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元杂剧《梁山泊李逵负荆》与水浒传的对比 -- 韦孝宽

共:💬25 🌺8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元杂剧《梁山泊李逵负荆》与水浒传的对比

    元杂剧《梁山泊李逵负荆》与水浒传的对比

    元水浒杂剧为水浒故事的重要来源之一,现存有记载的三十六部,其中二十六部已经散佚,今存者仅十部,分别为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李文蔚的《同乐院燕青博鱼》以及作者不详的《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争报恩三虎下山》、《大妇小妻还牢末》、《梁山五虎大劫牢》、《梁山七虎闹铜台》、《王矮虎大闹东平府》、《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笔者很想看看这些杂剧,以了解水浒故事发展的脉络,可惜一直未能得见,只能看过一些研究文章所引的片断,非常遗憾。所以上周逛街的时候看到一本元杂剧精选,里面有《梁山泊李逵负荆》,正是水浒传第七十三回“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明容与堂百回本)故事的出处,马上买下。回去一口气读完,并与水浒传对比一番,颇为些有趣的相同、相似和不同之处,在这里谈谈。

    1、故事的对比

    宋江在第一折中的道白说自己“因带酒杀了阎婆惜,迭配江州牢城,路经这梁山过,遇见晁盖哥哥,救某上山。后来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这段道白已和水浒传故事非常接近,但也有明显不同,比如剧中的宋江并没有到江州服刑,而晁盖早在打祝家庄时就牺牲了。

    本剧故事中和宋江一起被误解的是鲁智深而非水浒传里的柴进,而和李逵一起捉拿冒名者也是鲁智深而非水浒传中的燕青,燕青没有在本剧中出现。

    2、人物身份、性格、形象的对比

    宋江在第二折中吟诗:“旗帜无非人血染,灯油尽是脑浆熬。鸦衔肝肺扎煞尾,狗啃骷髅抖搜毛”这段诗让人怀疑描写的到底是梁山泊还是《西游记》中的狮陀国,也让第一折中的那句“替天行道救生民”更像是做样子,而且宋江后来还把冒名者挖出心肝下酒(在水浒传中宋江只是对自己的仇人使用这种残忍的报复手法)。可见梁山好汉当时的形象还是比较纯粹的强盗,而能吟出这种诗并且随便用人心肝下酒的宋江,性格比水浒传中谨慎圆滑的宋江显然桀傲不驯得多。本剧中的宋江在被李逵冤枉时冷静辩解但又寸步不让,在证明李逵错了的时候步步紧逼却留有余地,也不太像水浒传里那个宋江。另外,宋江黑矮的外貌特征已经确定(被抢去女儿的酒店掌柜在认人时说:如今这个是黑矮的)。

    李逵的鲁莽的性格基调已经确定,但和水浒传相比更丰富一些,比如在下山游玩高兴时会吟首诗,和酒店掌柜的会说些玩笑话,甚至在负荆请罪那段还挺滑头。比如他叫宋江打自己几下,原谅自己,宋江不肯打他只要他的头,他再坚持,宋江说我不打你,他马上装糊涂说谢谢哥哥就想跑。和水浒传中的李逵相比,这个粗中有细的李逵显然更有趣,但水浒传中似乎把这些性格特点放到了鲁智深身上。

    鲁智深则不完全是莽和尚的形象,相反倒有些小心眼。真相大白后吴学究让他帮李逵下山捉冒名者,他还因为李逵冤枉自己而生气不肯去,要宋江下令才去。

    3、人物姓名、绰号的对比

    宋江绰号为“顺天呼保义”,多了“顺天”。

    根据笔者能找到的资料,智多星吴用的名字似乎在水浒传中才定型。在最早的水浒故事《大宋宣和遗事》话本中,吴用叫吴加亮,“加亮”后来成了吴用的字,但在话本中则是名,吴用这个名字并没有提过。在包括本剧在内的很多元杂剧中则称为“吴学究”,是绰号代名。

    有趣的一点是,鲁智深在剧中还有个称号,那就是——镇关西,出处是李逵在第三折中唱道:“谁不知你是镇关西鲁智深,离五台山才落草”,鲁智深曾在五台山出家也已确定。

    李逵在剧中常自称“山儿”,梁山兄弟们也常这样叫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4、一些细节的对比

