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发牢骚! -- 给我打钱87405

共:💬60 🌺17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家园 学校也分三六九等

除了各地有数的重点学校,可以考察一下其他大部分普通学校的年轻任课教师学生时代是什么水平。

以我的观察,上学时候资质中等甚至偏下的居多,而幼儿教育教师,基本上上学时候成绩都很差。

简而言之,中国的教师队伍,绝大多数就是整个人群的平均资质水平,甚至稍下。

这跟以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精英是不会选择做教师的。

家园 同人于野有篇文章讲实测照本宣科比

精心备课效果好。

好像是美国的,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如果确实属实,应该大力推广。

毕竟“名师”始终是稀缺的,如果不依赖“名师”能出高徒,学生之幸啊。

家园 打个比方就是“幂率分布”

原本朴素的假设,都是均匀分布,小学的成绩似乎就是这样的

后来又觉得其实是正态分布

最后觉得真实的世界是幂率分布,好的真好难望其项背,庸的遍地

家园 任何学习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别说大中小学课程,看别人玩游戏都是。别人各种甩狙爆头,用打字速度在键盘上玩RTS,嫌鼠标太慢。

家园 深层次的问题

人为什么要读历史?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理解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人是先做事,再总结出公式,再用公式来指导后面的生活的。

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继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我每次走第二步就会摔跤,这样的事情重复了一百遍,于是我得出一个公式:我走不了第二步。于是我就永远不走第二步了,于是我就真的“不会”走第二步了。

所以说,我们人,离不开公式,离不开基于历史经验的公式,但是我们人脑中的公式,必然是不全面的,需要不断的更新的。

人并不怕给自己一个“我行”的公式,因为事实总会教育你有些地方并不像你想的那样行。

人怕的是给自己一个“我不行”的公式。

一旦有了这个公式,你自然就不会去做。

你越是不做,你越是在证明自己不行。

你就永远 失去了发现自己的机会。

我做不好,跟我不行,是两个概念。但是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

我做不好,只是过去不行,不能代表以后不行。用过去来复制未来,这显然是极端不正确的思维。

所以我敢说,我们这个社会中,有大量闲置的大脑。

这些大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制造一个公式:我不行。

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没用过。你没用过,就说不行。如果你说的是别人,那也就算了,但你说的是你自己,你不觉得这太荒唐了吗?

这就是我读历史的收获。

接下来我要讲一个重要的公式:对人的定义。

我们人类社会是如何定义人的呢?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种药,叫百忧解,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如果有一个人总是吃这种药,是不是会被当成有病?

那么,有一种东西,叫饭,可以补充人的能量消耗。一个人天天都吃饭,为什么不说他有病?

同样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都是力图让人保持在最佳状态,为什么吃百忧解,就叫有病?吃饭,就说是必须的?

这是由我们脑中关于人这个公式决定的。那么这个公式是谁给的呢?

自己有限的经验给的,别人有限的认知给的。你为什么要被这种公式限制住你的人生呢?

因为别人认为天天吃百忧解,于是我有病,于是我不愿意吃,于是我吃的时候很郁闷?

为什么不去思考,我们人类一直都有心理问题,我们的情绪都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靠人力来勉强度过难关的,现在有更好的技术了,为什么不拥抱它呢?为什么要让自己困在一个老旧的公式里呢?

进一步,我们还发现,这种关于人的公式,是社会诸多矛盾的根源。

一个孩子,是一对父母生的,另一对父母养的,这孩子长大了,该赡养谁?

生的说,没有我生,就不可能有你养的机会;养的说,没有我养你现在就不可能有得到赡养的机会。谁对?

谁都不对。因为生和养是连续的,而现在被切割了。

有人说,你这孩子多挣点钱,全养不就行了吗?这 不是思考问题的正确方式。全养,完全一样对待,是不是还是会有人觉得不公?

对,你一旦把一个整体做了切割,你就永远会有不公存在。鼻子说,我鼻子最重要,耳朵说没我耳朵你光有鼻子怎么行?

