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 女王登基六十年 -- 万年看客

共:💬38 🌺2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工作当中的女王

英国的宪制,就像绝大多数国家的宪制一样,要依靠无休无止的会议来体现。如此之多的“谈话”都得到了仔细的记录——议会、内阁与内阁委员会自然不必多说,政府部门内部更是充满了没完没了的会议。在威斯敏斯特与法院之外还有各种法庭,裁判所,准政府组织,市政厅,地方政府以及警察委员会召开的会议。简而言之,外部观察家们可能会觉得英国人在睡觉与看电视之外的全部时间都花在开会上了。

但是在英国每周都会举行一场得不到录音、报道、拍摄、记录甚至讨论的会议。这是一场由来已久的会议,其名称也非常古老——这就是女王与她的首相之间的每周“觐见”。无论是女王还是首相都不会与外人谈论谈话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敷衍几句而已。此外,资历最老的高阶军官以及退休的内阁大臣与财长们也会觐见女王。在英国的会议迷宫当中,女王觐见是最后的神秘黑盒子。这些觐见有什么意义吗?这些觐见当真曾经在任何程度上改变过英国人的生活吗?

十九世纪英国记者沃尔特.白芝浩曾经一身是胆地试图解释英国政体(并且令人称奇地取得了大致成功),他说女王有权了解情况,提供建议与发出警告。当然他这里所说的是维多利亚女王。但是阅读白芝浩的著作本来就是伊利莎白女王上岗培训的一部分。而且这张小小清单得到了如此广泛的接受,因此我们不妨假设女王本人也同意其中的内容。即便就在相对切近的历史时期,英国立宪君主也一直在活跃地应用着所有三项权利。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希望要求了解战时活动的一切细节,坚持要求丘吉尔毫无隐瞒地向他通报战况,即便是在战局最焦灼最紧张的时期(丘吉尔从未抱怨过这一点)。此外当战后工党首相艾德礼打算指派温莎一家向来厌恶的休.道尔顿而非欧内斯特.贝文担任外交大臣的时候,乔治六世也的确向他提出警告,并且促使他改变了一开始的预定作法。假如当真如此,这的确是一步好棋,因为贝文的确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大臣之一。但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的干涉主义君主还得算是女王的爷爷乔治五世。从阿斯奎斯到鲍德温,历届首相都很熟悉他的建议、抱怨与警告。从贵族阶层的未来到大臣群体当中潜藏的社会主义倾向,从应对大罢工的恰当手段到面对独裁者上台掌权的态度,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看法。创立温莎王朝的乔治五世其实是一座桥梁,一头是他那位坚定果决的祖母,另一头则是他那位谨言慎行的孙女。他是一个安于其位的宪制君主,但并不是缄口不言逆来顺受的傀儡。

不过女王的角色就有些不太好说了。尽管她的第一位首相是丘吉尔,但是在她的成长阶段英国却服用了一剂社会主义猛药,因此她很清楚如履薄冰的必要性。她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在王室财务问题上受到挑战与考验,而且她也一直很清楚国内外共和主义少数派的高调存在。与爷爷以及父亲相比,她的气质更加沉静谨慎。我们甚至都不清楚她对于自己的首相们究竟怎么看。即使是各位首相当中最不谨慎的哈洛德.麦克米伦与托尼.布莱尔,以一般标准来衡量也依然是很谨慎的人。坊间颇有些关于女王如何主观偏爱的流言蜚语,例如说她最喜欢哈洛德.威尔逊,最讨厌玛格丽特.撒切尔。但是这种说法不过是小道消息而已,而且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女王并不讨厌撒切尔。女王可以说是谨慎精神的化身。对于笔者而言,这一点着实非常棘手。但是尽管如此,要想理解女王统治的意义,关键就在于理解她与这十一名男性以及一名女性之间的关系。公共档案、日记、回忆录与身边人的观察为这个故事提供了令人诧异的丰富细节。我们可以在这些觐见当中总结出几条一般性的要点。首先,所有曾经与女王共事的公务员与政客们全都一致同意,女王的记性很好,而且思维敏捷。她很喜欢政坛八卦,清晰地记得各种陈年往事,而且随着她年龄日长,她也逐渐成为了可供年轻首相们翻阅检索的人形图书馆。女王不仅是“荣誉之源”,而且作为“记忆之源”的角色也同样重要。尽管除了极少数无关紧要的个案之外,我们并不知道每一次觐见的具体谈话内容,但是我们的确知道——举个例子——竭力维持工党政府不至于分崩离析的威尔逊觐见时间越来越长,而布莱尔的觐见时间则相对较短。