    宋江在第一折的道白中说:“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梁山泊的口号在元杂剧中已经基本定型,不过当时还是旗上还是七个字,水浒传中改为“替天行道”更简明。旗色杏黄也已定型了。

    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梁山好汉还是36人,第二折中宋江也说过“莫说这三十六个英雄,一个个都是弟兄辈”,可见元杂剧中梁山好汉总数还是三十六人(前面已交代此时晁盖已去世)。但宋江在第一折的道白中说:“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垓即万亿)来的偻罗”。这里说的是宋江纠集了108个团伙,但也有可能是108条好汉这个说法的来源。

    李逵的招牌兵器已经是板斧,但没交待是一把还是两把。

    从本剧看,梁山故事在元代有不小的发展,水浒传的结构基础已初步形成。如果大家有其它元水浒杂剧,希望可以交流一下。

    元宝推荐:海天,桃李不言, 通宝推:hardpack,
    • 家园 续元杂剧与水浒传对比(一)

      二、《黑旋风双献功》

      本剧作者高文秀是山东东平人,东平就在梁山旁边。他对梁山好汉传说有近水楼台的优势,而且也肯定非常有兴趣,因为现有记载的元水浒杂剧共36部,光他一个人就写了9部,占了四分之一,其中还有8部是李逵故事,堪称黑旋风超级拥趸。剧中故事并没有在水浒传中出现,讲述的是宋江结义兄弟孔目孙荣与妻去泰安州进香,请宋江派人保护,宋江派出李逵。白衙内私通孙荣妻,将其拐走,还将孙荣打入死牢。李逵冒险潜入牢中救出孙荣,并将白衙内和孙荣妻子杀死的故事。

      1、故事的对比

      第一折开始时宋江的自述,在元杂剧中大体相同,都是“杀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救出——晁盖打祝家庄牺牲后继任”,以后谈论其它杂剧时没有不同处就不再赘述。

      虽然本剧故事没有被引用,但前往泰安进香之事仍在水浒传中出现。

      2、人物身份、性格、形象的对比

      与水浒传中一味卤莽的李逵相比,剧中李逵有着更丰富的性格。他第一眼见到孙荣妻子就看出她和孙荣不是“儿女夫妻”,似乎已经有了些不好的预感。后来为了营救孙荣,他乔装打扮为孙荣的亲戚为他送饭,被牢子盘问的时候能巧妙应对,面对训斥还能忍耐住不发火,终于混入牢中,用下了药的饭将牢子麻翻,成功救出孙荣,还不忘将白衙内和孙荣妻子杀死。剧中李逵颇有智勇双全的味道,作为元水浒杂剧中出现最多的主角,作者们赋予了他许多优点和丰富的性格特点,但在水浒传中这些都被简单化,或是分给了其它人物了。

      宋江出场了,但没有体现出鲜明的性格。在道白中曾说过“刀磨風刃快,斧蘸月痕圓。強劫機謀廣,潛偷膽力全。弟兄三十六,個個敢爭先”(由于后面才提“弟兄三十六”,所以笔者认为前面四句应该是自述而非夸赞自己的弟兄)。似乎和《李逵负荆》中一样,更像一般意义上的强盗头子。吴学究和神行太保戴宗也在剧中出现,但基本没有对白。

      3、人物姓名、绰号的对比

      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地方。

      4、一些细节的对比

      宋江称李逵为“第十三个头领”,有可能在某些杂剧中好汉已经开始有了排座次的说法。

      三、《同乐院燕青博鱼》

      本剧作者为李文蔚,讲述浪子燕青下山迟归,被宋江以军法处置脊杖六十,气顶以致眼睛坏了。宋江让燕青下山治眼。燕青得到燕和及其弟卷毛虎燕顺的帮助,治好了眼睛,与他们结为好友,并推荐燕顺上了梁山。燕和之妻与杨衙内私通陷害燕和。燕青和燕顺救出燕和,将杨衙内和燕和妻擒上梁山杀死。