所以我们人类社会真正的根源性问题,就是我们脑中,关于人的公式,它是不对的。

这就好比我们数学中,没有办法真正的用公式写出连续量。

1,它就是离散的。

只要你摆脱不了这个1,它就不可能在公式里真正连续起来。

也就是说,数学公式是无法真正表达连续的,反而是图形才可以。

换而言之,我们人类社会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制订的一系规则,这一系列公式,如同数学公式那样,是无法真正表述人的完整属性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法律就是个屁的原因。

法律,只会把整体切割成个体,再细,仍然有那个离散的1。

人,不可能是离散的。

你扶我一下,就连续了。

你跟我说一句,就连续了。

你瞧我一眼,也连续了。

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独活于这个世界。

所以我们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表述方式错了。我们错误的界定了人,给人套上了一个错误的公式。

家园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教师

但是还是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总而言之是好东西。但是终究有些东西人工智能还是解决不了的,教师还是要面对学生的。

家园 从中间层来看问题

讲一个侧面:概念的建立。

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就是概念,但是我们的教材中,对于概念的描述是极为简陋的。

比如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这句话看似“大道至简”,但有几个学生真明白呢?如果我是学生我就要提一个问题,这到底说的是质量,还是密度呢?我该 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呢?

显而易见,这句关于密度的描述,并没有点明一个要点:如果说体积和质量都是外显的属性(即我们用感官系统就可以感知到的),那么密度就是内在的属性,是该物质的特质,即在一般情况下,密度是不会变的。

实际上,仅仅补上这么一条也是完全不够的。

像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有次我问一个孩子,你是怎么理解角度的呢?孩子用手给我比划了一下,示意什么是角度。显然,这个孩子对角度的理解中缺失了最重要的因子:旋转。

前两天我女儿在课堂上遇到一道题,是求扇形面积。她很奇怪为什么她的同学一个都不会,而她却觉得知道怎么求扇形面积是不需要有人教的。

实际上,老师把相交与角度这两个概念混淆了,他们以为,讲了相交,就会自动讲到角度,讲了角度,孩子们自动就能把角度与旋转、圆联系起来。

所以很多孩子对角度的认知是这样的: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三种,重合、平行,与相交。相交就有角度了。OVER。

有的老师天真的认为,孩子们在使用量角器时,就能体会到旋转,这就跟他们天真的认为孩子会自动把角度与旋转切实的联系起来一样。

概念不清导致学习困难,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概念不清的成因,除了我上面举的两个例子,也就是没点明或者让学生触摸到该概念的核心要素之外,还有另外两类。

一类是根本不讲。

最典型的,也是小学分数题出题人最“喜欢”考的:

小王的体重比小红多2/5

这是一句省略句,原话是:小王的体重比小红多小红体重的2/5。

但是老师永远不讲。这很是奇葩。

再一类是不从人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机械的出发。

比如我接触过几个中学 的孩子,他们压根就不知道用眼睛去看“相似”。一说到相似,他们就去找角,找边长比。

这就好比,一个人,对狗的概念是,它的体重一般是多少,身高是多少,毛发如何,一项一项的去测。

这不是笑话。我曾经在一份调查报告里见过这样的描述:两位清华物理系的高材生,在新婚洞房时,计算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角度二人才能交合。

这听起来十分可笑,但它的翻版却大量出现在教学当中。

所以我有时候很不客气的对一些学生“定性”:不是没概念,就是概念不清。

其实有些老师也是如此。比如我女儿英语老师刚刚布置了一道作业,介绍两位名人。

哪国的?哪个区域的?

哪个时代的?

哪个领域的?

什么级别的?

介绍什么?

总得界定一下吧,难道说,是个名人就行?那秦桧行不行?

介绍欧洲17世纪以来两位著名的艺术家,在文学、绘画、音乐、建筑里任选其二。介绍中国古代两名杰出的数学家。够模糊了吧,也好得多啊。介绍生平,介绍杰出贡献,介绍重大事件,总得指明一下吧。

我们天天把打好基础挂在嘴边,但是对最重要的概念,却极为轻视,这本身 是不是就是对知识、方法和思想没概念的一种表现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何谈更为高级的结构呢?

