找到这首诗的出处,也许是自己手头的资料还比较有限,但也有可能它就是附会的同人之作。

    对了,朱哲琴有一首《六世达赖喇嘛情歌》,有空可以听听。

    其实,所谓的《那一天》就是1997年朱哲琴《央金玛》专辑中一首名为《信徒》的歌词,词曲作者何训田。或许因为《央金玛》中还有这首《六世达赖喇嘛情歌》,因而该歌词便被误认为是六世达赖喇嘛写的情歌。

    目录

    1、午夜布达拉宫,遇见仓央嘉措(上)住布达拉宫的“嘉措”(点击阅读)

    2、午夜布达拉宫,遇见仓央嘉措(下)迷雾中的桑结喇嘛(点击阅读)

    3、扎什伦布寺,仓央嘉措的抉择(上)如来与卿(点击阅读)

    4、扎什伦布寺,仓央嘉措的抉择(下)尴尬的上师(点击阅读)

    5、哲蚌寺,一场针对仓央嘉措的劫持(上)噶丹颇章的哲蚌活佛(点击阅读)

    6、哲蚌寺,一场针对仓央嘉措的劫持(下)蒙古来袭(点击阅读)

    7、“一度到理塘”,生与死的仓央嘉措(上)青海湖畔的谜团(点击阅读)

    8、“一度到理塘”,生与死的仓央嘉措(下)历经劫难的大海(已完成,点击阅读)

    附录:关于《见与不见》(已完成,点击阅读)

    奉送壁纸两张:西藏羊卓雍措圣湖(点击浏览)

    *************************************************

    关于三个常见的名词:

    “神王”

    上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曾用一个词“Holly King”即“神王”来称呼那时候西藏当政的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后来这个词扩展开来,也被许多人用来称呼其他的达赖喇嘛。

    “活佛”

    这是一个纯粹由汉族人自创的词语。藏语里与之勉强能对应的有两个词,一是“朱古”,即“化身”,专用来称呼有资格转世的高僧;二是“仁波切”,即“珍宝”,是对高级僧侣的统称,在藏区用得相当广泛。

    “喇嘛”

    这个词本来在藏语里专门用来称呼指导修行的上师,比如藏族人常念的“喇嘛拉加森求”即是“皈依上师”之意,但这个词后来被滥用,事实上成了对藏传佛教僧侣的泛称。

    说明:本文来自笔者将要出版的新书《东山顶上的酥油茶——川藏畏途》

    关键词(Tags): #西藏史(大圆)#东山顶上#玛吉阿米#仓央嘉措#桑结嘉措#达赖喇嘛通宝推:一介书生,刹那芳华,大圆,风无踪,上古神兵,
    • 家园 下周开始赵屠夫

      精力有限,没法同时照顾两个帖子,抱歉

      • 家园 支持支持!

        哦也!翘首以盼。。。

        • 家园 谢谢支持

          写赵的难度不在他本身,尽管还是清朝,但当时已经由近代迈入现代,电报、报纸什么的都有了,离信息爆炸也不算太远了,当时留下的关于他的资料相当多,反而选择起来比较困难。

          但他的对手们尤其是土司和喇嘛却比较难写,藏族几乎没有留下成文的资料,有的多是各种各样不靠谱的传说。

          因此依靠单方面资料难免失之偏颇,可也确实没有太好的法子。

    • 家园 8、“一度到理塘”,生与死的仓央嘉措(下)历经劫难的大海

      8、“一度到理塘”,生与死的仓央嘉措

      (下)历经劫难的大海

      “求汝云间鹤,借翼一高翔;

      飞行不在远,一度到理塘。”

      这是一首诞生于三百多年前的古老诗歌,其作者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仓央嘉措,正史通常认为,他年轻的生命消逝在流放中途的青海湖畔。

      当时在拉萨的欧洲传教士曾记载道,在仓央嘉措的最后时刻,派来执行这死亡任务的刽子手问他是否有什么遗言留下,他于是便吟诵了这首生命的绝唱,随即慨然赴死。

      后来,藏地僧侣们根据这首绝命诗中的指示,终于在现在四川甘孜州的理塘县找到了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他就是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也有译为‘格桑嘉措’,从发音看似不妥)。