      1、故事的对比

      水浒传没有引用本故事,燕顺的事迹也与水浒传完全不同。

      剧中特别说明晁盖是打祝家庄时“中箭”牺牲的。

      2、人物身份、性格、形象的对比

      燕青性格比水浒传中更刚烈些,被宋江处以脊杖后气顶而得眼病,没钱时与燕和博鱼还输了,如果是水浒传里的天巧星,此刻估计会出千,怎么也不至于被人把借来的最后一点钱赢走吧。本剧燕青的戏份没达到一个主角的标准,燕顺燕和也占了很多戏份,燕青的特点不算特别鲜明,但总的说是个直性子的人,被宋江处罚后也没有怀恨在心,仍然希望梁山留用自己。

      剧中宋江军纪严明,这是好事,但是让有眼病的燕青独自下山则颇不近人情。

      剧中说燕顺须发蓬松、性子粗糙,与水浒传中的形象类似。而且他还会针灸术,用金针刺穴治好了燕青的眼病。

      吴学究的对白少得可以忽略不计,戴宗只被提到了名字,没有对白。

      3、人物姓名、绰号的对比

      除了燕顺绰号“卷毛虎”和水浒传不同外,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

      4、一些细节的对比

      燕青在剧中是山上第十五个头领,兵器是齐眉棍(第一折中燕青自唱:綽著這過眼齊眉的棗子棍,依舊到殺人放火蓼兒窪,須認的俺狠那吒),这点与水浒传相同。

      燕青曾称呼宋江为“保义哥哥”,是作者随意为之,还是“保义”二字在当时有明显的含义?宋江绰号“呼保义”的确切含义有很多争论,“呼保义”即宋代官职保义郎是一个说法,并未获普遍认同。

      • 家园 续元杂剧与水浒传对比(二)

        四、《都孔目风雨还牢末》

        本剧作者不详,讲述宋江听说东平府衙的五衙都头领刘唐和史进有好本事,于是派李逵去请他们上山。李逵途中打抱不平打死人,被官府捉住,幸亏孔目李荣祖将他救出,李逵感恩与其结为兄弟。随后刘唐放假误了期限,因李荣祖没有说情被府尹重打,于是怀恨。恰巧与赵令史通奸李荣祖妻子告发了李荣祖结交梁山好汉,李荣祖被刘唐和史进捉住后受刑不过认罪。刘唐在牢中还对其大加折磨,收受李荣祖妻贿赂后还用“盆吊”酷刑险些害死李荣祖。李逵和阮小五下山营救李荣祖,路遇刘唐史进,二人归顺梁山。然后一起救出李荣祖,杀死了李荣祖妻子和赵令史。本剧属于粗陋之作,情节不太合理,作者不是犯糊涂,就是对梁山好汉印象很差。因为剧中刘唐品质极坏,还为了钱和私仇对李逵的恩人和义兄李荣祖痛下毒手,李逵和李荣祖事后居然没有报复,而且还能让他上梁山,在水浒传中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1、故事的对比

        水浒传中没有引用本剧故事,刘唐和史进的故事也完全不同。

        2、人物身份、性格、形象的对比

        剧中的李逵被官府捉住后显得很惊慌,不像通常所见的李逵。阮小五和宋江都没什么特点。刘唐品质极坏,心胸狭窄、贪财、残忍且胆小,没有一点好汉的样子,和水浒传中豪勇的刘唐完全不是一个人。史进也胆小,心肠比较软,多次为李荣祖向刘唐求情,但也没能帮上什么忙。宋江想招他们上山是因为听说他们有好本事,但全剧中都没表现出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而且品质也不好,作者的说法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3、人物姓名、绰号的对比

        剧中没有交待刘唐、史进的绰号,而阮小五绰号变成了“活阎罗”。

        4、一些细节的对比

        没有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细节。

        • 家园 【原创】续元杂剧与水浒传对比(三)

          五、《争报恩三虎下山》

          叙述关胜下山办事因病误了回山,徐宁下山寻找。两人遇到危险都得到了济州通判赵士谦妻子李千娇的救助。而后花荣在李千娇家中避难时误伤了赵士谦,赵士谦妾和与其通奸的丁都管乘机告发了李千娇,将其打入死牢。关胜、徐宁、花荣一起劫法场救出李千娇,捉住并杀死了赵士谦妾和丁都管。最后李千娇原谅了赵士谦。