就我个人来看,有那么几个概念,是急需厘清的。

上学和学习,这是针对中小学而言。

上课和学术研究,这是针对高校而言。

就我们的现状来看,上学,就是去学校,至于是不是学习,那是不一定的,总的来说,学习少。孩子说,我不爱去上学,更多 的是说明他们讨厌学校。所以我们又连带着要另一个概念:什么是学校?

对于高校生来说,去上课,和搞学术 研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去上课,就跟去上班没有什么太大差异,都是干完“老板”交待的任务,“老板”满意后会付给我薪酬(学分),我上课的目的就是挣学分。这和学习无关。

搞学术研究,就是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软硬件,在人生极短暂的那么几年内,切身的体会一下什么叫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的探讨,从而借此形成一套有一定独立性的思维体系。

大概就说到这吧。我最后要提一个问题:中国还有学校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得回答“什么是学校?”

通宝推:mezhan,
家园 为什么现在有大量的孩子厌学(校)?

因为本质上他们打七岁起,甚至更小,就开始给老板们打工了,是百分之百的童工。

你去问一名小学生,上学意味着什么?上学就是去学校。去了学校干嘛呢?坐教室里听一个人站在前面讲。讲什么呢?不知道。但你如果不听,你就完成 不了他布置的任务。你完成不了任务,你就得挨骂。有时候这个人还把我父母叫来一块骂,其实他是指望我父母打我,因为他不能打,打了他就违法了。

家园 弃学的另一个原因

说到这个不能打的问题,我希望引起各位家长高度关注。

不能打,自然是个简单的说法,现在是不能罚。不能罚,老师就会百般侮辱孩子。这是很多孩子弃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大量的孩子,心理是极不健康的。

我曾经介绍过我女儿班上的一位同学。这孩子长得不太好,看起来是副傻样。但我女儿说,有次她无意中翻到一年级的合影,发现这孩子当年跟常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据我女儿介绍,多数科目的老师都会拿这孩子的相貌做文章,总是会夹枪带棒的侮辱这个孩子。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这孩子每天带把刀上学。什么刀呢?户外专用的野外生存战术刀。

我女儿之所以知道这种刀,是因为她妈,我媳妇经常去爬山,她见过,也知道这种刀的厉害。

就在上个月,这孩子再次遭受群嘲之后,把一名同学的头给打破了。

我预感着他离杀人不远了。

至于更多的,被贴上不爱学习、目无师长标签的孩子,想杀老师、杀父母的,并不在少数。

他们只是不轻易流露出来而已。可越是这样,越是危险。厚积,就会薄发,很危险,很可怕。

有的孩子恨老师,都恨到了挫骨扬灰的地步。我每次听到他们的心声,浑身都是冷汗。

另一种走向,就是自暴自弃型的。这种类型数量更多。这些孩子已经发展到了厌倦人生的状态,可是我们成年人还总是批评这些孩子经受不起挫折,无法适应社会。

家园 拜托各位不要转发
家园 综述一下当下培养孩子的几个难点

第一、大环境娇、骄严重,不能否认。一味要求孩子向父辈看齐,恐怕孩子不一定能接受。古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多生,总有那么一两个是不随大流的。

第二、假、大、空严重。人在社会,总想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又不能吃苦,那也只能走假大空路线。同样,那些老实听话的孩子会更加不平,回头埋怨父母事小,郁郁终生是大事。

第三、我们过去的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人性的理解有许多偏颇之处,然则人都是有惯性的,身为父辈要想彻底摆脱老观点的影响,难。

其实历史一再向世人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做人,始终只能以我为主,以社会为辅。

我以为,真正的上进,不是追逐名利,不是光宗耀祖,就是一个简单的活着,什么时代都可以活着。

可是,有几个人能放得下呢?古代那些拼命读书,拿着文凭的,多数最后都是郁闷死的。为啥?以社会为主。家境越是贫困,就越是想鲤鱼跳龙门。结果是十年寒窗苦,心里特别堵。再者,人一松,就易懈,一享受,就腐化。这也是人不敢放下的缘由。所以做人难,难就难在既不能上,也不能下。

通宝推:mezhan,
家园 被神圣化的教师

我们长期自诩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样长期宣传的结果就 是教师被神圣化。而神圣化的结果就是愚弄了别人,损害了自己。

