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翻译乱谈 -- njyd

共:💬37 🌺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翻译乱谈

  俺不会任何洋文,所以只好乱谈。

  翻译分意译和音译,不懂洋文对意译乱谈也谈不了,只好谈音译。

  音译一般用于地名(包括国名)和人名,因为各种语言的发音方法都有所不同,所以没法把所有的洋话都准确无偏差地用本国语音来代替,这就造成了各人翻译有所不同,经常可看到同一个外国人在不同的文章中名字不同。这可以由有关机构发布个标准译名,但如果不同的国家、地区使用同一种语言就很难统一了。比如布什我记得见过叫布歇的。麦当劳进入中国大陆前,参考上提到都翻成麦克唐纳,现在的麦当劳是用了台湾?的翻译。

  当年看到港台电视剧中有人说到“肯亚”去当义工就纳闷了好久,中国大陆出版的世界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国家。想来想去根据它在非洲的线索才想明白,是肯尼亚。

  地名的翻译有点乱,有音译(绝大部份),有意译,如盐湖城、东京(没搞错吧?),还有音意混合,如新德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个“新”字更乱,象新德里、新奥尔良、新西兰是意,纽约就用了音,这个新西兰在港台就变成纽西兰。

  还有旧金山,好象不是音也不是意,是中国移民自己的叫法。

  对日本和朝鲜(整个半岛)这样大量用汉字的国家人名,好象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俺把它叫字译,象田中、山本发音肯定与中文不一样,意思也不一定相同,只有字面是肯定一样的。你如果用中文音去叫日本人,如果他没来过中国十有八九不知道叫谁。这方面有请老萨深入蒸个包子。

  前几天看电视提到可可西里,说到可可西里是蒙语音译,耳朵就竖起来了,谁叫我在内蒙生活了十几年呢?这可可西里是青色山梁的意思,不对呀,记得呼和浩特的意思是青色的城市,那么蒙语的青色应该是呼和。幸好我当年学过这个发音,仔细想想,这两个音译都不准,虽然本人发音也不准,只要你能想出呼和与可可中间是什么音就差不多了。从这个例子可看出音译的“误差”有多大。

  我是看到这个节目才想起乱谈一下的,肚子里只有这么点水只能谈这点,算抛个砖碴,看能不能引出玉来,引出砖也行。

  说意译谈不了也想起几句:一些新名词也许字典还来不及上,看不同版本的翻译也大不同,犹其是计算机书,看港台翻译的书头都大了,都是中文字认识意思就是搞不清楚。这倒情有可原,象英国的鹞式飞机以前是翻译成猎兔狗式,这大概是在字典上找到排在最前面的解释不顾原意就用上了。

  还有把火箭筒翻成火箭推进榴弹的,大概是这位译者从来不看国内的军事书籍。

  还有的就不是翻译的错误了,最早在七十年代在参考上看到说美军在直升机上装上五十毫米口径的机枪对付越共,现在也有说五十毫米机枪的,很明显译者是把五零口径(零点五零英寸)当做毫米了,也不知道老外习惯地省去了前面的点。

  这个错误最近CCTV10的科教节目中也犯过。有一个节目说苗族银饰的,说当地工匠能用手工拉出极细的银丝。有多细?二十六毫米。二十六毫米还能叫极细?这不叫银丝应该叫银棒了,做节目的人好象不是用脑而是用脚在编解说词。(下面有字幕,出现还不止一次,所以不会是听错了)很明显这位编词者只知道现在国标,不知道以前还有各种各样的直径标称法。

  铁牛就不必扛了,俺这个土鳖没内扛不动。

关键词(Tags): #翻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欢迎nj兄回河

不好意思,坐个沙发

家园 板凳乱抢,鲜花乱砸
家园 一直没搞清楚为何翻译成“约翰”
家园 关于旧金山

记不清在哪里读到过,旧金山城市是因为淘金热而发展起来的,当初被华人移民称为“金山”。后来在澳洲墨尔本也发现了很大的金矿,掀起新的淘金热,墨尔本被华人移民称为“新金山”。相对的,原来的“金山”也就慢慢演变成“旧金山”了。

家园 这个要怪严复

这个老学究的头没开好,要乱搞什么“信达雅”。更可恶后代译者附庸衣钵,非要把这三条作为翻译标准。

“雅”自不用提,阶级性时代性个人口味都太强。“达”也有相当的主观因素在里面,搞不好还受方言的影响。这些都是翻译标准混乱的原因。

即使被认为最基本的“信”,也是个不恰当的标准。这里面其实隐含“中学比西学更深更广,所以任何西学概念都可以用汉字忠实翻译出来”的自大。那个时代国人不知有天下,所以抱此观念。可是西方很多概念其实对中国是完全陌生的,借汉字的含义来译很难做到忠实,硬要教条想破头不说最后还搞得四不像。这也是造成后来梁启超带人直接从日文里引进西文的汉字翻译的原因。搞得今天连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里面,除了中华,其它都是日文词。