          1、故事的对比

          水浒传中没有引用本剧故事。宋江开头的自述中没有提及晁盖,只说“誤殺閻婆惜,逃出鄆州城,占下了八百里梁山泊”。

          2、人物身份、性格、形象的对比

          剧中关胜没有一点“武圣后代”的架子,在执行任务时染病没了盘缠,居然会偷了别人一只狗煮来卖钱。爱管点闲事,看见赵士谦妾和丁都管偷偷一起出去喝酒还说他们不像主仆关系。一言不合就出手打倒丁都管,以为搞出人命后逃跑居然还被店小二抓住,武力似乎不太对得起观众。徐宁也挺窝囊,染病后没了盘缠,被店小二赶出客店后居然搞得要到街上要饭。花荣在李千娇家避难时也过于紧张,以至于砍伤了赵士谦,害得李千娇差点送命。最后三人聚在一起商量救人,吃了粥以后连粥钱都不给,还把碗打烂,实在有点太不拘小节。笔者推测此时的关胜尚未被人称为是关羽的后代,因为元代时关羽在戏剧中已有一定地位,如果关胜此时已被认为是关羽后代,那显然应该得到高得多的尊重。

          宋江只是开头和结尾出现,没有什么值得一提之处。

          3、人物姓名、绰号的对比

          徐宁绰号为“金枪教手”,花荣绰号为“弓手”,都与水浒传不同。

          4、一些细节的对比

          楔子中提及杏黄旗上写的是“替天行道宋公明”,和大多数说法不同。

          关胜、徐宁、花荣分别被称为梁山第十一、十二、十三个头领,地位明显不如水浒传中的地位。关胜的兵器是大杆刀,还不是水浒传中的关家招牌青龙偃月刀;徐宁的兵器则是点钢枪,也还不是钩镰枪。

          关胜三人在劫法场时喊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这在笔者已读过的几部水浒杂剧中是首次出现。

          • 家园 续元杂剧与水浒传对比(四)

            六、《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本剧叙述蔡衙内意图欺侮刘庆甫妻子,杨雄拔刀相助救出夫妻二人。但杨雄走后,蔡衙内又在路上等候,再次抢走刘庆甫妻子。刘庆甫上梁山求救,宋江派出李逵和鲁智深。李逵救出李庆甫妻,但被蔡衙内逃走。蔡衙内逃进寺庙中躲避却正巧碰到鲁智深,被擒上梁山杀死。

            1、故事的对比

            水浒传中没有引用本剧故事。现存的十部元水浒杂剧中虽然大多讲述梁山好汉除暴安良的故事,但他们搭救的对象其实大多与他们有私交,唯独本剧中的被搭救对象和梁山本无渊源,梁山好汉帮助他们纯粹是为主持公道,可说是最体现替天行道精神的元水浒杂剧之一。此外,宋江在提到杀阎婆惜事时说自己事后自首了。

            2、人物身份、性格、形象的对比

            本剧中出场人物较多,有宋江、吴学究、杨雄、李逵、鲁智深、关胜、李俊、燕青、花荣、雷横、卢俊义、武松、王矮虎、呼延灼、张顺、徐宁、杨志等,但有对白者并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众好汉回山报到出场顺序时是以关胜、李俊、燕青、花荣、雷横、卢俊义、武松、王矮虎、呼延灼、张顺、徐宁的顺序排列的。为首的是关胜,这批人里也只有他有对白,在道白中自称“祖辈传大刀关胜”,不知只是说自己祖传刀法,还是开始和关羽联系起来了;而卢俊义出场时排序很低,也许在元杂剧中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甚至还排在水浒传中他的仆人燕青之后。而水浒传最早的故事来源《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传》中都没有提到矮脚虎王英或者王矮虎的名字,但这部剧中王矮虎位劣三十六人之列,还俨然是一个重要头领,甚至专门有另外一部以他为主角的杂剧(《王矮虎大闹东平府》)。王矮虎是怎样从不存在一跃为梁山三十六人中一个重要角色,又为什么在水浒传中被打到地煞星中排位较低的位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谜。