运用各种暗示以及显而易见的逻辑,我们还可以假设女王觐见的最有趣部分就是首相们抱怨自己与同僚之间的矛盾。史学家大卫.卡纳丁认为:“董事会主席与首席执行官之间的职能分离是一个好主意,这正是我国的体制。美国总统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因此他的工作要难做得多。”首相如果想要抱怨反对党的行径如何恶劣狡猾,很多人都能陪他说话。从唐宁街十号的员工到其他大臣,甚至再到某些记者都可以成为首相的讨论伙伴。但是如果首相想要开诚布公地谈一下执政党内部的问题,合适的谈话对象就少多了。

威尔逊执政期间越来越觉得工党内部的左右两翼对他发动了围攻,因此他对于觐见活动也越来越着迷。相比之下泰德.希斯则是个落落寡合的人。玛格丽特.撒切尔一直与“湿人”们纠缠不清。女王一直坐在皇家包厢里近距离观看着内阁内斗的戏码。在1986年迈克尔.赫塞尔廷因为韦斯特兰直升机事件而愤然出走脱离政府之后,女王还安慰撒切尔说自己见过更难看的场面。约翰.梅杰的对头则是疑欧派的“王八蛋们”,1995年他不得不与女王详细讨论自己接下来的反常决策:一方面辞去托利党党首之职,另一方面继续担任首相,从而引诱党内反对派主动出手。在一次告别晚宴上,布莱尔也曾经刻薄地评论道,只有在女王面前自己才能畅所欲言地将某些同事的高风亮节好好表扬一番。

最高民选职位是一个孤独的所在。君主立宪制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有可能提供一名见多识广、精明敏锐而且谨慎可靠的倾听者。在最好的情况下,这可是其他议会体制提供不了的好处。无论女王多么喜欢获取当下事态的第一手汇报,觐见仪式的首要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满足她的需求。这是她的工作之一,旨在支持自己的首相并与其和睦相处。从社会阶层角度看来,有些首相与女王似乎更加般配,例如在苏格兰广有地产的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或者与女王的儿子爱德华王子一起上学的戴维.卡梅伦。相比之下,例如戈登.布朗这样的长老会牧师之子或者玛格丽特.撒切尔这样的格兰瑟姆杂货老板之女和女王在一起就有些不太搭调。但是了解那些来自陌生背景的人们并且与其发展个人关系同样也是十分有趣的挑战。

在撒切尔与梅杰时期担任内阁秘书的巴特勒勋爵(1)认为,首先“所有首相都感到自己可以绝对保密地与她谈话,一切谈话内容都不会遭到扩散。此外我还认为他们觉得女王与他们心有戚戚,因为她在公众视野当中已经生活了很多年,这一点带来的苦恼与麻烦也是不错的话题……我觉得不妨将觐见仪式当成心理治疗的疗程。”他最近的继任者加斯.奥唐纳爵士(2)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她什么都见识过了——政坛起落、战争动乱、衰退与复苏、好时光与坏时光——而且她也见识过了各个不同政府应对这些局面的不同方法……我可以肯定,她给出的建议都很靠谱。”笔者所采访过的每一位曾经与女王共事过的人都表示她看人很准。对于首相个性的私人看法——亲近、仰慕、困惑等等——比首相的阶级出身更重要。

1952年2月6日,正当新任女王正在从肯尼亚赶回英格兰的时候,丘吉尔内阁在下院召开了一次会议。古代先例与现代环境发生了冲撞。上一次英国君主在国外继位还是1714年的事情,当时德国人汉诺威的乔治继承了安妮女王的王位。时代的确不同了,但并非完全陌生:在安妮女王统治时期已经出现了像模像样的两党制政体,苏格兰与英格兰也已经联合成了一个国家。她手下并没有真正的首相,尽管丘吉尔的卓越祖先兼一代名将马尔波罗公爵曾经担任过宫廷政治生活的主要推手。就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样,关于女王的头衔、地位与政治权限问题也得到了充分的争论。安妮女王是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第一位君主,但是同时也是另起一摊的爱尔兰女王。而且本着陈腐的傲慢情绪与全然罔顾事实的态度,她还自称是法国女王。

