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尾声2

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逐渐走入历史,端详这个时代的遗产也越来越容易了。首先,互联网依然一项是科技奇迹。2001年夏天全世界超过三亿人使用互联网相互交流,就在一代人之前如此大规模的交流还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作为搜索工具,邮件服务,还是人类幻想的储藏库,互联网都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技术。范内瓦.布什假如能重返人间订阅一下美国在线,肯定会惊骇不已。不仅因为如此海量的信息触手可及,还因为这些信息分布得如此广泛,涵盖了那么多地区与文化。股票市场泡沫的破裂丝毫没有影响互联网的技术特质。Webvan与TheGlobe.com被人遗忘之后很久,历史学家们依然会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视作信息社会成为现实的开端。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关于在线经济的早期主张都遭到了严重的夸大。事后看来,互联网并不是什么扰乱性的科技,并不能摧毁一切按照传统方法经营商业的公司。所谓的传统方法包括在实体店里买书,在纸张上印刷新闻,或者专门雇人买卖股票。书店、报社与股票经纪公司并没有随着互联网的到来立刻关门大吉,而且其中的绝大多数过得还算不错。在上述三个行业当中,旧经济公司根本没有被互联网取代,而是利用互联网拉近了自己与顾客之间的距离。Barnesandnoble.com允许顾客前往实体巴诺书店退书,借此从亚马逊手中抢回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在线版《华尔街时报》目前具有五十万名订户,其中绝大多数人也会购买印刷版报纸。美林公司提供在线交易服务并且收费29.95美元,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客户依然会雇佣公司里的经纪人,尽管这样做的费用远远更高。像这样“点击加水泥”的商业策略之所以生效,是因为这些公司将互联网当成了独一无二的销售渠道,但并没有排除互联网之外的其他商业手段。2001年人们很难想到有哪一家互联网公司已经彻底取代了主要的旧经济公司。

绝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前提:互联网代表了革命性的全新商业模式。可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互联网只是一件工具。假如公司能将互联网与特别的产品结合起来并避免毁灭性的价格战争,那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构建自己的业务,仅此而已。幸存下来的互联网公司——例如eBay——都提供了那些离开互联网就不可能存在的服务。还有些公司提供了能够与现有产品相互补充的服务,例如Travelocity.com。并非意外的是,这两家公司销售的的都是信息商品。互联网最大的强项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任何商品只要能够加以标准化处理并转换成数字,就具有支持在线商务的潜力。当围绕着版权的法律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之后,此类商品将会包括音乐。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让宽带连接成为常规而非例外,此类商品还将会包括电影。但是此类商品不可能包括杂货、宠物食品与家具。人们依然喜欢在商店里购买这些产品,亲眼看看,亲手摸摸,亲自试试。2000年美国在线购物总额仅占全国零售总额的1%还不到。甚至在网上商店早已扎下根来的出版领域,每十五本书当中也只有一本书是通过在线渠道卖出去的。

网上零售之所以如此令人失望,是因为网上零售更倾向于零售而不是网络。零售商就是分发人员,从生产商那里以批发价购买商品,然后再以零售价卖给顾客。至于商品是送到最近的超市那里(常规零售商)还是直接送到门前(在线零售商)只是第二位的问题。无论怎样,构建分发网络都是一项艰难且昂贵的事业。精美的零售网站可能每年需要花费2500万美元的建设与维护费用。但是遍及全国的仓储与运货卡车体系却需要耗费十亿美元来构建,还需要两亿美元来维持。亚马逊省下来的仓储费用基本上都被额外的包装费用、运输费用与广告促销费用蚕食殆尽了(由于在线公司并没有门脸,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广告费用来提醒消费者自己的存在)。

竞争压力也使得互联网网络成为了非常严苛的商业场所。人们一直在辩论在线商务是否最贴近地体现了完美竞争或者赢家通吃的经济模式。亚当.斯密的支持者最终获得了辩论的胜利。准入门槛依然很低,先行者依然不能保证胜利。许多家喻户晓的网络公司依然破产了。随着越来越多的泡沫公司被挤出行业圈子,互联网上的竞争强度也逐渐减弱,但盈利依然很难。在线购物者们对物价都很敏感,往往会在多个网站上比较物价。互联网甚至影响了人寿保险的成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将这项产品与电子商务联系在一起。有经济学家测算,从1995年到1997年之间,由于网站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比较价格,人寿保险的价格下降了8%到15%。

甚至早在2001年9月11日之前,信息科技对整体经济的冲击就得到了大幅缓解。新经济主张的三项核心信条——长期停滞成为了历史,格林斯潘无所不能,生产力奇迹确实存在——都遭到了严重削弱。在2000年第一季度,美国生产力增长幅度是零。到了第二季度又有上涨,但并不像以前那么快。假如经济体的效率的确像乐观主义者宣称的那样发生了大幅跃进,那么就算经济增长放缓,生产力增长的速度也应当保持加速。生产力增长的停滞意味着此前增长的相当一部分是繁荣的暂时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改变。