      这位七世达赖一生坎坷,其经历可以说波澜壮阔。

      与许多历史上的大人物一样,据说噶桑嘉措在公元1708年出生时,身边也出现了许多稀有相状和多种神奇景象,比如右臂上长有形如法*轮的胎记,因此正在寻找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黄教僧俗信徒认为他就是仓央嘉措的真正化身,并不承认蒙古和硕特部拉藏汗王废黜仓央嘉措后自立的达赖喇嘛。

      为防止敌人迫害,噶桑嘉措从幼年起就随父亲离开家乡理塘开始到处藏来躲去,先后在德格、青海湖等地生活,并得到了德格土司以及青海蒙古头人们的保护。做为一个头脑精明野心勃勃的男人,噶桑嘉措的父亲在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尽力渲染自己儿子的神奇事迹,以向世人宣示他就是冤死的达赖喇嘛无可争议的转世灵童。

      尽管为了表示对拉藏汗的坚定支持,康熙皇帝已经应后者所请,册封了其新立的一个“六世达赖喇嘛”。但这位在宫廷斗争中早已磨练得如火纯青的英主心里其实一清二楚,他并没有为难噶桑嘉措父子,反而命人将他们迎到青海西宁附近的塔尔寺加以供养,派兵保护并赏赐颇丰,事后证明,皇帝的未雨绸缪之举真是非常英明。

      噶桑嘉措八岁时,位于现在新疆伊犁的准噶尔汗国突然偷袭拉萨,他们打着复兴黄教的旗号,宣布要为不幸的仓央嘉措复仇,还谎称得到了真正的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的支持。准噶尔人很快杀死了不得人心的拉藏汗并废除了他立的达赖,但随后这些侵略者就露出了原形,到处烧杀抢掠,失去了当地人的支持。由于清军事先的周密保护,准噶尔军队根本无法接近噶桑嘉措,他们计划劫持真正的达赖喇嘛以号令西藏的阴谋破产了。

      康熙皇帝迅速采取行动,派皇子大将军王率大军进入青海抗击准噶尔,同时让噶桑嘉措一起随军出征,还大张旗鼓地让沿途藏民都知道此事,这项精明的举措立刻受到藏区僧俗热烈响应,所到之处人们赢粮影从,各地的藏族武装也纷纷起兵响应,团结起来收复家园已成为西藏人民共同的目标。

      受这些年清宫戏的轰炸熏陶,关于那位号称“大将军王”的皇子,想必许多读者早已耳熟能详,他就是康熙末年九王夺嫡事件中的主角之一、雍亲王的亲弟弟同时也是主要竞争对手的十四爷胤禵,雍正登基后为避皇帝讳,其兄弟们的名字都改“胤”为“允”,于是当年的“胤禵”就变成了后世的“允禵”。

      这位大将军王军事才华确实出众,指挥满汉藏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将准噶尔人赶出西藏。由于曾一起并肩跋涉患难与共,年青的大将军王与年仅十二岁的达赖喇嘛交情颇不一般,史载他们离别之时,大将军王请达赖喇嘛加持护佑,二人依恋难舍,畅谈许久之后,大将军王才离去……不知此情此景,是否曾引起了胤禵那位天性多疑的四哥的猜忌。

      就这样,少年噶桑嘉措在清军的簇拥下,平生第一次进入拉萨,登上了曾属于仓央嘉措的宝座,举行了意义类似汉族君王登基的活佛“坐床”仪式。尽管地位高贵,但他其实并没有政治权力——清朝随后册封的藏王(头衔为‘首席噶伦’和‘贝子’)康济鼐执掌了西藏大权,达赖喇嘛被做为名誉领袖供了起来,他那精明的父亲则被皇帝封为公爵。

      尽管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其父却不甘心仅有虚名,又蠢蠢欲动起来,开始拉帮结派,通过达赖喇嘛的宗教影响力频繁干预政治。