如今这位二十五岁的新女王面临的局面和当年非常不同,但是她的政客们同样为了头衔与尊号的问题而头痛不已。内阁认为“帝国君主”(the Crown Imperial )的称号可能会在战后世界里“产生麻烦”,建议用“英联邦首脑”取而代之。在她担任元首的国家当中,巴基斯坦与锡兰都不是基督教国家,新教国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信仰捍卫者”的头衔如今也不能适用于她的全部领地了,必须要想办法搪塞过去。此外她已经不再是爱尔兰的女王了,只是北爱的女王。大臣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唇枪舌剑,引经据典。自从女王统治开始的第一刻,她的政客们就与困难且高度情绪化的礼仪规程问题纠缠在了一起。

这一切看上去只是些陈年俗套而已。但是英国本来就是一个君主制历史深厚的国家。1952年距离战争结束仅仅过去了七年,战争的背影依然庞大得很。当时的英国电影包括《木马》(3),讲的是英军战俘逃离纳粹第三战俘营的故事;《众志成城》(4)讲的是近卫装甲师的故事;《沧海无情》(5)讲的是大西洋海战的故事;《碧血丹心》(6)讲的是不列颠之战的故事。观看这些电影的观众在放映之前都要起立唱国歌。老兵重聚俱乐部门庭若市。国王的画像到处悬挂,从市政厅到酒馆随处可见。义务兵役制还要继续存在将近十年。人们的历史意识比今天更强烈,当时的电影里还在宣扬霍恩布洛尔船长、维多利亚女王与红花侠的事迹。此外各种爱国主义主旋律史书也层出不穷,例如H.E.马歇尔的《我们这座岛屿的故事》(7)(严肃向)与W.C.塞勒以及R.J.叶门的《趣画1066》(8)(非严肃向)。英国中小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依然沿袭着国王、女王与著名战役的主线。英国的漫画书当中,步入太空的英国人依然留着八字胡,带着皇家空军风格的帽子。前往剧院看戏的观众们一般也都接受女王驾前宫务大臣(Lord Chamberlain)对于剧目的审查。

君主制与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几乎全都密不可分。负责判处绞刑的法官在宣布判决时总要援引君主制的权威,BBC与报纸在提到已故国王与现任女王的时候都会小心地使用敬称。君主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极其神圣,几乎等同于全民宗教。电影与话剧当中的演员不得扮演维多利亚女王以来的所有英国君主。海军军官出身而且脾气火爆的白金汉宫新闻秘书理查德.考威尔甚至下令没有他的允许不得拍摄女王。广播播音员在他面前只有卑躬屈膝的份。报纸主编们虽然都忍不住对这位“该死的东西”大加腹诽,但是明面上依然保证只用最温和无害的言辞来谈论王室成员。

曾经驱动全世界的大英帝国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是帝国的遗骸依然四仰八叉地遍布在地球表面。失去英属印度以及当地分裂成为两个独立国家的现实令联合王国当中的许多人都大为震惊。看得懂统计数据的人都知道,英国的帝国排场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但是英国势力从世界各地大规模向回收缩的进程尚未开始。到了每年的5月24日,人们依然会举行游行庆典来庆祝帝国日。绝大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都是英国属地,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海湾各国、索马里、西印度以及香港也依然由英国控制。埃及境内驻扎着大型英国军营,波斯地区基本上就是英国公司的私产。所谓的“白人英联邦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紧密的纽带。知识分子阶层以外的人们还在自然而然毫无愧怍地使用着“不列颠民族”一词。四年之前的确有500名西印度移民乘坐帝国疾风号客轮来到英国,但是改变国家面貌的大规模移民尚未开始。这个国家依然以白人为主,仅仅在边缘点缀着寥寥几名少数族裔。两年之前新西兰刚刚举行了大英帝国运动会,下一届运动会的名称将会是“帝国与联邦运动会”。