            杨雄自称是梁山排第十七位的头领,形象比较正面,拳脚本领不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事后还告诉刘庆甫如果以后可去梁山喊冤。本剧名为“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实际上鲁智深并没有在剧中观赏风景,甚至没有很多戏份,倒是第一折中专门有一段讲杨雄欣赏红叶和黄菊的美景,还吟了几首曲。也不知是作者起剧名时摆了乌龙,还是只想利用鲁智深的名气打广告。

            第一折中出现了“宋公明武艺堪夸”,说明宋江早期的形象很可能是个桀骜强悍的大盗,虽然和水浒传中的宋江相差甚远,但和历史中的宋江可能反而更为接近。

            李逵仍是剧中重要角色,宋江令人下山捉拿蔡衙内时他马上请缨。而为衬托李逵的勇猛,剧中用了反衬的手法,在宋江下令时让李逵唱道:“這一個燕青將面劈,那一個楊志頭低。那裏也大膽薑維,問著呵一個個緘口無人言對,你可便怕相持對壘。”但这种手法并不高明。因为梁山好汉是一个整体,为捧李逵贬其他人只会损害梁山整体形象。而蔡衙内武艺既不高强(被杨雄轻松打倒),又没有大批人马保护,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地方,实在过于夸张了。李逵下山后化装成货郎寻访到刘妻的去向,体现了他智慧的一面,但被蔡衙内逃掉则似乎有点故作风波了。

            鲁智深戏份不多,只在第四折出现,在寺庙投宿时巧遇蔡衙内,将其擒获,没体现出什么性格特点。外貌被描述为“面上黑,带着红,一个黑红和尚”。

            3、人物姓名、绰号的对比

            本剧出场的梁山好汉不少,但多数没有交待绰号。姓名则基本和水浒传一致。

            4、一些细节的对比

            没有注意到特别有意思的细节。

            • 家园 小结但非最后总结

              七、小结但非最后总结

              目前笔者能找到具体内容的只有(再次感谢毛锥子兄提供元剧资料链接)以上这些。其它四部内容大致如下:

              《梁山五虎大劫牢》

              讲述李应奉宋江命令下山招好汉韩伯龙入伙(你没听错,就是水浒传中莫名其妙地被砍掉的韩伯龙),在路上患病。韩伯龙收留了他并结为兄弟。宋江派鲁智深、武松、刘唐、阮小五前往接应,并劝韩伯龙入伙,韩不肯。五人纵火烧韩家,令韩伯龙一家被官府逮捕。五人再将韩一家救出并上梁山。本剧情节虽然没有在水浒传中出现,但李应等人逼人上山的手法倒是在水浒传中被频频运用。

              《梁山七虎闹铜台》

              与水浒传中卢俊义上山故事类似。讲述宋江想招卢俊义及其义弟燕青入伙,派吴学究、李逵、雷横、张横等人将卢俊义引上梁山。但卢俊义不肯落草,回家后被妻子和李固陷害入狱。宋江派吴学究、徐宁、雷横、秦明、朱仝、燕青、李逵七人去铜台救出卢俊义上山入伙。虽没能看到剧本,但从简介看,和水浒传故事相似程度已经很高了。

              《王矮虎大闹东平府》

              讲述王矮虎和徐宁下山买花灯,路遇有人摆擂台。王矮虎打擂台抢花灯后逃走,知府率兵追赶,被梁山好汉活捉。本故事没有在水浒传中出现,但王矮虎担任主角这个现象很值得注意。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讲述梁山好汉受招安后抵御辽国侵略,宋江摆下九宫八卦阵,秦明打死兀颜受,李逵生擒李金吾、戴真庆等,大破辽军,梁山好汉立功受封。

              顺带提提,老酒认为这部杂剧的存在证明70回本后征辽的故事内容不是后来编的,并对水浒百回本的正宗地位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这点我也赞同,甚至在讨论水浒时也一直把百回本作为参考的唯一标准。剧中人物从人名看:兀颜受就像兀颜统军之子兀颜延寿,李金吾在水浒传中被照搬,太真驸马很可能就是戴真庆改成的,和水浒传相似程度可说不低了。