即使如日本,也早已放弃了用汉字翻译的路子改用假名。干脆不要拖泥带水让汉字自带的含义去影响外来词,就给一个没有意义的发音符号,具体含义让你自己去学。

家园 【原创】谈谈人名的音译

英语的发音和拉丁系(法语、西班牙、意大利)相差很大。

罗马帝国开始到二战以前,西方的通用语其实是拉丁文、希腊文、然后是法文。所以像约翰之类的就不用英文发音来翻译了。

不过,约翰之类也还要看原文的语种。如果原文使用的是英文,那么除非已经有固定译法,一般可以译作原文的发音。例如约翰也有译作“强”的。而约翰在英文中的昵称“Johnny”几乎是无一例外的译作“强尼”。

类似的,Jesus 照拉丁文发“已素斯”。按照英文的音译就是“姬瑟思”了。但是因为圣经传入中国时是拉丁文版的,最后那个“斯”的音节又发的很轻,所以就简化成了耶稣。

不过这个译法只限于《圣经》。Jesus,这个名字在拉丁系国家中很常见。所以如果是普通人名,通常会译为“伊萨”或“依苏”甚至“以撒”。

同一名字不同译法的还有很多。例如 Joseph 这个人名通常会译作“约瑟夫”。这和英文的发音不同。但是这种译法只限于翻译欧洲信基督教的人名。同样这个名字,犹太和伊斯兰教徒也用,中文一般就会译作“尤素福”。而最有意思的是,如果叫这个名字的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伊斯兰教徒,汉字经常会写成“玉素甫”。

又例如亚伯拉罕这四个字多用在基督徒名字的音译,而对于穆斯林则多翻译成“易卜拉辛(欣)”。

不同的时代,对于同一个名字的音译也不同。再举一下“易卜拉欣(欣)”的例子。这个译法是相当晚近的译法,在元代和明朝,这个名字居然译为“亦思马因”,或“伊斯(师)满”。

现代人很难从这两个发音联系回去。那么这两个名字又怎么能算音译呢?其实我们现在的音译用的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可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制定和推广是解放以后的事。在此之前虽然有所谓“官话”,却并不是人人会说,就是现在也不是人人都能说标准的普通话,不是还有相声笑话上海人说普通话会把“鲜橘水”说成“洗脚水”么?很多莫名其妙的音译其实也是这么来的。

关键词(Tags): #音译#人名#译名来源
家园 多谢讲解
家园 有些翻译差异是方言造成的

刚来澳洲的时候看报纸找房,对着一整版的“雅柏文”发呆,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是公寓——apartment……不懂广东话的人估计想破头也无法将这两个词联系起来

家园 嗯,最近正好在看拉丁语

以John来说,这几个字母在拉丁语的发音分别是(国际音标啊):j o h n。

因为j发半元音/j/,所以john本来的读法应该是/john/。如果一定要用英语的发音来说,就是Yohn。

楼主说到了日汉翻译中的“字译”,其实英文中也存在,很多英文单词来自于外来语时,特别是同样用拉丁字母的外来语时,也采用了“字译”的方式,但读音就大相径庭了。比如七月July,它本来是凯撒的名字julv,但我们知道凯撒叫“尤利乌斯”,你说这个j怎么读“尤”呢?

家园 顶这段

比如河里的holmes大哥,为啥子中文就是“福尔摩斯”呢?据说是因为上海人翻译的结果。

圣经里的人名最初都是广东人翻译的,所以今天读来拗口得很。

家园 拉丁语里面J这个字母是后来出来的

在这之前很多现在写J的地方用的是I

家园 南京兄说的对,呼和浩特的意译就是青色的城。

正确蒙语发音接近hoh hote.

如烟姐是蒙族,她来考证可可西里好了。不过,我给孩子买了一本《亲历可可西里十年》,那里面可可西里是用梵文字母拼的。所以藏语也许是原本,连蒙语都已经是翻译过一次了。

家园 哈哈,我开始也不知道。

后来来了香港,会讲粤语了,才反应过来。

不过,发音还是有点问题。

apartment 发成 e pat ment(汉语拼音),

雅柏文 发成 nga be (短促音)man。两个t都没发出来音。粤语中声母绝大部分是浊音,清音几乎没有。

家园 蒙人也信西藏黄教。

  所以蒙语和藏语大大概有不少是相同的,这是我猜的。比如说我们大队有位叫达赖的,也是个活佛,不过只是我们那个苏木的,就是他“招”出公社主任是内人党,理由是文革前这位主任在旗统战部,曾经陪同部长到我们公社视察喇嘛庙,那时统战部长已定为内人党,所以这位主任也是的。还有位年青人叫财宝,不知与藏语强巴是不是一个音。

  看到书上说维吾尔语把财主叫巴依,蒙语的巴音、巴依也是财主、有钱人的意思,大概发音也差不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