      六年后,藏王康济鼐被嫉恨的同僚们谋杀,七世达赖渴望权势的父亲也参与了此事甚至成为主谋之一,西藏内乱再起,不甘失败的准噶尔人也蠢蠢欲动,导致雍正皇帝不得不又一次出兵平乱,并将十九岁的噶桑嘉措和其父亲移居到便于控制和保护的汉藏交界地区,即现在甘孜州道孚县的惠远寺。

      八年后,父子二人方才再次回到拉萨,噶桑嘉措的父亲则被朝廷严厉训斥,严令永远不得干政。此后,历代达赖喇嘛家族成员不得参政遂成惯例。

      第二次回到拉萨后,噶桑嘉措又经历了颇罗鼐和珠尔墨特那木扎勒父子两代藏王(头衔为‘多罗郡王’)长达十五年的统治,仍只被当作精神领袖和名誉首脑高高挂起,直到他四十三岁时,骄横跋扈的藏王珠尔墨特因图谋反叛被两位驻藏大臣突然设计诱杀,二大臣随即又被藏王党羽所杀,西藏再次处在剧烈动荡的危险边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就在这危机存亡之秋,一向不太过问政务的七世达赖出乎人们意料地站了出来,他利用自己的巨大影响力迅速稳定了政局,一举逮捕了谋反作乱的藏王追随者,并为当初那些受到珠尔墨特藏王不公平待遇的人们平反昭雪。

      这时早已是乾隆皇帝当政,他刚刚获悉西藏之乱,可尚未来得及再次派军出征,达赖喇嘛平定内乱的报告就已呈到御前,让他惊喜不已。

      于是,皇帝第一次开始认真考虑,既然朝廷所委任的这些世俗统治者其实并不都那么可靠,那何不真正尝试一下把西藏的政权交给僧侣掌握,毕竟后者是出家人,也许不会太贪恋权势,而且黄教僧侣不许娶妻生子,也就无法把权力传承给家族血亲,世袭导致的危险也小得多。

      就这样,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皇帝正式将西藏的政教大权授予年已四十四岁的噶桑嘉措。

      可以说,噶桑嘉措简直就是西藏版的晋文公重耳,他们都是年轻时历尽坎坷,到了晚年终成正果,并且在功业刚竞时便匆匆离世,把自己人生最辉煌的阶段留给世人记忆——春秋霸主晋文公在位仅九年就去世,而七世达赖最后实际掌权时间更短,还不到六年便圆寂。

      就是在七世达赖生命的这最后六年里,影响了西藏此后两个世纪的驻藏大臣制度和噶厦(旧西藏地方政府的名称,其行政首脑为噶伦,通常为四名,三僧一俗的配置,但偶尔也有例外)政权体系正式确立,乾隆皇帝与七世达赖喇嘛确定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十三条》也正式成为此后处理中央与西藏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如下:

      奉大皇帝怜爱西藏民众之旨意,拟订十三条章程,谕告全藏僧俗人等遵行。

      第一条:查照旧例,添放噶伦。

      第二条:噶伦办理事务,应在公所。具折奏事重务,务须遵旨请示达赖喇嘛并驻藏大臣酌定办理,钤用达赖喇嘛印信,钦差大臣关防遵行。

      第三条:不得任意补放碟巴头目等官,公同禀报达赖喇嘛并驻藏大臣酌定。

      第四条:官员革除治罪,应酌定章程,请示达赖喇嘛并驻藏大臣指示遵行。

      第五条:派选堪布喇嘛(大寺僧院首领或中小寺的寺主),应照旧例遵行。

      第六条:冗员宜行沙汰。

      第七条:代本(西藏高级军官,相当于团长)应添设一员。

      第八条:噶伦、代本应请颁给诏书。

      第九条:藏属人民,应禁止私占。

      第十条:乌拉(当地人必须提供的义务劳役)牌票,应禀请达赖喇嘛颁给。

      第十一条:禁止私动达赖喇嘛仓库存储物件。

      第十二条:阿里、哈拉乌苏(那曲)等处地方,甚关紧要,应请达赖喇嘛选官遣派,赏给号纸,以资弹压。

      第十三条:达木(当雄)蒙古八旗,应遵旨安插,归驻藏钦差大臣管辖。

      此后,驻藏大臣又向七世达赖喇嘛建议成立了译仓,内设四大仲译,均为僧官。噶厦的一切政务公文,非经译仓审核方可上情下达,以削弱和牵制噶厦的权力。又在布达拉宫设立僧官学校,培训各寺僧人,派出各宗担任宗本本,或在噶厦所属各勒空(机关)中任职。

      也许是饱尝了世事艰辛,七世达赖当政后为人处事极为谦逊低调,与他那位个性张扬叛逆十足的前世诗人完全不同。史载他办事公正并总能为别人着想,作风非常亲民,贵为神王仍像学僧那样认真聆听普通僧侣辩经,生活也相当俭朴,连衣服鞋子都是旧得实在没法再穿才换新的。

      人们认为,脚踏实地的作风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七世达赖喇嘛晚年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其毕生经历也真正体现出了“噶桑嘉措”这个词的含义。

      藏语里的“噶桑嘉措”,据说就是“历经劫难的大海”。

      藏历第十三饶迥火牛年(公元1757年)二月初三日,七世达赖在布达拉宫圆寂,享年五十岁。得知噩耗,乾隆皇帝几次降旨表示哀悼,并安排处理后事。随后,按照皇帝的谕旨,委任第穆呼图克图代理达赖喇嘛摄政,这也是大活佛担任西藏摄政王的开始。

      由于噶桑嘉措临终前并没有像仓央嘉措那样留下转世的明确指示,从而导致了其灵童确定的巨大争议,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让我们再重新回味一下仓央嘉措关于自己来世的绝命诗吧,三百多年来这首优美的诗篇仿佛仍旧如初,在广袤的藏区随风飘荡萦绕:

      “云中洁白的仙鹤啊,

      请你把翅膀借我。

      不去遥远的北方,

      一到理塘就回......”

      【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情天喇嘛(完)

      说明:本文来自笔者将要出版的新书《东山顶上的酥油茶——川藏畏途》

      关键词(Tags): #七世达赖#噶桑嘉措#藏王#康熙#准噶尔通宝推:一介书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第一次跳水成功

      八品轮流做,今天到我家

      庆祝一下

    • 家园 屠夫以绝对优势获胜

      达赖结束就是他了

    • 家园 屠夫仍以9:3领先神将

      投票的朋友们各有理由,恕不一一列举了

      哪个先过10就定哪个

    • 家园 屠夫大幅度领先神将啊

      目前是7:2

      如果到了10,那就是他了

      • 家园 格萨尔

        赵尔丰生不逢时,不得善终,长使英雄扼腕。

        “尔丰之治边也,先与兵威,……边地既定,即从事各种建设。……但奠定西康政治之始基,宜为赵氏。……赵本人亦明敏廉洁,办事公正。犯法者虽近亲不稍恕,康人多信服之”。

        如今国家,只见多难,未见兴邦。如3.14,7.5之类,惟见魑魅猖獗,魍魉跳梁,既无惩前之力,也无毖后之智。所谓木胎泥偶,尸位素餐,美其名曰:“不折腾”。恨不能重起赵将军于地下,再挥铁棒,一扫妖氛。故每观斯史,终难卒读。

        恳请楼主写一写格萨尔,汉藏终为兄弟,唯能相知,方能不相疑。加强交流,帮助我们多了解藏族同胞的历史文化,可谓功莫大焉。

    • 家园 下个系列是写格萨尔还是赵尔丰呢?

      尽管二者都是“尔”字辈,但内容却大相径庭,一个神秘而浪漫,另一个则相当残酷甚至有些血腥。

      【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格萨尔王:东方伊里亚特与藏三国

      亦或

      【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川藏屠夫:赵尔丰开边二三事

      听听大家的意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