皇家海军尽管早已凿沉了好几艘主力舰,支离破碎地晾在浅海与船坞里,但是依然被人视为英国的强力铁拳。许多人都认为英国即将迎来以新技术与旧标准为基础的荣耀新时代。很多老人还记得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并且尚未意识到美国这个新兴强权国家的实力。因此女王的第一任内阁里的老人们如此严肃地讨论新任女王的名号也就不奇怪了。在较低一些的层次上,其他人也正在进行着没那么咬文嚼字的调整:国歌要改词,邮票、纸币与硬币要重新印刷与铸造,铸铁邮筒要重新制造,全新的君主肖像也要悬挂起来。

哈洛德.麦克米伦日后回忆道,当时大臣们召开了登基会议(Accession Council)。这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贤人会议“这一古怪而古老的体制”的最后残余。第二天,丘吉尔在广播当中再次施展了他那为人所熟悉的诗意文采:“我在维多利亚时代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沐浴在威严庄重、无可匹敌、安宁祥和的帝国光辉之下。因此当‘天佑女王’的祈祷与国歌再度响起之时,我难免会感到一阵心潮澎湃。”这些大臣们作为统治阶层的成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们对于英国国际地位的衰落全都心知肚明,但是此刻他们的心中依然洋溢着乐观主义,相信英国将会在一位崭新的女王治下迎来更美好的灿烂未来。

丘吉尔早在女王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见过她。1941年4月他还专门抽时间为她送去了一束玫瑰,祝贺她的十五岁生日,尽管当时战况惨淡,派往希腊的英军正在大举挺进的德军面前仓皇后撤。如今他已经老迈病弱,必须打起全副精神才能勉强应付首相的职责。但是他的这番话还是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女王的心目当中,丘吉尔与此后所有的继任者们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最近女王曾经提到当年自己遭到丘吉尔温和训诫的情景。1954年5月,女王与菲利普亲王结束了为期六个月、一路劳心费力的加冕后英联邦各国访问。他们特意邀请丘吉尔从雅茅茨登上崭新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艇,沿泰晤士河逆流而上,一起完成了这次出访的最后一段路程。沿岸人群欢声雷动,伦敦塔鸣响了四十一声礼炮。但是女王却记得当天天色惨淡,在即将抵达伦敦池的时候,她对丘吉尔说:“这条河真脏。”闻听此言,丘吉尔转过身来,嗓音低沉地冲着她回应道:“这条河是贯穿英国历史的银线——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日后的任何一位首相都没有像这样当面指正她的胆量。女王有时候也会抱怨丘吉尔不听人说话——维多利亚女王当年也抱怨过格莱斯顿,觉得自己被他当成了公共会场里的听众。不过实话实说,那一天在泰晤士河上丘吉尔其实有点打肿脸充胖子。根据他的医生的说法,当天他正好患上了感冒,只觉得寒意入骨,而且他“以前从未来到过距离泰晤士河面这么高的地方”。他刚刚登上甲板的时候,“我第一眼并未认出那个英气逼人、穿着卡其布裤子的人影就是女王。她已经把大衣脱了下来。”伊利莎白公主向来尊敬丘吉尔,但是等到她登基的时候,保守党大佬们已经开始讨论如何才能不伤和气地将他从唐宁街请出去了。

乔治六世去世前不久——按照王太后对安东尼.艾登的说法——国王曾经下定决心要和丘吉尔谈一谈退休问题。他的突然去世使得这一幕终究没有发生。丘吉尔尽管因为国王的逝世而悲痛不已,但同时也将新王即位当成了恋栈不去的绝佳理由。自然他一定要出席加冕仪式。这样一来他自然也就不用急三火四地辞职了,对吧?浪漫主义与自利自谋在丘吉尔的脑海中调和成为了略显疯癫的信念:他在他看来,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新任女王显然离不开自己身为父辈的引领与指导。

(1)http://en.wikipedia.org/wiki/Lord_Butler

(2)http://en.wikipedia.org/wiki/Gus_O%27Donnell,_Baron_O%27Donnell

(3)http://www.imdb.com/title/tt0043147/?ref_=fn_al_tt_1

(4)http://www.imdb.com/title/tt0043039/?ref_=fn_al_tt_1

(5)http://www.imdb.com/title/tt0045659/?ref_=nv_sr_1

(6)http://www.imdb.com/title/tt0046714/

(7)http://en.wikipedia.org/wiki/Our_Island_Story

(8)http://en.wikipedia.org/wiki/1066_and_All_That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