              说说自己总结的几个普遍特点。

              1、宋江的形象更接近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强盗头子。

              在元杂剧中,宋江几乎从未表现出水浒传中那个宋江谨慎小心、圆滑而带狡诈的性格,反而颇为桀骜不驯,甚至还曾自称为“武艺堪夸”、“强劫机谋广、潜偷胆力全”,和水浒传中那个武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宋江比相差很大。元杂剧中的宋江看上去更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剽悍凶狠而又有智谋和组织能力的强盗头子,而非那个处处陪小心的宋押司。

              2、水浒传故事很多都能在杂剧中见到。

              我们从《大宋宣和遗事》、现存杂剧和已散佚的杂剧回目可以看出,大部分水浒故事在元代已经成型,水浒传作者做的创造性工作,也许不如想象的那么多。

              3、梁山好汉的形象仍在“强盗”和“替天行道”之间。

              梁山好汉在元杂剧中的形象并不总是符合“好汉”标准的。比如有些剧中他们的人品也会显得颇为不堪(如《都孔目风雨还牢末》中的史进和刘唐),他们经常得病乃至穷困潦倒。甚至很多人武艺也非出类拔萃,经常被一两个人很容易地制服,而“三五个大汉近他不得”恐怕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非常低的标准。这里面除了部分剧作者水平问题外,可能也和当时梁山好汉的形象还未完全从杀人放火的强盗转为“替天行道”的好汉有关吧。当然,某些剧中也开始出现梁山军纪严明,只杀贪官污吏的说法,但并不是每部的倾向都是一致的。

              4、奸夫淫妇害人的故事出现比例极高。

              奸夫淫妇害人的故事出现比例极高,在现存十部水浒元杂剧中,有五部出现了这样的故事。似乎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欣赏趣味。元明两代商业发达,多有出远门做生意的行商。而行商出门在外,最忌讳的就是在家的妻子红杏出墙,写些奸夫淫妇必遭报应的情节,很能迎合这些人的趣味,也许可说是这种故事频繁出现的原因之一吧。有了元杂剧这样强的影响,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水浒传中有这么多淫妇了。

              以上只是一个小结而非最后总结,如果能发现更多的元水浒杂剧剧本,还会继续下去。

              • 家园 补充一:根据刘靖之《元人水浒杂剧研究》做的一些要点摘录

                八、根据刘靖之《元人水浒杂剧研究》做的一些要点摘录和补充(括号中是笔者自己的想法)

                1、几位元水浒剧作家的简介。

                高文秀:生卒年不详,约于延祐元年(1314年)前去世。东平人,据推测可能活跃于大都的剧坛上,著有杂剧三十四种,仅此于关汉卿,因而有“小汉卿”之称。

                康进之:生平不详。著作见记载的仅两部,即《梁山泊李逵负荆》和《黑旋风老收心》,后者已散佚,前者一致认为是元水浒杂剧中的精品。

                李文蔚:江州人。是著名剧作家白朴的好友。著有剧作十二种,现存仅两部。

                2、刘靖之对几部笔者未看过全本的杂剧的评价的简要摘录。

                《梁山五虎大劫牢》

                剧中的韩伯龙是一方巨富,文武双全,而且仗义疏财(倒像是玉麒麟卢俊义的形象)。李应少年勇猛(和水浒传中的中年大财主形象颇有不同),但得到韩伯龙帮助后就感激涕零,在他家一住好几个月,似乎有些贪图安逸,而且没有报告山寨,根本不理会梁山兄弟是否担心自己,直到鲁智深、武松找到他才有所行动,而此时他已经在韩家住了几乎半年。宋江开始很想招韩伯龙上山,等韩伯龙上了山后却似乎颇为怠慢,有点莫名其妙。

                (水浒传的作者对韩伯龙利用得颇为充分,把他文武双全的富翁形象和被逼上山的故事分给卢俊义和李应两人,剩下一个骨架也没浪费,留给李逵的板斧开市了。)