2001年8月,生产力奇迹遭到了进一步的玷污。劳工统计局修改了此前几年生产力增长的估计数据,将2000年的数据从4.3%下调到了3%,将1999年的数据从2.6%下调到了2.23%,将1995年到2000年的年均增长率从2.9%下调到了2.6%。光从纸面上看,后一组数字表明生产力增长率的确在九十年代后半期有所提升,只是并不如之前想象的那样显著。在1973年到1995年之间生产率增长率每年只有1.4%。但是既然有些加速无疑是循环性的,那么实际经济增长肯定还赶不上新数字所暗示的那样显著。现在看来,不妨假设实际的生产力增长率应该是2%或者2.25%,那么经济增长率应该是在3%或者3.25%左右。这个成绩的确比旧经济每年2.5%的经济增长速度限制要好,但是很难算得上是奇迹。

新经济的论点有好几个不足之处,但最基础的弊病在于夸大了信息科技在整体经济当中扮演的角色。尽管互联网增长迅速,但是与电脑电话以及其他信息产品相比,公司向工厂车床这一类旧式资本设施投入的金钱还是要多得多。即便在2000年12月互联网繁荣临近尾声之际,信息科技产业的产值也仅仅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8%。建筑、餐饮、医疗保健这一类雇佣了上百万人口的大型行业基本没有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归根结底,制造业的本质还是拼装木材与金属零件而不是交换信息。机身必须安装机翼,房屋必须安装屋顶,越野车必须安装气囊。互联网能够帮助此类任务的计划与组织,但是既不能在病人身上开刀也不能将午餐端上餐桌。

格林斯潘认为信息科技能够削减各家公司面对的不确定性,从而提升经济体的效率。这个理论还能站得住脚吗?这个理论同样未经证实。例如戴尔电脑与思科这样的科技巨人的确安装了精密的软件来追踪顾客的需求,但即便是他们也没人能预测2000年底客户需求的灾难性下滑。事到临头他们手中照样还是积压了大量存货。假如格林斯潘的理论正确,那么向信息科技投资额度最大的公司与行业应当具有额度最大的生产力增长。但是银行与传媒这样最大的信息技术买家,未曾经历任何生产力增长。九十年代生产力增长最快的行业是信息科技产品的生产商(例如个人电脑行业),它们也是摩尔定律的直接受益者。至于信息科技的用户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说互联网真能长期显著改变人们的生活标准,那就必须在整个经济体的各个板块都促进生产力增长而不仅局限于信息科技板块,但没什么迹象能表现这一点。华盛顿智库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利坦与爱丽丝.利弗林曾经做出过最为乐观且受引用范围最广的主张,他们声称互联网能够将整体经济的生产力增长率提升0.4%。括弧括弧,他们认为互联网最终会让医疗,理财与政府等行业获得极大的效率提升,但这几个行业的生产力增长率在近几年来一直落在后面。他们的预测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

生产力数据的更正不禁让人们重新拾起了曾经的问题——在伟大发明的历史上,互联网究竟应当具有怎样的排位呢?巴顿.比格斯的论断很有些意气用事,互联网大概确实比空调更重要。但是互联网与电力相比如何呢?与清洁饮用水技术相比如何呢?与内燃机相比呢?与石油提炼技术相比呢?与无线电与电视机相比呢?西北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认为互联网有资格与这些发明相提并论,不过这些发明的绝大多数都出现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他最终作出结论,“互联网冲浪或许很好玩,但是对于生活标准提升的贡献却远远赶不上其他技术。例如电力照明将白昼延伸进入了黑夜,电动机提升了工厂的效率并且掀起了生产革命,汽车让人们过上了更有弹性且更自由的生活,化工行业提供了无数全新的材料,电话让人们实现了真正的双向通讯,收音机与电视机将实时新闻与娱乐送进了千家万户,城市保洁与室内上下水系统极大提升了预期寿命、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戈登的有些观点或许值得商榷,但是他的整体论断却很难反驳:互联网的确革新了通讯领域,但并没有延长人们的寿命,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居住地点,也并没有让纽约与巴黎之间的长途旅程变得更简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 🙂后记3 2 万年看客 字9982 2016-08-20 07:08:06

            • 🙂后记4 6 万年看客 字3485 2016-08-20 07:09:28

      • 🙂22,尾声1 5 万年看客 字4756 2016-08-12 23:58:43

        • 🙂尾声2 O

          • 🙂尾声3 1 万年看客 字7749 2016-08-13 23:38:04

            • 🙂尾声4 1 万年看客 字3320 2016-08-14 06:05:01

      • 🙂21,网络商务已死1 1 万年看客 字5368 2016-08-06 10:50:56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