中世纪基督教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腐化堕落,其中一个重要“推手”就是教义的不断变化,最终将神职人员定义成“神”的代言人。于是乎,这些掌管着通往天堂钥匙的“判官”一边自吹自己最为圣洁,一边干着坑蒙拐骗、偷鸡摸狗、奸淫妇女的勾当。彼得拉克痛斥罗马教廷是“全世界的臭水沟”。我看这句话,送给当下的中国教师恐怕并不为过——当然,正如历史上不断重复的那些事一样,一部分人在替另一部分人背黑锅。

不完全是腐化堕落,还有重压。带上了神圣光环的教师,越是有良心,越是容易陷入严于律己,苛以待人的境地。这些患有重度洁癖症而不自知的教师,一方面觉得自己在同行中最有操守,一方面又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名义把对社会的不满全部发泄到孩子们身上。

这里的问题仍然是极为复杂的,如果只是简单的归责于制度问题、价值取向问题,实际上是于事无补的,这一点已被历史反复证明。实际上,有时候我也意识到,不分对象的讨论事实的真相,反而会引发一些人的恐慌,这就引出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问题,许多人之所以喜欢乐观主义,是因为他们更愿意沉浸在幻想之中。有不少老师,之所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扭曲,恰恰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看到事实的“真相”: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步步变得世故起来,而多数人实际上对“人的社会属性”的理解并不全面,思想准备也并不充分。

通宝推:epimetheus,审度,秦波仁者,
家园 读书过多的危害

以前我谈过一些读书有益的事,今天要谈一下谈书过多的危害。

可能不少人听过犬儒这个词,但犬儒到底指的是什么,是如何演变发展而成的,又有怎样一系列连锁反应?恐怕不一定是人人都清楚的。

简单的说,犬儒指的是一群有知识却没有理想的人,也就是那些所谓看透世事,凡事都打哈哈,认为别人都是在做无用功的人。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生活态度。

可能有些出乎意料,犬儒是由愤青演变而来的。中国历史中,最有代表性的犬儒就是和珅。此人年轻时十分刻苦,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然而当和珅从书本中出来,走向社会时,幻想却迅速破灭,“痛定思痛”之后选择了自我毁灭之路。

显然,愤青是另一种极端,只讲理想,不看现实。这就是我今天谈的,读书读多了,会让人变成愤青,最后又会变成犬儒。这是因为书中的东西,多为抽象的事物——语言本身就是极为抽象的事物——长期跟抽象的事物打交道,就易脱离真实,眼中的现实世界只能得负分。

简单一点说,读书过多,就易用公式来套世界,而不是应用公式来改造世界。这一点,教师这个群体是最有体会的。实际上,教师这个群体,自身也极容易变成犬儒。

那么这里有一个特殊情况是非要介绍不可的。那就是一些处在自毁边缘的教师,出于自救的本能,会牢牢抓住优秀学生,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实际上,这些优秀学生往往会因此被拖入绝望的泥潭。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并非只有被统治阶层才会犬儒化,统治阶层照样会如此发展下去。好比张居正,就是一个典型。

这些身居统治地位、大权在握的人物,一旦失去了改造社会的信心,就会变得极为凶残可怖,手段之毒辣往往超乎世人所能想象。

用俗话来说,不论处在哪个阶层,犬儒就是一群破罐子破摔的人。

当然,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彻底绝望是一个很难企及的境界,多数犬儒往往是比较绝望。这些犬儒时常能意识到自己就在悬崖的边上,于是会特别渴望阳光的温暖,雨水的滋润。好比我们今天整个社会都在赞美“阳光心态”,恰好说明犬儒化程度非常高。

犬儒化发展到最后阶段 就是不听不看不接受不面对任何所谓的负面信息,到了这个阶段,犬儒就极容易“进阶”到下一个层次:毁灭者。

通宝推:秦波仁者,
家园 绝大多数的犬儒是伪犬儒,

只是在闲扯很犬儒,比如在网上的发言。动真格的一点都不犬儒。

家园 亲自举例说明,实在辛苦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