                《梁山七虎闹铜台》

                剧中卢俊义被称为武艺高强,但并没有正面表现过。他被捉上山时拒绝留在梁山的理由是自己“家业素重”,在衙门被审问时面对太守则显得非常害怕,实在不像个好汉。

                剧中宋江对卢俊义的态度也和《梁山五虎大劫牢》中对韩伯龙的态度相似,未上山前千方百计招揽,上了山后态度则有些不冷不热。另外本剧中宋江提出了“不夺孤儿寡妇之财,不劫经商客旅之物,专一招聚英雄豪杰”的说法。(这甚至在水浒传中也没有能完全做到,晁盖和宋江在水浒传中也经常抢劫过往客商。)

                吴用虽称“智多星”,但在剧中的表现却显得平凡。(本剧是为数不多的不称“吴学究”而称“吴用”的水浒杂剧。)

                (元杂剧中梁山好汉形象和水浒传中的不同,如武艺未必高强,人品或有猥琐,甚至怕官贪财等,笔者认为和作者迎合元杂剧的主要观众——市民阶层有关。元杂剧中梁山好汉的有缺陷的形象,其实和普通市民颇有相似之处,也能得到市民的认同感和共鸣。水浒传中虽做了许多修改,但人物形象中市民的影响还是不小的,比如勇悍的石秀在做生意时的干练和账目清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梁山好汉中市民出身的,明显比农民出身的多得多,所以把梁山好汉称为“农民起义”是不恰当的。)

                《王矮虎大闹东平府》

                王矮虎在剧中是一个武艺高强、脾气暴躁的好汉,打擂台取胜后也没有取对手性命。

                剧中宋江生活糜烂,山上“每日家糯酒佳肴连夜饮,歌儿舞女列筵席”,甚至连被捉上山的杨衙内看了梁山的生活后,也说:“太保,今日方知您是英雄好汉。你看那奢华富贵,端的是举世无双也。”还说:“宋公明,我不家去了,留下我,我也做贼罢,这里倒好耍子也。”“衙内”在水浒传和其它水浒杂剧中是恶势力的代名词,是官僚和豪权的化身,而剧中的杨衙内居然是个正面人物。

                (本剧作者的取向和对梁山好汉的态度和大部分人不同。)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剧中宋江的道白表明了他对宋朝廷的忠诚(“忠义”的说法已经开始成形),而包括李逵在内的其他梁山好汉也都在剧中有类似的表白。

                宿元景太尉在剧中出现,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罗真人也出现了。

                九宫八卦阵的具体情况为:

                九宫

                天称阵:杜千。天蝎阵:宋万。巨蟹宫:解珍。狮子宫:解宝。白羊阵:薛永。马宫阵:施恩。双鱼宫:郑天寿。双女宫:王矮虎。宝瓶宫(九宫之首):陈达。

                八卦

                坎卦:韩滔。艮卦:彭起。震卦:朱仝。巽卦:索超。离卦:雷横。坤卦:秦明。乾卦:李逵。兑卦:杨志。剧中韩滔、彭起(与水浒传名字不同)的绰号与水浒传中刚好互换。

                梁山摆下如此大阵势,而辽国仅派来三员将领,一开仗就陷入重围,无力抵抗。所以前面的铺陈给人小题大做的感觉。

                (前面煮酒兄曾提及本剧对于水浒百回本说法的支持。因书中指出本剧出现了如此多水浒传中的地煞星,笔者感觉元水浒杂剧中已经出现这么多三十六人以外的形象似乎不太可能。一般认为本剧是元末明初时完成的,刘靖之推测也有可能是原剧本散佚后由明人根据已成书的水浒传进行过增补。而如果本剧的确经过了这种增补,那增补的时期又在何时?所依据的水浒传又是哪个版本?疑问实在很多,所以笔者开始对这个提法有些动摇,但仔细考虑过后,认为原著百回本的说法仍可能性较大。因为即使本剧后来经过增补,原剧本的征辽故事在元末明初也已存在,此时水浒传也刚刚成书。如果剧本抄袭水浒传,那证明水浒传原本即有征辽故事;如果是水浒传根据剧本故事敷衍,那剧本故事先于水浒传出现,水浒传中的征辽故事更不可能是后人附会的。)

                • 家园 这九宫什么来头?

                  韦兄提到的九宫名称似乎都来自西洋占星,与古代常说的九宫不同。在杂剧使用这些名称前,西洋星象十二宫的说法应该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流传了,否则民间艺人和观众不容易接受,这样一来该剧出现或者定稿的时间可能不会早于利玛窦徐光启汤若望的时代,那就到明末清初了,远远晚于水浒的出现。

                  关于百回本征辽,我疑惑这部分及两败童贯都不是出自施手。前七十回和后来的败高俅征方腊好像都没有斗阵法这样的事情,而败童贯征辽则四斗五方九宫八卦混天象阵大斗特斗,这些部分还有许多“看怎生披挂如何结束”之类的颂子,颇觉堆砌,儿时看着神旺,回想起来真正的戏肉就比较干瘪了,这在其他部分是很少见的。

                  此外杨雄和他叔是河南人去蓟县当知府当押狱的,杨雄石秀一节完全没有把蓟州当外邦的感觉,可见原作者是把那里当大宋领地的。

                  后来征辽那里却成了辽邦,由此看前70回和后来的征辽也有点不太一致。身为南人的作者可能不很清楚或者不十分在意宋代蓟州的归属,由他写下征辽的可能性又打了一点折扣。

                  • 家园 首先该剧出自元末明初是肯定的

                    因为剧目在明初的记载中已经出现,所以征辽故事自元末明初已经产生这点研究界没有疑问,不可能迟到明末清初。研究界不确定的是该剧是否曾经散佚,如果是,那么有多少细节是后人增补的。而且从刘靖之书中摘录的部分内容看,剧本的曲牌等与元杂剧相同,笔法和人物语言也和元杂剧类似,而且明显比水浒传粗糙,作为有水浒原著可看的明末清初人,没必要专门伪造一部行文拙劣但风格却非常接近的元杂剧。

                    关于星相名称没有研究,传统九宫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每条线上加起来都等于15。也就是东南巽四宫、正南离九宫、西南坤二宫、正东震三宫、正中中五宫、正西兑七宫、东北艮八宫、正北坎一宫、西北乾六宫。为什么出现类似西方黄道十二宫的说法不清楚,不过元代也有不少西方人在中国活动,明代以前的中国人接触到这种说法也是有可能的。

                    水浒传前后不统一之处非常多,甚至前70回和高俅、方腊故事中也有矛盾之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传没有一个是最初的版本,所不同的只是哪个更接近原著而已。而从元水浒杂剧已存在的剧目看,李逵负荆、李逵断案、燕青射雁、新春会、征辽等百回本中的故事均已出现,所以我认为百回本最接近原著是比较可信的。

                    PS:北宋末几次重大军事行动,如征方腊、联金征辽都是童贯统兵,所以在书中梁山势力强大的情况下,童贯首先带兵进剿是较合理的。

                • 家园 老韦好分析!

                  所以笔者开始对这个提法有些动摇,但仔细考虑过后,认为原著百回本的说法仍可能性较大。因为即使本剧后来经过增补,原剧本的征辽故事在元末明初也已存在,此时水浒传也刚刚成书。如果剧本抄袭水浒传,那证明水浒传原本即有征辽故事;如果是水浒传根据剧本故事敷衍,那剧本故事先于水浒传出现,水浒传中的征辽故事更不可能是后人附会的。

                  老韦好分析!

                  某天生就喜读逻辑思维清晰 表述也清晰的文字!

                  老韦这几篇都是难得的资料,以后与人乱侃水浒时可是省了不少事

                  现在看来,水浒传祖本的作者,在情节编织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所下的工夫还是相当多的

                  04年听西柠兄在此畅论水浒时,感觉作者 在故事串编方面下的工夫较多,但在故事原创方面则比较有限

                  现在看来,作者在原创方面也是下了大力气的,因为元杂里面的故事和人物形像许多都与水浒传里的大相径庭

    • 家园 有兴趣的可到这个网站去找

      http://www.xysa.com/xysafz/book/quanyuanqu/t-index.htm

      这里有

      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

      李文蔚·同樂院燕青博魚

      無名氏·都孔目風雨還牢末

      無名氏·爭報恩三虎下山

      無名氏·魯智深喜賞黃花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